23封信、23则最贴心实用的建议,
是从事插画、设计、艺术创作者,追求成长的自我经营法则
你梦想成为专职插画家却不知从何开始?
你常觉得工作环境缺乏创意、热情而感到挫折?
经常觉得灵感打结,不知如何启动构想?
跟客户、编辑打交道时有什么技巧?
学校里没教的,艺术大师完全不藏私一一传授!
插画名家也是漫画大师R.O.布莱克曼以”过来人”的身分,将毕生所累积的专业知识、人生经历、工作哲学,透过23封信和信中杜撰的年轻插画家「詹姆斯」,进行了最真诚的交谈与互动。”通信”长达二十年期间,布莱克曼像一位工作上的前辈,也像人生导师,亲切风趣地和詹姆斯聊工作、生活、艺术,也教导他素描、构图技巧、如何捉住瞬间即逝的灵感启动构想……甚至大方地从垃圾筒里翻出自己失败的草图和错误的尝试,坦率地分享自己从业以来的工作心得及他的艺术成就。
他一方面鼓励「詹姆斯」,也给予最肯切的批评,并在实务上提供实用的建议。字字珠玑充满启发,而且幽默风趣,对于有志从事插画、设计、艺术创作者是最实用的自我成长指南。
作者简介
布莱克曼 R. O. Blechman
是一位声誉卓着的插画家,出版过七本图像小说。1953年出版处女作《圣母的戏法师》(The Juggler of Our Lady),以自由插画家身分为《财星》、《哈泼时尚》、《大西洋月刊》和《滚石》等杂志工作。他的插画曾为十四期《纽约客》的封面增添光彩。
是「墨水匣」(The Ink Tank)动画工作室的创办人,经营该工作室长达27年,制作过艾美奖得奖作品《大兵的故事》(L’Histoire du Soldat),作品曾在纽约、巴黎、柏林和慕尼黑等地展出。1999年获选进入「美术指导名人堂」(Art Directors Club Hall of Fame);2003年在现代美术馆举行动画影片展。
更多相关资讯,请上官网:www.roblechman.com
译者简介
吴莉君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任职出版社多年,现为自由工作者,译有《观看的方式》、《我们在此相遇》、《建筑的法则》、《留住一切亲爱的》、《观看的视界》、《光与影》等书。
1984年1月20日
我喜欢你的名字,也喜欢你的作品。插画家的地位。退件需知。
1984年2月8日
别把工作辞掉,还不急。应该继续上班的几个理由。
1984年2月18日
签名很重要。不是必须画画,才有资格画画;如果不能画画,也不必去死。
1984年3月3日
为报纸专栏画插图的小诀窍。启动构想的重要性。错误是通往真理之路。勿因失败的草图而气馁。
1984年3月22日
工作环境很重要。没上班、没画画的时候,要多出去见见别人,才有机会拿到委託案。
1984年4月19日
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尺度,找到感觉对的媒材,找到个人风格。
1984年5月1日
好插图必须结合好构想与好技法,缺一不可。商业艺术与画廊艺术。转换跑道的成功与失败。
1984年5月22日
插画必须扣紧文章主题,但不一定要遵照作者的观点。反向操作有风险,但也容易脱颖而出。做你该做的事就对了。
1984年6月22日
工作室财务危机。
1984年6月24日
该唸艺术学校还是文学院?
1984年7月1日
给你的漫画一颗五角星星。决定命运的重大意外。
1984年7月8日
没有人是完美的。有瑕疵才有人味。有一个能对你作品做出回响的女友,是无比宝贵的幸运之事。
1984年7月22日
上帝就在细节里。切记:要先睡上一觉,隔天再把东西寄出去。让自由联想接通你的潜意识。
1984年8月4日
伟大艺术家的失败之作。
1984年8月20日
主动推销自己。厚纸和薄纸的差别。切勿「以为」任何事。插画要到印出来,才算完成。
1984年9月12日
为什么插画低于绘画,商业艺术低于画廊艺术。艺术无主次之别,只有好坏之分。
1984年9月18日
离职愉快。如何把感觉画成具体的图画。
1984年10月1日
什么案子都该接,而且要做出特色。让自己开心,往往也能让别人开心。
1984年10月14日
纽约艺术家的孤独。成功来自坚持不懈,始终如一。在最擅长的领域里把自己锻鍊到炉火纯青。
1984年11月3日
压力超大的美术指导。对幽默作品而言,夸张永远无害。天才就是努力。
1984年11月12日
画素描时,多用眼睛,少用头脑。
1984年12月21日
自由工作者的难题。忌妒的力量。只要继续画,就会有第二幕的,别担心。
2008年9月9日
二十四年过去了!艺术家有可能退休吗?写信给我这位年老的插画家。
过来人的真情推荐!
插画丛林的冒险
王子面 (知名插画家)
纽约着名的艺术家布莱克曼,在我学生时期就买过他帮《纽约客》杂志所设计的封面总年鑑,他的创作生产量十分惊人,让我在先前的编辑插画工作上,学会不少他构图与配色的技巧。
大家总是好奇个人插画工作室要用怎样的创意与心态在大环境下竞争生存?朋友总是看到我们个人插画工作室有时忙碌的要命,有时又在一般人上班的时间去旅行,要不然就是在咖啡厅看到我在画图……,根本不了解我们这行是在干嘛,其实这就是艺术家独树一格的生活方式。
除了布莱克曼的敬业工作态度让我敬佩之外,他还是一个非常深情的好老公。布莱克曼总是用最认真幽默的态度,去面对所有创意人在生活工作上会遇到的问题。这是很难得的高EQ。
另外,最让我啧啧称奇之处,就是在于他精准的写出我的确是在那样的心态,告别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再踏入个人插画工作室后,遇到最容易发生「时间自律」与「工作盲点」……等问题,好像是在看我某部分所遇到的缩影……等同把他自己所遇到的实际工作经验清楚的分享给大家,是一个完整又诚恳的流程,毫不藏私。
想知道成功的插画家是怎么产生的吗?想进入插画的丛林冒险,那你应该先好好阅读这本书。
继续创作,直到上帝喊停为止
马克(超人气职场部落客)
亲爱的R.O.:
我其实也很想称唿您为Bob,可是以我们近乎陌生人的交情,我还是尊称您为R.O.吧。您虽然不认识我,但因为我在台湾的图文部落客中还算有点名气,所以出版这本《艺术大师告诉你学校没教的事》的出版社,邀请我为这本书写一篇序,我也希望这篇序的形式能多少唿应这本充满智慧的书。
其实他们真的找对人了,大家只知道我是个专门在网路上大放厥词的职场部落客,但事实上,我还是一位资历超过13年的插画人员(这是真的,我曾获选为2009年台湾的年度最佳插画家),所以在看完您写给詹姆斯的这23封信之后,心中感慨万千,彷彿自己跳脱了时间与空间,化身为这位幸运的詹姆斯,从入行开始一路被大师提醒,在创作的迷惘中找出踏出下一步的勇气。
亲爱的R.O.,我太喜欢看老一辈插画家的作品,技法之外更重视的是想法,比起现在以电脑当创作工具的时代,速成也易忘,反观这些能够不断回味的幽默作品,才是现在创作人员该下功夫追求的,您在信中也特别强调了这点,让我受益无穷。
我不知道下一个二十四年之后,我会成为什么样子,也许早就没人认识我,不过如同您所说,一个从事创作的人是不会退休的,我会记得你对詹姆斯所说的话,也会继续创作,直到上帝喊停为止。
谢谢您无私的分享,祝您愉快。
马克 二0一0年十月二十日
我只是换了巢穴并非失去巢穴
凯西(图文创作者;经纪:出色创意有限公司)
亲爱的鲍伯爷爷:
我以为我已经能够很好的控制情绪,不再轻易动用眼泪的库存量,但还是在您写给詹姆斯的信中哭得淅沥哗啦!(可恨的詹姆斯,真希望我是你)
鲍伯爷爷,我也是画插画的,并且在很小的时候就立志以此为生,在以插画家为名的岁月里,几经挫败无奈几乎被击倒,但如您所说的,当然的确也享用过甜美的果实。
亲爱的鲍伯爷爷,谢谢您公开给(可恨的)詹姆斯的信,从您给(可恨的)詹姆斯的信中我得到了满满希望与勇气。
鲍伯爷爷,我能让其他的年轻人也读读这些信件吗?
这不仅仅是关于插画家对前途安排的种种,我认为,这是充满智慧与爱的您对所有年轻人的生活教育、期许和叮咛。
祝福您一切安好
和您有关的一切也都安好
Ps.
“我只是换了巢穴并非失去巢穴”(我将这句话刻在心版上)
让年轻插画家大开眼界的──「话插画」,「书中有杰出插画的好书」
郑明进(美术教育家、插画家)
读了《艺术大师告诉你学校没教的事》书中给年轻插画家的信,也看了书中好多风格独特的插画,我太喜欢这本书啦!特别赞同信中所提的几个观点与建议。
引用《素描即思考》(作者Miton Glasen),强调素描(drawing)的重要性,这是当下太依赖电脑绘图的年轻插画家,必须加强的基本功力,也是随时要练习的要件。
信件中提到:「插画于纯绘画并无主次之别,只有好坏之分。」更是最忠实的良言。
我看了P.112具有「千军万马气势的插画」从粗细不同的、活力十足的插画,看到画家的作品中含有地球内核,拥有巨大的震动力,巨大飓风形成打转气势般的能量,也注意到画中又有极细腻的各种小东西的描绘,令人赞佩。
这是给年轻插画家,极具启发性,又有引导好观念的最佳好书。
老实说,我以前对“艺术鉴赏”这件事总是有点距离感,觉得那是专业人士的事情,自己看不懂也说不出所以然。但《艺术大师告诉你学校没教的事》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没有给我灌输一大堆专业术语,而是像一个和蔼的长者,用最朴实、最真诚的语言,带我走进艺术家的内心世界。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意图”的解读,书中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作品虽然看起来简单,却能触动人心,那是因为艺术家在创作时,倾注了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这让我明白,欣赏艺术,不仅仅是看“像不像”,更重要的是去感受作品背后的“为什么”。书中还鼓励我们去“质疑”,去问“为什么”,去探究作品的意义,而不是盲目接受。这让我意识到,艺术是开放的,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和解读。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看艺术作品的眼睛亮了,不再是模糊的印象,而是能够捕捉到更多细节和情感的层次,甚至开始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不再因为“专业”二字而退缩。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视角真的太独特了!我一直以为艺术创作是一种天赋,要么有,要么就没有。但《艺术大师告诉你学校没教的事》让我看到了另一番景象:艺术更像是一种“发现”的过程,一种对世界保持好奇和探索精神的态度。作者没有像教科书那样,一本正经地讲解理论,而是通过讲述各位艺术大师的真实经历,将那些“不为人知”的创作秘诀娓娓道来。比如,关于“材料的潜能”,书中描绘了艺术家们如何从最普通的石头、最廉价的颜料中挖掘出无限的艺术价值,这让我意识到,有时候我们过于追求昂贵的工具和材料,反而限制了自己的创造力。更重要的是,书中强调了“坚持”的力量,那些被后人奉为经典的艺术品,背后往往是无数次的失败和不懈的努力。它让我明白,天赋固然重要,但持之以恒的热爱和实践,才是通往卓越的关键。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害怕尝试,也不再畏惧所谓的“技不如人”,因为我知道,真正的艺术,在于内心的表达和对世界的热情。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认识世界的新视角!我一直以为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已经够深入了,但读完之后才发现,原来自己只是站在冰山一角。作者用一种极其生动、甚至可以说是“叛逆”的方式,剖析了那些学校里很少提及,但却至关重要的艺术理念。比如,关于“失败”的艺术,我以前总是把它们看作是负面的,是需要极力避免的。但书中却指出,真正的创新往往孕育在看似“失败”的尝试中,每一次不完美的刮擦、每一笔失控的色彩,都可能成为通往大师之路的基石。它打破了我对“完美”的执念,让我开始拥抱过程中的不确定性,甚至从中寻找乐趣。还有关于“灵感”的来源,书中并没有给出什么玄乎其玄的答案,而是鼓励我们去生活中寻找,去观察那些被忽略的细节,去倾听那些沉默的声音。它告诉我,灵感并非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需要一颗敏锐的心去捕捉,去提炼,去赋予它们新的生命。读这本书,就像在和一位经验丰富、阅世深厚的老友聊天,他没有居高临下的说教,只有真诚的分享和引导,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对艺术,乃至对生活,都有了更深刻、更独到的理解。
评分哇,这本《艺术大师告诉你学校没教的事》真的刷新了我对“实用性”艺术的认知!我之前一直觉得艺术嘛,要么是阳春白雪,要么就是某种技能的精湛展现。但这本书却颠覆了我的这种刻板印象,它更像是一本关于“成为一个有创造力的人”的哲学指南。作者通过一系列引人入胜的故事和案例,揭示了那些隐藏在艺术创作背后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打破规则”的部分,它并不是鼓励盲目反叛,而是教你如何深刻理解规则,然后才能有意识地去超越它,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表达方式。这不仅仅适用于绘画、雕塑,甚至在我的日常工作中,也给了我很多启发。我开始尝试用更开放的心态去面对问题,不再局限于已有的框架,而是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书中还讲到了“情感的转化”,如何将内心的喜怒哀乐,转化为具有感染力的艺术作品,这让我意识到,艺术不仅仅是技巧的堆砌,更是心灵的沟通和共鸣。读这本书,感觉像是给我的大脑做了一次深度SPA,排出了那些陈旧的条条框框,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和创造的火花。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一剂“解药”,治愈了我一直以来对艺术的“不自信”。我一直觉得自己没有艺术细胞,手笨,脑子也转不过来。但《艺术大师告诉你学校没教的事》用它独特的视角,向我展示了艺术的更多可能性。它告诉我们,艺术并非只有那些摆在博物馆里的“大件”,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可以成为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比如,书中提到的一些艺术家,他们从日常生活中捕捉到的一个瞬间、一种色彩搭配,就能发展成令人惊艳的作品。这让我明白,创造力并非遥不可及,而是根植于我们对生活的观察和感受。书中还重点强调了“耐心”和“重复”的重要性,那些看似枯燥的练习,却是通往大师之路的必经之路。它打破了我对“灵感乍现”的幻想,让我看到了脚踏实地的努力所能带来的巨大改变。读完这本书,我不再觉得自己是个“局外人”,而是开始尝试在自己的生活中有意识地去发现美、创造美,即使只是一个小小的改变,也让我感到无比的喜悦和满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