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荣获上海图书奖
200幅罕见历史图片.60段百年前西方史料
多国视角换位看晚清.从头到脚细说李鸿章
1840年后的晚清,在中国人的记忆里,耻辱之迹遍地,而李鸿章却成了闻名世界的风云人物。
李鸿章一生操办洋务,半辈子和洋人打交道,洋人说到大清国总绕不开他。1896年李鸿章欧美八国行,《纽约时报》日夜跟踪,天天见报,可说是世界级明星的待遇。庚子事变,李鸿章以一人当十一国,更是成为各国报纸头条。
本书作者张社生先生因为投身于他所热衷的历史纪录片,多年来从麻省理工学院、康乃尔大学、美国国会图书馆收集到千余幅封存100多年有关晚清的陈年老照片和铜版画,还有《纽约时报》、《伦敦新闻图片报》、《哈珀周刊》等西洋老报刊上的「时闻」,这些「时闻」一般以细节见长,比较写实,报导以「白描手法」为多,作者从中选取500幅图片,其中200幅为首次发表,引用60多段「时闻」报导,均为首次披露的绝版史料,编撰了「绝版晚清系列」书,以轻松诙谐的笔调,为我们呈现出李鸿章的另一半面影。
作者简介
张社生
1984年在上海文广集团任文艺编导,1994年获美国纽约理工学院传媒艺术系电影和电脑特技专业硕士学位,后在美国从事电视制作和电影独立制片人工作。
2001年回国发展,多次和中央电视台合作,其作品在国内外多次获奖。其参加执导的《森林之歌》获得第24届中国电视金鹰奖电视纪录片最佳编导奖。创作手法强调声画的作用,擅长在作品中设计跌宕起伏的奇特节奏效果。
所着《绝版李鸿章》获得2009年上海图书奖
第一章 李鸿章小像
李鸿章档案∕012
李鸿章素描∕024
李大架子1米83∕025
李鸿章的喜好∕031
爱沾个洋气儿∕040
优点就是「不学无术」∕046
「痞子气」还真管用∕048
「总统」李鸿章∕054
是个干事儿的主∕056
带着棺材满世界跑∕058
为官之道在于「拼」∕063
他到底刮了多少钱∕067
第二章 中日之争
蜜蜂叮「考拉」∕072
「黑船」打上门来∕073
「同光中兴」的中国∕081
佩里回来了∕082
佩里看到的旧日本∕085
佩里的礼品单∕089
鸦片战争和《海国图志》唤醒了邻居∕092
中国人拿老眼光看人∕094
李鸿章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段话∕096
最早的李鸿章照片出自苏格兰人之手∕099
不是冤家不聚头∕102
第一斧:中日建交的蛮缠∕110
第二斧:台湾、琉球事件∕113
保定府唇枪舌剑∕121
李鸿章的底气∕127
甲午失败为哪桩∕129
战争的几个侧面∕134
北洋水师失利原因∕141
逝者追记∕149
贫弱是玩不起战争这个奢侈品的∕154
北洋海军再强,无奈非海洋型国家∕157
参军为口饭,这样的军队别指望太多∕158
民族的血里就少「专业精神」∕160
中日间的一些数字∕163
「文明战胜了野蛮」?∕164
第三章 带血的黄马褂
黄马褂与三眼花翎∕180
一枪等于打掉了日本一个师∕182
纽约50万人争睹黄马褂∕187
老外也看上黄马褂∕193
第四章 惊心动魄贤良寺
贤良寺,因名人而出名∕196
早期贤良寺比后来的大三倍∕198
李鸿章故事最多∕200
贤良寺三说法∕209
慈禧为其也流涕∕212
第五章 「李鸿章杂碎」
名画诉说一段历史∕218
「李鸿章杂碎」的诞生∕220
李鸿章的厨师成了神祕人物∕222
李鸿章成了当时国际流行色∕226
第六章 庚子年李鸿章
十张「洋片」说庚子∕232
「拳匪」乎?「团民」乎?∕236
「联合起来打到清国去」∕242
北京遭殃了∕248
令人困惑的一些照片∕252
老狐狸悲壮出山∕255
李鸿章有野心?∕258
赫德是个关键人物∕263
旗人骂李鸿章,现在又盼他来!∕265
瓦德西最恨李鸿章∕269
累死乎?气死乎?∕275
北京就像没事儿了一般∕282
第七章 最后的归宿
死后的荣耀∕288
李鸿章为「大跃进」做贡献∕291
前记
张社生
这叫什么,错?
去夏,本拟为中央电视台制作一部纪录片《李鸿章出洋记》。谁知,一头扎入文字和画面资料收集中,掉了七斤肉,聋了半个耳朵,动用了美国读书期间积累的一些人脉关系,最后居然收集来1000多个G的珍贵历史资料(光百年以上的晚清画面资料就有数万张)。正准备坐下来写纪录片剧本,央视的马导带来一位出版界的朋友上门看图。这么着就“错”出一个“绝版晚清系列”出版计画。《绝版李鸿章》是其中之一。
说是书,其实是“图”书。我本是沪上一好“色”之“图”,属“图”登子之流。这10年来,几乎很少有勇气读大部头的纯文字“砖头”。窃以为,好的书应该半图半文:文给人以间接的启迪,属于作者的强项;图给人以直接的视觉冲击,可由读者参与再创作。两者相加才能珠联璧合。
少时听人讲道理,感到都是至理名言,还娘娘腔地抄了一些唬邻桌的女同学。后来,大概是抄多了撑的,审美疲劳起来,常常把名言颠三倒四乱用,发现“至理名言”这样用过之后居然还是至理名言!比如大学时总喜欢装哲学家引用萨特名言“存在有其合理性”。一日,不小心说成“不存在的也有其合理性”和“存在不存在都有其合理性”,发现都可成名句供入庙堂之上。依此类推竟然发现大半名言都可随意组装!从此就不大相信文字这个“二手货”的描述性工具了。
“图”不然,对视一张历史图片三十秒,你往往会有一部自己的历史。有些历史人物,你可以通过读脸就能判断个大概。相信你自己的读脸功能吧,那是娘胎里带来的,是经过千千万万代的进化才得来的一种高级遗传特质。相比较,文字算什么,百年瞬间就几乎把字面的意思换了个遍。文字并不是什么“千秋万代永不变色”的东西。而且,文字记录从来就没有100%的真实,大多是一时一地压力下的“委屈小媳妇“
《绝版李鸿章》有图近500幅,85%来自百年以上的英、德、俄、日和法文报刊杂志。一不小心就有“1856年”、“1872年”字样出现。想想心冷,中国人的历史影像,需借麻省理工、康奈尔大学和东洋文库才得以保存,这是不是另一种错?
李鸿章的话题眼下有点儿“显学”的味道,冠以“李鸿章”三字的书不在百本以下。《绝版李鸿章》以什么为“撒手(金间)”,堂而皇之地屹立于我中华书林?又何敢掀起你历史情感的七天涟漪?……谓独家绝版的历史珍贵图片,谓独家绝版的历史史实(一些直接来自于国外事发当天的报刊报导),谓换位元重看这段被电视剧糟蹋了的历史,将李鸿章从“一国的审视”提升到“多国的审视”中去。为你着想,这回作者决不装思想家、文学家或历史学家,绝不用“至理名言”蒙你,决不用书袋“吊”你,决不用“老段子”昏你,决不用伪情操“拔高”你。如果看了还算满意,不要忘了支持一下不日拍摄的本书电视纪录片版本。
《绝版李鸿章》不是一个人的产物,助理刘园园为这本书抛洒了两月汗水。美国LEHIGH大学商学院的Arthur Zhang为本书多段百年前的“古英文”提供语言翻译说明。央视《探索.发现》制片人盛振华为李鸿章题材的深度挖掘提供了方向性的意见。央视的马伟平导演为本书的出版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帮助。上海证券报王鸣铎先生不仅为本书的创意提供了建设性建议,而且还提出了15处图文修改意见。
本书特别感谢美国宾西法尼亚州克拉克思莎玛的玛琳太太多年来的帮助和支持,感谢美国国会图书馆资料中心等35家欧、美、日、澳大学提供的资料说明。
2008年7月3日于北京朗琴园
读《绝版李鸿章》,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一种全新的视角,一种能够挑战我固有认知、引发我深度思考的叙事方式。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容易被简单化、标签化,李鸿章更是如此,他身上承载了太多过于简化的褒贬。“能臣”、“卖国贼”,这些标签都显得过于刻板。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打破这些僵局,从更广阔的历史背景、更复杂的社会脉络中去审视他的一生。也许,这本书会深入挖掘他在外交舞台上的博弈,揭示他在谈判桌上如何周旋于列强之间,如何以最小的代价维护国家利益,尽管最终的结局并不尽如人意。我想要理解,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作为最高决策层的他,所面临的每一个选择,都有着怎样的无奈与权衡。这本书,不应该仅仅是史料的堆砌,更应该是一种思想的碰撞,它能够引导读者去思考历史的必然与偶然,去反思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与李鸿章所处的时代,在本质上有着怎样的联系与区别。我期望通过这本书,能够看到一个更具人性、更具复杂性的李鸿章,一个在历史巨轮下努力挣扎、试图有所作为的鲜活个体,而不是一个被符号化的历史人物。
评分翻阅《绝版李鸿章》,我的目光并非仅仅聚焦于他这位核心人物,而是希望借由他,去窥探整个晚清社会的运作肌理。李鸿章作为晚清重臣,他的触角几乎延伸到社会经济、军事、外交的各个角落。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呈现出他与林林总总的社会群体之间的互动,比如与地方官僚的勾结与制衡,与民族资本家的合作与博弈,甚至与底层民众的隔阂与影响。这种多维度的呈现,能够帮助我构建起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真实的晚清社会图景。我不希望看到的,仅仅是高层政治斗争的叙述,而是希望能够看到,在这些宏大的历史事件背后,有多少具体的、微观的社会力量在起作用。李鸿章的每一次决策,是否都牵动着社会各阶层的神经?他的每一次行动,又会在社会层面激起怎样的涟漪?这本书,我期望它能具备一种“社会学”的视角,将李鸿章置于其所处的社会大网之中,去解读他的行为逻辑,去分析他的历史影响,从而让我们对晚清社会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们明白,历史并非由少数伟人书写,而是由无数个体的互动与碰撞共同构成。
评分读《绝版李鸿章》,我最期待的是能够看到作者以一种近乎“解剖”的姿态,去剖析这位历史人物的复杂性。李鸿章身上存在着太多矛盾的评价,这本身就说明了他的复杂,也说明了我们对他认识的肤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挑战那些二元对立的评价模式,去深入挖掘他性格中、行为中的细微之处。比如,他作为一位改革者,是如何平衡保守与激进的?他作为一位外交家,如何在强权面前保持尊严?他作为一位军事家,又是如何面对屡战屡败的现实?我渴望在书中看到对这些矛盾点的细致梳理和深刻解读。这本书,不应该仅仅是陈述史实,更应该是一种历史推理和心理分析的结合。作者是否能够通过考证大量的史料,去还原李鸿章在关键时刻的内心挣扎?他是否能够通过对当时社会背景的深入了解,去解释他某些看似“不合时宜”的行为?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全新的理解框架,让我们能够放下预设的立场,以一种更加开放、更加审慎的态度去审视这位历史巨人,从而真正领悟到历史的深邃与人物的立体。
评分第一次翻开《绝版李鸿章》,就被书名所吸引。李鸿章这个名字,在我脑海中一直是个模糊而沉重的符号,代表着晚清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代表着洋务运动的起伏跌宕,也代表着无数的争议与历史的评判。这本书,似乎承诺要为我揭开这个复杂人物更真实的面貌,剥离那些沉积在岁月中的标签,让我得以窥见一个血肉之躯的李鸿章。我期待的,不仅仅是历史事件的梳理,更是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探索。那些决策的背后,是否有着不为人知的挣扎?那些在历史洪流中摇摆的时刻,他又是如何承受时代的重压?这本书,在我看来,应该是一次深入的对话,与一位曾经站在历史十字路口的关键人物进行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我希望作者能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李鸿章在个人情感、家庭关系中的真实写照,以及他在面对国家危机时的深切忧虑。我想知道,在那位被贴上“卖国贼”标签的背后,是否隐藏着一个尽力而为、鞠躬尽瘁的忠臣形象。这本书,我希望它能带领我走进那个时代,感受那个时代的脉搏,理解那个时代的悲欢离合,最终,让我对李鸿章这个人物,以及那个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晚清,有一个更深刻、更立体的认知。
评分对于《绝版李鸿章》这本书,我内心涌动着一种探究时代洪流中个人命运的强烈欲望。李鸿章的一生,几乎与晚清的半部历史同步,他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被历史的洪流裹挟。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梭于那个充满变革与动荡的时代。它应该不仅仅是讲述李鸿章做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它能让我理解,为什么他会做出那些选择。是时代的局限?是个人能力的边界?还是冥冥之中的历史安排?我期待书中能有对当时社会思潮、政治生态的深入剖析,让我明白李鸿章的思想和行为,是如何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中孕育而生的。我想知道,当他面对来自内部的阻力、外部的压力时,他内心的真实想法是什么?他是否曾有过绝望?他是否曾有过不甘?这本书,我希望它能给我提供一个更深邃的观察角度,让我透过李鸿章的视角,去感受那个时代的脉搏,去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这不仅仅是对一个历史人物的了解,更是对一个时代的深刻洞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