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全球经济重心已从过去成熟的欧、美、日转移到新兴市场。从G20取代G8,新兴市场在国际经济中所扮演的角色愈来愈吃重,尤其以中国为主轴的亚洲新兴市场表现,相对受到市场注意。
◆中国股票市值(上海加深圳)已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中国也取代德国,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中国2010年新股IPO,也取代美国及日本,成为世界第一。而中国也是美国最大的债权国,近期更一跃从「世界工厂」变为「世界市场」。中国股市市值,将在未来几年内超过美国。
◆作者综观分析两岸中港台证券市场的投资前景,带领投资者认识大中华证券市场,以及中、台、港证券市场相关资讯。趋势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作者给了读者一把开启大中华证券市场的钥匙,投资者可以从书中了解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趋势与投资机会,对中国的投资是危机,还是充满机会,您可以借由本书判断。
◆市场很难再创造出另一位「巴菲特」,若有,那很可能是出现在中国。国际知名投资大师,如:巴菲特(Warren E. Buffett)、索罗斯(George Soros)、罗杰斯(Jim Rogers)与邱永汉等,都积极地在世界各地寻找新的投资标的与机会,大家不约而同的都将目光朝向大中华地区。我们何其幸运,正身在其中。本书是投资者「研究」及「钱进」大中华证券市场的最佳指引与导览。
作者简介
计弘仁
南开大学企业管理博士(中国)、资深证券分析师、理财顾问。从事证券金融业务近二十年,曾任职美商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研究、自营、兴柜部门副主管、主管;投顾公司代客操作经理人、副总经理、执行长等。2003年开始投资中国证券市场,目前从事教育训练与资产管理工作。着作:《财务管理》、《开启中国证券市场大门》等。
1、快速崛起的淘金地
飞跃的巨龙—中国
中国的门户—香港
蜕变中的科技岛—台湾
2、两岸股市初接触
两岸证券市场发展概况
证券周边事业与市场参与者
3、交易所与主要的投资工具
两岸交易所与交易的场所
证券市场上的投资工具
4、证券市场惯用术语与资讯的取得
两岸证券市场的惯用术语
市场资讯的公布与取得
5、了解两岸重要的股价指数
股价指数的编制与运用
台湾证券交易所主要股价指数与指数成分股
香港证券交易所主要股价指数与指数成分股
上海证券交易所主要股价指数与指数成分股
深圳证券交易所主要股价指数与指数成分股
中国其他重要的股价指数
外资所编制的大中华相关股价指数
6、深入了解两岸产业与板块
主流产业大不同
7、两岸证券市场的游戏规则
认识交易商品的证券代码
两岸证券市场的交易制度
8、踏进股市第一步 — 开户
9、两岸股市的选股与投资策略
两岸股票评价方式的差异
配对交易
结语
附录
参考资料
自序
机会是留给准备好的人
历经2000年的科技泡沫与2008年的次贷风暴后,美国已经不是全球最理想的投资市场,美元也再不是市场追逐的强势货币或避险标的;而日本与欧盟亦陷入各自的泥淖中,市场的焦点开始从西方转向东方,资金也从成熟市场流向新兴市场。现在的中国好似20余年前的台湾一样,市场过多的资金正追逐着少数的投资标的;不同的是,此时,中国开放的脚步比当时的台湾更为快速、也更为进步。尤其是在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之后,全球经济普遍呈现衰退,中国市场却保持稳定增长,中国已成为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成为许多国家经济增长和企业维持生存的关键因素之一。此时的中国已经是全球公认的经济大国,任谁也不能忽视它的存在。
这几年,台湾市场上的发烧话题之一,也开始转变为「投资中国」。除了有许多上市、柜公司纷纷将重心转移到中国大陆外,台湾有十余家投信业者不约而同的发行或已发行与中国相关的股票型基金,而投资者买股票,也都与中国概念相联结。这股热潮早已延烧至全世界,从巴菲特买进中国石油(00857.HK)、高盛提出金砖四国报告及中国开始实施QFII制度时,就有人开始注意这块处女地,只是您还没有发现。现在,亚洲抑或全球的股、汇市,莫不紧盯中国的政经局势,投资中国相关股份与基金,也成为市场上的一门显学。
中国经济的高成长,不但吸引了全球的目光,也吸引了全球的资金。您或许来不及参与台股二十余年前的那波大行情,也或许您错估了十余年前那波科技类股的狂飙年代,那您不应该再错过这次中国股市的长期增长机会。市场很难再创造出另一位「巴菲特」,若有,那很可能是出现在中国。
8% vs. 4%的差异
有两家银行,一家银行的存款利率是8%,另一家银行的存款利率是4%,那您会把钱存放在哪一家银行?相信大部分的人都会选择把钱存在利率比较高的银行,因为回收的利息会比较多一些。
我们在上投资学课程的时候,老师都会告诉我们:钱是有时间价值的。当市场利率越高、存款时间越久,那存款的复利效果就会愈显着,我们所累积的财富就会愈大。如果您没有感觉,没关系,我们或许可以试着从复利终值的变化来了解一下(详见下表一)。如果您有100万,试着将您的本金乘以不同利率时,所相对应的年期时,就可以得到届时您投资所累积的本利合。
就当我们的投资持续了十年吧!如果在利率4%的情况下,我们所累积的本利合是148万;如果是在利率8%的情况下,我们所累积的本利合就可以暴增至216万,这差距不能算小喔!而且,时间愈久差距愈大,不然您以为巴菲特的财富是从哪里来的?
经济成长率与利率的观念类似。持续高成长的国家比较容易吸引外来的资金与投资,投资再带动经济成长,形成良性循环。如20年前的台湾就是如此,只是现在位置已换人坐看看。成熟国家的经济成长,大致上已经稳定,年增率能维持3%上下就算不错了;而新兴市场,就像一个正在成长的孩子,年增率在8%上下都不为过,这就是为什么这几年全球的目光都朝向新兴市场的原因。中国就像个正在成长的小孩,朝气蓬勃、潜力无穷;香港虽已成熟,但被包养着、试图抓着青春的尾巴;台湾逐渐步入成熟,但能否转型、能否抓住每次的机会,就看大家是否努力。
这时后,您可以有不同的选择,因为有很多人已经这么做了。在台湾,一般人比较少接触到海外证券市场,这当然包括了离我们最近的香港及中国。虽然在电视上我们可以常常听到香港股市XX股票又再创历史新高、台湾的XX企业要往香港挂牌上市、中国的XX银行发行A+H股成为全球最大的IPO。听到这些消息的您,是不是有种雾里看花越看越模煳的感觉,到底香港市场长得是什么模样?中国又有那些证券交易市场与投资商品?本文将为大家揭开中港证券市场的迷雾,带领投资者认识咱们咫尺天涯的邻居 -- 中国及香港。
事实上,在外国人的眼中,亚洲人长得都是一个样,谁管您是日本人、韩国人、中国人还是台湾人。就像他们对中国股票的观念也是一样,不就是「会涨的」跟「会跌的」吗?那顾得了股票还可以分成那么多种型式,您分得出来吗?
香港与内地投资者,经过多年的薰陶,对陆、港市场都有较明确的认知,但美国、欧洲、台湾及亚洲其他地区的海外投资者,从来不能分辨A、B、H、R、P…等英文字母的定义。您又认得几个?那些到海外挂牌的中资企业,有的还身兼A股、H股或红筹股等多重身份。至于中国收成股是台湾自己创造出来的用语,这收成股能带给台湾母公司多少收益,我们得随时检视才行。
本书共分成上下册16个章节。本书的第一章,我们会来讨论,为什么我们要来了解两岸三地的证券市场。在第一篇的第二、三、四章中,我们会让投资人了解两岸三地证券市场的发展概况及介绍两岸主要的交易所与证券市场上主要的投资商品,并让投资人在进入第五章之前,能先熟悉两岸三地惯用地股票术语与用法上的差异,至少让我们在看到这些资讯时,能够从容地应对。
当我们清楚地了解了两岸三地的证券市场后,我们必须来认识一下两岸三地重要的股价指数与产业结构。第五章与第六章,就要为我们解开这个迷团。这几年,指数化交易成为市场上的显学,各种跨市场或特殊型式的指数,纷纷被市场开发出来,我们必须试着了解这些指数被开发的目的及认识这些指数编制公司。
有关产业结构,香港的主流产业一直是以金融、贸易与服务业为主,这十年来才逐渐加入中国的元素,这些中资股份或以金融、地产,或以制造、基础建设为主,了解这些概念后,有助于我们进军中国;而中国虽然有各式各样的上市公司,但以制造业为主轴,若以规模或市值来看,最重要的还是在金融、地产与各领域的龙头股,这得让我们多花点时间去了解。台湾则以电子股为主流,只有了解自己的强弱势,我们才可以跟香港、中国,达到互补或加乘的效果。
投资朋友愿意了解或认识两岸三地的证券市场,最重要的也是想要寻找投资的机会,所以我们在第七、八、九等三个章节中,也会为投资朋友介绍两岸三地证券市场的游戏规则与选股策略,以方便读者能对整个大中华证券市场有着初步的了解与认识。
在本书下册的章节中,我们会为读者介绍一些证券市场中除股票之外的投资商品,让投资朋友在股票之外还有其他不同的选择。第十章我们要谈的是中国这几两年最热门的基金类型与商品。中国这几年基金市场的发展与日精进,中外基金公司已超过60家,基金商品更是零瑯满目。台湾有的,大陆几乎都有;但大陆有的,台湾不一定有。如具有槓桿倍数的创新型封闭式基金、上市开放型基金(Listed Open-end Fund;LOF)与各种指数化基金等,都已成为市场上热门的焦点。
本书第十一章,要为投资朋友介绍,这十年来市场上发展最为迅速的商品之一--指数股票型基金ETF。指数股票型基金浅显易懂,为投资朋友资产配置上的最新选择。两岸三地中,以香港市场上的ETF最为多元与丰富;中国ETF最受市场注意;而台湾的ETF商品正寻求积极突破之路,这中间当然存在着很多的宝藏
,等待我们去挖掘。
第十二、十三章,我们提到了市场新热点 ~ 存託凭证(Depository Receipt)与REITs及资金最佳的避风港 ~ 债券,这可是保守投资者资金可暂时停泊的港湾,多看看、多了解,总不会错的。在本书的第十四章我们简单地介绍了藏身在证券市场中的衍生证券—权证与牛熊证。权证、牛熊证与选择权的观念类似,我们先作抛砖引玉的工作,日后会专文介绍两岸三地主要的衍生性金融商品。 在第十五章中,我们将为投资朋友简单地介绍两岸三地主要的衍生性金融商品,我们先把焦点摆在股价指数期货身上,在后续的文章中,我们再找机会为投资朋友做更深入的解说。
最后一章,我们也不能免俗的,介绍了一些投资的管道与方法。您或许不喜欢、也或许不甚了解,但您必须试着去知道,两岸三地金融市场的变化有多快,我们所面对的竞争与挑战有多大!
有关本书所提到的股票,我们会尽量地都附上股票代号,以便投资朋友查阅。如(.TW)即代表在台湾挂牌的商品、(.HK)表示在香港上市、(.SH)与(.SZ)则分别代表在上海与深圳挂牌,其它在海外上市的商品,我们也尽量地附上交易的场所;至于两岸用语的差异,我们在第四章中已做了说明与比较,也尽量附上英文原文,希望投资者能够熟悉。而股市的资讯与法规的变化也很快速,我们蒐集的资料截止时间大致上以2010年6月或7月底为准,尔后市场如有最新的变化,我们也会尽量的在网路上更新,以提供投资人最新的讯息。至于所引用的图表、数据,我们都尽量确认再三,并说明来源及出处,但忙中难免有误,也希望读友们能够海涵并不吝给予赐教与指正。
这本书我早就听说过,一直想找机会拜读一下,这次终于如愿以偿。拿到书后,就被它厚重的质感和精美的封面吸引了,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作者的用心。迫不及待地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深厚的功底和独到的见解所折服。虽然我并非金融专业的科班出身,但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金融概念解释得清晰明了,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轻松理解。书中的案例分析更是精彩绝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我对股市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分析市场趋势时,那种抽丝剥茧、层层递进的逻辑推理,仿佛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穿越迷雾,指引方向。
评分我一直认为,要想真正理解股市,就必须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和制度土壤。《两岸股市大探索(上)》这本书,恰恰在这方面给予了我深刻的启发。作者没有止步于枯燥的数字和图表,而是将中国大陆和台湾两地独特的历史文化、社会心理以及政策导向,巧妙地融入到对股市的分析之中。这种跨学科的视角,让我对两岸股市有了更全面、更立体的认识。我发现,很多在大陆股市中难以解释的现象,在结合了台湾股市的历史经验后,便豁然开朗。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引人入胜,就像在听一位见多识广的长者娓娓道来,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很多宝贵的知识。
评分老实说,我一开始对这本书并没有抱太高的期望,总觉得“大探索”这种标题有些夸大其词。然而,读过之后,我不得不承认自己之前的想法有多么片面。作者在书中展现出的研究功力和广博的知识面,绝对配得上“大探索”这个名字。他将两岸股市放在一个更广阔的地缘政治和经济背景下进行考察,分析的维度之多、视角之刁钻,都让我眼前一亮。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于历史事件如何影响股市变迁的梳理,这让我明白了,投资并非孤立的数字游戏,而是与时代和社会发展紧密相连的。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股市,更是一部关于经济发展和时代变迁的生动史诗。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惊喜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在我看来,市面上很多关于股市的书籍都过于理论化,或者过于浅显,难以满足真正想要深入了解市场的人的需求。而《两岸股市大探索(上)》则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它不仅系统地梳理了中国大陆和台湾股市的发展脉络,更重要的是,它深入剖析了影响股市运行的深层因素,包括宏观经济政策、行业发展趋势、以及投资者心理等等。作者在宏观与微观层面之间的切换自如,让我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审视市场。尤其是书中关于两岸股市互动的分析,更是具有开创性,为我们理解整个大中华区资本市场的联动性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评分作为一名多年的股市投资者,我一直都在寻找能够帮助我提升投资决策能力的书籍。《两岸股市大探索(上)》这本书可以说是我近年来读过的最具有价值的一本。作者对股市的理解可谓是入木三分,他不仅仅停留在技术分析层面,更着重于对市场本质的探究。书中对影响股市估值、波动性以及长期走势的各种因素的分析,都极具深度和前瞻性。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不同市场环境下,投资者应该如何调整策略的探讨,这对于我在多变的市场中保持冷静和理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棒,每一页都充满了启发,让我受益匪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