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史料学(二版)

佛教史料学(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是一部综合讨论佛教文献的着作,是专为佛教研究者所设计的史料学专书。面对难以数计的佛教文献,一个佛教研究者该如何入门?如何应用?这是很多初学者常会面临的问题。本书首先将各种常见的大藏经作实用性的分析;其次介绍重要的佛教丛书与工具书;然后分别论述印度、中国(含西藏)、南传、日本等系佛教文献的内容及特质;最后又以实例说明在研究过程中不容忽略的佛典翻译、版本、藏外文献、伪经与遗迹等项目。

作者简介

蓝吉富

  台湾省南投县人。毕业于东海大学历史系及历史研究所硕士班。曾任佛光山中国佛教研究院研究部主任,并曾在辅仁、成功等大学兼授佛学课程。现任中华佛学研究所研究员。着有《提婆达多》、《中国佛教泛论》、《二十世纪的中日佛教》等书;主编丛书有《中华佛教百科全书》、《大藏经补编》、《世界佛学名着译丛》等。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现代佛学丛书》总序
自 序

第一章 大藏经
第一节 汉文大藏经 1
第二节 《大正藏》 7
第三节 《卍续藏》 24
第四节 《嘉兴藏》 29
第五节 其他汉文大藏经 32
第六节 《南传大藏经》、《西藏大藏经》
与敦煌写经 38

第二章 丛书与工具书
第一节 现代佛教丛书 51
第二节 工具书 62

第三章 印度佛教史料
第一节 原始佛教 95
第二节 部派佛教 109
第三节 大乘佛教 129
第四节 密 教 171

第四章 中国佛教史料
第一节 传统中国佛教:汉族佛教 193
第二节 西藏佛教 217

第五章 其他各系史料
第一节 前 言 243
第二节 南传佛教 244
第三节 日本佛教 251
第四节 丝路与朝鲜半岛的佛教 258

第六章 佛教史料的其他问题
第一节 译本、译义与译音 263
第二节 版 本 268
第三节 藏外文献 271
第四节 疑伪佛典与经录的应用 274
第五节 遗迹与遗物非文字史料 278

图书序言

《现代佛学丛书》总序

  本丛书因东大图书公司董事长刘振强先生授意,由伟勋与惠南共同主编,负责策划、邀稿与审订。我们的筹划旨趣,是在现代化佛教启蒙教育的推进、佛教知识的普及 化,以及现代化佛学研究水平的逐步提高。本丛书所收各书,可供一般读者、佛教信徒、大小寺院、佛教研究所,以及各地学术机构与图书馆兼具可读性与启蒙性的 基本佛学阅读材料。

  本丛书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包括佛经入门、佛教常识、现代佛教、古今重要佛教人物等项,乃系专为一般读者与佛教信徒设计的普及性启蒙用书,内容力求平易而有风 趣,并以浅显通顺的现代白话文体表达。第二类较具学术性份量,除一般读者之外亦可提供各地学术机构或佛教研究所适宜有益的现代式佛学教材。计画中的第二类 用书,包括(1)经论研究或现代译注,(2)专题、专论、专科研究,(3)佛教语文研究,(4)历史研究,(5)外国佛学名着译介,(6)外国佛学研究论着评介,(7)学术会议论文汇编等项,需有长时间逐步进行,配合普及性启蒙教育的推广工作。我们衷心盼望,关注现代化佛学研究与中国佛教未来发展的读者与学者共同支持并协助本丛书的完成。

傅伟勋、杨惠南

自序

  初入佛学之门的人,往往容易为佛书之卷帙浩繁而兴叹。大藏经有汉文、藏文、日文、 与巴利语等类。而单是汉文大藏经一类,就有数十种之多。加上藏文、日文、及南传巴利语系的各种三藏,已足可构成一个佛教图书馆的基本规模。而自十九世纪末 以来,中外诸国也编辑了不少佛教丛书与工具书。新旧佛典的混合,更使佛教典籍形成一个庞大的文献群。

  面对这些图书馆中的「方外文献群」,一般人之容易望而却步是可想而知的。而初学者 面对这些典籍时也常会生起种种疑问。譬如:这些不同文字、不同时代的大藏经,彼此之间究竟有何差异?其中所包含的究系那些佛典?当我们要研究佛教的某一问 题时,该如何利用大藏经、丛书或工具书去蒐集相关资料?

  凡此种种,都是初学者容易滋生的困惑。本书的撰写动机,即是企图为上列问题提出若干尝试性的解答。笔者希望读者在阅读本书过后,对于庞大的佛教史料群能有初步的认识;对佛教史料的类别、特性、及蒐集方法能有初步的理解。

  本书总共包含五章。第一章是大藏经的综合讨论,而重点则在汉文大藏经的内容及使用 方法。第二章讨论的是现代人所编的佛教丛书与工具书,这是研究者在蒐集史料及发掘问题时所需用的钥匙,是初学者应该多加注意的。其次三章,分别论述印度、 中国、南传、日本等系佛教的史料。内含各系佛教特质的陈述、基本史料或辅助史料的分布、以及研究资讯等项。最后一章谈的是应用佛教史料时所常遇到的某些问 题,包含译本、版本、经录、伪书、藏外文献等项。

  本书是笔者十余年来授课讲义的总整理。十几年来,笔者所开的课,从「佛典目录 学」,而调整为「佛教文献学」,近几年则改为「佛教史料学」,这种递嬗调整的考量依据,主要是在佛教研究的实用性。笔者希望所开课程的内容,能对学生有研 究方法上的效验,而不是单纯地论述佛教典籍。

  这一门课在中外学术界似未见有人开设过。相关着述也罕见有人出版。坊间偶有介绍大 藏经的书,但与笔者所拟陈述的方向仍有若干距离。因此,本书的撰写方式,大多依据个人的教学经验与思考。在这种缺乏借鑑的情况下,要写得尽如人意是相当困 难的。其必有甚多疵漏,自在意料之中。作始者难,读者或能鉴谅。

  本书之出版,首先必须感谢圣严法师。他所创办的中华佛学研究所,提供笔者讲授此一 课程的机会。书中的绝大部份内容,都是在准备授课时所草拟出来的。该所前任代理所长方宁书教授与现任所长李志夫教授对笔者的指导与关注,也令笔者铭感五 内。此外,该所同学所显现的佛学研究热忱,也对笔者的授课与出书,有甚大的鼓舞。

  最后,必须一提的,是十余年来对笔者照拂有加的妙心寺住持传道法师。在台湾,一个 专业的佛学研究者要养家煳口是不太容易的。笔者在中年过后,曾有几度产生为谋衣食而改行的念头。然而终于未曾放弃佛学研究的原因之一,即是传道法师对笔者 的信任与支持。自一九八六年以来,由于法师的推荐与嘱託,笔者先后编辑了《中华佛教百科全书》、《印顺、吕澂佛学辞典》、《台湾佛教辞典》等书,目前又在 筹划《佛教修持大辞典》的编辑事宜。这些工具书的出版意愿,固然明显表现出法师对佛教文化工作的热忱与特识,但对笔者而言,其实更彰显法师对一位佛教文化 工作者的关怀情谊。《佛教史料学》一书的撰写,表面上似与法师无关,实则如果没有他在其他方面的支持,笔者势必会为谋衣食而无暇及此。

  将本书介绍给东大图书公司的傅伟勋教授,是笔者谊兼师友的结义老大哥。本书撰写期间,傅教授即告溘逝于美国。因此,出版后已无法面请老大哥指正。生命之无常如此,令人扼腕太息。

一九九六年十二月于台北.听雨僧庐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