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指修道上易犯的错误和迷思!
曲解修道的真义,以自我为中心来解释修道,并以修道来加强我慢,这是修道上的唯物。
我们对修道的观念是正确的吗,亦或我们是用修道在加强我慢?
我们有诚实面对修道上的问题吗,亦或我们总是穿着自欺的糖衣在修行?
我们对修行的误解有深,前方的阻碍就有多大。
我们有很多期望,尤其是当我们求道而陷入修道上的唯物时,我们预期灵修会给我们带来安乐、智慧和救助。这种对灵修的肤浅、自私的看法,必须彻底改正。最后,我们一放弃所有成觉的希望,在那一刻,道即开始敞开。这就好像等人一样,在你正要放弃希望,已经有了他来等于是做梦的想法,而认为他根本不会来的时候,他却出现了。修道也是如此。修道是耗尽一切期望,耐心是必须的。你不必过分强迫自己入道;等一等,停一下,不可太急于想要了解「实相」。我们首先必须看清求道的动机。如果我们以敞开的、不落「善」「恶」二边的心态来修道的话,那就无须野心。──邱阳.创巴仁波切
作者简介
邱阳.创巴仁波切(Chogyam Trungpa, 1939-1987)
邱阳.创巴仁波切是一个备受崇敬的禅修大师、老师和艺术家,也是许多佛教和禅修之道等书籍的作者,包括《自由的迷思》《动中修行》《觉悟勇士》和《东方大日》等。
创巴仁波切出生在西藏东部,是西藏佛教噶举派和宁玛派转世传承的持有者。他是苏芒寺系的总住持,18岁时,于该寺取得堪布学位。在西藏期间,他也广修传统艺术,如书法、诗歌、舞蹈和唐卡绘画。
1959年后,创巴仁波切率众迁徙至印度。在那里,他被达赖喇嘛尊者指派为「青年喇嘛学校」的精神导师。1963年,他前往英国牛津大学担任特别研究员,研究比较宗教、哲学和艺术。1967年,他在苏格兰成立西方第一个藏传佛教中心──三昧耶林。
1970年,创巴仁波切应邀到美国驻地弘法讲学。他以科罗拉多州博德市为基地,走访各地进行教学,并在美国、加拿大和欧洲成立一百多个禅修中心。他在1973年创立「金刚界」组织(今改称香巴拉国际),配合协调这些中心的活动。创巴仁波切也建立了那洛巴学院(现名那洛巴大学),这是一所强调哲思研习和人文艺术教育的创新学院。1976年,创巴仁波切开创了结合世间与出世间灵修之道的「香巴拉训练」课程。
1986年,创巴仁波切移居加拿大新斯科细亚省哈利伐克斯市。隔年4月4日,他在该地圆寂。
译者简介
缪树廉
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翻译许多藏传佛教经典着作及文章。
审校者简介
蔡雅琴
艺术工作者,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纽约市立大学布鲁克林学院艺术硕士。曾担任《人间杂志》摄影及採访记者,法鼓山《人生》杂志、《法鼓》杂志编辑;特约校编萨姜.米庞仁波切所着之《心的导引》第二版,及邱阳.创巴仁波切《觉悟勇士》;翻译萨姜.米庞仁波切的着作《统御你的世界》(橡树林出版)。
先后追随圣严法师与萨姜.米庞仁波切,研习佛法有二十年。现居纽约,为纽约香巴拉中心禅修指导老师之一,并担任萨姜.米庞仁波切中文翻译。
洽询请参个人网页:www.everydayink.com
关于作者
【前言】 萨姜.米庞仁波切
【引言】 邱阳.创巴仁波切
修道上的唯物主义
归服
上师
灌顶
自欺
难行之道
敞开之道
幽默感
「自我」的发展
六道
四谛
菩萨道
空性
般若与慈悲
密续
这本书的书名,说实话,挺挑衅的。「突破修道上的唯物」,听着就像在说:“你们那些关于修道的想法太局限了,你们那些关于物质的看法也太片面了!” 我个人平时算是比较务实的人,工作也需要跟数字打交道,生活中也离不开各种电子产品和方便的生活设施。我对“唯物论”不算特别深入研究,但大体上知道它是强调物质世界的真实性和首要性。而“修道”,在我看来,就更像是古代那些高人才能做的事情,离我的生活十万八千里。所以,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时候,第一反应是:这到底想讲什么?是批判唯物主义,还是要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找到一种新的精神追求方式?又或者是,它想告诉我们,所谓的“修道”,其实根本就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神秘,甚至可能就藏在我们每天面对的“物”里面?我希望这本书不是那种空洞的理论堆砌,而是能结合一些生活化的例子,或者一些有趣的思考方式,来阐述它的观点。毕竟,对我们这些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来说,如果不能跟我们的生活经验产生共鸣,再深刻的道理也可能只是空中楼阁。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突破修道上的唯物」给我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说熟悉,是因为“唯物”是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现实,从我们购买的商品,到我们使用的科技产品,都深刻体现了物质的重要性。说陌生,是因为“修道”这个词,总是带着一种古老、神秘的色彩,仿佛与我们现代的快节奏生活格格不入。我一直对这种将截然不同的概念放在一起的说法感到好奇。在我看来,我们很多人可能都陷入了某种程度的“唯物”思维定式,习惯于用物质的价值来衡量一切,包括人际关系、个人成就,甚至幸福感。然而,内心深处,又常常会感到一种空虚,渴望一些更深层次的精神寄托。这本书的名字,恰恰捕捉到了这种内在的张力。它似乎在暗示,所谓的“修道”,并非一定要远离物质世界,而是可以在这个物质世界中,找到一种“突破”的途径。这让我非常好奇,作者会如何打破我们对“修道”和“唯物”的固有认知,会提供怎样独特的视角,让我们重新思考物质与精神的关系。
评分这本书我之前在网上看到一些讨论,名字听起来就很有意思。「突破修道上的唯物」?感觉一股神秘又带点叛逆的劲儿扑面而来。我平时对这种比较玄学的东西不太感冒,总觉得有些虚无缥缈,但又忍不住好奇。尤其是在台湾,我们生活节奏快,大家很多时候都比较务实,追求眼前的成就和物质的安定。但内心深处,或许又藏着一丝对生命更深层意义的探寻。这本书的名字,刚好触碰到了这个点。它没有直接告诉你该怎么“修道”,也没有预设一个“唯物”的绝对立场,而是用一种“突破”的方式来引导,让我觉得它可能不是那种说教式的,而是会提供一些新的视角,去思考我们习以为常的“物质世界”和“精神追求”之间的关系。也许,它能帮助我这种觉得“修道”遥不可及的人,找到一个切入点,去重新审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不再把它们单纯地看作是生存的必需品,而是赋予它们更丰富的解读。我一直觉得,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观念层出不穷,有时候反而让人感到迷失。这本书的“突破”二字,也许就是想要打破一些固有的思维定式,让我们能够更自由地去探索。
评分一开始看到「突破修道上的唯物」这个书名,我心里其实有点犯嘀咕。修道?听起来就觉得很遥远,像是古代神仙的专利,跟我这种每天为生活奔波的普通人有什么关系?而“唯物”,又是那么实在,强调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世界。这两个词放在一起,总给我一种矛盾感,甚至有点不可思议。我一直觉得,我们台湾人,很多时候就是活在“唯物”的世界里,努力工作,为了更好的生活,为了买房买车,为了孩子的教育。我们很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享受物质富足带来的安全感。但偶尔,也会感到一丝疲惫,觉得生活好像少了一些什么,有时候望着窗外的夜景,会突然冒出一些关于“人生意义”的疑问。这本书的名字,恰好戳中了这种隐秘的渴望。它没有直接说“你要去修道”,也没有说“唯物是错的”,而是用“突破”这个词,暗示了一种可能性:也许,我们可以在我们所处的“唯物”世界里,找到通往“修道”的道路,或者说,找到一种更高层次的精神体验。这让我对它产生了一点好奇,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这两者联系起来的。
评分坦白说,我刚开始拿到这本书的时候,真的有点不知道该怎么下手。书名「突破修道上的唯物」实在太绕了,我脑子里第一个闪过的念头是:这是什么跟什么啊?修道跟唯物,听起来就像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事情,一个这么飘渺,一个又这么实在。但当我翻开目录,看到里面有些章节的标题,就觉得有点意思了。比如,有一些标题讨论的是“日常的觉察”或者“物质的转化”,这听起来就比较接地气,不像是什么深不可测的经文。我平常在公司里,每天面对的就是报表、会议、KPI,感觉生活就是围绕着这些“物”在转。下班回家,就是看看电视、刷刷手机,放松一下,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好像被困在一个循环里,出不来。这本书如果能让我从这种“唯物”的日常中找到一点“修道”的线索,或者说,能让我重新理解“物”的意义,那该多好啊!我想,它可能不是要我们放弃物质,而是要我们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去面对它,去体会其中的奥秘。这让我有点期待,希望它能给我带来一些不一样的东西,让我不再觉得生活只是机械的重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