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规谕录:十五条佛规

佛规谕录:十五条佛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佛教
  • 佛规
  • 修行
  • 戒律
  • 佛学
  • 传统文化
  • 心灵成长
  • 生活智慧
  • 道德规范
  • 佛教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古训,有上天对不同时代、人物于修办历程中所慈示的讯息。早期前人辈们一闻道即拳拳服膺、一命交天,其大舍大悟的精神,感召上天以有形或无形的助化,可说已达到「人心合天心、天心应人心」的境界,因此当时仙佛应机的慈悲喻示,虽少优美的辞藻,却独具一语箴砭的悟性珠玑,是现今修办道者极难逢遇的天人相会因缘。

  再说中国大陆明清时期,早有不少以乩文写成的仙佛降乩宝卷,内容不外劝人为善的道德性教化,及因果轮回、做人做事准则、如何见自家本性、天时道运、天堂地狱等说法。直至民国三○年代,在河北、山东、华北等地,由乩文所成的经训更是盛行,其中包括:皇 训子十诫、家乡信书、混元布袋经、明真仙径、还乡觉路、一条金线、祖师十嘱、圣训集粹……等,约有八、九十种,目前留在台湾的古老乩训仅有三十多种,其余尽皆散失。

  道务发展至台湾六十多年来,仙佛于各种法会应机慈示的乩训,已多达无以计数,各道场亦多有整理成册,妥善典藏、应机讲说,但对于初期在中国大陆的古老乩训,却仍欠缺搜集与汇编上的完整性。

  本社有鑑于此,用心策划古训的重新汇整,将原文加以註释、翻译、重点提示或附仙佛慈语,以加强阐释古训之精神内涵;另再加问题探讨,以便利研究班程上课使用。古风式的一系列封面设计及丰富的内容,易看、易懂、照见自家身心与修办的问题,赋予古训今观的新生命,是为特色。流传、推广古训的圣意,提昇现今修办者对古训的理解度与应用性,是本社作古训的初衷。

《佛规谕录:十五条佛规》之外的广阔佛学世界 一份深入探讨佛教核心理念、修行方法与历史传承的导览 引言:超越戒律,探寻觉悟之路 佛教自古以来,便以其深邃的教义、严谨的修行体系以及对生命终极关怀的探寻,吸引着无数求道者。不同于侧重于规范僧团行为与日常生活准则的“佛规”系列著作,《佛规谕录:十五条佛规》聚焦于具体的戒律层面,本书旨在将读者从具体条文的束缚中引申出来,进入更广阔、更具思辨性的佛教思想殿堂。我们将探讨的,是贯穿整个佛教法脉的核心智慧,是支撑起不同宗派修行实践的基石。 第一部分:缘起与实相——洞悉世间万物的根本 本书的第一部分,将着重于佛教对世界本源的理解,即“缘起论”与“空性”的深度剖析。这并非简单的概念介绍,而是引导读者体验佛教哲学的精妙之处。 一、缘起法则的动态描绘: 我们将详细考察“十二因缘”(或称十二缘起支)的流转与熄灭。这不仅仅是一个理论模型,更是对生命从无明到解脱的完整生命周期的细致解剖。我们会讨论,在当代的语境下,如何将“无明”理解为心理学上的认知偏差,将“行”视为现代社会中的惯性行为模式。通过对这一法则的深入理解,读者将能清晰地看到,痛苦的产生并非源于外在的惩罚,而是内在因缘和合的必然结果。 二、空性的多维解读: 佛教的“空”常被误解为“虚无”。本书将回归《般若经》的精髓,阐述“空”的真正含义——“非自性”或“无独立实体性”。我们将通过对“五蕴”(色、受、想、行、识)的逐一解构,展示身心经验的暂时、依他性和可变性。更高层次的探讨将触及中观学派(如龙树菩萨的思想),解释“空”如何成为通往“中道”的桥梁,避免落入“常有”与“断灭”的极端。读者将学习如何运用空观来消解对事物的执着,从而减轻烦恼。 第二部分:修行实践的宏观蓝图——从信到证 如果说理论是地图,那么实践就是旅程本身。本书的第二部分,将系统梳理佛教从基础发心到究竟解脱的修行路径,重点不在于“如何持戒”,而在于“如何依戒而行,进至无所住”。 一、菩提心与大乘精神的建立: 我们将深入探讨“菩提心”的内涵。这不仅是“愿成佛”的意愿,更是“为利众生愿作佛”的实践精神。我们将对比声闻乘与大乘佛教在出离心与慈悲心上的侧重点,并引入“六度波罗蜜”的次第修行。重点在于阐释每一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如何相互依存,形成一个完整的、螺旋上升的修行阶梯。例如,探讨真正的“忍辱”如何建立在“般若智慧”之上,而不是单纯的忍耐。 二、禅定与止观的融合: 佛教修行的核心方法是“三学”——戒、定、慧。在本书中,我们将跳出单纯的打坐姿势描述,探讨“奢摩他”(止)与“毗婆舍那”(观)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结合。我们将介绍不同传统的禅定方法,如“四禅八定”的次第,以及如何将“观”的内观智慧应用于处理生活中的情绪波动和人际冲突。这部分旨在帮助读者理解,禅定并非逃避现实,而是获得更清晰洞察力以回归现实的工具。 第三部分:跨越宗派的智慧遗产 佛教并非铁板一块,其在不同历史阶段和地域发展出了丰富多彩的宗派。本部分将提供一个超越宗派界限的宏观视野,帮助读者理解不同教派间的异同及其贡献。 一、早期佛教与阿含经典的继承: 我们将回顾佛教的初期教义,侧重于“四圣谛”的逻辑结构和其在早期僧团生活中的指导作用。这将为理解后世所有发展提供坚实的语境基础。 二、部派佛教的分化与论藏的建立: 探讨佛教如何在阿育王时代后开始出现分化,以及“阿毗达磨”(论藏)如何试图对佛陀的教法进行系统化、哲学化的阐释,这有助于理解佛教思想的精细化过程。 三、密宗(金刚乘)的进阶: 针对那些寻求更高阶实践的读者,我们将概述密宗的核心理念,如即身成佛的法门、本尊观、曼荼罗的象征意义,以及“三密相应”的修持方法。这部分将强调,密宗的快速见效是建立在高度的伦理基础(即前述的戒律与菩提心)之上的,并非盲目的仪式。 第四部分:佛法在当代的价值与挑战 最后,本书将探讨佛教的智慧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展现其生命力,以及它所面临的挑战。 一、伦理学与现代社会的对接: 佛教的“不杀生”、“不偷盗”等伦理原则如何转化为当代的环境保护、生命伦理(如基因编辑的争议)和商业道德的指导方针。我们将探讨佛教的慈悲观与人权理念的共通之处。 二、心识科学与佛教内观: 探讨当代神经科学如何开始验证佛教中关于心识、情绪控制和潜意识运作的古老洞见。这部分将以一种非宗教性的、科学探索的视角,展示佛教对人类心智的深刻理解。 结语:持续的探寻 本书并非提供终极答案,而是一份通往更深层理解的邀请函。它期望读者在掌握了具体的佛规要求后,能将目光投向那片更广阔的法界——理解缘起,践行六度,最终证悟万法本空、诸法实相的究竟智慧。觉悟之路,始于戒律的规范,终于无所不行的自在。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一、尊敬仙佛∕11
二、遵前提后∕31
三、齐庄中正∕51
四、循规蹈矩∕71
五、责任负起∕91
六、重圣轻凡∕111
七、谦恭和蔼∕135
八、勿弃圣训∕155
九、莫着形象∕175
十、手续必清∕193
十一、出告反面∕211
十二、不乱系统∕229
十三、爱惜公物∕247
十四、活泼应事∕267
十五、谨言慎行∕285
三天主考慈语∕309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第一条 尊敬仙佛
―――内不离自性、外不悖佛行、一切合乎天理、一切不违背良心,便是尊敬仙佛。

主旨
阐明诚中形外的一如本心,从内观「浑然忘我、一片天心」的自性佛,进而尊敬十方诸佛的德泽与慈悲,礼敬一切众生皆俱有的庄严佛性。

济尘娑 济尘涯 济化四海天下化
公理发 公道华 公传九洲无疵瑕①
活机撒 活心佳 活泼慧性开金花
佛径跨 佛智加 佛体金刚挽婆娑②
吾本
济公活佛 奉
敕旨 降至坛楼 参叩
皇□ 再为批说 咳

语译
欲救渡红尘世间的众生出离诸苦,感化四海众生,就要以真理启发,以使世间众生了悟人皆俱有光明无染的自性。

如今活活泼泼的真道降世,透过明师启发了世人本有的活泼智慧,回复本来的光明自性。吾人当积极跨上成佛的道路,以开佛知见、悟佛知见,成就金刚不坏之体,圆满救世济人的圣业。我就是济公活佛,奉了 老¥的命,降临佛堂,参叩 老¥之后,再继续批示训文。咳!

註释
①疵瑕:音同「庛侠」,过失、小毛病。
②婆娑:疏离分散貌。此指人世间。

琼楼毕望 山水重重 雾茫茫 频依独言 欲觅知音 诉妙玄
暮云无际 枉谈苦心 妙玄机 春归何处 有志速奔 自前途
调寄:减定木兰花
哈哈止

尊师重道为贤僚 敬奉虔诚志坚牢
仙风道骨妙微奥 佛心返朴乐逍遥

语译
从无极理天往人间观看,世间众生有的尚未求道,有的虽求道却不知如何修行,彷如眼前相叠的山与茫然的雾,令人感到障碍重重、看不到有道世间!为师我只好独自倚靠着栏杆,自问知音何处寻?到底要向谁诉说这道的宝贵与玄妙呢?

黄昏的云层浩无边际,而我对众生这一片谈玄说妙的婆心,似乎看不到真心的回应,实在是枉费心思啊!这宝贵的大道犹如生机栩栩的春天,到底有谁能了悟这玄妙呢?有志的徒儿们就赶紧向前奔走吧!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對《佛規諭錄:十五條佛規》的期待,主要來自於它所點明的「十五條佛規」。對我來說,這不是一個陌生的概念,但往往停留在比較零散的印象中。我聽過一些關於戒律的重要性的說法,也知道它們是約束僧侶行為、維護佛教清淨的重要基石。然而,具體是哪十五條?它們的意義為何?在不同時代、不同地區的佛教傳承中,是否有演變或補充?這些問題一直在我心中縈繞。我希望這本書能像一本詳盡的導覽手冊,逐一拆解這十五條佛規,並提供清晰的解釋。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它能引導我去思考,這些古老的規範,在當代社會的意義何在?例如,在人際互動日益複雜、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該如何理解和實踐這些規矩?它們是否只適用於出家眾,還是對在家居士也有啟發?我期待這本書能帶給我一些關於「為何如此」的解答,而不是僅僅羅列「是什麼」。

评分

這本書《佛規諭錄:十五條佛規》的裝幀設計非常樸實,沒有過多的花俏,卻散發出一種沉靜穩重的氣質,讓我一看就覺得這是一本能夠讓人靜下心來閱讀的書。我尤其注意到它的紙質,觸感溫潤,印刷清晰,字體大小適中,讀起來不會感到疲憊。在翻閱的過程中,我感受到作者或編者在編排上的用心。雖然我還沒深入閱讀內容,但從書名和外觀,我已經可以預期這是一本具有一定學術性,但又力求易讀的書籍。我個人很喜歡這種調性,覺得能讓更多對佛教感興趣但又非專業背景的讀者,也能輕鬆地進入探討的殿堂。我常常覺得,好的書籍不僅僅是內容本身的價值,它的呈現方式同樣重要。一本有質感的書,本身就是一種對讀者的尊重。我對書中可能包含的圖文解說、歷史考據、或是不同宗派的觀點差異,都充滿了好奇。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個有系統、有條理的介紹,讓讀者能夠清晰地理解十五條佛規的來龍去脈,以及它們在佛教修行中的實際意義。

评分

《佛規諭錄:十五條佛規》這本書名,讓我想起自己過去一些零散的佛教閱讀經驗。我曾經讀過一些關於「比丘戒」、「比丘尼戒」的入門介紹,也了解了一些基本的五戒、十善等概念,但對於「佛規」這個詞,我總覺得它似乎比單純的戒律更廣泛,可能涵蓋了僧團的日常管理、生活規範,甚至是一種精神上的約束。我希望這本書能填補我在這方面的知識空白。特別是「十五條」這個具體的數字,讓我猜測這可能是一個有系統、有脈絡的佛規體系。我期待書中能詳細介紹這十五條具體內容,並深入分析每一條的意涵、制定的背景,以及它在實際修行中所要達成的目的。我希望作者能提供一些實際的案例或公案,讓這些規矩不再是枯燥的條文,而是能鮮活地呈現在讀者眼前。我也對「諭錄」這個詞感到好奇,它是否意味著這本書不僅僅是條文的羅列,還包含了對這些規矩的解釋、闡述,甚至是修證上的引導?

评分

這次在書架上意外發現《佛規諭錄:十五條佛規》,對我這個對佛法理論有濃厚興趣但又時常感到不得其門而入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次驚喜。我一直認為,佛法的精髓不僅在於高深的哲理,更在於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實踐。而戒律,就是將佛法落實於行動的具體指引。這本書的標題直接點出了「十五條佛規」,這讓我想像著,這本書裡可能包含了許多關於這些規矩的歷史故事、祖師大德的開示、甚至是與之相關的各種儀軌。我特別希望能從書中讀到,這些規矩是如何在歷史長河中被孕育、被傳承,又如何在不同時期、不同國家面對各種挑戰時,依然保持其核心價值。我對書中可能探討的「佛規」與「戒律」之間的細微差別,以及它們在修行體系中的層層遞進關係,都充滿了好奇。我認為,透過對這些基礎規矩的深入理解,才能更好地把握佛法的整體脈絡。

评分

最近在書店翻到這本《佛規諭錄:十五條佛規》,光是書名就讓我覺得很有意思。我一直對佛教的戒律和規矩抱持著好奇心,覺得這些規範背後一定蘊含著很深的智慧。這本書的標題點明了主題,讓人一看就知道是探討佛教十五條佛規的。我腦海中馬上浮現出一些疑問:這十五條佛規是針對哪些人訂定的?它們的目的是什麼?又是如何發展演變而來的?在現代社會,這些古老的規矩還適用嗎?書名本身就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切入點,讓我對內容充滿了期待。我特別想了解,這十五條佛規在歷史上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對於佛教的傳播和發展有何影響。而且,書名中的「諭錄」二字,也暗示著這可能是一本匯集了前人對這些佛規的解釋、闡述或故事的書籍,這對我來說是很有吸引力的。我喜歡透過閱讀,去感受歷史的脈絡,理解事物的根源,尤其對於我所信仰或感興趣的領域,更是如此。希望這本書能帶給我對佛教規矩更深入、更全面的認識,而不僅僅是表面的條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