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指修道上易犯的錯誤和迷思!
麯解修道的真義,以自我為中心來解釋修道,並以修道來加強我慢,這是修道上的唯物。
我們對修道的觀念是正確的嗎,亦或我們是用修道在加強我慢?
我們有誠實麵對修道上的問題嗎,亦或我們總是穿著自欺的糖衣在修行?
我們對修行的誤解有深,前方的阻礙就有多大。
我們有很多期望,尤其是當我們求道而陷入修道上的唯物時,我們預期靈修會給我們帶來安樂、智慧和救助。這種對靈修的膚淺、自私的看法,必須徹底改正。最後,我們一放棄所有成覺的希望,在那一刻,道即開始敞開。這就好像等人一樣,在你正要放棄希望,已經有瞭他來等於是做夢的想法,而認為他根本不會來的時候,他卻齣現瞭。修道也是如此。修道是耗盡一切期望,耐心是必須的。你不必過分強迫自己入道;等一等,停一下,不可太急於想要瞭解「實相」。我們首先必須看清求道的動機。如果我們以敞開的、不落「善」「惡」二邊的心態來修道的話,那就無須野心。──邱陽.創巴仁波切
作者簡介
邱陽.創巴仁波切(Chogyam Trungpa, 1939-1987)
邱陽.創巴仁波切是一個備受崇敬的禪修大師、老師和藝術傢,也是許多佛教和禪修之道等書籍的作者,包括《自由的迷思》《動中修行》《覺悟勇士》和《東方大日》等。
創巴仁波切齣生在西藏東部,是西藏佛教噶舉派和寜瑪派轉世傳承的持有者。他是蘇芒寺係的總住持,18歲時,於該寺取得堪布學位。在西藏期間,他也廣修傳統藝術,如書法、詩歌、舞蹈和唐卡繪畫。
1959年後,創巴仁波切率眾遷徙至印度。在那裏,他被達賴喇嘛尊者指派為「青年喇嘛學校」的精神導師。1963年,他前往英國牛津大學擔任特彆研究員,研究比較宗教、哲學和藝術。1967年,他在蘇格蘭成立西方第一個藏傳佛教中心──三昧耶林。
1970年,創巴仁波切應邀到美國駐地弘法講學。他以科羅拉多州博德市為基地,走訪各地進行教學,並在美國、加拿大和歐洲成立一百多個禪修中心。他在1973年創立「金剛界」組織(今改稱香巴拉國際),配閤協調這些中心的活動。創巴仁波切也建立瞭那洛巴學院(現名那洛巴大學),這是一所強調哲思研習和人文藝術教育的創新學院。1976年,創巴仁波切開創瞭結閤世間與齣世間靈修之道的「香巴拉訓練」課程。
1986年,創巴仁波切移居加拿大新斯科細亞省哈利伐剋斯市。隔年4月4日,他在該地圓寂。
譯者簡介
繆樹廉
颱灣大學外文係畢業。翻譯許多藏傳佛教經典著作及文章。
審校者簡介
蔡雅琴
藝術工作者,國立颱灣師範大學美術係畢業,紐約市立大學布魯剋林學院藝術碩士。曾擔任《人間雜誌》攝影及採訪記者,法鼓山《人生》雜誌、《法鼓》雜誌編輯;特約校編薩薑.米龐仁波切所著之《心的導引》第二版,及邱陽.創巴仁波切《覺悟勇士》;翻譯薩薑.米龐仁波切的著作《統禦你的世界》(橡樹林齣版)。
先後追隨聖嚴法師與薩薑.米龐仁波切,研習佛法有二十年。現居紐約,為紐約香巴拉中心禪修指導老師之一,並擔任薩薑.米龐仁波切中文翻譯。
洽詢請參個人網頁:www.everydayink.com
關於作者
【前言】 薩薑.米龐仁波切
【引言】 邱陽.創巴仁波切
修道上的唯物主義
歸服
上師
灌頂
自欺
難行之道
敞開之道
幽默感
「自我」的發展
六道
四諦
菩薩道
空性
般若與慈悲
密續
一開始看到「突破修道上的唯物」這個書名,我心裏其實有點犯嘀咕。修道?聽起來就覺得很遙遠,像是古代神仙的專利,跟我這種每天為生活奔波的普通人有什麼關係?而“唯物”,又是那麼實在,強調的是看得見摸得著的物質世界。這兩個詞放在一起,總給我一種矛盾感,甚至有點不可思議。我一直覺得,我們颱灣人,很多時候就是活在“唯物”的世界裏,努力工作,為瞭更好的生活,為瞭買房買車,為瞭孩子的教育。我們很享受科技帶來的便利,享受物質富足帶來的安全感。但偶爾,也會感到一絲疲憊,覺得生活好像少瞭一些什麼,有時候望著窗外的夜景,會突然冒齣一些關於“人生意義”的疑問。這本書的名字,恰好戳中瞭這種隱秘的渴望。它沒有直接說“你要去修道”,也沒有說“唯物是錯的”,而是用“突破”這個詞,暗示瞭一種可能性:也許,我們可以在我們所處的“唯物”世界裏,找到通往“修道”的道路,或者說,找到一種更高層次的精神體驗。這讓我對它産生瞭一點好奇,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將這兩者聯係起來的。
评分這本書的名字「突破修道上的唯物」給我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說熟悉,是因為“唯物”是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的現實,從我們購買的商品,到我們使用的科技産品,都深刻體現瞭物質的重要性。說陌生,是因為“修道”這個詞,總是帶著一種古老、神秘的色彩,仿佛與我們現代的快節奏生活格格不入。我一直對這種將截然不同的概念放在一起的說法感到好奇。在我看來,我們很多人可能都陷入瞭某種程度的“唯物”思維定式,習慣於用物質的價值來衡量一切,包括人際關係、個人成就,甚至幸福感。然而,內心深處,又常常會感到一種空虛,渴望一些更深層次的精神寄托。這本書的名字,恰恰捕捉到瞭這種內在的張力。它似乎在暗示,所謂的“修道”,並非一定要遠離物質世界,而是可以在這個物質世界中,找到一種“突破”的途徑。這讓我非常好奇,作者會如何打破我們對“修道”和“唯物”的固有認知,會提供怎樣獨特的視角,讓我們重新思考物質與精神的關係。
评分坦白說,我剛開始拿到這本書的時候,真的有點不知道該怎麼下手。書名「突破修道上的唯物」實在太繞瞭,我腦子裏第一個閃過的念頭是:這是什麼跟什麼啊?修道跟唯物,聽起來就像是八竿子打不著的事情,一個這麼飄渺,一個又這麼實在。但當我翻開目錄,看到裏麵有些章節的標題,就覺得有點意思瞭。比如,有一些標題討論的是“日常的覺察”或者“物質的轉化”,這聽起來就比較接地氣,不像是什麼深不可測的經文。我平常在公司裏,每天麵對的就是報錶、會議、KPI,感覺生活就是圍繞著這些“物”在轉。下班迴傢,就是看看電視、刷刷手機,放鬆一下,但總覺得少瞭點什麼,好像被睏在一個循環裏,齣不來。這本書如果能讓我從這種“唯物”的日常中找到一點“修道”的綫索,或者說,能讓我重新理解“物”的意義,那該多好啊!我想,它可能不是要我們放棄物質,而是要我們以一種全新的方式去麵對它,去體會其中的奧秘。這讓我有點期待,希望它能給我帶來一些不一樣的東西,讓我不再覺得生活隻是機械的重復。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說實話,挺挑釁的。「突破修道上的唯物」,聽著就像在說:“你們那些關於修道的想法太局限瞭,你們那些關於物質的看法也太片麵瞭!” 我個人平時算是比較務實的人,工作也需要跟數字打交道,生活中也離不開各種電子産品和方便的生活設施。我對“唯物論”不算特彆深入研究,但大體上知道它是強調物質世界的真實性和首要性。而“修道”,在我看來,就更像是古代那些高人纔能做的事情,離我的生活十萬八韆裏。所以,當我看到這本書的時候,第一反應是:這到底想講什麼?是批判唯物主義,還是要在唯物主義的基礎上,找到一種新的精神追求方式?又或者是,它想告訴我們,所謂的“修道”,其實根本就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神秘,甚至可能就藏在我們每天麵對的“物”裏麵?我希望這本書不是那種空洞的理論堆砌,而是能結閤一些生活化的例子,或者一些有趣的思考方式,來闡述它的觀點。畢竟,對我們這些生活在現代社會的人來說,如果不能跟我們的生活經驗産生共鳴,再深刻的道理也可能隻是空中樓閣。
评分這本書我之前在網上看到一些討論,名字聽起來就很有意思。「突破修道上的唯物」?感覺一股神秘又帶點叛逆的勁兒撲麵而來。我平時對這種比較玄學的東西不太感冒,總覺得有些虛無縹緲,但又忍不住好奇。尤其是在颱灣,我們生活節奏快,大傢很多時候都比較務實,追求眼前的成就和物質的安定。但內心深處,或許又藏著一絲對生命更深層意義的探尋。這本書的名字,剛好觸碰到瞭這個點。它沒有直接告訴你該怎麼“修道”,也沒有預設一個“唯物”的絕對立場,而是用一種“突破”的方式來引導,讓我覺得它可能不是那種說教式的,而是會提供一些新的視角,去思考我們習以為常的“物質世界”和“精神追求”之間的關係。也許,它能幫助我這種覺得“修道”遙不可及的人,找到一個切入點,去重新審視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不再把它們單純地看作是生存的必需品,而是賦予它們更豐富的解讀。我一直覺得,我們生活在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各種觀念層齣不窮,有時候反而讓人感到迷失。這本書的“突破”二字,也許就是想要打破一些固有的思維定式,讓我們能夠更自由地去探索。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