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性是解脱的起点,也是终点。本书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者宗喀巴大师,在影响后世甚大的实修经典《菩提道次第广论》中的空性教导。
★一本通往空性的入门书,丰富而简练,充满常识和贴切的例子,任何对佛教感兴趣的人,都会从中获益。
★《菩提道次第广论》英文本编译者盖.纽兰(Guy Newland)集三十多年的体悟,精练、概括重述宗喀巴的关键想法,帮助读者逐步建立正确的「空性」观点、见地与实修方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以空性智慧直接断除烦恼及痛苦,带你趋入胜义真实的世界。
作者盖.纽兰(Guy Newland)是总摄佛经三藏十二部要义的《菩提道次第广论》(简称《广论》)英文本的编译者,他在大学时代便开始与美国藏传佛教学家杰弗瑞.霍普金斯(Jeffrey Hopkins)一起研究藏传佛教。这本书是他集三十多年来对藏传佛教格鲁派所谈论的空性的体悟,以他自己的语言及丰富贴切的例子,精练、概括与重述宗喀巴《广论》中关于「空性胜观」的关键想法与论点。
宗喀巴.罗桑札巴(Tsong-kha-pa Lo-sang-drak-pa)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者,而《广论》是宗喀巴个人的修行教诫,他在《广论》「空性胜观」中为我们显示他如何阅读佛教中观论师龙树、月称的方法,以避免许多早期诠释者所犯下的错误,并教导我们如何运用智慧去观察、思惟、选择「空性胜观」的见地,以免落入修习的歧途。
宗喀巴说,只有单独的「观察修」(analytical meditation)或「安止修」(stabilizing meditation),都是不够的。源于我们的贪婪、仇恨、嫉妒、恐惧、瞋恨、骄慢与愚痴,即使这些烦恼并未以强烈的方式展现或看似不存在,它们潜伏、隐藏,就如同深植于我们的心续之内的根。
这些烦恼如同长在心表面的杂草,修习寂止能够压制以恼人、痛苦形式所展现的烦恼,而修习智慧则可以在其上生起甚深的胜观,穿透一层比一层细微的自我欺骗,最后甚至根除最细微的、潜伏的烦恼。本书可以带你遵循智慧之道,认清自己最根本的邪分别,进一步去探索「我们如何存在」、「事物是如何存在」,最后才能看见事物的真貌,开始为真正的解脱痛苦创造根基。
作者简介
盖.纽兰(Guy Newland)
他自1988年起于此任教是密西根中央大学(Central Michigan University)宗教学教授暨哲学与宗教系主任。他是《菩提道次第广论》(The Great Treatise on the Stages of the Path of Enlightenment)的译者兼共同编辑,也是数本藏传佛教书籍的作者,其中包括《显现与真实》(Appearance & Reality)。
译者简介
项慧龄
国立政治大学新闻系学士,英国史特灵大学出版学硕士。
现专事翻译,译有《当和尚遇见钻石》、《你可以更慈悲》、《蒋贡康楚闭关手册》、《如是》等书。
导言
第一章 如何解脱?
空性如虚空∕宗喀巴的教法∕智慧的力量∕如何变得明智?∕一切善法的来源
第二章 遵循智慧之道
概述∕智慧是佛道的独特力量∕我们应该研读什么经典?∕「道」要根除的是什么?∕法无我
第三章 我们的选择至关重大
我们期待什么?∕掌握目标∕遮破过度∕缘起与空性∕更深刻的理解
第四章 胜义与世俗的电台
胜义观察∕名言有
第五章 可靠的来源
我们的感官作为知识的来源∕事物生起的方式∕善巧的教法
第六章 胜义真实存在于名言中
「无」(不存在)可以是重要的∕胜义真实存在于名言中∕持有「无见」
事物的本性∕他空性
第七章 自性
遮破不足∕真正的所破境∕心与世界
第八章 两种中观
背景∕宗喀巴的解释∕法庭的比喻∕宗喀巴区分两种中观∕结论
第九章 我究竟是谁?
一个谜题∕侵入的大象与已婚的单身汉∕观察一辆马车∕补特伽罗
缘起∕视事物犹如幻象
第十章 从观察至胜观
胜观需要观察∕摄持自心是不够的∕智慧之道上的寂止∕为胜观作准备∕胜观∕一个完整的修行
致谢词
附录——各章精要
名词解释
延伸阅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