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的道德哲学

康德的道德哲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康德
  • 道德哲学
  • 伦理学
  • 哲学
  • 义务论
  • 理性主义
  • 道德原则
  • 自由意志
  • 实践理性
  • 启蒙运动
  • 西方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洛克与霍布斯的政治哲学:社会契约的构建与对立 导言 在十七世纪的欧洲,随着中世纪神权观念的衰落和民族国家的兴起,政治思想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变革。此时期的思想家们试图在理性与经验的基础上,重新构建国家权力的合法性基础,摆脱君权神授的传统束缚。在这场思想的洪流中,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和约翰·洛克(John Locke)无疑是两位站在潮头的人物。他们以“社会契约”理论为核心,构建了影响深远的政治哲学体系,尽管他们的出发点和最终结论大相径庭,但都深刻地塑造了现代政治思想的图景。 第一部分:霍布斯的“自然状态”与绝对主权 霍布斯生活在英国动荡的三十年战争和内战时期,亲眼目睹了社会秩序的崩塌与人类暴行的肆虐。这种极端的经验塑造了他对人性以及国家本质的悲观看法。 一、人性论基础:原子式的个体与自私的驱动力 霍布斯在其巨著《利维坦》(Leviathan)中,首先将人类还原为追求自我保存和满足欲望的原子式个体。他认为,在缺乏外部约束的情况下,每个人都拥有追求自身利益的绝对自由。这种自由,并非美好的解放,而是一种永恒的、相互冲突的状态。他著名的论断——“人生而平等”——并非指道德或才能的平等,而是指所有人都有能力相互伤害的能力。 二、自然状态的恐怖:战争的常态 基于这种人性论,霍布斯描绘了“自然状态”(State of Nature)。这是一个没有政府、没有法律、没有公认权力的状态。在自然状态下,由于资源的稀缺和相互的不信任,人们陷入了“所有人反对所有人的战争”(Bellum omnium contra omnes)。在这个状态中,道德概念(如正义与非正义)是不存在的,唯一的“权利”是“自然权利”,即通过一切手段保护自己的生命。生命是短暂、卑贱、野蛮且充满恐惧的。 三、走出自然状态的理性驱动 然而,霍布斯并非全然否定人性中的理性光辉。正是对这种恐怖状态的恐惧和对和平生活的理性渴望,驱使人们寻求建立社会。理性揭示了“自然法”(Laws of Nature),它们是指导人们如何和平共处的智慧原则。第一和第二自然法是核心:寻求和平,并在和平无法达成时,运用一切手段进行自我防卫;自愿放弃对一切事物的自然权利,以换取他人的同意。 四、社会契约与利维坦的诞生 社会契约的形成,是这些原子式个体为了实现自我保存,共同授权给一个绝对的、不可分割的、世俗的主权者(即“利维坦”)。这种授权是单向的、不可撤销的。人民将所有政治权利转让给主权者,以换取安全与秩序。 霍布斯理论的重点在于主权的绝对性。主权者的权力必须是至高无上的,因为它唯一的合法性来源就是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一旦权力被分割或受到限制,社会将重新退回到自然状态的混乱之中。因此,霍布斯坚决反对分权、反对臣民拥有反抗的权利(除非主权者直接威胁到他们的生命)。他的哲学本质上是对秩序的极端推崇,以牺牲自由为代价来换取生存。 第二部分:洛克的自由与有限政府 与霍布斯在内战的废墟中寻求绝对秩序不同,洛克(John Locke)的理论植根于光荣革命前后英国对限制王权的呼声,更侧重于捍卫个人权利和构建一个受制于法的政府。 一、自然状态的理想化与自然法 洛克在《政府论》(Two Treatises of Government)中,对自然状态的描绘远比霍布斯温和。他认为自然状态并非完全是战争状态,而是一个“完备无缺的自由状态”,人们生活在自然法的支配之下。自然法是上帝的理性,它教导所有人:既然生命是上帝的财产,任何人都不应该损害他人的生命、健康、自由或财产。 二、天赋的自然权利:生命、自由与财产 洛克理论的基石是个人的“天赋权利”(Inalienable Rights)。他明确指出,生命、自由和财产(Property)是人与生俱来的权利,是政府权力无法剥夺的。特别是“财产”,洛克通过劳动价值论将其神圣化:当一个人将自己的劳动投入到自然资源中时,该资源便成为了他的财产。 三、自然状态的缺陷:执行权力的缺失 尽管洛克笔下的自然状态充满理性与权利,但它仍存在重大缺陷:缺乏一个公正的、公认的裁判者。在自然状态下,每个人都是自己案件的法官和执行者。当冲突发生时,人们容易因私利而偏袒自己,导致惩罚过重或报复循环,从而破坏了原有的和平。 四、社会契约的重构:信托与有限政府 洛克认为,人们同意订立社会契约,目的不是为了逃避死亡,而是为了更有效地保护他们的既有权利——尤其是财产。人们通过契约,放弃的只是“执行自然法”的权力,将其委托给一个公共权威,而非完全转让自身的自然权利。 因此,洛克构建的政府是基于同意和有限的。政府的权力来源于被统治者的“信托”(Trust)。一旦政府违背了人民的信托,侵犯了人民的自然权利,人民就有权解除这个信托,并重新建立新的政府。这为合法的革命权提供了理论基础。 结论:对立中的继承与分野 霍布斯和洛克共同奠定了契约论的基础,他们都同意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的同意,并且政府的建立是为了解决自然状态下的困境。然而,他们的分歧是根本性的: 1. 自然状态的性质: 霍布斯是恐惧驱动下的战争状态;洛克是受自然法约束的自由状态。 2. 权利的转让: 霍布斯主张几乎完全转让权利给绝对主权者;洛克主张仅转让执行权,保留核心自然权利。 3. 政府的性质: 霍布斯推崇绝对主权,强调秩序高于一切;洛克推崇有限政府,强调自由和宪政制衡。 霍布斯的“利维坦”思想影响了后世对国家绝对权力的论证,但洛克的理论,强调个人权利的神圣性、政府的有限性以及革命权的合法性,则成为了现代自由民主国家的理论源泉,深刻影响了美国独立宣言和法国大革命的理念。他们的对话,构成了现代政治哲学中最核心的张力之一:安全与自由的永恒抉择。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一、康德:道德底形上学之基本原则
二、康德:实践理性底批判

图书序言

  古化希脑哲学曾被分成三种学问:物理、伦理、与逻辑。这种区分完全适合于「有关事物」之本性(主题之本性─依拜克译);而这区分所能作成的唯一改进便是去加上其所基依的原则,这样,我们便可确保其完整性。并亦能正确地去决定那必要的隶属区分。(这种区分完全符合于主题之本性,而一个人或许只因着「提供区分之原则以去保证此区分之穷尽性。并正确地去规定那必要的隶属区分」而改进之。──依拜克译。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每次讀到關於道德的討論,總是會想到康德,但總覺得他的理論高深莫測,不易消化。這本《康德的道德哲學》,卻像是一道清泉,滋潤了我對這個議題的渴求。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具有感染力,他並非直接給你一個結論,而是引導你一步步地走向那個結論。我特別喜歡書中關於「道德的普遍性」的討論。作者透過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對於「善」的理解差異,然後再引出康德為何主張道德法則必須是普遍適用於所有理性存在者的。這種由現象到本質的探討方式,讓我對康德的理論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書中關於「理性」的角色,也讓我印象深刻。作者並沒有將理性神化,而是將其描繪成一個在複雜世界中,指引我們做出正確選擇的工具。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反思自己過去的某些行為,是否真正符合康德所說的「道德」?這種自我檢視的過程,雖然有時候會讓自己感到有些難堪,但也正是這本書帶給我的最大價值——它讓我更有意識地去思考,去判斷,去承擔。

评分

這本《康德的道德哲學》,讓我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地產生「原來如此」的驚嘆。作者的功力在於,他能夠將康德那龐大且結構嚴謹的道德哲學體系,以一種非常清晰且引人入勝的方式呈現出來。他沒有直接堆砌學術術語,而是透過一連串精心設計的提問和闡釋,層層遞進地揭示康德思想的核心。我非常欣賞作者在探討「定言命令」時所採取的策略。他沒有一開始就複雜化,而是從一些簡單的道德直覺出發,逐步引導讀者認識到,為何康德會提出這樣一種不考慮後果,只關乎原則的道德律令。書中關於「意志」的討論,尤其令我茅塞頓開。作者將康德的「善良意志」概念,與我們日常生活中追求的「幸福」、「成功」等目標進行對比,讓我更清晰地理解了,何謂真正的道德價值。這本書的文字風格有一種沉靜的力量,讀起來不會讓你感到疲憊,反而會讓你沉浸其中,享受思辨的樂趣。我認為,這本書不僅適合對哲學感興趣的讀者,也適合所有希望提升自我道德認知,並且對人生有更深刻思考的讀者。

评分

這本《康德的道德哲學》,老實說,我一開始抱持著一種「反正就是介紹康德的道德觀」的心態來翻閱的。然而,讀了幾頁後,我才發現自己錯得離譜。作者的切入點非常獨特,他不是從康德的生平或者時代背景開始講起,而是直接拋出幾個看似簡單,卻又直擊人心的倫理困境。舉例來說,書中有一個關於「說謊」的段落,作者並沒有直接引述康德的原話,而是先描述了一個極其複雜且充滿道德張力的情境,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自己去思考,去衡量。然後,在讀者心中產生疑惑的時候,作者才緩緩道出康德的「絕對命令」是如何回應這個困境的。這種「引導式」的寫法,真的非常高明,讓我感覺自己不是在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在主動地參與一場智識的探索。書中對於「尊嚴」的探討,更是讓我反覆咀嚼。作者將康德的「人是目的,不是手段」這個核心思想,巧妙地融入在對當代社會現象的觀察中,讀來讓人既警醒,又深思。我認為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它對康德思想的闡釋,更在於它如何將這些古老的哲學概念,與我們現今的生活經驗連結起來,讓它們不再是象牙塔裡的學說,而是能夠指導我們行為的準則。

评分

一直以來,對康德的道德哲學都充滿了好奇,總覺得那是個高深莫測但又極為重要的思想體系。這次入手這本書,說是為了深入理解「義務」、「絕對命令」這些概念,但說實話,剛翻開第一頁,就被作者的文字駕馭能力給震懾住了。他不是那種枯燥乏味的學術派,而是用一種非常流暢、甚至帶點文藝的筆觸,將康德那原本可能讓人望而卻步的理論,拆解成一塊塊可以細嚼慢嚥的知識。書中關於「善意」的闡述,尤其讓我印象深刻。作者不是直接告訴你善意是什麼,而是透過幾個生活中的小故事,引導你去體會,去感受,然後才慢慢帶出康德對於「無關乎結果,而關乎動機」的道德判斷的看法。這本書的結構安排也很巧妙,每個章節都像是一個獨立的思考空間,讓你得以沈澱,消化前一章的內容,再迎接下一階段的洗禮。我特別喜歡作者在探討「自律」和「他律」時,所使用的比喻。那種將抽象概念具象化的功力,讓我這位非哲學本科的讀者,也能感受到那份思辨的樂趣。總之,這本書絕對不是那種可以隨便翻翻就丟在一旁的書,它需要你投入時間,投入心力,去與作者一起,與康德的思想共舞。

评分

老實說,我對哲學一直都有種距離感,覺得那是屬於學術界人士的領域,一般人很難真正理解。但這本《康德的道德哲學》,完全顛覆了我對這類書籍的刻板印象。作者的文字非常平易近人,他並沒有刻意使用艱澀難懂的術語,而是用一種像是和朋友聊天一樣的語氣,娓娓道來。他將康德關於「理性」、「自由」等概念,用非常生活化的例子來解釋,比如在講述「自由」時,他沒有枯燥地引用康德的論證,而是拿我們日常生活中選擇的例子,例如今天早餐要吃甚麼、下班要不要去健身房,來闡述「自主選擇」和「被動服從」的區別。我最欣賞的是,作者在闡述康德的道德學說時,並沒有迴避其複雜性,而是誠實地呈現了其中的難點,然後再用他獨特的視角,提供不同的理解角度。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在和一位博學但又親切的導師對話,他不會讓你覺得自己無知,反而會激發你對這些深刻議題的好奇心。書中關於「後果主義」和「義務論」的對比,我覺得寫得特別清晰,讓我在面對一些兩難的選擇時,能夠有更明確的思考框架。總之,這本書就像是一把鑰匙,打開了我對康德道德哲學的大門,讓我不再覺得它是遙不可及的學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