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愿学生在我身上试划二十刀,也不愿见到学生将来毕业当医生时,在病患身上划错一刀。」
医学是研究人类自身的学问,大体解剖学则是医学生窥探医学堂奥的第一步,然而过去医学教育以情感抽离方式进行,对大体缺乏发乎内心的尊重,志愿捐赠遗体者也极其有限。
慈济医学教育自成立之初,便以正面的态度、光明清净的环境,为解剖学注入人文精神。在证严法师提倡下,登记志愿捐赠大体者超过两万九千八百名,已使用四百五十多名,实施病理解剖亦达三百一十四位。
在教育精神上,慈济也打破成规,要求医学生认识大体老师的生平、拜访家属,投入个人感情以深化对生命的尊重。并举行庄严隆重的「大体老师启用典礼」与「大体老师感恩追思会」,以尊敬逝者、抚慰家属,并启发学生。
慈济医学教育更首创为学生开设的全人模拟手术教学,让医学生在大体老师身上画下做为医师的第一刀,在面对病患之前获得珍贵的实际手术经验。
慈济大体捐赠推动十六年来,突破华人死后留全尸的民俗传统,也改写畏惧隔离遗体的习俗,除了在医学教育上树立新的里程碑外,捐赠衍生面对死亡的安顿力量,也成为生死教育上宝贵的一课。
推荐序
观空破相 妙演因缘
王本荣
这一堂课:感恩、尊重、爱
曾国藩
生死教育的宝贵一课
卢蕙馨
序曲
我的十四岁老师
上坡路
首部曲 是的,我愿意
第一个名字
完完整整交付
讲古仙外一章
布农族人的GINA
落叶归根
我把先生变伟大
二部曲 感恩,我誓愿
他,有名有姓
关键一课
回首我在菜鸟医师时
千磨万练,带着自信上刀
唯美大循环
一封遗书
独门一课
玻片世界见真章
三部曲 因你的光,无畏前行
不可儿戏
落入凡间
表里一致,感恩与尊重
「王师」的部落格
终曲 倾听,花蕊在春风中呢喃着祝福
化蝶
伴行,自始至终
永不落幕
后记
【附录】往生后的大用
推荐序
观空破相 妙演因缘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表面上似乎是宗教的不可知论者,但可能更深层的涵义是孔子认为只有能实践生命价值的人,才能懂得死亡的意义。
相对于其他自然科学是以客体为对象,医学是研究人类自身的学问。而生命现象的认识过程是循序而进,由整体至部分、由宏观至微观、由个体至群体、由现象至本质。医学教育的学习过程则是「不知死,焉知生」,大体解剖学对于医学生而言,正是窥探、进入医学堂奥的第一步。
中国从西汉时期,解剖学的知识已相当成熟。《史记》之扁鹊列传中,对于人体解剖程序已有条理分明、层次清楚的描述。着名的中国医书《黄帝内经》开始正式记载人体解剖,其中对于人体的骨骼、脏腑及血管等长度、重量、体积、容量都有详细的记载,甚至有些解剖用语及名词仍沿用至今。
外科是解剖学的延伸,东汉的华陀在外科方面亦有惊人的成就,被尊奉为「外科鼻祖」。而他发明「麻沸散」,并成为世界上最早使用麻醉剂施行腹腔手术的人。
虽然从东汉末期至宋朝,都有听闻举行大规模的解剖活动,但中国的医学很快的往气血运行、脉理诊断的医疗形态倾斜,强调身心一体的全息观;因此未能建构像西方以解剖为主的医学系统。
中世纪的西方,解剖人体仍然是宗教禁忌,相信人的身体来自上帝之形象,也是圣灵的居所,担心接受解剖者将失去回归天国的机会。然而人类对于「自知之明」的好奇与追求,不可能长期被禁绝。古埃及的莎草纸上,就曾以图文记载了人体的内脏。而在十六世纪,义大利医师与解剖学家维萨里斯(Vesalius)从学生时代就热衷解剖,并组装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体骨骼标本。他出版的《人体的结构》一书,描绘的人体静脉系统,其精密之程度令人赞叹,人体解剖科学从此正式走向实证性与成熟期。
但有趣的是,即使已进入文艺复兴时代,医学院在上解剖学时,真正在动刀的,其实仍是「理发匠手术师」(barber-surgeon)。从一张着名的威尼斯医学院学生上解剖课的版画中,我们可以看到,教授高高在上,面对着解剖学先驱维萨里斯的教科书,真正动手解剖的是一个「理发匠手术师」,旁边围绕着一些学生,有的精神贯注、兴趣盎然,有的瞻前顾后、意兴阑珊。直到十八世纪,理发师公会才与外科医师公会正式分道扬镳。
十七世纪以降,逐渐脱离上帝掌握的西方社会,思想解放,却造成了身体的「物化」,解剖人体的展示以及解剖过程的表演,盛极一时。德国哈根斯(Hagens)教授更是引领风骚者,甚至更将解剖实况公开于午夜电视;对遗体的「物化」与不尊重,在当时引起卫道人士的一片挞伐。
而至如今,西方医学院之学生仍然是以戏谑以及情感抽离的方式来学习解剖课程。这种不尊重大体的态度与流风,使有心者为之却步,大体的来源主要仍在无名尸。
近年来,西方医学的人道主义逐渐抬头,许多世界名校如史丹福大学、纽约大学、耶鲁大学、加州大学,等都开始反省大体的处理方式,积极倡导尊严与人性的医学解剖,也将遗体捐赠者敬称为「生命的献礼」。
解剖教学的改革最近也于日本展开,在西元二○○○年正式成立的「白菊会」,是一个志愿捐献遗体者之组织,已有超过两万名捐赠者登录。现代的日本解剖教学非常强调对捐赠者之尊重,每次上课时都必须向大体默哀致敬;师生都会带上一束白菊花,白色代表哀思、菊花代表高贵,并在老师引领之下至纪念碑献花;火化时也会参与捡骨,并将感恩与感受的文章集结成册,再寄予遗族及所有白菊会的会员。
带领医学生从基础医学领域跨入临床医学领域,更进一步成为独当一面医师的大体解剖学,同样的似乎是包括笔者在内,以往台湾每一位医学生最不堪回首的记忆。在晦暗的解剖教室,面对来路不明的遗体,迎面扑鼻而来的是福马林呛人的味道;没有庄严的仪式,更没有感恩的尊重,解剖的过程彷彿只是制式冷酷的学习仪式;而解剖后更是一拍两散,完全没有任何情感的悸动。这样的解剖学是纯科学训练,没有人文内涵、没有死亡教育。将遗体「物化」正反映了医学教育的「去人性化」。
在慈济大体解剖的启用典礼及入殓仪式时,两度遇到了前来观摩学习的中山医学大学医学系周明仁主任,周教授回忆慈济医学院成立之前,上人到该校参访时所问的一句话:「您觉得办医学教育,最困难的是什么?」周教授不假思索的回答:「解剖学,特别是遗体来源。」当时的上人只是颔首沉思,未发一语。
如今源源不绝的大舍菩萨涌入慈济,甚至能转捐赠给其他医学院、嘉惠更多医学生;而周教授也见证了仪式的庄严肃穆,学生对于无语良师的感恩尊重、与家属们的温馨互动,以及大舍堂的光明清净……不但深为感动,也对上人的慈悲与智慧折服不已。
慈济大学的大体解剖课程不但涵融了科学的「真」、宗教的「善」与人文的「美」,而且更是真善美的循环。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使遗体献身医学成为可能,以往与草木同朽的身躯,如今却能发挥无用之大用。昔日,诸葛孔明在《出师表》中,只能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明其心志;今日的大舍菩萨更能「鞠躬尽瘁,死而不已」,具体身教成为医学生的「大体老师」。
而打破国人「入土为安」的迷思,鼓励「遗体捐赠」之风的,正是「人间佛教」的大行者证严上人。上人秉持「不厌生死,不着涅槃,不见一切相,性相不相离」的大乘精神,号召大舍菩萨们,以悲心为舟楫、用身体作教材,具足「大慈大悲大愿行,大智大慧大圆满,大生大死大涅槃」的无量行愿。而解剖教室与大舍堂的
庄严设计、遗体处理与解剖过程的尊重感恩、仪式的人文宗教情怀,都能使生死两安。
只有光明,没有阴暗;只有法喜,没有悲怆,我彷彿看到大体老师们无言说法,同学们拈花微笑。「满枝春满,天心月圆」,这种启动真善美法轮的循环,堪称是最圆满的「生死教育」。证严上人将死亡的印记从传统的阴森、腐朽、寂灭、消散的感受,转化为在「空间」上是晶莹剔透的洁净庄严;在「价值」上是超越凡我的利他精神;在「时间」上是在教化助人中,延长自我生命的价值。
耶鲁大学医学院努兰(Nuland)教授曾说:「一个医学生初次面对身体的感受,将会决定他以后面对病患的态度。」尊重大体老师的第一步,即是让学生了解大体老师之生平,解剖前必须拜访老师家人,让他们深刻认知老师的生前是一个有血、有泪,有思想、有生命的人,将来躺在手术台的并不只是一个冷冰冰的躯体;更能体认老师为何生前「为法忘身」贡献社会,往生后也要「为法忘躯」,庄重的把身体奉献给他们这群素未谋面的学生。
慈济打破以往解剖教育的成规,要求学生对大体老师投入个人情感,不但可避免将身体「物化」的流弊,也同时深化学生对生命的尊重,体认死亡不只是宿命、是彻底的解脱,大体老师以「大爱」炽燃的生命,已进入所有同学生命的共相中,而「大舍」即是「大我」生命的完成。
慈济解剖教育的灵魂人物,正是现任副校长兼研发长的曾国藩教授。冥冥中似有天定,我曾向曾教授打趣:「先代曾国藩训练湘军,平定太平天国;今代曾国藩献身医学教育,从事从太平间到天国的伟大志业,要努力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曾教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大体老师之保存,与解剖过程如何做到上人所期许的感恩尊重。慈济採用皮下注射,而非福马林浸泡,以避免异味感。曾教授并进一步观察到,传统防腐处理造成蛋白质变性,使操作者触碰人体的感觉与临床手术所遭遇的情境截然不同,限制了基础解剖学与临床医学间的连接。
由于认同大体捐献的大德愈来愈多,现在于慈济大学登记志愿捐赠者超过两万九千八百名,已使用四百五十多名,过去转捐赠也近三百名。另外,捐赠给慈大病理科实施病理解剖已达三百一十四位,在许永祥教授的努力下,从一到三百多,每一个案例的编号,代表着一步步探索人体奥祕的生命密码。
为了圆满大体老师的悲愿,也为了使医学教育由于老师们的舍身,能发挥最大的功能;也因为从德州休士顿医学中心偶尔会因遗体处理程序延误,而将未做防腐的遗体冷冻以作为日后病理检查的启示,启发了曾教授扩大遗体捐赠意义的思考,进而引进并改良急冻大体技术。
急速冷冻的技术是在捐赠者往生八小时以内,经过验血、消毒后,以摄氏零下三十二度急速冷冻贮藏遗体。大体老师宛如在睡梦之中,只要在上课前三天回温处理,可在室温下使用五天。而冷冻大体除了没有血液流动及心跳、脉博、吸唿之生命迹象外,皮肤、组织、器官皆与活体相同,弹性亦如一。如此在演练时,不但可以准确观察解剖构造,更能模拟学习临床急救与手术的技能。
由于诸多因缘的会合与成熟,二○○二年五月二十六日,开创性的「人体模拟手术教学」课程,在慈大解剖老师与外科医师的通力合作下,划下了历史的第一刀,也揭开了解剖教学史的新页。不但学习的感受随着科技的进步,使大体老师宛如一位活生生的病患,在完全符合最先进手术室规格并配备有最完善的教学设备之模拟手术室,学生在外科医师的指导下,没有压力的从刷手、着衣、舖敷巾、消毒开始,进行救人与手术技能的学习。住院医师及主治医师同样的也可以进行进阶的精进手术练习,使参与者不但可以增长救人的技能、增加执医的信心,更能再次体认大体老师的舍身精神及人文的大爱情怀。
大体老师就像生物学的DNA,透过解剖老师与外科医师扮演传讯者RNA(messenger RNA)的转译,把生命资讯与手术技能传达给医学生,成为了发挥生命功能的蛋白质(protein)。而最大的受惠者是广大的民众,可以承受最小的风险得到最好的生命保障。海外知名大学如国立印尼大学、澳洲昆士兰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亦纷纷远渡重洋而来取经、学习。
《无量义经集选》:「无碍辩才,常转法轮」,「普令一切,发菩提心;无量大悲,救苦众生」。上人以极具创造力的智慧将佛法无形的精神意涵,具体且有形的转化为真善美的法轮。而大体老师们观空破相的智慧、妙演因缘的慈悲,以及「来时无物去亦无,犹似浮云布太虚;抛下一条皮袋骨,还如霜雪入红尘」的大舍气魄,使慈大的多阶段解剖教育,不仅是医学教育,更是最圆满的人文教育与生死教育。
我一想到各地的师兄姊也许此刻正陪着舍身菩萨络绎于花莲之途,为着只是将身体的最后功能献身于医学与教育,清朝龚自珍之《己亥杂诗》,不禁跃然于胸而无法自已: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在追思仪式时,面对大体老师,上到心头的总是地藏之义:「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秘藏。」
「来时知来处,去时知去处,手不撒悬崖,不知云深处。」我们鼓励同学们感恩透彻生死的大体老师,面对同样「云深不知处」的医学知识与技能,更要虚心学习、努力付出,才能圆满慈大「大体解剖」与「模拟手术」教学背后无量行愿所汇集的终极意涵。也愿大体老师们的「生命启示录」,能永远成为照亮同学们医学之路的明灯。
王本荣(慈济大学校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