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和中共主要创始人,陈独秀1929年因转向托派被开除出党。党史书写一贯只承认其在创党初期的作用,对其晚期则持全盘否定态度。
本书乃陈独秀研究专家唐宝林先生的心血之作。作者毕三十年之功,不厌其详,追根究柢,深入爬梳史料,推定史义。全书详尽梳理了陈独秀一生思想发展的脉胳,又展现了其人与党、与中国革命复杂纠结的历史关系。本书试图回答一些长期被遮蔽的关键问题:例如,陈独秀晚期採取了与共产国际与中共中央对立的立场,究竟是何成因,具体有甚么主张?进行了甚么活动?陈独秀与中共矛盾的焦点在哪里?
本书充分运用了晚近解密的大量一手资料,这些材料包括:从1929年被开除到1942年去世前,陈独秀与中共中央斗争的几乎全部文件、文章和书信;1929年转向中国托派及1931年被选为托派中央书记后,陈与国民党、共产党及托派内部极左派斗争及唿吁联合抗日的几乎全部资料;中国托派从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在莫斯科诞生,到1952 年在大陆被取缔时的几乎全部史料……
本书是陈独秀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也为中共党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观点和视角。
作者简介
唐宝林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现代史学会副会长,着有《陈独秀传》、《宋庆龄传》、《中国托派史》、《陈独秀年谱》等。唐宝林是国内民间机构陈独秀研究会的秘书长,并为该会会刊《陈独秀研究动态》的主编,致力于陈独秀的研究和正名工作。
《陈独秀全传》这本书,我刚拿到手时,其实并没有立刻下手去翻阅。主要原因在于,虽然陈独秀这个名字在台湾的历史教科书里出现的频率不低,但他留给我的印象总是模糊的,有点像是历史课本上那个遥远而深刻的符号。总觉得他这个人,比起那些有血有肉的故事,更多的是一种概念,一种象征。所以,一开始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更多的是想从它里面找到一些能够让这个名字变得具体、生动的细节,希望能够填补我对这位历史人物性格、思想转变过程的理解空白。当然,我也好奇,究竟是什么样的经历,能够让一个人从激进的革命者,最终走向另一条道路。这本书的厚度也让我觉得,应该能够比较深入地探讨他的生平。我尤其期待书中能有关于他晚年生活的描写,我想知道,当一个人经历了那样波澜壮阔的一生后,在最后的岁月里,他会如何回顾,如何看待自己曾经的选择。是释然,是遗憾,还是其他更为复杂的情感?这些都是我想要在阅读中去寻找的答案。
评分读完《陈独秀全传》,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历史人物的复杂性远超我们的想象。陈独秀这个人,我们常常简单地将他定义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或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刻板印象。它细致入微地展现了他早期留学日本的经历,那种渴望学习西方先进思想,却又带着些许东方士大夫的迷茫与挣扎,读来颇有共鸣。尤其书中对他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与胡适、鲁迅等人思想交锋的描写,简直就是一场思想的盛宴。他既有锐利的批判精神,又有对中国文化根深蒂固的情感,那种矛盾在字里行间跃然纸上。而且,作者似乎并没有回避他性格中比较“狂狷”的一面,甚至对于他的一些争议性言行,也进行了相对客观的梳理,这让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也更具真实感。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他参与早期工人运动的叙述,那种亲临一线,与劳动人民打成一片的场景,让我看到了一个理想主义者最朴素的一面。
评分拿到《陈独秀全传》的时候,我本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史学著作,但读进去之后,却发现它比很多小说还要引人入胜。作者的叙事技巧非常高明,他善于运用大量的史料,但又不会让读者觉得沉闷。书中对于一些关键历史事件的还原,比如护国运动、五四运动,不仅仅是简单的事件堆砌,而是通过陈独秀的视角,将他当时的思考、决策、以及他内心的挣扎都展现出来,非常有画面感。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陈独秀早期思想转变过程的探讨,他如何从一个深受传统儒家思想影响的知识分子,一步步走向激进的民主与科学的倡导者,这个过程的逻辑推演,作者写得非常清晰。而且,书中对于他晚年流亡海外后的生活,以及他对时局的种种看法,也有不少笔墨。这些描写,让“陈独秀”这个名字,不再是历史课本上的一个冷冰冰的符号,而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情感、有思想的个体。
评分说实话,《陈独秀全传》这本书,我主要是被它的“全”所吸引。现在市面上很多历史人物的书,往往只抓取某个时期,或者某个侧面来写,难免有挂一漏万之嫌。而这本书,从陈独秀的家世背景、少年求学,到投身革命,再到晚年的人生轨迹,几乎是事无巨细地一一呈现。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于他与家人之间关系的描写,虽然篇幅不一定是最多的,但却很动人。比如,他对于子女教育的看法,虽然身处动荡年代,但他对子女的关怀,以及他们之间偶尔的温情时刻,都让这个伟岸的历史人物有了更柔软的内心。还有,书中对于他与当时其他重要历史人物的交往,比如孙中山、李大钊,甚至是对立阵营的一些人物,都有详尽的记录。这些互动,不仅展现了那个时代政治格局的复杂,也折射出陈独秀个人的政治智慧与局限。通过这些细节,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与陈独秀一同经历着历史的洪流。
评分《陈独秀全传》这本书,让我对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有了更深的理解。不仅仅是对陈独秀个人,更是对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命运,以及他们所处的历史洪流。书中详尽地描述了陈独秀参与创办《青年杂志》的艰难,以及当时社会对这些激进思想的排斥与争议。他并非一人在战斗,书中也穿插了大量当时其他重要人物的活动与观点,使得整个历史画卷更加丰富。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接触与理解的描写很感兴趣。他如何吸收、消化,又如何将其与中国的现实相结合,这种思想的碰撞与发展,是全书的一个重要看点。而且,书中也坦诚地展现了他在政治道路上的探索与曲折,甚至是他最终的失意与落寞。这些,都让我对这位历史人物的评价,不再是简单的褒贬,而是充满了同情与理解。这本书提供的,是一种更加 nuanced(细致入微)的视角,让我们能够站在历史的宏大背景下,去审视一个伟大的灵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