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管音乐

南管音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杯酒劝君
只去功名决然称意
慇懃敬奉酒一杯
亦表送别值只百花亭中
──【杯酒劝君】

  往昔,有一府二鹿三艋舺的符码;
  今天,人文彰化见证半线风华。

  因台湾的鹿港雅正斋曾有过精湛深邃的南管指谱艺术,其后有蔡小月质朴亮丽的演唱,将流传于台湾社会的南管音乐推介至国际音乐舞台,南管音乐从此一跃而国际化。

  南管音乐不仅曲韵听来苍劲古朴、深邃幽远,在历史上亦留下源远流长的行迹,曲调流转之间完整体现出从唐代绵延至今的音乐特色。

  如此艺术瑰宝于台湾,险些在殖民统治之下面临消逝,后来又受到西方音乐文化之冲击,导致它加速淡出。

  所幸因受到欧洲音乐会和法国国家广播公司等国际上的热烈肯定,南管音乐的独特性与高度艺术性重新受到世人瞩目。本书详述南管音乐之乐种、文化、内涵等,为南管音乐留下最翔实完整的纪录。

本书特色

  详细介绍台湾传统南管音乐本身以及于国际受重视之现况,充分说明台湾南管音乐文化之存在价值。

作者简介

吕锤宽(1952 ~ )

  彰化县人。巴黎第四大学音乐学院高级研究文慼。现任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民族音乐研究所专任教授、国立台北教育大学音乐学系兼任教授。曾任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民族音乐研究所所长、国立台北艺术大学传统艺术研究所所长、传统音乐系教授兼系主任、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董事(第三届)。

  擅长音乐田野採集与整理,对于台湾传统音乐研究贡献良多。着有:《泉州絃管研究》、《泉州絃管指谱丛编》、《台湾道教仪式与音乐》、《道教仪式与音乐之神圣性与世俗化(音乐篇、仪式篇)》、《台湾传统音乐》、《北管音乐概论》、《北管细曲赏析》、《台湾传统乐器》、《北管音乐》等书。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前言
序论

壹、南管的历史与人文概述
一、历史背景
(一)乐器与乐制的唐宋来源
(二)曲词来源与元明戏曲的关系
(三)记谱法形成于清代的考察
二、馆阁组织及其活动
(一)馆阁的诞生
1.仕绅阶层休闲养生
2.基层民众闲居娱乐
3.庙会习俗
(二)馆阁组织
1.馆主
2.馆先生及待遇
3.馆员与束脩
(三)活动型态
1.开馆
2.闲居拍馆
3.郎君祭与整絃
4.应酬性的民俗活动
三、分布与扩散
(一)馆阁的南管
1.传统馆阁
2.同乡会式馆阁
3.新出现的团体
(二)乐种与剧种的南管
1.乐种
2.剧种
3.宗教仪式
(三)社会化
1.音乐厅的演出
2.学校教育
3.国际交流及学术化

贰、乐曲种类
一、指套
(一)曲目的发展
1.三十套
2.三十六套
3.四十二套
4.四十八套
(二)乐曲结构
1.联套方式
2.拍法类型
3.音阶与调式
(三)指辞文学
1.标题
2.指辞内容
3.词汇
二、曲
(一)文本内容分类
1.仪式性
2.叙事性
3.抒情性
4.诙谐性
(二)曲调分类
1.音调分类法
2.拍法特征分类法
3.曲调系统分类法
(三)乐曲组成与结构
1.滚门体
2.曲牌体
3.犯曲、集曲与过枝曲
三、谱
一、曲目
(一)谱略考
1.谱或大谱
2.谱名称考
(二)曲目组成
(三)标题名称
1.传统标题
2.被更改的标题
二、乐曲内容
(一)〈五面〉、〈八面〉与〈三面〉的关系
1.三者的内容组成
2. 〈五面〉与〈八面〉的演变
3. 〈八面〉新素材的来源
(二)四大谱
1.〈四时景〉的发展
2.〈梅花操〉的演变
3.〈走马〉与〈百鸟归巢〉的演变
(三)【绵搭絮】的应用
三、音律方面的特征
(一)管门与音阶
1.管门种类
2.同宫的管门
3.不同宫的管门
(二)调式结构
1.同宫之五音调式
2.不同宫之五音调式
3.七音调式
四、大小都会套曲
(一)曲目概述
1.保存情形
2.曲目数量
3.乐曲来源
(二)乐曲组成
1.联套组织
2.音乐型态
3.文本内容
(三)展演方式
1.套曲之演唱
2.排场程式

参、乐器与乐队
一、乐器种类
(一)固有乐器
1.乐器形制
2.乐器来源的传说
(二)非固有乐器
(三)演奏技巧
1.拍
2.琵琶
3.箫絃
4.叫锣
二、乐队编制
(一)常态编制
(二)十音编制
(三)出阵头
三、乐器制造与掌故
(一)乐器制造
(二)有关乐器之掌故

肆、记谱法与音乐理论
一、乐谱形式
二、音高符号及管门
(一)音符及唱名
(二)管门与音阶
(三)调式
三、指法与时值节奏
(一)基本指法
(二)表长音的指法
(三)表各种节奏型态的指法
1.点挑指组合
2.点捻组合
(四)装饰性指法
四、拍子符号及拍法种类
(一)拍子符号
(二)拍法种类

伍、音乐欣赏分析
一、和乐方式
(一)乐器之间的关系
1.琵琶与三絃
2.洞箫与二絃
3.下四管
(二)乐曲的起始与过渡方式
1.乐曲起始方式
2.过渡
二、指谱赏析
(一)指套
1.五大套
2.指尾
(二)谱
1.起手板
2.四大谱
4.阳关三叠
三、曲赏析
(一)曲词文学
1.词句方面
2.词汇方面
3.借音词
(二)演唱技巧
1.演唱语言
2.唱唸法
3.运腔方式
(三)名曲欣赏
1.七撩曲 ~ 【杯酒劝君】
2.三撩曲 ~ 风落梧桐
3.一撩拍曲 ~ 荼蘼架
4.叠拍曲
5.南北交

总论 来自遥远地方的音乐
参考资料
一、乐谱集
二、有声资料
三、论着
索引条目

乐曲目录
乐曲 1:南管谱:〈梅花操〉首章
乐曲 2: 南管谱〈走马〉首章
乐曲 3:南管谱〈阳关三叠尾声〉起始乐句
乐曲 4:南管曲【杯酒劝君】赏析
乐曲 5:南管曲【风落梧桐】赏析
乐曲 6:南管曲【荼蘼架】赏析_1
乐曲 7:南管曲【荼蘼架】赏析_2
乐曲 8:南管曲【孤栖闷】赏析

谱例
谱例 1:〈妾身受禁〉音阶分析
谱例 2:三个管门【绵搭絮】比较
谱例 3:〈阳关三叠〉之音阶
谱例 4:〈走马〉之音阶_1
谱例 5:〈走马〉之音阶_2
谱例 6: 〈归巢〉之音阶
谱例 7:十音编制演奏时之叫锣节奏型态
谱例 8:三絃声部与琵琶之关系
谱例 9:起始乐曲的小序
谱例 10:乐章过渡的速度处理
谱例 11:〈一纸相思〉起始乐句奏法

图例
图 1:南管常态乐队座序图
图 2:南管乐队座序与乐器形制的五行关系
图 3:南管的十音编制座序
图 4:南管馆阁出阵的十音乐队
图 5:南管琵琶音符位置

表例
表 1:南管琵琶指法演变比较之一
表 2:南管琵琶指法演变比较之二
表 3:三十套阶段的南管指套曲目表
表 4:指套门头名称遭删改之比较_1
表 5:指套门头名称遭删改之比较_2
表 6:指套内容出处表
表 7:滚门体曲调一览表
表 8:过枝类南管乐曲表
表 9:南管谱版本比较表
表 10:谱之标题及曲目比较表(一)
表 11:谱标题被更改的版本
表 12:〈三面〉、〈五面〉与〈八面〉内容比较表
表 13:〈三面〉、〈五面〉与〈八面〉章节拍法比较表
表 14:〈五面〉与〈五湖游〉比较表
表 15:〈八面〉与〈八展舞〉版本比较
表 16:南管谱〈八面〉与弦索十三套【松青夜游】比较表
表 17:〈起手板〉与〈四时景〉比较表
表 18:南管之管门名称比较表
表 19:倍士管音阶分析表
表 20:五孔四 管音阶分析表
表 21:五孔管音阶分析表
表 22:四孔管音阶分析表
表 23:大小都会套曲章节组成
表 24:大小都会套曲管门表
表 25:大小都会套曲演唱方式例释
表 26:大小都会套曲排场程式表
表 27:南管洞箫长度比较表
表 28:南管之二絃尺寸表
表 29:南管之音符唱名表
表 30:南管之管门音高符号表
表 31:四个管门的音阶形式表
表 32:倍士管【长潮阳春】音阶形式表
表 33:五孔管【叠韵悲】音阶形式表
表 34:南管琵琶基本指法表
表 35:南管琵琶长音类指法表
表 36:表各种节奏型态之指法
表 37:点指与捻指组合之指法表
表 38:南管琵琶装饰性指法表
表 39:南管拍法结构表(1)
表 40:南管拍法结构表(2)
表 41:响盏与四块节奏表_1
表 42:响盏与四块节奏表_2
表 43:指套五大套组成与结构分析
表 44:泉州法与厦门法〈起手板〉章节比较
表 45:〈梅花操〉各节次演奏时间分析表
表 46:〈阳关三叠〉前七章乐曲分析
表 47:〈阳关三叠尾声〉乐曲内容组成分析
表 48:台语与泉州语发音相同的韵部
表 49:闽南语之读音与语音例释表
表 50:属多音的闽南语韵部
表 51:【风落梧桐】乐曲分析表

图书序言

作者序

  南管音乐的历史虽然源远流长且艺术性高,但人们对它的认识却极少,以作者从事传统音乐研究与教学的经验过程,可对此现象作说明。一九七○年代大学的音乐课程以欧洲艺术音乐为内容,但在大学二年级时,作者就开始进行学术界所谓的田野调查,希望能从传统社会中获取属于本国的固有音乐。

  在此期间接触到的乐种、剧种,不是北管音乐就是歌子戏、布袋戏,其中印象最深刻者,为大三担任系的音乐学会会长时,曾邀请李天禄先生到音乐系大仁馆六楼,以解说的方式表演布袋戏,当时前往观赏者有被称为「红学大师」的潘重规教授,以及专治美学的顾献樑教授。在过程中,作者遇上奇怪的现象是,大四的时候到鹿港镇,希望能看到古都是否有些传统音乐,一位好心的年长民众引领作者到龙山寺附近的玉如意(北管馆阁),但却没有告知有南管聚英社的存在。

  当一九七八年服完兵役后,任职于台北市的洪健全视听图书馆期间,透过唱片与录音带才初次接触到南管音乐,当时就下了结论:这就是多年来所要寻找的传统音乐。因此,作者随即展开追寻南管音乐的行旅,首先是在位于衡阳路永春同乡会举办的南管研习班学习,当时的传艺教师为郑叔简先生。没多久,作者觉得该处散发出的南管乐声缺少了点什么,例如古朴韵味等。翌年,鹿港闻人辜伟甫先生委託许常惠教授进行鹿港地区的南管音乐调查,当时许老师请我担任南管音乐部分的调查研究,因此,作者于鹿港民俗馆拜雅正斋的黄根柏先生为师,向他学习南管曲的演唱与琵琶的弹奏法。经由「柏先」的演唱诠释以及弹奏,体会到南管音乐深邃的顿挫韵味,犹如从遥远地方传来的感觉。

  一九七九年四月二十九日,黄根柏先生带领作者到举行春祭的南声社,因而认识蔡小月女士。恰巧当年六月间,教育部请许常惠教授推荐一个南管团体,参加亚洲作曲家联盟第六届年会的「亚洲传统音乐节」的演出,经过访视,决定邀请以蔡小月为主的南声社前往,于当年十月间在汉城(今称首尔)的演出,让与会的作曲家惊艳于蔡小月精湛且古朴的南管曲演唱。此后数年,台北的学术界有密集的南管音乐、讲座以及学术研讨会举行,最令人瞩目的演奏为一九八二年十月间,南声社应邀到法国、德国等地的演出,其中有一场音乐会从晚上十点持续进行至翌日上午六点,开创了音乐会演出的纪录。

  一九八三年十月,在曾省先生的介绍、许常惠教授与法国文化中心主任戴文治(Michael Deverge)的见证下,于台北市统一饭店与蔡小月女士结拜为金兰,因而有机会进一步认识南管曲的艺术性。一九八六年,许常惠教授由文建会的委託,进行台湾的南管手抄本调查,许老师请我担任调查以及报告的撰写工作。为了使调查工作进行顺利,曾邀请蔡小月女士陪同前往澎湖、金门、高雄等地的南管馆阁调查,虽非每到之处都有抄本蒐集的收获,却对台湾的南管生态更为了解。

  从一九八五年开始从事教学工作,偶应邀演讲介绍南管音乐或北管音乐,在这些场合的经验,才发觉人们对台湾传统音乐的陌生,如有「南管、北管是哪一种菜系的餐馆?」或「南管是哪种管乐器?」等疑惑。至一九九五年才出现乡土教学,随后常有以「乡土音乐研习」名义举行的活动,在这些场合对中小学音乐教师演讲时,曾有人发问【百家春】是否为南管曲,因为他们听过该说法。

  撰写本书,并无护卫传统的想法,而是为发扬台湾传统音乐中具有的艺术性,如南管的生态情形、乐曲种类与内容、音乐的基础理论、音乐的内涵特色。作者能公诸层次稍深的内容,如南管音乐的人文虽略同于北管文化圈的情形,仍有一小部分近似仕绅的细流、乐曲种类从一九七○年代所见三类的情形,实为四类的部分失传状态,以及支撑诠释音乐的稳定性、展现艺术性内涵的基础理论等。这些乃于作者学习研究南管最初约七年间,受若干拥有大师级音乐能力的南管人帮助所成,他们是:黄根柏、郭炳南、曾省、吴再全,南管阅历与经验丰富的艺师如王崑山、施鲁、王汉英,技巧精湛诠释细腻的演奏唱者蔡小月、张鸿明、吴昆仁等。经由向他们学习、请益,或观察闻听其言谈风范,因而能有书中各章节的论述。由于行文的关系,文字叙述中并无法逐一指出他们的音乐成就,以及对作者的协助细节,但本书对南管音乐各方面的论述或分析,都为诸位南管人毕生音乐成就的呈现,特向他们表达真诚的谢意。

  另外,本书能付梓出版,要感谢曾任国立彰化师范大学副校长、现任中华民俗艺术基金会董事长的林明德教授的引介,以及晨星出版公司及编辑部精美的设计与校对处理,在此一併表示万分的谢意。

吕锤宽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民族音乐研究所教授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