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到的世界史: 99样物品的故事 你对未来会有1个答案(上册)

看得到的世界史: 99样物品的故事 你对未来会有1个答案(上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Neil MacGregor
图书标签:
  • 世界史
  • 历史
  • 文化
  • 物品
  • 故事
  • 通俗历史
  • 知识
  • 科普
  • 青少年
  • 历史普及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大英博物馆与英国国家广播公司合力打造的旷世巨着,
《纽约时报》整版报导:
全世界只有大英博物馆能办到的世界史撰写计画……
……很可能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绝后的一项成果。

  这是一本用一百样物品贯串世界历史的故事书。大英博物馆馆长亲自撰写,动员一百位馆员、时间长达四年,从大英博物馆八百万件馆藏挑出一百件最有代表性的物品,所採访专家超过四百位(遍及雕塑家、音乐家、画家、医学权威、人类学家、汉学家……,大多不是历史学者)。

  ◎本书以广播型式播出时,吸引了英国一千一百万人口同时收听
  ◎英国各大畅销书排行榜冠军,超过八週
  ◎美国版上市第一週立刻打进纽约时报非小说类畅销排行榜,超过四个月
  ◎Amazon.com网路书店前五十大畅销书

  你所熟悉的世界史肯定是这样:一个国家、一段时间、一些大人物,写下一个大事件。但是,本书不这样讲故事。麦葛瑞格馆长说,因为「历史是胜利者写的,只有胜利者知道怎么运用文字时,历史更可能被有意或无意的扭曲。失败者的社会遭到征服或摧毁时,经常只剩下他们的器物能够述说他们的故事。」因此,大英博物馆展开这个计画,用文物让我们看到历史。

  用文物看见历史,是一趟启发你奔放想像力的过程。麦葛瑞格馆长特别强调:「在透过文物解说历史的任何作法中,这种依据想像力解读,并且把知识化为己有的行为,都是基本作法。有时最终还要靠我们自己的直觉。大英博物馆的创办先贤熟悉这种了解方法,认为把过去的文化还原,是了解共同人性的重要基础。」

  这一百件人手打造的物件,有些是稀世珍品,有些是当时人们的常用物件,每一件都经过大英博物馆动员考古学、尖端科学和人类学的专业能力,征询各领域专家看法,想像、推理、验证,让我们「重新看见」我们的祖先如何从两百万年前便不断地发挥创新与应变的能力,留下历史。

  于是,这一部由大英博物馆打造的巨着,颠覆了所有人的想像,挑动了千万人的好奇心。因为我们这才知道:

  ◎两百万年前出门旅行,该带什么?答案是手斧。带着它,人类的祖先从非洲走出来,到了亚洲、欧洲,所以,这个发明是人类科技史上的大跃进。

  ◎一个流浪汉在东非海岸边捡到一千年前各式各样的碎陶片,使得专家证明世界早就是平的。整个印度洋根本就像「地中海」一样,因为中国、印尼、印度、波斯湾和东非之间,定期贸易的船只早就频繁穿梭,把原料和成品流通到很远的地方。

  ◎一个北美的水獭菸斗,说明了我们的祖先至少在两千年前就开始抽菸。这年头公共场所禁止吸菸,但当时反而是一种公开场合的宗教性神圣行为。难以想像吧?

  这是一次跨越时空的旅行,大英博物馆长带着我们,每次用一个物件,重返历史中的某一个时间点,这一百样物品的选择不限于艺术珍品,而是以诠释历史的角度出发,所以难度非常高。

  本书创作的初衷,是要帮助参观大英博物馆的人找出理解庞大馆藏的脉络,因此这个被选中的物件,必须能代表一个较大的脉络,据此说出一个大众都感到「喔,这和我有关系」的故事,「结果这个计画在编年、主题和地理三方面取得了巧妙的平衡。」

  《看得到的世界史》美国版于2011年10月31日上市,《纽约时报》盛赞,世上其他的博物馆可能想要效尤大英博物馆的这项鉅献,但恐怕「没有一个能够与大英博物馆的收藏广度相比拟」。因为大英博物馆是一个百科全书试的收藏,不像其他机构——比方说,美国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或是法国罗浮宫,大量馆藏属于绘画。

  本书的基础是由大英博物馆和英国国家广播公司旗下的BBC Radio 4联袂打造。缘起于馆长麦葛瑞格受BBC电台邀请,上节目解说几个馆藏,不料大受听众好评,2011年5月创下高达一千一百万人收听新纪录,于是产生了用电台节目介绍大英博物馆馆藏的伟大计画,而这本书就是创下历史纪录的成果。

  本书共分二册,上册从作者序到第五十章,下册从第五十一章到第一百章

  本书官方网站大英博物馆《看得到的世界史》(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100 Objects)www.britishmuseum.org/system_pages/holding_area/explore/a_history_of_the_world.aspx

作者简介

尼尔.麦葛瑞格Neil MacGregor

  2002年起担任大英博物馆馆长。

  他1946年生于苏格兰的格拉斯哥,在牛津大学研修德文与法文。后来在法国巴黎高等学院(Ecole Normale Superieure)攻读哲学。然后在爱丁堡大学读法律,1972年取得苏格兰律师执照。但他取得律师资格后,转向童年时代的最爱艺术,1973年在英国首屈一指的艺术史学院Courtauld Institute of Art暑期班研修艺术史,该院院长安东尼.布朗特(Anthony Blunt)看出他的天分,将他收入门下。

  他是英国着名的艺术学者,身为300年历史的伦敦古物专家学会成员,获得英国女王颁赠功绩轩章(Order of Merit)。

  他于1981-87年主编英语世界历史最悠久的美术及装饰艺术期刊The Burlington Magazine,1987-2002年主持英国国家艺廊。

译者简介:

刘道捷(翻译作者序─第五十章)

  国立台湾大学外国语文学系毕业,曾任国内财经专业报纸国际新闻中心主任。

  译作包括:《基业长青》、《下一个社会》、《野蛮的下一个社会》、《犹太人致富金律》、《资本家的冒险》、《打败大盘的获利公式》等书。译作曾获中国时报、联合报年度十大好书奖及其他奖项。

拾已安 (翻译第五十一章─第一百章)

  国立台湾大学外国语文学系毕业、国立中正大学外国语文研究所硕士。中台科技大学应用外语系讲师,教授中英文翻译相关课程。

  E-MAIL: ian.shyr@yahoo.com.tw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作者序  不可能的任务
引言  从过去发给现在的讯息

第一篇  人类之所以为人类(二百万年前~西元九千年前)
1洪尼吉铁夫木乃伊:为这趟时光旅行做好准备
2欧都外石头砍砸器:人类的第一个发明
3欧都外手斧:有了它,就能出门旅行
4游泳的驯鹿:吹弹可破的艺术品
5克罗维斯矛头:远征,佔领世界

第二篇  冰河期后的食物与性(西元前九千年~西元三千五百年)
6鸟形杵:定居下来,要懂点烹饪
7安莎赫利情侣雕像:最温柔爱意的展现
8埃及牛的泥塑模型:还没学会喝牛奶,我们喝血
9马雅玉米神像:选了妳,而不是豆子或南瓜
10日本绳文时代的陶罐:改变人类饮食的美学游戏

第三篇   最早的城邦与国家(西元前四千年~西元前二千年)
11邓王的鞋标签:我是国王,这是我的身分证
12乌尔旗:一口箱子,成了为钱战斗的旗帜
13印度河图章:找不到统治者的繁荣城市
14玉斧:对「玉」要慎重恭敬的理由
15早期的写字板:管理一个城市的最有力武器

第四篇  科学与文学的起源(西元前二千年~西元前七百年)
16洪水记录板:一篇史诗,证明东西方起源相同
17兰德数学草纸书:考公职、当官员的应试宝典
18米诺斯跳牛飞人:米诺斯神殿其实是办公大楼
19莫尔德黄金披肩:三千六百年前的工艺,叹为观止
20拉美西斯二世石像:敬畏我!        

第五篇  旧世界,新势力(西元前一千一百年~西元前三百年)
21拉吉浮雕:史诗场面,也是种族大灭绝
22塔哈卡人面狮身像:咦?不是埃及人,竟然当上法老
23中国周朝礼器:锅底朝天时,举世皆知我奉天承运
24帕拉卡斯纺织品:血祭、刺绣、祕鲁木乃伊
25克里萨斯金币:盐巴炼金,国家出面保证

第六篇  孔子时代的世界(西元前五百年~西元前三百年)
26奥克萨斯战车模型:史上第一伟大「路」上帝国
27帕德嫩神殿雕刻∕人头马与拉毕斯人:视觉语言至高无上的成就
28巴塞─犹兹酒壶:北欧绝非蛮族,精品巧夺天工
29奥尔梅克石头面具:用人工堆出山峰,建神庙俯视都市
30中国铜钟:孔子思想的代表物

第七篇  帝国缔造者(西元前三百年~西元十年)
31亚历山大大帝银币:只有我能征服到「地与海的尽头」
32阿育王圆柱:杀死九十九个兄弟后登基的仁君
33罗塞塔石碑:破解埃及象形文字的关键
34汉朝金银扣漆耳杯:安邦定国的最佳礼物
35奥古斯都头像:青春不死,我是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

第八篇 古老玩乐,现代刺激(西元一年~西元五百年)
36华伦酒杯:大英博物馆也不敢买的荒淫珍品
37北美水獭菸斗:原本很神圣,后来才说它伤身体
38仪式球赛腰带:难怪拉丁美洲的足球这么强
39女史箴图:妇德教科书.图解版
40哈克森胡椒罐:奢侈到难以想像

第九篇  世界信仰的兴起(西元一百年~西元六百年)
41犍陀罗的坐佛:凝视祂,思考祂的身、语、意
42鸠摩罗笈多一世金币:佛教来自印度,印度人不信佛教的原因
43沙普尔二世银盘:与罗马同时的强国,信奉祆教
44欣顿圣玛丽别墅马赛克:基督的长相是什么样子?
45阿拉伯铜手掌:罗马帝国改信基督,导致叶门经济崩盘

第十篇  丝路绵延不绝(西元四百年~西元八百年)
46阿布达.马力克金币:他把中东变成永远的伊斯兰世界
47萨顿胡船葬头盔:英国的图坦卡门,真实的贝武夫
48莫希战士形状陶壶:与罗马同时期的南美强国
49高丽屋瓦:中国龙、北京狗,韩国展开黄金时代
50传丝公主画版:史上最大科技窃案

(以上为上册目录)

图书序言

作者序

不可能的任务

  用文物说历史,正是博物馆存在的理由。大英博物馆二百五十多年来持续蒐集全球各地的文物,因此,如果你想用文物诉说世界历史,大英博物馆是个不错的起点。事实上,你可以说,一七五三年英国国会设立大英博物馆、下令馆方应该「力求普及」并对大众免费开放后,这一直都是馆方努力的目标。本书是二○一○年英国广播公司第四广播网系列节目的记录,同时也是大英博物馆自开馆以来不断在做、或是企图做到的努力中,最新的成果。

  《看得到的世界史》用一百件文物说历史,游戏规则是由第四广播网总台长马克.达玛瑟(Mark Damazer)制定,十分简单明了:大英博物馆和英国广播公司的同仁,要从馆藏中选出一百件文物,涵盖的时间从两百万年前人类史的发端到现代,涵盖的范围囊括全世界最遥远的地方,而且力求公平。工作人员试着呈现人类经验中的各种面向,让我们了解整个社会,而不只是权贵阶级的生活,因此文物当中要有普通的日常用品,也涵括艺术杰作。

  由于每週要播出五段节目,我们必须把文物分成五件一组,把地球快转到不同时期,利用该段时期的文物,简介五项当时的世界情势。由于大英博物馆的馆藏囊括全世界,英国广播公司的广播亦遍及全世界,我们决定邀请世界各地的专家和评论家参与。这样一来,尽管每则文物的介绍都只是世界史的一部分,但整体上却依旧是全世界一起促成的历史(基于着作权的关系,参与者所说的话,大致上就是印在书上的文字。)

  这项计画从很多方面来看,显然都是不可能的任务,但是有一点曾经引发特别激烈的辩论:这一百件文物都不是在电视上介绍、而是在广播中呈现,听众必须透过聆听来想像,无法看到文物。本来我以为博物馆同仁习惯仔细端详文物,会被这种方式难倒,但英国广播公司的小组却信心十足,他们知道想像一样东西,是用非常特殊的方式把东西变成自己的;他们知道每位听众都会把节目讨论的文物,变成自己的文物,从而把这些历史变成自己的历史。

  为了方便一定要看到文物、却不能亲赴大英博物馆的人,馆方把所有文物的照片放在大英博物馆《看得到的世界史》的网站上,而现在又以这本图文并茂的精美书籍,来呈现这一百件文物。

大英博物馆馆长
尼尔.麦葛瑞格(Neil MacGregor)
谨识于二○一○年九月

推荐序
博物馆,应该这样参观!
文 / 周志宇

  大家应该都参观过博物馆,你还记得参观的内容吗?

  一件件的文物陈列在博物馆的玻璃柜中,前面标着器物的名称、时代、作者(如果有的话),有时可能还有一些简短的说明,导览人员的陈述比解说板略多一些,不便宜的导览手册比导览人员的内容又多一些。然则,总是觉得那些文物离我们很远,与我们没有关系,所以参观归参观,多半说不上有什么实质上的收获,这也许是多数人参观博物馆后的最大感受。其实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有非常复杂的故事,只要找到适当的方法,这些沉默了上千年甚至万年的文物,都会说出很精彩的故事。

  台北外双溪的故宫博物院几乎是所有学校都会安排的参观处所,其中的藏品既多且精,也是所有观光客必到的朝圣地点。三楼铜器展示区中,一件件泛着或绿或褐的色泽,以它们特有的身形诉说着自己的故事,这些故事常常很隐讳,你得多用些心。有一个区域放置几件晚商到西周初期制作的青铜器,它们有很大的比例是方形器,这些铜器上多半有相同的方形符号,由「亚、丑」两个字组合而成,所以被馆方命名为「亚丑器」。商周青铜器的铸造方式与中国以外的地区不同,是独有的「块范法」。这些以块范法铸造的方形器困难度比较高,这说明「亚丑」家族拥有非常高明的匠师,同时也显示这个家族的财力与生产能力都很高。事实上,这个主要分布在山东半岛的殷商大贵族势力,直到商亡之后都不肯向周人屈服,一直到成王时,才被周人攻灭。显示周人取代殷商,花费了一段相当长的时间,这也可以间接说明西周在灭商之后,必须东征的理由。

  展件中有一件「亚丑方尊」,高三十九.一公分,口径二十九.九公分,四个正面崁铸了鹿首,四个角落则崁铸了四个象首,大象高举鼻子,双耳扇张,象牙由嘴两侧伸出,模样十分传神而写实。写实的表现手法说明当时的人一定见过大象,但北方为何会有大象呢?我们再搜寻一下馆中,会发现依照另一种热带动物形象制造出来的青铜酒器,在馆中被命名为「牺尊」,牺的原义是古代供宗庙祭祀用的纯色牲畜,多半指白色的牛。但牺尊的外形特殊,明显不是牛,而应该是一种「貘」科的动物,而且,在许多博物馆还收藏了「象尊」、「犀牛尊」,象、貘、犀牛这些热带动物存在的事实,说明当时中国北方的温度和溼度都比今天高,而那些热带动物都是当地的原生动物,在华北考古出土大量碳化的竹子也支持这个说法。

  青铜是铜与钖的合金,这两种金属矿都非当地所产,必需由千里以外运来,显然他们有高效能的运输贸易系统,一般人难以拥有如此的条件,能够生产并拥有这些昂贵器皿的人,大概只有统治阶层的贵族。而这些既精致又笨重的器皿,在日常生活领域使用起来显然非常不便,所以,它们多半可能只有在特殊场合,诸如祭祀或典礼的时候使用,所以它们在「礼」的意义上可能比「器」的意义更大,这个由器走向礼的过程,也许可以反应礼制发展的某些面向。另外一件值得留意的,商代青铜器中,用在饮酒功能的器皿明显的多(与周代的青铜器比较),小件的如爵、角、觚、斝、觯、尊、卣,大件的如鑑、罍、壶等,几乎都与酒有关。酒器众多反应饮酒风气的兴盛,就像现在流行喝咖啡,稍微讲究的人,家中常常会拥有磨豆机、泸杯、美式壶、摩卡壶、义式压缩咖啡机……其中的一种或两种,甚至更多。商代拥有多类酒器,说明饮酒风气很盛,饮酒风气之盛说明殷商时代酒的普遍,这可以反应一件事实:殷商的农业十分发达,因此有大量多余的谷物可以用来酿酒。当然,繁荣的农业生产说明了这个王国的富裕与强大,他们能够培养出这么多杰出的工匠也就可以理解了。

  下次再去故宫看那些商代青铜器时,会不会有比较不同的感受呢?想想,自己与友人坐在充满音乐的餐厅,手中拿着英国制的骨瓷咖啡杯,烘得正好的耶加雪夫咖啡冒着略带酸味的香气冲鼻而来,咖啡尚未入口,两颊已经微微渗出津液。那种感觉,就像三千两百年前的殷商贵族,庄重地举起手中金黄色的铜觚,酒的微温透过青铜杯传递到掌心,酒香淡淡地散在空气中,于是虔敬无比地向祖先说出心中的想望,就像在与坐在邻座的亲人聊天一般。其实,三千多年的时空,距离今天并没有想像中遥远。

  我设想中的博物馆参观,应该是在这样的情景下进行。历史不该只是课堂中的知识,更不该只是一种考试的内容,透过博物馆的文物,我们可以更清晰、更具体地感受到千百年前发生过的事,只要我们有适当的引导。

  很开心看到一本这样的书。出版社诗婷小姐问我愿不愿意为这本名为《看得到的世界历史》写推荐序,她说:「这是大英博物馆出的一本书,很精彩的。」我完全同意她的说法,而且必须承认,作者大英博物馆馆长尼尔.麦葛瑞格先生的博学令本书变得格外动人。

  本书的原始书名是《从一百件文物看世界历史》,大英博物馆收藏超过八百万件文物,无论质或量在世界上都无出其右者,要从其中选出区区一百件文物来描述人类的历史,也就是说平均每八万件文物中只能选取一件,那真是件无比艰困的任务。而要借着这一百件文物来描绘人类两百多万年来的发展轨迹,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作者以其无比渊博的知识、动人的文笔,透过文物本身的解析、历史背景的铺陈、相关事件的勾连,清晰地画出一幅幅鲜活的历史图像,这些原本毫不起眼,静静地躺在博物馆某个角落的文物,因此有了鲜活的生命。作者不只告诉我们在那些地方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更精彩是,他示范了正确的博物馆参观方式。当然,我们期待下一次参观国内博物馆的时候,能够遇上这样精彩的引导,更期待国内也能看到这样的着作。

周志宇
二○一二年二月二十日于汐止
本文作者周志宇,为建国中学历史科教师与历史社指导老师,亦担任历史博物馆与故宫博物院导览志工。

推荐序
看得见的物件,看得见的文明
文 / 谢哲青

  一七五三年四月,大不列颠王国及爱尔兰国王乔治二世(George II of Great Britain),于西敏宫议会(Palace of Westminster)热情支持,以英格兰着名收藏家汉斯.史隆(Hans Sloane)的藏品为中心,承购并改建伦敦市区附近的蒙塔古大楼(Montague Building),历经长达六年的筹措准备,终于在一七五九年一月十五日正式对公众开放,并坚持「博物馆应该是全体人类共享的教育殿堂」的营运理念,直到今天,仍对络绎不绝的旅客不收分文。

  今天,你从大罗素街(Great Russell St.)极具庶民风格的前门进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让人联想到雅典帕德?神殿的壮丽立面。一八五三年由官方印行的《大英博物馆概要》中写道:「……文明大幅度的进步,三角楣饰的东角倾斜的象征是数学,暗示着追求永恆的科学原则;西角倾斜的主题侧是戏剧、诗、音乐与美术,整体雕刻主题的呈现在于强调科学与人文精神之间的平衡 … 全体物件以雕刻为主,因为这是最有力的表现形式。……」许多人不了解,精致庄严的三角楣饰雕刻,隐含着「文明带动世界向前」的人文主义思维。

  穿过希腊爱奥尼亚风的幽暗门廊,就好像历经了智识的闇瞽蒙眛,紧接而来的,是宏大开阔的中央大厅。这座正式名称为「伊莉莎白二世大庭院」(Queen Elizabeth II Great Court)的明亮空间,洋溢着后现代的艺术感动。参与这座中庭建筑设计的两位大师:诺曼.佛斯特爵士(Sir Norman Foster)与艾德蒙.哈波德爵士(Sir Edmund Happold),透过自由轻盈的空间,向我们传达了学术无国界、学海无涯的开放讯息。更特别的是,伊莉莎白二世大庭院虽是后工业时代的前卫设计,却一点也?有减损它古老而美好的维多利亚时代氛围。

  除了充满知性与美的公共空间外,大英博物馆高达八百万件的收藏品,更为整个空间增添深厚隽永的故事性与艺术性。除了大家所熟知罗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雅典帕德嫩神庙(The Parthenon of the Athenian Acropolis)的大理石雕刻、波特兰花瓶(Portland Vase)、埃及法老阿蒙霍特普三世(Amenhotep)的头像、清宫祕藏的《女史箴图》长卷、复活节岛的荷瓦巨石像之外,还有许许多不为人所知的典藏,正在角落等待你来发现、了解。

  我个人有几件特别偏爱的物件,都充满了浓厚的?事性与传奇性,像是由英国最传奇的数学家、天文学与占星学家约翰.迪伊博士(John Dee,一五二七-一六○八)所制作的蜡制圆盘与水晶球就相当有趣。约翰.迪伊同时也是出色的地理学家,更是伊莉莎白女王的首席顾问。传说他可以能与天使对话,并从水晶球里看出伊莉莎白女王的命运,毕生都奉献给炼金术、占卜、以诺魔法(Enochian magic)及赫耳墨斯哲学(Hermeticism)。

  约翰.迪伊的学术成就穿梭于科学与神祕之间,并试图透过数学公式与逻辑辨证将两个世界合而为一。他热衷于推广数学,曾经以弱冠之龄在巴黎大学的讲授高等代数。笃实的研究态度更让他成为一个受人尊重的天文学家,在英国海外探险与殖民垦荒也是一名专家,为英格兰海外人员提供教育训练。我们所熟悉的「大英帝国」(British Empire)一词,就是约翰.迪伊创造的。

  按照历史文献的研究,约翰.迪伊与同时代稍早的李奥纳多.达文西,米开朗基罗,都是典型的文艺复兴人。他与丹麦的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Tycho Brahe)是好朋友,也相当熟稔哥白尼(Copernicus)的学说,即使不曾公开拥护,个人却笃信日心说并透过数学计算证实;同时,也是神祕学家的约翰.迪伊透过星占推演,为伊莉莎白女王择定登基,甚至对抗西班牙无敌舰队的宣战、出征日期。约翰.迪伊所遗留下来的魔法用品与个人研究笔记,是英格兰从蒙昧的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的历史标志。

  即使只是一件小小的蜡制圆盘,背后都有如此丰厚的故事存在,那大英博物馆典藏的八百万件精品,更是超越了八百万这个数字所蕴涵的意义。人类文明从发端,历经漫长的时间进程,从东非大裂谷到大洋洲的海中孤岛,从撒哈拉荒漠到墨西哥的热带雨林,从穴居到城市,从聚落到大帝国,每一个物件,都带来过去的讯息,诉说着被时间所遗忘的故事。想要了解大英博物馆,了解人之所以为人,您手上的这本书,正时通往历史学与考古学殿堂,最好的叩门砖。

  本文作者谢哲青,拥有历史学与外国文学学士学位,并于伦敦亚非学院(SOAS)取得艺术史暨考古学系硕士学位。他曾任大英博物馆、伦敦国家艺廊研究助理,佳士得拍卖会策展人员,目前担任飞碟电台《哲青游天下》主持人、东森新闻台《关键时刻》固定来宾,以及各大艺术、历史文物展览策展顾问。

图书试读

引言 从过去发给现在的讯息

我们将在本书穿越时空、走遍全球,看人类二百万年来如何形塑这个世界,又如何受这个世界所影响。本书将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告诉你世界的历史——我们将破解物品穿越时空对我们传达的关于人类、地点、环境与交互作用的讯息,关于历史不同时间点的讯息,还有关于我们现代如何反思历史的讯息。

这些来自过往的讯息——有些很可靠,有些是推测,很多还有待我们去发掘——不像我们可能碰到的某些证据,它们说明的是整个社会与复杂的进程而非个别事件;它们说明了这些物品是什么世界所制作、后来变成什么样子或被搬迁到哪里,偶然地产生了某种远非原始制作者企图达到的意义。

《看得到的世界史》试图使这些人类制造的器物、精心塑造历史的来源,从其引人好奇的千万年旅程甦醒过来。书中包含的各种物品,经过仔细的设计、然后被拿来赏玩、保存或使用,最后破损并被丢掉;它们的范围从烹饪用的锅碗瓢盆到黄金大帆船、从石器时代的工具到信用卡都有,而且全是大英博物馆的馆藏。
一般人对制作这些物品的历史背景可能不太熟悉,书中少有知名的时间、战争或事件,经典历史事件如罗马帝国的诞生、蒙古人摧毁巴格达、欧洲文艺复兴、拿破仑战争、广岛遭原子弹轰炸等,并不在本书的中央舞台,但还是会透过个别物品折射出来。

例如一九三九年的政治情势决定了萨顿胡(SuttonHoo)遗址的挖掘与世人了解它们的方式(见第四十七章);罗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和许多物品一样见证了英国和拿破仑时期法国之间的斗争(见第三十三章);至于美国独立战争,在本书则是从美国原住民一张鹿皮地图的独特观点来观察(见第八十八章)。我所挑选的,都是能说明很多故事、而不是见证单一事件的物品。

文字记录一半事实,用诗意重建真相
如果你想要讲述整个世界的历史、不过于偏袒人类某一族群,就不能光靠文字史料,因为世上只有若干地方拥有文字,多数地方在多数时间里都没有文字。书写是人类比较后期的成就,一直到相当晚近,还有很多有文字的社会记录他们关心或渴望的事情时,都不只诉诸文字,也会以物品的方式来记录。

理想的历史应该结合文字和物品,本书有些章节能做到这一点,但大部分情况下我们根本做不到。文字与非文字历史最不对称的例子,可能是库克船长(Captain Cook)的远征军和澳洲原住民在博坦尼湾(Botany Bay)的第一次接触(见第八十九章)。在英国方面,我们有科学的报导,也有船长航海日志对这个重大日子的记录;可是在澳洲方面,我们只有一名男子第一次经历枪击逃跑时丢下的木质盾牌。如果我们想重建那天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这面盾牌势必得像文字报导一样,受到尽可能深入、严谨的检验和诠释。

除了对彼此的不了解,还有胜利者会有意无意扭曲事实的问题。我们都知道历史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而当只有胜利者会使用文字时更是如此。失败的一方无论是被征服还是被摧毁的社会,往往只剩他们的器物能够述说他们的故事。加勒比海地区的泰诺人(Taino)、澳洲原住民、非洲贝南人(Benin)和印加民族都会在本书现身,如今他们诉说过往成就最强而有力的方式,就是仰赖他们制作的东西——透过器物来说历史,能帮助没有文字的社会为自己发声。遇到这类有文字的社会与无文字社会的接触时,我们会考量到所有的第一手记录一定会有所偏颇,只能算是对话中的一半,如果我们要找到对话中的另一半,除了必须阅读文字史料,也要解读文物。

这一切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我们早就习于以研究文字史料的方式来书写历史,我们有好几百年的参考资料协助我们评估文字记录,也学会如何判断文字记录的坦白、失真程度和扭曲手法。当以物品来说历史时,我们当然必须建立各方面的专业能力,包括考古学、科学和人类学,使我们能提出关键问题;但此外我们还得加上相当多的幻想,才能还原物品最初的生命,对此我们必须不吝于发挥诗意、运用想像力,以期能看出物品所欲传达的深远意义。

对许多文化来说,如果想了解它们,这是唯一的方法。例如祕鲁莫希(Moche)文化,现在完全是靠考古记录延续下来,如果要了解这是一个怎样的民族、他们怎么生活、如何看待自己和世界,战士形状的莫希水壶(见第四十八章)是少数可以着手进行的起点。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把穿越时空的钥匙,虽然我还没有开始翻阅,但单看书名《看得到的世界史:99样物品的故事 你对未来会有1个答案(上册)》,就已经足够让我充满好奇与期待。我脑海中开始勾勒出那些被赋予生命的历史物品,它们不再是冰冷的陈列品,而是承载着人类智慧、情感与命运的见证者。想象一下,一件古老的陶器,它如何从一块泥土,经过匠人的双手,变成承载着先民生活印记的器皿,又如何经历岁月的洗礼,穿越漫长的时光,最终来到我的眼前?这本书似乎就是要讲述这样的故事,让历史不再是枯燥的年代和事件堆砌,而是通过这些具象化的物品,触及到最真实、最鲜活的人类活动。我已经在设想,也许书中会讲述丝绸之路上的驼铃声,是如何随着一方方精美的丝织品,播撒下文明的种子;也许会描绘一把古老的青铜剑,它曾见证过多少王朝的更迭,多少英雄的传奇。而“你对未来会有1个答案”,这句话更像是一个充满哲思的引语,它暗示着,理解了过去,才能更好地把握未来。也许,这些物品的故事,本身就蕴含着人类发展的规律,蕴含着通往美好未来的启示。我对这本书的期待,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一种情感的共鸣,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它让我相信,每一件物品都有自己的“生平”,都有它们想要告诉我们的故事,而这本书,正是那位善于倾听的讲故事者。我迫不及待地想让这些故事在我眼前一一展开,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温度。

评分

我购买这本书纯粹是出于一种偶然的冲动,当时在书店里,它的封面设计就吸引了我——一种复古而又不失现代感的风格,搭配上“99样物品的故事”这个引人入胜的副标题,瞬间勾起了我的兴趣。说实话,我本人并不是一个特别痴迷历史的人,传统的世界史读物对我来说往往显得有些宏大叙事,难以把握其中的细节和温度。但这本书的切入点却非常独特,它不是从宏观的角度去梳理庞大的历史脉络,而是聚焦于一个个具体的、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品。这让我觉得,历史仿佛一下子变得触手可及了。我猜想,书中的每一件物品,都可能是一段令人惊叹的旅程的起点。比如,一本泛黄的古籍,它记录了哪个时代的思想,又影响了多少后世的知识分子?一枚古老的硬币,它流通的范围有多广,又承载了多少经济活动的痕迹?甚至是一件日常的工具,它又如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促进了文明的进步?“你对未来会有1个答案”,这句似乎有些神秘的口号,也让我联想到,通过了解这些历史的“遗物”,我们是不是能从中找到一些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关于人性本质的共通之处,进而对我们当下的生活以及未来的走向,产生一些新的思考和启发?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生动、有趣的方式,将枯燥的历史知识变得鲜活起来,让我能够在一个个物品的故事中,体会到历史的脉络,感受到人类文明的演进,并从中获得一些超越时空的智慧。

评分

我被这本书吸引,纯粹是因为一个简单的念头:历史,也可以这样讲。传统的历史书,总感觉是一大堆年代、人名、事件的堆砌,读起来枯燥乏味。而《看得到的世界史:99样物品的故事 你对未来会有1个答案(上册)》这个书名,一下子就击中了我的好奇心。99样物品,这就像是一个个历史的“切片”,通过这些具体可见的物件,来折射出整个世界的历史变迁。我脑海中已经开始想象,可能会有关于火种的故事,关于轮子的故事,关于纸张的故事,关于蒸汽机的故事……每一个物品,都可能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一段传奇的开端。我特别喜欢“你看得到的世界史”这个表述,它强调了历史的具象化和可触摸性。这意味着,这本书不只是让我去“听”历史,更能让我去“看”历史,去感受那些历史物品的质感、工艺,甚至它们所承载的温度。我期待书中能够用生动的语言,加上丰富的插图,将这些历史物品的故事娓娓道来,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与历史人物一同呼吸、一同思考。而“你对未来会有1个答案”,这句话更是让我对这本书的深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它似乎在暗示,作者不仅仅是在讲述过去,更是在通过过去的故事,为我们提供一些关于未来的启示。也许,这些物品背后的创新精神、解决问题的智慧,正是我们面对未来挑战时所需要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轻松有趣的方式,让我重新认识世界史,并在一个个物品的故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关于未来的答案。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惊喜的邂逅。当我看到《看得到的世界史:99样物品的故事 你对未来会有1个答案(上册)》这个书名时,我脑海中立刻闪过了无数的可能性。我一直觉得,历史不应该只是冰冷的文字和遥远的事件,它应该是有温度的,是有故事的。而“99样物品”,这个具体的数字,一下子就给了历史一个可以触摸到的落脚点。我设想,作者将如何从这些平凡的物品中,发掘出它们背后不平凡的故事?也许是一件古老的陶器,它承载着先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也许是一张泛黄的古籍,它记录着某个思想家的深刻见解,影响了一个时代;又或许是一枚小小的邮票,它见证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碰撞。“你看得到的世界史”,这句话更是强调了本书的独特之处。它告诉我,我将不仅仅是阅读,我将能够“看到”历史,通过物品的形态、纹理,甚至它们所处的环境,去更直观地理解历史的脉络。我期待书中能够有精美的插图,或者用细腻的笔触,将这些历史物品的细节展现出来,让我仿佛能够亲手触摸到它们,感受到它们在时光中沉淀下的独特魅力。而“你对未来会有1个答案”,这句话更是激发了我内心的好奇。它暗示着,这本书不仅仅是对过去的总结,更是一种对未来的展望。它可能是在说,了解了过去,特别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智慧和经验,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现在,从而为未来的发展找到方向。我满怀期待,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窗户,让我从一个个物品的故事中,获得启迪,并最终找到属于自己对未来的独特理解。

评分

这本《看得到的世界史:99样物品的故事 你对未来会有1个答案(上册)》一书,在我尚未翻开扉页之时,就已经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书名本身就如同一枚精心雕琢的钥匙,悄无声息地开启了我对未知历史的好奇之门。我所期待的,并非是枯燥乏味的年代顺序梳理,也不是冰冷抽象的理论阐述,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具体的“物品”,去触摸、去感受人类文明那丰富多彩、跌宕起伏的发展轨迹。我已经在设想,也许书中会讲述一把古老的石斧,它是人类早期智慧的结晶,如何开启了改造自然、创造文明的篇章;又或许会细致描绘一卷泛黄的羊皮纸,上面记录的文字,是否承载着失落的传说,抑或是影响了一个时代的思想?“99样物品”,这个数字本身就带着一种精炼和概括的力量,仿佛预示着每一件物品都代表着一个时代、一段关键的历史节点,或者是一次颠覆性的创新。而“你看得到的世界史”,更是点明了本书的核心魅力——将抽象的历史具象化,让读者能够通过视觉和触觉去感知历史的真实存在,去理解那些伟大的发明和精妙的设计是如何一步步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至于“你对未来会有1个答案”这句颇具深意的话语,更是激起了我深深的思考,它暗示着,作者并非仅仅满足于回顾与记录,而是试图通过对过去的洞察,为我们打开通往未来的视野,也许,这些古老的物品所承载的智慧与经验,正是我们应对未来挑战的宝贵启示。我迫不及待地想跟随作者的脚步,去发现那些隐藏在平凡物件中的非凡故事,去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温度,并从中汲取属于自己的“未来答案”。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看得到的世界史:99样物品的故事 你对未来会有1个答案(上册)》,在众多琳琅满目的图书中,犹如一股清流,瞬间吸引了我的目光。我之所以购买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解读历史。我以往阅读的世界史,大多侧重于政治、经济、军事等宏大叙事,虽然重要,但有时会显得过于抽象和疏离。而这本书,将目光聚焦于“99样物品”,这是一种多么具象化、多么贴近生活的切入点啊!我仿佛已经看到了,作者将如何从一件件看似普通的物品中,挖掘出它们背后蕴含的深刻历史意义。例如,也许会讲述一把犁的演变,它如何从简陋的工具变成农业文明腾飞的关键;又或者是一枚古老的指南针,它如何开启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改变了世界格局。这些物品,它们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技术发展的里程碑,更是承载着无数人生存、劳动、创造和梦想的载体。“你看得到的世界史”,这句话让我对阅读体验充满了期待。我希望书中能够配以精美的图片,或者用生动细腻的文字,让我仿佛能够触碰到这些历史的遗物,感受到它们所经历的时光。更让我着迷的是“你对未来会有1个答案”这句引语,它暗示着,本书的内容并不仅仅是对过去的简单回顾,更蕴含着对未来的启示。它可能在传递一种信息:过去的经验,尤其是人类在面对挑战时的智慧与创新,或许正是我们解决当下及未来问题的关键所在。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99件物品将为我揭示怎样的历史真相,又将如何指引我走向属于自己的“未来答案”。

评分

我之所以选择《看得到的世界史:99样物品的故事 你对未来会有1个答案(上册)》这本书,完全是被它独特的名字所吸引。我平时对历史有一定的兴趣,但传统的历史叙述方式,总让我觉得有些宏大而遥远。这本书的切入点——“99样物品的故事”,立刻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在思考,我们生活中的许多东西,看似普通,但它们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一段漫长的历史,承载着人类的智慧和创造。比如,一把椅子,它不仅仅是用来坐的,它的造型、材质、工艺,都可能反映出不同时代的审美和技术水平;一本古老的书,它里面的文字,可能改变了一个时代,影响了无数人的思想。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像一位引路人,带领我走进一个个被时间和尘埃所掩盖的历史角落,通过这些具体的“物品”,去重新认识世界历史。我尤其欣赏“你看得到的世界史”这个说法,它让我觉得,这本书将是生动、形象的,我不再只是通过文字去想象,而是能够“看到”那些历史物品的真实形态,甚至能够感受到它们所带来的历史厚重感。更让我好奇的是“你对未来会有1个答案”这句充满哲思的结束语。它似乎在暗示,这本书的内容,不仅仅是对过去的梳理,更是一种对未来的启示。它可能在传递一种信息:过去的经验,特别是人类在创新和解决问题过程中所展现出的智慧,正是我们应对未来挑战的宝贵财富。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独特而引人入胜的方式,让我重新审视历史,并在一个个物品的故事中,找到属于自己对未来的答案。

评分

老实说,我在选择这本书之前,并没有做太多功课,完全是被它的名字所吸引。《看得到的世界史:99样物品的故事 你对未来会有1个答案(上册)》,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画面感和一种哲学上的深度。我第一反应就是,这不像一本传统的历史教科书,它更像是一次对人类文明的“点穴”,通过一个个具体的“点”,串联起整个历史的长河。我喜欢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方式。想象一下,当我们谈论工业革命时,是不是可以通过蒸汽机的模型来讲述?当我们谈论文艺复兴时,是不是可以通过一幅名画来触及?当我看到“99样物品”这个数字时,我心中不禁涌现出无数的可能性:从火种、轮子,到印刷术、航海仪,再到后来的蒸汽机、电脑,每一个物品的背后,都蕴含着无数的 ingenuity 和历史变迁。而“你看得到的世界史”,更是强调了这种具象化和可感性,我不再需要在大脑中去构建抽象的概念,而是可以通过物品的形态、材质、工艺,去直接感受历史的温度。至于“你对未来会有1个答案”,这句话更是给我了一种预感,这本书不只是在回顾过去,它还在试图与现在和未来对话,它可能在传递一种信息,一种关于人类如何在过去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动力,也许,这些物品的故事,正是解开未来之谜的一把钥匙。我充满好奇,想知道作者将如何选择这99件物品,又将如何赋予它们生命,讲述它们不为人知的故事,并最终将如何引导我们去思考未来。

评分

拿起这本书,我其实带着一种谨慎的期待。我一直认为,真正的历史教育,不应该仅仅是死记硬背年代和事件,更应该是一种对人类创造力、智慧和情感的探索。而《看得到的世界史:99样物品的故事 你对未来会有1个答案(上册)》这本书,单从书名来看,似乎就抓住了这一点。《99样物品的故事》,这让我想到,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到处都充满了“故事”。从一块石头,到一件精密的仪器,每一个物品都可能是一段历史的载体,都可能见证了某个时代的变迁,或者某个伟大的思想的诞生。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像一位耐心的导游,带领我穿梭于历史的长廊,通过那些被遗忘或被低估的物品,重新发现被忽略的历史细节。我设想,这本书可能会讲述一盏油灯的故事,它如何在黑暗的夜晚点亮了人们的求知之路;又或许会描述一张古老的地图,它如何指引着探险家们走向未知的大陆,拓展人类的视野。而“你看得到的世界史”,这几个字更是让我联想到,我将不再只是阅读文字,我将能够“看到”历史,通过物品的形态、纹理,甚至是它们留下的痕迹,去感知历史的温度和质感。至于“你对未来会有1个答案”,这句话则给我一种强烈的启示感。它似乎在告诉我们,过去的经验和智慧,并非只是陈迹,而是可以成为我们应对未来挑战的宝贵财富。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在我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抛出问题,引发我的思考,最终,通过这些物品的故事,我能够获得属于自己对未来的理解和启示。

评分

当我第一次在书店的货架上瞥见《看得到的世界史:99样物品的故事 你对未来会有1个答案(上册)》这本书时,我并没有立刻下手,而是被它的书名在脑海中留下了一个深刻的印记。我平时算是个对历史感兴趣的人,但总觉得很多历史书的叙述方式都太过宏大叙事,缺乏一些细腻的情感和生动的故事性。这本书的标题,“99样物品的故事”,一下子就击中了我的痛点。我立刻联想到,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很多东西,其实都有着不为人知的历史渊源。比如,一件简单的纺锤,它背后可能就隐藏着人类早期纺织技术的发展史;一个古老的瓷器,它可能承载着某个朝代的审美情趣和贸易往来。这种“以物见史”的方式,对我来说充满了吸引力,它让历史不再是遥远的、难以触及的概念,而是变得如此真切和鲜活。而且,“你看得到的世界史”这句话,更是强调了这种可视化的体验,我期待书中能够通过精美的插图或者详实的描述,将这些历史物品的细节呈现出来,让我仿佛能够亲手触摸到它们,感受到它们所经历的岁月。最让我好奇的是“你对未来会有1个答案”这句看似有些玄乎的结尾语。它让我产生了一种联想,这本书的内容,是否不仅仅是介绍历史物品,更是试图通过这些物品的故事,来揭示一些人类文明发展的规律,或者提供一些关于如何解决未来问题的线索?它仿佛是在说,了解了过去,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现在,从而为未来找到方向。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带给我一场别开生面的历史之旅,让我从一个个物品的故事中,发现历史的有趣之处,并引发对未来的深刻思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