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骑了22,500公里的单车,加上窝在图书馆4年写出来的书
骑在脚踏车上,欣赏到的是三百六十度的全景——葛兰姆.罗布
对一位外国人或观光客来说,什么是法国人?戴高乐曾说,「怎能指望人治理有两百四十六种起司的国家」,这样的法国又是怎样的法国?旅居法国十多年且从事法国文学写作、教学的英国人葛兰姆.罗布,借着骑单车发现了一个非典型的法国,一个巴黎之外的法国。不同于正统的历史写作,罗布写出一本介于历史、民俗人类学与旅游指南的奇书。
法兰西,在大革命之前,其实只是指以巴黎为核心的磨菇状小省,日后却逐渐成为代表法国的象征,当我们到巴黎参观圣母院、罗浮宫、凡尔赛宫时,可能没想过法国还有几百个族群与小村落,罗布正是透过单车这样的交通工具,造访那些流浪民工、朝圣者走过的古老小径,通向草根的法国。法国的历史不再是大人物的唿风唤雨,而是重现从阿尔卑斯山到大西洋,从地中海到英吉利海崃,法国境内生活、旅行的日常经验。
国家似乎就是有疆界、官方语言,人民理应对于国家有认同,知道自己是法国人或美国人、日本人。然而在作者笔下,一七八九年大革命之后的法国,根本不是「一个国家」,不仅各地方言彼此无法沟通,而且很多地方还叫不出名字,更遑论住民知道自己是「法国人」。也因为法国境内族群的多元与歧异,直到一九八一年,还有学者认为,从人类学观点来看,法国不应存在。
作者认为,《非典型法国》或许才是旅人真正需要的指南书。它深入这个国家的历史与肌理,摊开了巴黎之外繁复的法国风景,陪着每个想要冒险的旅人上路。
本书特色
充满创意的历史书写,对于法国或国家的概念将有完全不同的认识。
作者简介
葛兰姆.罗布 Graham Robb
一九五八年生于曼彻斯特,曾是牛津大学埃克塞特学院研究员。他的传记作品大受好评,除一九九四年出版的《巴尔札克》,一九九七年的《雨果》一举赢得英国皇家文学会海涅曼文学奖(Heinemann Award)和惠特布瑞德传记奖(Whitbread Biography Award),二○○○年的《韩波》也入围撒缪尔.强森奖(Samuel Johnson Prize)决选名单。这三部传记全名列《纽约时报》的年度好书。罗布还写有《陌生人:十九世纪的同性爱》(Strangers: Homosexual Love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本书《非典型法国》更连续获得二○○七年达夫.库珀奖(Duff Cooper Prize)与二○○八年翁达杰奖(Ondaatje Prize)。现居英格兰牛津。
译者简介
黄中宪
政治大学外交系毕,专职翻译,译有《明代宦官》、《维梅尔的帽子》、《大探险家》、《帖木儿之后》、《成吉思汗》、《剑桥伊斯兰史》等。
历史人文碎片组成的法国地理万花筒 韩良露
追寻现代法国的形塑过程 蔡倩玟
旅程
第一部
第一章 未发现的大陆
第二章 法国的部落 I
第三章 法国的部落 II
第四章 O Oc Si Bai Ya Win Oui Oyi Awe Jo Ja Oua
第五章 生活在法国 I:博物馆里的面孔
第六章 生活在法国 II:简单的生活
第七章 仙子、圣母、神、神父
第八章 民工与通勤者
插曲:六千万野生住民
第二部
第九章 地图
第十章 帝国
第十一章 游历法国 I:巴黎的大街
第十二章 游历法国 II:兔与龟
第十三章 开拓殖民地
第十四章 法国的奇观
第十五章 当地人的明信片
第十六章 失去的省分
第十七章 前往法国中心的旅程
结语:祕密
大事年表
注释
参考书目
推荐序
历史人文碎片组成的法国地理万花筒
韩良露(南村落总监、作家)
当台湾的读者拿到了这本《非典型法国》,他应当如何阅读这本书呢?他是不是个重度法国事物迷呢?像我就是这样的读者,会情不自禁地想阅读一些和法国有关的事物,这本书名《非典型法国》,当然会引起我的兴趣,至于「历史地理学」则非我所熟悉的专业,但我从一九八○年代中期至今,二十多年来也在法国旅行了三十多次,几乎去遍了法国众多的行省,但我所认识的法国是由首都巴黎辐射出去的铁路网、公路网系统上的大城小镇、名胜古蹟,我所知道的历史亦是以罗马高卢和法兰西巴黎两大核心建构出来的法国史,我一直是用地理历史学的观点在认识法国,直到看了这本《非典型法国》之书,我才重新认识法国,当我跟随着作者葛兰姆、罗布的历史地理学的视角,我走进了一个不过是两百多年前到一百多年前的法国(法国大革命至第一次世界大战),而这个法国不是以巴黎为代表的法国,这个法国不只让我觉得陌生,对当今大部分的法国人也一样遥远,这个法国的大地上仍充满了史前族群部落、氏族、方言、土话、贱民、巫师、流浪民工、探险家、未命名的荒山、猎径、骡队、公共马车、封闭的山村聚落等等。
彷彿追随着知识谜团的调查寻根之旅,我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屡屡发现不少我本来以为我知道,但其实知道的不够彻底的一些知识,例如我一直知道几百年来巴黎人统称所有巴黎之外的法国各省人是外省人,认为他们很老土,为什么巴黎人自视如此高呢?从本书中,我才了解到巴黎一直代表法国菁英阶级塑造的法兰西理想,从语言上来看,今日的法语本是巴黎、法兰西岛的方言,在一五三九年订定为官方文书语言,但其他亦曾居于主流的方言,如诺曼第语、香槟语、皮卡底语就被贬为方言,之后法兰德斯语、阿尔萨斯语、鲁西永语、洛林语、科西嘉语等等亦贬为方言,在法语已是文明欧洲的语言之时,法国本身却只有人口百分之十一(约三百万人)可以说道地法语,而其中还有不少人无法正确书写法语。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不仅各地方言盛行全法,土话也在各地区通行,许多隔一个山头的两个小村就讲着不同的土话,人口的分布也很疏散,不到二百多年前的法国大革命时代,全法有五分之四的人住在乡村,即使到了一百五十多年前,仍有四分之三的人住在乡村,这些人住在孤立的农庄,人口只有八名到三十五名的小村落里,在本书中,作者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说道:「前往巴黎工作的农村女孩,隔着厨房窗户往街头看时,一眼看到的人,可能比她未到巴黎之前所认识的人还多。」
在一百年前的法国,人口分布上最清楚的区隔,不是城市与乡村,而是「巴黎」与「巴黎以外地方」,这就对了,怪不得直到今日,法国仍由两个不同概念组成,一是巴黎,一是外省,我终于明白了这个说法的来源在人口分布,直到一百多年前法国仍只有巴黎称得上城市,其他地区都是乡村及城镇。
巴黎一直成为吸取乡间人口的地方,在一八○一年,巴黎居民数比马赛、里昂、波尔多、鲁昂、南特、里耳的人口总数还多,到了一八五六年,比八大城镇还多,到了一八八六年巴黎的人口是十六大城镇的总合,除了巴黎的城市人外,法国还有几百万居住在乡村身份不明的人,属于古老的文明,有些乡村的居民,仍然依赖以物易物的交易模式,由地方部落的首长与巫师治理,说着部落的土话,从部落的长老学习生活的知识与技能,过着与世隔绝、自给自足的生活,这些人的文明可直溯史前时代,这些人的生活模式,却大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大铁路时代后消失了。
看《非典型法国》这本书,才让我知道自己了解的法国,不管是古罗马高卢或中世纪神圣罗马高卢或查理曼法兰西、路易王朝法兰西等等,都是奠基在显赫历史人物的菁英法国,而不是法国这块土地上大多数居民生活的法国,《非典型法国》这本书是重新述说被遗忘的历史的土地故事,让人们重新认识今日的法国是由多少消逝、隐藏、变貌的历史人文碎片所组成。
这本书让我明白许多法国微小事物背后的历史、地理、文化意义,例如全法国为什么有那么多不同的乳酪,因为乳酪就像方言,隔着一个村落就有自己的腔调,而法国人对pays(佩伊)的概念,也形成了酿造葡萄酒的风土(terrior)概念,法国人至今仍保留的小农区也来自对人文地理而非经济农业的认同,我也想起法国米其林三星大厨侯布雄(Joel Robuchon)曾告诉我,他自幼即深受法国工匠协会的培训,在本书中,我也看到了由贱民、民工混合组成的工匠习艺之旅的传统。
这本书不仅让我重新深入认识法国的微文明,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更感惊异的是本书有许多的内容让我不时想到台湾、发现台湾、重新认识台湾,这本书从十七世纪谈起,主要以十八、十九世纪为主,到二十世纪初期结束,几乎就是台湾从荷兰、西班牙、明郑、清领、日治早期的历史时空,而当时台湾的历史地理也正经历快速的变迁,尤其平埔族原民的部落、氏族、语言、文化也在这个时期大量消失。
当我们在本书中读到:「一七四○年的夏天,一位现代绘图者……在峰顶,这人可以一眼览尽几个小地区,然而那些居民却几乎不知彼此的存在。往任何方向走上一天就会变得语言不通。」「就在一七四○年初期某个夏日,卡西尼考察队的一名年轻几何学家遭当地人活活砍死……莱宾斯塔布勒的村民杀死卡尼西的几何学家后,并未受惩,……外来的任何干预都会被视为居心不良的侵犯。」
以上的文字,怎能不让我们想起「在西班牙人侵入淡水河时,附近的平埔族原住民举族迁移到关渡、北投、嘎唠别(亦称小八里坌社,在今北投与关渡之间)等处。西班牙人进入淡水后,其势力一方面迂回于北海岸,安抚马邻坑(今七堵)、金包里(今台北县金山)等平埔族原住民的部落;一方面溯淡水河而上,安抚八里坌社(今台北县八里乡)、北投社、里族社(在今台北市松山)、大浪泵社(今台北市大龙峒)各社部落。这些部落,均属平埔族的凯达格兰人。对于西班牙人的入侵,凯达格兰人也有反抗的行动:一六三三年,关渡的原住民袭杀西班牙神父Francisco Vaez。」(摘自:世新大学数位影音暨网路教学中心──认识台湾distance.shu.edu.tw/taiwan/ch06/CH06_FRAMESET.HTM)
我过去读到荷兰、西班牙、英国的人类学家所记录的原民田野调查,从现今的观点,一定会很奇怪记载的聚落的人口数的稀少,但当我阅读《非典型法国》这本书时,才发现在一七九五年,罗亚尔河以南的国旺代省,有十七万人以平均十五人的聚落居住,在伊勒-维莱纳省,有两万个十五人的小聚落,在非尼斯泰尔,有两万五千个小聚落……这些聚落可用泥土和荆棘与外界隔离,这会不会让台湾读者想到我们有许多以竹围命名的的村庄。
我们再往下阅读《非典型法国》这本书,看到越多熟悉的事物,在一八三七年巴黎的报纸登载:「在走访庇里牛斯山之后……每个山谷仍是个小世界……每个村落是个氏族……每走一步,都会碰到不同的种类和特色,不同的意见、偏见、习俗。」
我认识不少的原民朋友,都常说一句话,原民既不是一个全体,也不是民族的概念,而是部落的概念,每个部落就是一个自治的国家。
不管是目前正在推动的千里步道运动或林克孝先生的找路,或保留阿塱壹古道的唿吁,或原民聚落遗址的调查或平埔族旧地名的寻访,都是重新发现台湾的历史地理意识,《非典型法国》这本书,谈的虽然是遥远的法国,却让我觉得很亲近,书中的许多观念,也可以让我们发现台湾,但台湾需要更多的行动,希望有如作者这样的人,以田野调查的方式,带我们重返历史记忆中的时空,让我们更加了解现在的台湾。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有感染力,作者的语言朴实却充满智慧。他没有炫技,而是用最真诚的笔触,描绘了他所观察到的法国。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法国人对“闲暇”的定义,他们并不将其视为浪费时间,而是将其看作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对生活的态度,与我们当下许多人“忙碌即是价值”的观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富足,不仅仅在于物质的拥有,更在于心灵的安宁和对生活的热爱。
评分总的来说,这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它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故弄玄虚的论调,而是用一种平实而真诚的方式,带我走进了那个“非典型”的法国。我从中看到了法国人对于自由的追求,对于个性的尊重,以及对于生活的热情。这本书让我明白,每一个文化都有其独特的魅力,我们不应该用单一的标尺去衡量,而是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和理解。它是一次关于法国的发现之旅,更是一次关于自我的审视。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法国可以这样解读。它没有过多地描绘巴黎的埃菲尔铁塔或者卢浮宫,也没有沉溺于普罗旺斯的薰衣草田,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那些更接地气、更真实的角落。作者似乎对法国人的生活哲学有着深刻的洞察,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细节,在笔下被赋予了别样的光彩。比如,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某个小镇上居民们对待时间的独特态度,他们不疾不徐,享受着生活本身,而不是被时间所奴役。这种慢节奏的生活方式,与我们当下快节奏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不禁开始反思,我们是不是在追逐速度的过程中,遗失了什么重要的东西?这本书不仅仅是在介绍法国,更像是在提供一种看待生活的方式,一种对“正常”和“典型”的挑战。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大门,一个我从未真正了解过的法国。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他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将那些复杂的文化现象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法国人如何看待失败的观点印象深刻,那种“从跌倒中爬起来,继续前行”的精神,让我受益匪浅。这本书不仅仅是在介绍法国,更像是在传递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一种勇敢面对挑战的勇气。它让我看到了,即使是在一个看似“非典型”的环境中,依然可以活出精彩。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标题确实吸引了我,因为它承诺了一个不同寻常的法国。当我开始阅读时,我发现我的期待得到了满足。作者并没有回避法国社会中存在的各种“非典型”现象,反而以一种开放和尊重的态度去展现它们。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法国人对艺术和自由的独特理解,那种不受束缚的创造力,让人耳目一新。这本书让我明白,所谓的“典型”往往是狭隘的,而真正的魅力,恰恰藏在那些不落窠臼的角落里。它鼓励我去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去发现生活中更多的可能性。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读了之后,会忍不住与人分享的书。它的叙述方式非常引人入胜,作者仿佛是一位老朋友,娓娓道来关于法国的种种趣事。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细节的捕捉能力,那些平凡的场景,在他的笔下变得生动而富有感染力。比如,关于法国人如何在咖啡馆里消磨一下午时光的描写,那种悠闲自在的状态,让我心生向往。同时,这本书也打破了我对法国的一些刻板印象,让我看到了法国社会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法国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性的探索,关于生活哲学的思考。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意思,那种复古的插画风格,配上“非典型法国”这个名字,立刻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总觉得法国是一个充满浪漫、优雅和艺术气息的地方,但“非典型”又暗示着一些我未曾设想过的面向。不知道这本书会带我领略到怎样别样的法国风情?是那些藏在小巷深处的咖啡馆,还是那些不为人知的市井生活?我期待着作者能以一种不落俗套的方式,展现一个我既熟悉又陌生的法国。也许是那些不太讲究规矩的艺术家,或是那些不按常理出牌的普通人,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才是真正构成“非典型”法国的独特之处。总而言之,这本书的标题就如同一个引子,勾画出了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法国图景,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它,一探究竟。
评分我一直以来对法国文化都有一种莫名的情结,总觉得那里隐藏着太多有趣的灵魂。这本书的出现,恰好满足了我这种窥探欲。它没有像一些旅游指南那样,泛泛地介绍景点和美食,而是深入到法国人的内心世界,去探寻他们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法国人在社交场合的微妙之处的描写,那些看似不经意的小动作,却蕴含着深刻的礼仪和社交规则。还有关于法国人对美食的极致追求,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让这本书充满了生命力,仿佛我正置身于一个真实的法国街头,感受着那里独特的气息。
评分我承认,这本书的标题曾让我有些许疑虑,我担心它会过于猎奇或者流于表面。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的疑虑烟消云散。作者以一种非常细腻和深刻的笔触,展现了他所理解的“非典型”法国。他并没有刻意去制造反差,而是通过对法国社会中一些真实存在的现象的观察,展现了其内在的逻辑和文化根源。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法国人在面对冲突时的处理方式,那种既坚持原则又懂得变通的智慧,让我印象深刻。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所谓的“非典型”并非一定是离经叛道,而是对“典型”的一种补充和丰富。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场有趣的文化漫游。作者的视角非常独特,他能够从最日常的琐事中,挖掘出法国文化的精髓。我被书中关于法国人在家庭关系中的处理方式所吸引,那种既有界限又充满温情的互动,让我对“家”有了新的理解。同时,我也被书中描绘的法国人对生活的热情所感染,他们懂得如何享受当下的每一刻,无论是在工作还是在休闲。这本书让我觉得,生活不应该仅仅是为了生存,更应该是一种体验,一种感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