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伯特这几年》为《听说西藏》之续作。收录了唯色、王力雄从2009年迄2012年初持续为自由亚洲电台的藏语广播所撰写的数百篇文章中选辑而成,庞大辛勤的纪录工程只为呈现被中共当局刻意掩抑破坏的真实图伯特。直到今天,大国崛起的中国与图伯特 / 西藏的苦难仍双轨并进,多起僧侣自焚事件,更是除了中国,举世震骇。宗教信仰与文化传统被彻底摧毁灭绝,记忆成了救赎的最后底限。
作者简介
唯色(Woeser)
全名茨仁唯色(Tsering Woeser)。藏人。出生于文化大革命中的拉萨。曾在拉萨、藏东康地及中国汉地生活、学习二十年。1988年毕业于西南民族学院汉语文系,随后在甘孜报社任编辑兼记者。1990年至2004年,在拉萨任《西藏文学》杂志社编辑。2003年,因在中国出版的散文集《西藏笔记》被当局认为有「政治错误」遭到查禁,被解除公职。现为独立作家,居北京、拉萨二地,自况是中国境内的流亡藏人,着有:《杀劫》、《西藏记忆》、《名为西藏的诗》、《念珠中的故事》、《看不见的西藏》、《雪域的白》、《西藏:2008》,英文诗集《Tibet's True Heart》(美国,译者A.E. Clark, Ragged Banner Press出版社,2008年)。另与中国作家王力雄合着时评集《听说西藏》。
着作与诗文已翻译多国语言,如:英文、法文、日文、德文、西班牙文、义大利文等。并获美国赫尔曼/哈米特奖(Hellman/Hammett grant,2005年、2009年)、挪威作家联盟(Norwegian Authors Union)颁发的自由表达奖(Freedom of Expression Prize,2007年)、西藏记者协会(Association of Tibetan Journalists)颁发的无畏言论者奖章(Fearless Speaker Award,2007年)、荷兰克劳斯亲王奖(2011年)等。
个人部落格
看不见的西藏woeser.middle-way.net/
绛红色的地图map.woeser.com/?viewmode=normal
王力雄
汉人。1953年生于吉林长春,籍贯山东。1977年毕业于吉林工业大学汽车专业。在汽车厂工作期间开始写小说和电影剧本。1980年成为独立作家,着述涉足文学、政治、民族领域,深具影响。1994年中国大陆第一个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发起人之一。2009年,获达赖喇嘛颁发的「真理之光奖」。
代表着作:《递进民主》、《我的西域,你的东土》、《The Struggle for Tibet》(与Tsering Shakya的合集,Verso出版社,2009年)
致谢 唯色 王力雄 3
第一章 记忆与纪念,比枪声更大声 7
第二章 强大就有话语权吗? 67
第三章 松赞干布的故乡快被挖空了 143
第四章 地震之后,浮出水面的事 213
第五章 在烈火中永生 247
第六章 彼此与共的命运 343
第七章 看见达赖喇嘛的白眉毛 411
第八章 噶伦赤巴应该是伟大的开拓者 449
每次翻开《图伯特这几年:听说西藏之二》,都会被一种静谧而深邃的氛围所笼罩。作者的文字,就像一股清泉,缓缓流淌,洗涤着都市生活带来的疲惫和浮躁。我喜欢他那种不动声色的观察,他没有刻意去描绘西藏的神秘,而是通过对日常生活的细致记录,展现出这片土地独特的魅力。书中对人物的刻画尤为精彩,那些淳朴的藏族人民,他们的笑容,他们的眼神,他们的生活方式,都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深深地打动了我。我仿佛能感受到他们身上那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那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坚韧。这本书让我有机会暂时逃离钢筋水泥的丛林,去感受一种更加原始、更加纯粹的生活。它不是一本旅游指南,而是一次心灵的对话,一次对生命意义的探索。每一次阅读,都能发现新的细节,获得新的感悟。它就像一个宝藏,越挖掘越觉得其深邃和珍贵。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给我一种踏实而温暖的感觉。作者的叙述风格非常接地气,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刻意的渲染,只是用一种平和而真诚的语调,讲述他在西藏的所见所闻所感。我喜欢他捕捉到的那些生活化的细节,比如清晨寺庙里传来的诵经声,午后阳光下晒太阳的老人,傍晚街边飘来的饭菜香。这些平凡的画面,在作者的笔下,都充满了生命力。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更真实、更立体、更有人情味的西藏。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风景,更是关于人。作者用他的眼睛,记录下了他所遇到的人们,他们的故事,他们的情感,他们的生活。这些人物,有的是我能理解的,有的是我不太熟悉的,但都让我感受到了强烈的共鸣。它让我明白,无论身处何地,生活的主题永远是人,是那些在自己的世界里努力生活着的人们。《图伯特这几年:听说西藏之二》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次与远方的对话,一次对内心世界的探索。
评分当我合上《图伯特这几年:听说西藏之二》,心中涌起的是一种复杂的情感,既有对书中世界的不舍,也有对作者深刻洞察力的赞叹。作者在文字中展现出的,不仅仅是表面的风景,更是隐藏在风景之下的文化肌理和人文精神。我喜欢他捕捉到的那些细微之处,那些在匆忙的旅途中很容易被忽略的画面。比如,书中对一个老奶奶眼神的描绘,短短几句话,却仿佛将一个生命的故事浓缩其中,让人感受到岁月的沧桑和内心的智慧。而且,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有感染力,他不是在“告诉”你,而是在“分享”你。他用一种非常平等和尊重的姿态,去观察和记录。我从书中读到了很多关于藏族人民的生活细节,他们的信仰,他们的习俗,他们的情感。这些描写,让我对这个民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敬意。它打破了我之前对西藏的一些刻板印象,让我看到了一个更真实、更立体、更鲜活的西藏。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游记,它更是一次心灵的对话,一次文化的碰撞。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思考自己与这片土地,与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之间的联系。
评分这本书就像一位老朋友,带着我对远方的想象,将我带入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我喜欢作者的叙事角度,不炫技,不煽情,只是用一种最真挚的情感,去记录和分享。他笔下的西藏,不是明信片上那种完美的景象,而是有温度、有呼吸、有生命的真实存在。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生活细节的描写,比如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糌粑的场景,孩子天真烂漫的笑脸,老人的皱纹里藏着的故事。这些平凡的瞬间,在作者的笔下,都散发着动人的光彩。它让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西藏,一个充满人情味、充满生活气息的西藏。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地理上的西藏,更是关于心灵上的西藏。它让我思考,在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是否还有机会停下来,去感受那些简单而美好的事物。作者用他自己的方式,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另一种生活的可能。《图伯特这几年:听说西藏之二》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种精神的慰藉,一次心灵的洗礼。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推开了一扇古老的木门,门后是另一个世界,一个遥远而神秘,却又充满生命力的世界。作者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质感,仿佛带着高原上特有的干燥和凛冽,又夹杂着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温情。我一直觉得,要真正了解一个地方,不光要看它的山川湖海,更要走进它的人民,感受他们的生活。而《图伯特这几年:听说西藏之二》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不是那种走马观花的游记,而是深入到当地的生活肌理之中,去观察、去体验、去思考。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一些传统习俗的描写,那些在现代社会中逐渐被遗忘的东西,在这里却依然鲜活地存在着,它们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也诉说着民族的根脉。读的时候,我常常会联想到自己生活的城市,想起那些被快节奏生活淹没的慢时光。这本书让我有机会慢下来,去感受那些被忽略的美好,去体会那些朴素的智慧。它提供了一种不同的视角,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那些看似平凡的片段,经过作者的精心编织,都变得富有诗意和哲理。我甚至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西藏,它更是关于生活本身,关于我们每个人在世界上的位置和价值。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宁静。作者的文字像一股清泉,缓缓流淌,洗涤着都市生活带来的浮躁和喧嚣。我总觉得,真正的旅行,不仅仅是身体上的移动,更是心灵上的抵达。而《图伯特这几年:听说西藏之二》正是这样一种心灵的旅程。它让我有机会暂时抛开日常的烦恼,去感受一种与世隔绝的平和。我喜欢书中对自然景色的描绘,那些壮丽的山脉,辽阔的草原,湛蓝的天空,都仿佛在眼前展开。但更吸引我的,是作者在这些风景中融入的对生命的思考。他没有生硬地灌输某种哲理,而是通过对生活细节的观察,不动声色地引发读者的共鸣。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节日和仪式的描写,那些古老而神圣的时刻,让我感受到了一种超越时空的连接。它让我意识到,在世界的某个角落,依然存在着这样一种纯粹的生活方式,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方式。这本书就像一盏灯,照亮了我内心深处对远方的渴望,也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是一本读完就丢的书,而是一本会留在心里,时不时会拿出来翻阅,并且每一次都会有新感悟的书。
评分这次捧起《图伯特这几年:听说西藏之二》,其实带着一种久违的期待,你知道的,好书就像老友,许久不见,再相逢时,总有说不尽的熟悉与新鲜。我喜欢作者那种沉静的叙事方式,不急不缓,像山间流淌的溪水,没有惊涛骇浪,却自有其穿透人心的力量。读这本书,我仿佛也跟着作者的脚步,一步步走进了那个魂牵梦绕的雪域高原。那些文字,不是简单的风景描绘,而是将生活的气息、情感的脉络,细细地铺陈开来,让你能感受到风的温度,阳光的重量,以及空气中弥漫的尘土和酥油茶的香气。我尤其喜欢其中对人物细节的捕捉,那些鲜活的面孔,那些平凡的日常,在作者的笔下,都闪烁着人性的光辉。有时候,我会停下来,想象自己就站在那些画面里,与书中的人物擦肩而过,听他们用我听不懂的语言说着我能感受到的喜怒哀乐。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没有刻意去拔高或渲染,而是用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勾勒出高原上真实的生命轨迹。它不是一份旅行攻略,也不是一篇宏大的史诗,它更像是一本私人相册,里面记录着作者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足迹,以及他眼中所见、心中所感的点点滴滴。每一次翻阅,都能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就好像每一次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一样,总能在熟悉中找到新的角落。
评分当我翻阅《图伯特这几年:听说西藏之二》时,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牵引,进入了一个既遥远又亲切的世界。作者的文字,如同一幅幅细腻的素描,将高原的风土人情,一笔一画地呈现在我眼前。我特别欣赏他那种不加修饰的叙述,没有刻意的雕琢,没有多余的脂粉,只有最纯粹的观察和最真挚的情感流露。他笔下的山川,不是冷冰冰的地理名词,而是仿佛有了生命,有了呼吸。他笔下的人物,也不是模糊的背景,而是鲜活的面孔,有着各自的故事和命运。我从书中读到了很多关于藏族人民的生活方式,他们的信仰,他们的习俗,他们的朴素与坚韧。这些描写,让我对这个民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敬意。它不仅仅是一本记录旅行经历的书,更是一次深入人心的文化体验。它让我有机会暂时放下日常的纷扰,去感受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智慧。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汲取到力量和启迪。
评分这本书带来的,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仿佛我不仅仅是读者,更是故事的一部分,是那个高原上悄然发生的一切的见证者。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他能够将极其复杂的景象,用最简洁、最富有画面感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喜欢他那种不带评判的观察,他只是静静地记录,然后让文字自己说话。书中对一些人文景观的描写,比如寺庙的庄严,转经筒的虔诚,都写得非常到位,让我能够感受到那种宗教氛围带来的震撼。但更打动我的是,作者并没有将目光仅仅停留在宏伟的建筑或壮丽的风景上,他更关注的是生活在这些环境中的人们。他记录了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生活琐事,他们的淳朴善良。我甚至觉得,这本书中的每个人物,都像是我在旅途中遇到过的某个人,他们的故事,他们的表情,他们的言语,都如此真实。它让我明白,无论身处何地,生活的主体永远是人,是那些平凡而伟大的人们。《图伯特这几年:听说西藏之二》让我有机会重新认识西藏,也重新认识生活。
评分第一次翻开《图伯特这几年:听说西藏之二》,就被一种难以言喻的氛围所吸引。作者的叙述风格非常个人化,仿佛在跟一位老朋友闲聊,分享他在这片土地上经历的点点滴滴。没有刻意的煽情,也没有矫揉造作的华丽辞藻,只有真诚的观察和细腻的感悟。我喜欢他在描述风景时,不仅仅停留在视觉层面,而是将听觉、嗅觉、触觉都融入其中,让整个画面鲜活起来。比如,书中对风声的描绘,不仅仅是“呼啸而过”,而是“带着青稞的香甜,也夹杂着遥远寺庙的钟声”。这种细节的处理,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能够真切地感受到高原的空气,呼吸到高原的气息。而且,书中对人物的刻画也非常生动。我印象深刻的是对一些普通人的描绘,他们可能是寺庙里的僧侣,可能是山间的牧民,也可能是街边的小贩。作者并没有将他们塑造成符号化的形象,而是展现了他们平凡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勤劳,他们的淳朴,他们的坚韧,以及他们对生活的热爱。这些人物,就像一颗颗散落在高原上的珍珠,在作者的笔下,闪耀着独特的光芒。读这本书,我学到了很多关于西藏的知识,但更重要的是,我学到了如何去感受,如何去体会,如何去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