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下半最具影响力的知识分子,引领结构主义思潮的学术大师
1938年,李维史陀最后一次深入巴西内陆进行田野考察,十七年后出版的《忧郁的热带》,激起了学院内外读者的热情,也开启了结构主义横扫全球知识界的时代。
李维史陀的理论一扫先前以沙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开辟了二十世纪下半截然不同的思想氛围。从精神分析到流行时尚,结构主义的原则被运用到各种领域。如果没有李维史陀,傅柯、罗兰.巴特、拉冈、阿图塞等人的理论思想将难以想像。
李维史陀将一种艺术的感性注入学术研究,如同诗人一般运用意象与意念。他在亚马逊流域深处进行考察的同时,一边撰写有关奥古斯都的悲剧;他的四卷本鉅着《神话学》,是用一连串乐章的形式所组成。
本书是李维史陀漫长心灵生活的思想传记,也是评价他的一个尝试。会追随他从巴黎去到圣保罗,再深入巴西的内陆。追踪了他的动盪战时岁月,叙述他如何逃离维琪政府治下的法国,流寓纽约,过程中又是如何寻觅出独树一格的理论架构。
本书作者威肯不但具有人类学背景,同时也是研究巴西历史的专家。除了深入研究李维史陀的着作与现藏巴黎国家图书馆的档案资料外,作者亦两度亲访李维史陀,并规律通信,是李维史陀逝世后最新的完整传记。
作者简介
派翠克.威肯 Patrick Wilcken
成长于雪梨,就读伦敦大学戈德斯密学院及拉丁美洲研究学院。他是国际特赦组织的巴西研究人员,经常替《泰晤士报文学增刊》及《卫报》撰稿。着有《帝国漂移:里约热内卢的葡萄牙宫廷1808-21》,曾在巴黎与里约热内卢长住,目前与妻儿定居伦敦。
译者简介
梁永安
台湾大学人类学学士、哲学硕士,译有《老年之书》、《毛二世》等。
推荐序:在野性智慧的十字路口╱今福龙太(东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学研究院人类学及伦理学教授)
推荐序:李维史陀的超现实思维╱林徐达(东华大学民族文化学系助理教授)
地图
绪言
第一章 早期岁月
第二章 奇风异俗
第三章 龙东电报线
第四章 流寓
第五章 基本结构
第六章 在巫师的沙发上
第七章 回忆录
第八章 现代主义
第九章 肆恣的心灵
第十章 神话的星云
第十一章 辐凑
尾声
注释
延伸阅读
推荐序
在野性思维的十字路口
李维史陀首度访日的第一场演讲假东京的朝日厅举行,在座大约有七百个忠实听众。大家对这位「结构主义」大师满怀期待,但到头来却发现自己的赶时髦心态肤浅而不可取。这当然不是因为演讲内容不够水准,真正让听众(包括我本人)愣住的,是李维史陀提了一个我们从未想过也没有料到他会谈的问题:人类学家的道德责任。演讲中,他痛斥人类学家一直在全球各地推动一种知识恐怖主义,一直打着维护「部落权利」和「文化尊严」的幌子以遂一己的学术野心。李维史陀认为,在这种恐怖主义肆虐的过程中,人类学已深受斲伤,也因为这样,任何人类学家都有责任竭尽所能去赎罪,想办法帮助传统社会重建自主性。任何人类学家都应该感到某种「亏欠」,并以此做为他们学术实践的精神∕道德基础。另外,人类学家的全部着作也必须做为另类的人文主义的未来资粮,必须超越西方文明的争胜心态和自毁性格所制造的死胡同。这是他的结语。我记得,在那一刻,在这场九十分钟演讲的最后,全场一片鸦雀无声,人人都陷入深深的反省和严厉的自我批判。
那是一九七七年的事,站在讲台上的是西方哲学和人类学的一位巨人。事前,我们都以为他会畅谈由他一手打造的「结构主义」的最前沿发展。距此仅仅几年前,他的学术丰碑(四大册的《神话学》)才刚刚出齐,而对大部分读者而言,这套着作深奥难懂,近乎天书。换言之,在广大读者心中,李维史陀一直是个传奇性人物,充满神祕感。有鑑于此,那次演讲真正让人震撼之处,是它让我们看到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这个人极其渊博,但又充满热情和道德关怀,句句都是发抒自「人性」的最核心(「人性」是李维史陀终其一生都不倦思索的课题)。所以,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高度感性且富于想像力,既是理论家又是诗人,相信文字的力量不只来自逻辑严谨性,还是来自诗性创意和伦理关怀。这就是一九七七年发生在思想西半球另一端的事情:我们发现了李维史陀是个刚勐的道德哲学家和富于想像力的诗人。
《李维史陀:实验室里的诗人》有着同一种启明效果,能把一个被迷雾缭绕的人物还原为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在「人类学」实验室里工作的伦理诗人。作者威肯鲜明地勾勒出一个二十世纪思想巨人的多方多面,把他还原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这书也让我们第一次有机会以鸟瞰的角度和整合的方式把李维史陀一百零一岁的人生尽收眼底。书中,威肯追述了李维史陀善感的早年岁月、他在巴西雨林考察的经过、他在波希米亚都市纽约的流寓岁月,以及他回到巴黎后跟存在主义者与其他结构主义者的交锋。跳脱各种意识形态与学院成见,这部传记直截了当、立论公允、包罗详尽而又注意细节,让读者可以把李维史陀重组为一个质地饱满的三度空间人物。
李维史陀思想始终关注的一个问题是劳作(labor)的「诗学」──不管这劳作是真实意义还是神话意义的。毫无疑问,他的其中一个主要学术关怀是人类思维的「修补术」(bricolage),而这种思维方式充分体现在美洲印第安人的神话。换言之,人类心灵有着一种诗性劳作(poetic labor)的倾向,会对意义做出野性的、结构化的加工。然而,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劳作」领域让晚年的李维史陀深感兴味:传统日本匠人的世界。在一九七七至八八年五次访问日本期间,李维史陀从北至南广泛游历了日本列岛,甚至造访过关西和九州的小村子和沖绳的偏远小岛,主要目的是拜会一些能工巧匠:织布工、染色师傅、制陶匠、铁匠、金匠、漆器匠、细木匠、酿清酒师、和果子师傅、木偶戏表演师和传统乐器乐师。这些会晤带给他极深刻的印象,让他深信日本和东方看待「劳作」的态度非常不同于一般。西方人把劳作看成是人对惰性物料的任意形塑,但日本人却把劳作看成是人与自然亲密关系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他在身后才出版的一部日本文化论丛里说过:「日本人的艺术长才表现在把诗意(poetic value)加入日常劳作。」「诗意」一词毫无疑问是源自古希腊的poiesis概念,而poiesis意指「艺术地制作、创造」。做为一个诗人,李维史陀对日用寻常的手工艺劳作充满崇敬──这一点,威肯在本书里有详尽的见证。
李维史陀的思想家身影极其伟岸,然而,他的思考方式和表达方式却总是调子平静、态度谦逊并带着平静的悲观情绪。他的声音总是伴随着另一种谦虚的声音,又特别是伴随着野性思维的神话诗律(mythological prosody)。他在《神话学》系列里从不用权威十足的「我」来自称,又让自己像个隐士似的,结庐在美洲印第安人集体智慧的对位运思(contrapuntal reasoning)里(威肯在「神话的星云」一章有漂亮阐述)。在《忧郁的热带》,李维史陀曾以冷对千夫指的姿态强调,他拥有的是一种新石器时代的智力(a Neolithic kind of intelligence):「就像土着所放的一把森林野火那样,它有时会让一片未被探索过的地方大放光明。它也许会在那儿加以施肥,再採摘若干谷物,然后,它会继续迈进,把焦黑一片的土地留在后头。」就像他指出过的,人类学的实践是由土地与人类的相互回馈与相互剥削这两重关系所牵引。他的劳作风格和思考风格就像是新石器时代的粗放农业,不会绝对讲究效率或讲究理性,而是以漫游、放犷和即兴为特色:一种炉火纯青的「修补术」。因为够谦虚,所以李维史陀可以让自己被人类的肆恣天性引领,而这种天性是西方科学和技术早已在不知不觉中失落的。
必须指出的是,《忧郁的热带》的最后一章记述了李维史陀在印度次大陆所得到的最深沉哲学冥思。在新大陆密集研究过仍然保存着野性思维的巴西印第安人之后,他又去了(或说是不自觉地回到)充满异国风情的旧大陆边陲。不管是站在犍陀罗(Gandhara)古文明的遗址前面时,还是在吉大港山区(Chittagong hill)一座墨人(mogh)的村子驻足沉思之时,他都设法总结自己思想追寻之旅的意义,把他的认识论之旅的起点和终点连结起来。在南美洲的雨林里,他观察过一个最小型社会的意义产生过程。另一方面,他又在塔克希拉(Taxila)的佛教遗迹见证到一个自视为消失中符号系统的文明是如何彻底破灭。所以,如果说西印度(美洲印第安社会)曾让他看过意义诞生的一刻,那东印度(印度次大陆)就让他深信意义的终归消亡和自我否认。就这样,人类原生思维(primordial thinking)里的「空无」(饶有深意的,这个字是《神话学》系列全文的最后一个字)便终于与文化灭绝带来的真空会遇了。正是这种返本归元,这种从线性时间观念的觉醒,让李维史陀最终可以摆脱西方文明的纠葛──这文明一事无成,只知拚命追逐权力和随之而来的惰性,最终只能面对自己的自毁。
他对日本和东方那种全貌性∕泛灵性(holistic/animistic)的生活和思考方式持续感到兴趣,而这种兴趣应该会在不久的未来受到认真重视。在李维史陀看来,对于解决人类在现代世界所面临的灾难性问题,日本和东方提供了一条无可取代的线索。世界已经忘了自己原有的均衡,正在被自己那种机械化复制的惰性力量逐渐摧毁。在晚年,李维史陀非常关注现在世界的种种问题,包括了文化多样性、性、科技、全球经济和「他者」等各种问题。一九八六年,他以「人类学家与现代世界难题面对面」为题,在日本进行了三场连贯性的讲演,表达了他对西方文化已经无以为继的深信不疑。其实,早在《忧郁的热带》中,李维史陀便已预言过这些问题的出现:「从人类开始唿吸开始进食的时候起,期间经过火的发现和使用,一直到目前的原子和热核装置被发明出来为止,除了从事生殖活动的时候以外,人类所做的一切,不就只是毫不在意地破坏数以亿万计的结构体,把它们支解分裂到无法重新整合的地步吗?」这个解体过程产生了无限多的「熵」(entropy,一译「能趋疲」),让世界不断趋近完全惰性不动的地步。出之以一种苦涩的幽默感,李维史陀建议把「人类学」(Anthropology)改称「熵学」(entropology),但另一方面又想方设法超克现代文明的死胡同。
透过阅读李维史陀且真诚地回应他的整个人生和思想,我们将会去到一条新的认知地平线,在该处,东方、西方和原住民的知识会交会在一起,以一种未知的语言对话。在这个历史脱臼又重新接合的所在,「自然」和「文化」的观念将会向我们显示一个全新的星座,其所反映的是「五官的赋格曲」或「平均律天文学」(这两个都是《神话学》的章名),是人类最深邃的音乐性∕神话性智力,是由李维史陀的「诗性创制」(poiesis)工艺所创造。在这个「野性」知识的辐辏之处,我们将会与一个无与伦比的诗人(他静静坐在伟大观念的实验室里)分享到一种创意惊人的人类愿景。
今福龙太╱东京外国语大学人类学及伦理学教授
这本书的名字就足够吸引我了——《李维史陀:实验室里的诗人》。单是这个标题,就勾勒出一个耐人寻味的形象:一位在严谨的学术研究中,却怀揣着诗意灵魂的思想家。我一直对李维史陀这位人类学巨擘心生敬意,他的结构主义理论如同解构语言的密钥,为理解人类文化打开了新的维度。然而,我从未想过,在他的学术生涯背后,竟然隐藏着“诗人”的一面。这让我非常好奇,他是在怎样的“实验室”里,用怎样的“诗意”来探索人类的心灵和社会的结构?是他的文字本身就带有诗的韵律,还是他在研究方法中融入了艺术家的直觉?或者,他将人类的原始神话、仪式,视作最古老、最纯粹的诗歌,并通过理性分析,将其内在的逻辑和美学一一呈现?我迫切地想知道,这位以冷峻、理性著称的学者,他的内心深处究竟藏着怎样一团火热的艺术之光。这本书,似乎是对我心中一个巨大问号的解答,我期待着它能带领我进入一个我从未想象过的李维史陀的世界,一个理性与感性交织,科学与艺术共舞的奇妙境界。
评分“李维史陀:实验室里的诗人”——这个书名本身就构成了一个引人入胜的叙事,足以吸引我这样的读者驻足。对于李维史陀,我一直将他视为现代思想史上一位伟大的理性主义者,他的结构主义理论如同精密设计的机械,揭示了人类文化运作的底层逻辑。然而,“诗人”的标签,却为这位严谨的学者注入了一层意想不到的温暖和艺术气息。这让我不禁好奇,他究竟是在怎样的“实验室”里,将科学的严谨与诗意的浪漫融合?我猜测,书中或许会探讨他如何从那些看似原始、甚至粗犷的神话和民间故事中,挖掘出超越时空的普遍情感和深刻哲理,如同诗人从日常生活中汲取灵感。又或者,“诗人”指的是他本身就具备一种独特的叙事能力,能够将复杂的理论以一种富有韵律和感染力的方式呈现,让读者在理解知识的同时,也感受到美学的愉悦。我渴望这本书能让我看到一个更立体、更具人性化的李维史陀。
评分“李维史陀:实验室里的诗人”,这书名本身就足以让我这个热爱阅读的读者停下脚步,并且产生强烈的共鸣。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将看似不相干的领域巧妙融合的作品充满好奇,而李维史陀,这位结构主义人类学的奠基人,其思想的深邃与广阔早已令我折服。然而,“诗人”这个词,为这位严谨的学者增添了一层完全意想不到的色彩。我开始想象,他是在怎样的“实验室”中,用怎样的方式,将科学的严谨与诗意的灵感结合起来?是因为他观察和解读那些原始神话、部落习俗时,本身就带有艺术家的敏感和直觉?还是他将人类文化中那些普世的情感、冲突和对意义的追寻,以一种文学化的、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呈现在他的理论中?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理解李维史陀,去发掘他思想中那些不为大众所熟知的、充满人文光辉的“诗意”层面,感受他如何将严谨的学术研究,升华为一种对人类存在状态的深刻诗篇。
评分《李维史陀:实验室里的诗人》——这个书名本身就如同一个精妙的谜语,激发了我内心强烈的求知欲。我一直对李维史陀的结构主义人类学充满敬意,他的理论深刻地改变了我理解世界的方式,让我看到了潜藏在不同文化表象下的普遍性结构。然而,将他冠以“诗人”的称号,却让我感到一丝新奇和震撼。在我固有的认知里,李维史陀是严谨、理性的代名词,是逻辑的建造者,而非情感的抒发者。那么,这本书将如何解释这个看似矛盾的联系呢?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挖掘李维史陀的思想是如何与诗歌、艺术产生共鸣的。或许,他从神话和原始故事中汲取的灵感,本身就蕴含着最古老的诗意?又或许,他分析这些文化现象的方法,如同诗人般细腻而富有洞察力,能够捕捉到那些隐藏在结构之下的情感和意义?我迫切地想知道,这位“实验室里的诗人”,究竟是如何在科学的框架下,表达出属于他自己独特的人文关怀和艺术情怀的。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李维史陀:实验室里的诗人》,无疑触动了我内心深处对于“跨界”和“深度”的渴望。作为一名对人类学和哲学都有所涉猎的读者,我深知李维史陀思想的深邃与广博。他的结构主义,如同一个强大的操作系统,重塑了我们理解文化、神话乃至人类思维方式的框架。然而,“诗人”这个标签,却为这位严肃的思想家增添了一层鲜活的色彩,也让我对这本书的解读角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我猜想,书中或许会深入探讨李维史陀的写作风格,他是否在学术著作中运用了文学性的手法,比如隐喻、象征,甚至是叙事性的技巧?又或者,“诗人”指的是他对于原始文化中那些充满想象力、情感和哲学意味的神话和故事的独特感知和解读能力?我希望这本书能带领我,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李维史陀的学术成就,去发现他思想中那些不被常规研究方法所触及的、充满诗意和人性的光辉。这不仅仅是对一位伟大学者的致敬,更是一次对人类智识与情感交融的深刻探索。
评分当我看到《李维史陀:实验室里的诗人》这个书名时,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位身处严谨学术殿堂,却又怀揣着一颗敏感而富有想象力之心的思想巨匠的形象。李维史陀的名字,在我眼中,是现代人类学乃至思想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他的结构主义理论,为我们揭示了人类思维的普遍规律,如同一套精密的解码器,帮助我们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及其背后的统一性。然而,“诗人”这个词,却为这位以理性著称的学者增添了前所未有的魅力。我好奇,这位“诗人”是如何在“实验室”——这个通常与严谨、客观、甚至是冰冷的科学研究联系在一起的地方——进行他的创作的?他是否在分析那些原始部落的神话、仪式时,如同诗人般捕捉到了其中蕴含的深邃情感和象征意义?他是否将那些抽象的符号和结构,用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方式呈现出来?我迫切地想知道,这本书将如何阐释李维史陀思想中那份隐藏的诗意,如何展现他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学者,更是一位能够用思想触动人心的“诗人”。
评分当我拿到《李维史陀:实验室里的诗人》这本书时,脑海中闪过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这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作为一名长期沉浸在文学世界中的读者,我对那些能够跨越学科界限、将看似遥远的领域巧妙结合的作品有着天然的亲近感。李维史陀的名字,对我而言,几乎是现代思想史上的一个神圣符号。他的结构主义理论,如同我阅读过的任何一部宏大史诗,都充满了深刻的洞察和精巧的叙事。然而,将他比作“诗人”,却是一记惊雷,瞬间点燃了我内心深处的好奇。究竟是什么样的“实验室”,孕育出这样一位“诗人”?难道他会将那些晦涩的符号逻辑,用充满诗意的语言来阐释?他会不会从那些看似枯燥的人类学田野调查中,挖掘出动人心弦的故事,如同诗人从生活中提炼情感?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描绘他如何将那些抽象的概念,比如“二元对立”、“神话思维”,转化为具有艺术感染力的表达。我希望这本书能展现的,不仅仅是李维史陀的思想体系,更是他思想形成过程中,那些不为人知的、充满人文关怀和艺术 sensibility 的侧面。
评分《李维史陀:实验室里的诗人》,这个书名就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我对这位人类学巨匠充满好奇的心门。我一直深知李维史陀在学术界的地位,他的结构主义理论对我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诗人”这个词,为这位以理性著称的学者增添了前所未有的光彩,也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产生了极大的期待。我迫切地想知道,他究竟是在怎样的“实验室”里,将那些晦涩的学术研究,与“诗人”的灵感和情感相结合?是他的文字本身就充满诗意,将冰冷的结构分析变得生动感人?还是他对那些原始部落的神话、仪式、故事的解读,本身就蕴含着深刻的诗意和对人类普遍情感的洞察?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不仅理解李维史陀的学术成就,更能感受到他思想中那份隐藏的诗意,体验他如何用一种超越学科界限的方式,去触碰和理解人类存在的本质。
评分“李维史陀:实验室里的诗人”,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一种诗意的张力,足以吸引我这样的读者。我知道李维史陀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的结构主义理论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理解人类文化的方式,如同为我们提供了一套解读世界的新语言。然而,当“诗人”这个词被赋予他时,我感到一种全新的视角被打开。我好奇,他究竟是在怎样的“实验室”里,将科学的严谨与艺术的浪漫融为一体?是因为他从那些原始的神话、仪式和故事中,看到了人类最本质的情感、最深刻的思考,并用一种充满诗意的方式去呈现它们?又或者,他本身就具有一种超越学术的洞察力,能够用优美的文字,将那些抽象的结构和符号,转化为具有艺术感染力的表达?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展现一个更全面、更立体的李维史陀,一个既是严谨的科学家,又是一位能用思想触动人心的“诗人”。
评分《李维史陀:实验室里的诗人》,这个书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我一直对那些能将看似遥远、甚至矛盾的领域巧妙结合的作品情有独钟。李维史陀,我一直把他看作是现代思想界一座巍峨的高山,他的结构主义理论,就像一座精密的导航系统,指引着我们理解人类文化和社会运作的深层机制。然而,当“诗人”这个词与他并列时,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好奇。我迫切地想知道,他是在怎样的“实验室”里,将科学的严谨与艺术的灵感融为一体?是因为他从那些原始神话、部落习俗中,看到了人类最纯粹、最动人的情感和想象力?还是他本身就拥有非凡的文字驾驭能力,能够用诗意的语言来阐释那些复杂的理论,让科学的探索变得如同一首动人的歌谣?我期待这本书能带领我,去发掘李维史陀思想中那些被忽视的、充满人文关怀和艺术美感的维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