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位深入研究台湾黑熊生态的女性,第一手的心路实境笔记
◎女性观点的山林故事与冒险纪录
◎黑熊保育十五年足迹纪念
◎王春子故事情境手绘图十余帧
我把人生最精华的年岁
毫无保留地给了蛮荒、黑熊、原住民和孤寂,
可以死而无憾了。
─黄美秀
一位年轻的女性,决心独力挑战一项不可能的任务。
除了得忍受可怕的蜂螫、山崩、断桥、台风,还有会突袭营地的大黑熊,这一切究竟所为何来?
黄美秀,第一位针对台湾黑熊进行长期野外研究的女姓,乍看平凡宛如邻家女孩,却拥有不凡的见识与勇气。一九九六年起,投身台湾黑熊的研究,进入人迹罕至的玉山国家公园深处,逐熊而居,追踪黑熊的动向,身历险境,却不以为苦。
本书源自于黄美秀从事野外研究期间的记录手札。除了一窥黑熊习性、研究方法、原住民文化,也从一位年轻女子的心情点滴,看见她如何坚持理念、拥抱梦想。
终究,黄美秀衷心期盼的还是,在世人对台湾黑熊有更多正确的认识与了解后,尊重与珍惜能取代莫名的恐惧,自私和贪婪的食用和捕猎从此不再。
作者简介
黄美秀
国立屏东科技大学野生动物保育研究所副教授。因博士论文的机缘,自1996年起,黄美秀致力于濒临绝种的台湾黑熊的研究及保育,成为台湾第一位长期深入人迹罕至的山区且行踪不定的黑熊研究者。原住民以「熊妈妈」称唿她。研究期间,她成功捕捉系放十五只黑熊,也成为国内第一个使用人造卫星发报器和直升机无线电追踪的研究者。
黄美秀对黑熊保育的热诚和执着,不仅引起许多媒体的关注,也深获国际的肯定。2009年荣获国际熊类研究暨经营管理协会的主席奖(The 2009 President's Award of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Bear Research and Management)。现任世界自然保育联盟物种存续委员会(IUCN/SSC)的亚洲黑熊专家群共同主席(2006年迄今),也是国际熊类研究暨经营管理协会的常务理事(2009-2012)。
她的研究室(简称熊窟)目前发展聚焦于台湾黑熊,以及亚洲其他熊类的研究和保育推广。虽无法如过去一般频繁上山,却已培训出一批热爱山林、刻苦耐劳,且具备保育专业的研究生,持续蒐集各项台湾黑熊相关的研究资料。
在深山捕捉系放十五只黑熊的过程中,发现竟有半数以上因为曾误中猎人非法设置的陷阱而断掌或断趾,让她无法释怀。面对国宝级黑熊的未来令人堪忧的窘境,她积极和许多单位密切合作,希望能够整合有限的保育资源和专业人士,有效推动台湾黑熊的各项研究和保育。近年,先后与国内相关单位共同举办「台湾黑熊研究与保育研讨会」(2007年)及「2009年亚洲黑熊保育国际研讨会」,促进国内及国际熊类保育的经验交流,让国际看见台湾对于黑熊保育所做的努力。
在一群关心台湾自然土地和台湾黑熊朋友的支持下,2009年1月成立「台湾黑熊保育协会」,希望鼓励及强化民间力量,共同参与和推动台湾黑熊的保育。这是国内目前唯一专门针对台湾黑熊保育而设置的民间非营利组织,目前会员约二百人。目的为推广台湾黑熊的保育及研究,并与国内外保育组织或单位合作及交流,提升我国及其他地区熊类的保育水准。
最终的期望是:台湾黑熊和其他野生动物都可以永远快乐地徜徉于台湾的山林里,与人和平共存。
目录
序一 保育,先从了解开始∕洪 兰
序二 加入美秀,守护台湾黑熊∕李香秀
序三 追熊女侠的求道之旅∕范钦慧
专文推荐
我爱黑熊,熊爱台湾∕小 野
值得一看的好书∕李伟文
她的影子在大分∕邱一新
山里的快乐时光∕林渊源
熊妈妈黄美秀与我∕张富美
愿下一代也能写出自己的「寻熊记」∕苏秀慧
前 言 深入有熊国
第一章 丛林里的活百科
第二章 有熊国「大分」
第三章 捉熊,谈何容易
第四章 出师不利
第五章 第一只熊
第六章 熊兆
第七章 研山、研友、研我
第八章 人熊捉迷藏
第九章 盼熊的日子
第十章 山居睡月
第十一章 在山上,把心安住
第十二章 历劫归来
第十三章 六只熊和三个臭皮匠
第十四章 曲终人将散
后 记 重返有熊国
附录
序一
保育,先从了解开始∕洪兰
我在美国念书时,一开始念的是动物心理学,田野观察是必修,所以知道背几十磅重的设备,脖子上再挂着五磅重的望远镜、照相机,爬三十七度斜坡去丛林中观察动物的辛苦。但是再怎么辛苦也比不上本书作者黄美秀。除了要背几十公斤重的设备,还得爬中央山脉,而且观察的是可能会吃她的黑熊,不像我观察的是会唱歌的白冠麻雀。所以对她的勇气,除了敬佩还是敬佩。一个女孩子能深入山林几年去研究台湾濒临绝种的黑熊,真是太了不起了,这个推荐文是一定要写的。它代表我对为研究奋不顾身的学者所能做到的最小服务。
黑熊虽然被我们票选为「台湾最具代表性的动物」,但是中国人良心归良心,嘴巴归嘴巴,一边喊保育、一边吃山产的人多的是。要真正保护这些濒临绝种的动物,唯一的方式就是像作者这样,深入了解牠们的生活习性,不破坏供应牠们食物的生态环境,一方面保育,一方面唤起民众的意识。因为,只有了解才会有认同,有认同才会有行动,有行动才会有结果。
台湾最近经过几次大天灾后,慢慢感到「人定胜天」是不对的,人必须与自然共生共存。这本书出版的正是时候,它很适合做为国、高中生暑期的读物。当学生了解黑熊在山林中是如何自由自在的生活后,就不会想要吃牠或把牠抓来关在动物园里。我知道动物园有其教育的必要性,但我还是很不能接受把动物关在笼子里的做法,尤其像老虎、狮子等大型动物,没有给牠驰骋的空间,等于是在虐待牠。我自己很爱狗,但因只住得起公寓,所以不敢养狗,怕对牠不公平。
我去小学带阅读时,曾把作者「收集黑熊的粪便,看牠吃些什么」的这一段唸给小学生听,他们脸上都露出嫌恶的表情,认为「脏死了」。我利用这个机会教育他们说:「脏不脏是在你的心中,你小时候妈妈替你换尿布脏不脏?做什么事,如果有目的,脏就不是考虑。医生和护士是不是要清病人的大小便?其实我们怎么知道恐龙吃什么?是不是从检查牠的大便才会知道?许多种子是靠着鸟兽的粪便才得以传播。如果你想要知道某个时代的人怎么过生活的,最好的方式就是去看他的垃圾桶,那些嘴巴说他都不喝酒的人,如果垃圾桶中都是酒瓶,你就知道他其实是有喝酒的。」
小学生是最受教的一群,他们马上了解,只要是自然的东西,都没有脏的。我希望透过这种实际观察动物的书,让我们的孩子关掉电脑,亲自到大自然中观察,因为「观察」是做科学家的第一个基本条件。
孩子的观察力是可以训练的,它会因经验而愈来愈敏锐。一开始时,作者要靠她的向导告诉她熊曾经来过这里,地上有淡淡的足迹,久一点以后,她的眼睛就能分辨了,不再需要别人提醒了。我看到这一段很感慨,如果每天把孩子关在教室里念书,我们怎么能要求他有观察力?难道我们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孩子还不够多吗?
这是一本老少咸宜,能够打开孩子感官的敏感度、鼓励孩子接近大自然的好书,希望大家都去看它,同时也都能效法作者,把保护台湾的原生物种当作自己的使命!(本文作者为中央大学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
序二
加入美秀,守护台湾黑熊∕李香秀
初闻「黑熊妈妈」黄美秀之名是在二○○六年,那也是我首次意识到台湾有黑熊这件事。当时虽还未曾谋面,我的脑海马上浮现出一位女性孤独地在中央山脉追熊的身影。更令我好奇地,是什么样的意志力让一位女性在荆棘又崎岖的中央山脉险境中翻山越岭,只为了台湾黑熊!?
二○一○年六月,一直踌躇着要不要将纪录片从海洋议题 跨入山林主题的我,终于有了行动,决定以黄美秀老师研究黑熊的故事为开端。在美秀老师的协助下,让我有了一次彻底的山林体验,也进一步促成「黑熊森林」纪录片的制作契机。
为了进一步贴近美秀老师在山林做研究的心境,我认真阅读老师的寻熊手记。这本书不仅勾勒了台湾黑熊在中央山脉活动的境况,更是一位有着无比勇气与毅力的女性面对自我与反省生命的真实故事。这些经历深深吸引着我,也因此期待能将这段独特的历史经验从文字化为影像。
因为制作纪录片之故,这两年与美秀有数次同行进入玉山国家公园大分地区的机缘。这段时间的相处,让我亲眼目睹了美秀出入山林的优良条件。她总能轻盈地走在山林里,甚或爬树也难不了她。我在山里的笨拙之于美秀的敏捷,使我更加相信老天爷赋予美秀适得其所的美意与重责。美秀潜意识地深信自己的前世为打熊的猎人,到今世来赎罪。这位前世猎人不仅在今世成为研究黑熊的科学家,也是培育下一代研究者的老师,更是黑熊保育的积极行动者。如同她所说的,血液中或许有原住民的血统,抑或是猎人技能在灵魂里滚动。在我看来,她更像是山中女侠,挺身捍卫台湾黑熊的生存权利。
一九九八至二○○○年的捉熊历程使美秀的生命显得光彩,然而光彩背后所付出的代价,是旁人无法理解的。在多次的纪录片访谈中,哽咽的语调里透露了许许多多隐忍的泪水。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美秀在书中亦慷慨而毫无保留地描绘了原住民珍贵的生态智慧。难能可贵的是,掌握学术发言权的美秀,怀抱着知识分子的谦卑与坦率,总是不忘疾唿众人好好地珍惜与保存这份可贵、稀有的资产。
美秀的研究为台湾黑熊揭开了神祕面纱,也为台湾黑熊研究奠下基石。因为有「黄美秀」,台湾黑熊有了守护者。疼惜美秀,也疼惜所有追随她甘冒风险在山林出生入死、一起为台湾黑熊研究奋斗的学生与志工们。借由书本的传播力量,希望有更多人与美秀为伍,加入濒临绝种动物的保育行列。(本文作者为世新大学广电系助理教授、「黑熊森林」纪录片导演)
序三
追熊女侠的求道之旅∕范钦慧
我想,如果当初美秀的父母,知道将来女儿长大,会成为第一个活擒台湾最大的野兽--台湾黑熊的女性时,可能会想帮她取一个更剽悍的名字吧。
人生总是充满未知,但是我相信,当初美秀做了这个决定的同时,对她自己或是家人而言,无疑得面对充满戏剧性的挑战。然而,剧情愈有反差,愈是有趣。对看戏的人而言,你一定会好奇,这到底是什么样的女孩,会有这样的胆量,除非是女侠。
小时候看电视,总觉得那些武功高强,在山林间奔走的女侠,为什么总是穿得一身洁白,看起来精神奕奕的模样?当然那是假的,真正的女侠原型,可以在美秀的书上看到。那就是一路抓着脚上吸血的蚂蝗,镇日接受小黑蚊的无情肆虐,还能在无数风雨交加的夜晚,裹着潮溼的睡袋过日子,尽管身上千疮百孔(这是我的想像),最后她终于如愿以偿地活擒了十几只的台湾黑熊。
女侠之所以身怀绝技,正因为她是一位训练有素的科学家。那是由大学时代登山社的爬山经历,与研究所在福山溪谷研究食蟹?的历程,和在美国活擒美洲黑熊的种种训练,所累积下的深厚实力。但是,当她开始面对着家乡深山中的台湾黑熊时,她怅然发现,原来所有的学习都得重新开始。
这时候,让她跟这片土地频率校正、开启对话的重要界面,正是一路帮助她完成梦想的布农族猎人。于是,那古老传承而来的山林灵魂,开始跟文明训练下的科学思维产生了相互震盪,而这一切,正是本书所展现最迷人的面貌之一。
我从一九九七年开始制作广播节目自然笔记时,就听闻过美秀的事蹟,当我想要採访她时,才知道她在美国。没想到,十五年后,我却有缘拜读到她的第一手田野报导记录,让我能非常纯粹地,从她的文字视野中,好好认识这位科学家。
美秀的这本追熊记,与其说是科学研究记录,更像是人类学家的田野心得。其中的脉络详细明确,人物鲜活,场景真实,故事更是精采动人。
当我身处捷运上或餐厅的角落,尽管在城市氛围的环绕下,我还是深深地被吸引到那八通关古道东段上的种种画面里。我在想,如果我能年轻个十岁,或是我没有结婚、没有孩子,我一定自愿要当美秀的助理,跟着她去聆听夜晚黄鱼鸮的歌声,去跟步道旁的黄喉貂相遇,当然还可以去感受黑熊迎面的吼声。这对于一个喜欢自然的人而言,有此一遭,人生真的死而无憾。
但是,如果一路把故事读完,你会发现,故事绝不是那么浪漫。因为在不同年龄下,有着不同的烦恼。尽管每次上山,美秀得背负三十公斤的背包行李,但是我看到的,原来真正沈重的,却是每个人心中的千斤万担。那是包括了论文考试、研究经费、家人、团队信赖与协调,还有山下或是在天涯外那些魂萦梦牵的情事。
尽管身处红尘之外,终究要面对的还是人性的种种挣扎。于是这样的追熊之旅,成为一段追寻生命的行旅。但是我感受到,身边这群研究勐禽、毒蛇、毒蜂、勐兽的朋友,在他们身上总可以反映出那绝对的坚持、勇气,以及超凡的温柔与耐心。我透过了美秀的黑熊之旅,不仅让我看到那深山中等待保护、伤痕累累(经常中了兽夹)的黑熊,也看到这群田野工作者在面对如此困顿窘迫、冒着生命危险的研究调查上,所能获得的有限支持。而他们的调查资料,对台湾生态系的经营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实在需要获得更多的理解与重视。
或许正如美秀说的,人生总是要做一件让自己可以一辈子怀念的事。我相信,在山上研究黑熊的历程,对美秀来说,绝对只是一个开始,那曾经走过的惊险与刻苦,正是未来无数力量的来源。在此,感谢美秀与团队的努力付出,也期待因为她的研究成果,能让台湾山林获得更全面的珍惜与保护。(本文作者为生态作家)
前言
深入有熊国
我之所以会做台湾黑熊的研究,完全是机缘所致。
一九九六年,决定至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保育生物研究所就读之际,正好两位教授皆有意收我当博士班学生。其中一位愿意让我自由发挥,选择任何我有兴趣的研究题材,这让我十分高兴,因为我亦有意继续深入我刚完成的硕士论文研究,即一种小型灵猫类动物食蟹?的行为生态,这是我十分熟悉的动物。另一位,大卫.贾塞利斯(Dr. Dave Garshelis)却告诉我,他只收做熊的学生,黑熊是我唯一的选择,我则兴趣缺缺。
到了美国,继续与两位教授联系一段时间之后发现,大卫治学十分严谨,着作等身,而且总能及时并清楚回覆我提出的问题。他刺激了我做黑熊研究的动力,因为我渴求一个能够让我跟随的学术典范,而且他也愿意认真指导我从事科学研究,而非放牛吃草。所以,我决定选择一条不好走的路,大卫成了我的论文指导教授,黑熊成了我朝夕相随的伙伴。
这本手札写的是正我在进行博士论文期间,从事台湾黑熊野外研究的故事和心路历程(一九九七至二○○○年)。里头记录着我个人于此段历程的成长,以及与台湾山林、黑熊和布农原住民共处的经验。书中内容主要摘选自野外研究时,野外所记录的十本洋洋洒洒的手记。手记中,我尽量挑选对我个人有重要启示作用,以及富故事性、教育性的情节。在成书的过程中,忠实地呈现手记中记录的故事情境及当下的心情点滴,是首要的原则;之后的文词编辑与润饰,目的在于增加全文的连惯和流畅性,并提供读者一些额外的重要资讯。此外,我也于最后增写了一篇回国之后继续漫步熊径上的心得 ,借机检视这些日子以来的变化。
有一分认识,就多一分疼惜
在那段「逐熊而居」的日子里,我「好像爱上写东西或记录,它变成是一种冥想的方式,一种习惯,思考与独处的过程」,「好像它能让我重新审视这刻骨铭心的生活,为自己记录生命轨迹的同时,也让心灵沈淀净化。这样一对一的对话,最后反成一种苦难中的莫大享受。并不是为了以后要出书而写,而是当下的一种历程。这使我想起一些在集中营或牢狱的人,会利用时间偷偷写作,这是一种寄託,也是一种生命的展现。每个人都有能力去选择安置灵魂的方法。苦让生命深刻了……」(二○○○年八月五日16:20)。如今,我方了解这种自我对话本是一种自我治疗、安抚、激励的过程,尤其是当深处于不确定及困难的环境中,比如捉或追不着熊、三番两次遇到台风、病痛求助无门等。
然而,对于此书的出版,我一直有几分惶恐,除了涉及私人札记的公开以外,将自己过去做研究时的种种错误、迟疑、惶恐,以及批评意见如此昭告天下,也是很恐怖的事。但是,如果说我在黑熊的研究过程中,是不断从错误中学习,从挫败中站起来,自是盼望其他后学亦能从我的经验中减少日后尝试错误的机会、进一步了解野外研究的可能实况。
另一方面,也希望这些故事能让读者认识所谓的「野生动物研究者」,绝非镇日身着迷彩装、脖挂望远镜、背负背包,在风光明媚的山林里终日与研究的动物为伍,一副不食人间烟火的逍遥模样。在真实世界里,野外工作有时面临的是最基本的求生训练,而长期离群索居、週而复始的研究工作,有时也绝非单纯地个人兴趣可以支撑或解释的。借着分享我于野外研究第一线上的见闻和心情故事,期望国人对台湾深山这后花园的蛮荒原始与宝贵,以及濒危的台湾黑熊多一分认识,进而对我们共同生长的这片土地多一分疼惜。这才是出版此书的最重要的动机,虽然并非最初动机。
原本以为难登大雅之堂,但十年前首次发表时却意外地收到很多回响。这些「黑熊粉丝」从国小低年级学生到退休人士都有,职业和性别不拘,以至于我也无从定位起这本书的属性,究竟是动物科学、女性主义、探险旅游、环保,抑或科普人文。十年过后,我已从博士班研究生变成了大学教授。当年的手札得以全新面貌再次出版,我的心中有着十分复杂的感受。
坦白说,我并不是很清楚为什么我的故事会让人感动,甚至还得了一些奖项、被机关学校列为推荐读本。也有些评论指出,这本书虽具科学专业度,但谈不上文学代表之作。还有一位我很敬佩的资深女性动物生态研究者,曾在与我闲聊时语重心长地表示,「过度强调野外环境的恶劣和研究的艰辛,有时反会劝退一些有兴趣生态研究的年轻学子。」若真有这样的情况,那就不是我的原意了。
充其量,这本书只是我个人成长的一小段历史罢了,其中更不乏错误的学习,以及曾被网友无意点出的「难搞」性格。野外生态研究的面貌十分多元,难度和乐趣皆不一,我的故事不过是因为研究动物和环境的极端特质,加上个人求好心切的急躁个性,而为这筚路蓝缕的求道路上,凭添了几分惊险。另一方面,我也看到许多令人鼓舞的书评或网路留言,让我不禁怀疑,这些活生生的故事经验是否比我辛苦收集的科学数据,更能让人愿意了解台湾黑熊的生态及保育的意涵。
撒下种子,共同谱写台湾黑熊的希望故事
环境使然,当年这些手札以《黑熊手记》之名出版时,我曾感觉像是「出卖」了我与黑熊的祕密,为自己换得一笔不无小补的进修学费。十年过去了,此刻的新版再出,我衷心期盼此书可以真正为台湾黑熊的保育尽一份心力。
自从开始接触野生动物生态研究以来,深感台湾民众普遍对本岛的野生动物、山区生态环境、生物保育所知十分有限,这是很遗憾的事,也往往成了自然资源保育无法落实的主要窒碍。事实上,成功的黑熊保育或大部分保育工作的进展,端系于整个社会的动员和参与,然而这绝非一朝一夕所能成就,更不是发表几篇科学研究报告所能达成。因此,如果真要走生物保育这条路,与其当一只埋首鸵鸟,对学术研究以外的一切置之不理,不如期许自己也能及时当个播种者,鼓励更多人来认识和关心保育。
二○一二年二月六日,在为研拟台湾黑熊保育行动纲领的工作坊中,一百多名与会人士为台湾黑熊勾勒出以下愿景:「确保台湾黑熊在自然环境内永远存在,同时保有自然的栖息地及可存续的族群。 」这代表着台湾人对于未来黑熊的深切期盼,也就是希望台湾黑熊能在自然环境内与台湾子民共存共荣。
台湾黑熊曾被民众票选为台湾最具代表性的动物,但仍有部分民众认为,保育黑熊是很遥远或与自己无关的事。事实上,台湾黑熊的野外族群目前正处于危险的状况(已列濒临绝种保育类野生动物),亟需全体国人严肃面对此议题。
黑熊为台湾最大型的食肉动物,具有独特的生态、保育和文化的功能和价值。若能成功保育此受威胁物种,不仅攸关此物种于本岛的保存,更代表大范围森林生态系的完整性和整体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以及全民的生活环境品质。就人文面而言,这同时反映出我们关照人类以外的其他众生的人性素养,也绝非像少数人所批评,只是狭隘的单一物种保育计画而已,实则更兼具了生态指标和台湾意象的多重意义。
尽管每个人愿意保护台湾黑熊的理由可能不一,但我们绝对有义务,也是责任去维系牠们的永续力,捍卫牠们生存的权利。因为,物种一旦消失了,犹如覆水难收,况且我们根本没有权利剥夺掉下一代本应拥有的自然遗产。与熊为伍以来,我也深切体认若欲积极改善台湾黑熊的族群状况,除了有赖政府採取积极的复育行动之外,更需要全体民众共同参与和努力。每个人起码都可以助其一臂之力:不吃(或使用)、不买、不杀!
因此,期盼我于「有熊国」冒险犯难的故事具有承先启后的作用,可以让更多的人认识并关心台湾黑熊的未来。让我们共同撰写出另一章你我与台湾黑熊的希望故事。
后记 (节录)
重返有熊国
大分的山居逐熊岁月,可说是我人生中一段最惊心动魄的时光。另一方面,这些历练也造就了我后来在保育专业领域上所需的视野、韧性和达观。
野外收集研究资料的阶段性任务完成之后,我在二○○一年一月回到美国明尼苏达州撰写博士论文,透过冗长的资料分析和科学论文写作的过程,逐渐地将零碎的资料转化为一篇篇赋予意义的完整故事。虽没有野外研究过程的高潮迭起,但指导教授大卫(David Garshelis)和我自己对论文的严格要求,近乎闭关的沈寂写作过程反成为另一种耐力训练。另一方面,长期协助野外调查的志工吴煜慧则接续大分黑熊的无线电追踪,做为她硕士论文的题材。她的投入给了我些许「后继有人」的安慰剂,药效虽然只是一时,但却足以让我无后顾之忧地专心写完毕业论文。
今年(二○一二年)三月底,趁举办台湾黑熊保育行动纲领研讨会之便,我邀请前指导教授大卫来台湾。任职于明州自然资源部的大卫,同时也义务性担任国际自然保育联盟(IUCN)熊类专家群组的主席,这是国际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全球环境保护系统组织,致力于寻找解决当前迫切的环境和发展问题的实用方式。他利用三十年来所涵养的熊类专业经验和知识,提供世界各地熊类保育和研究所需的谘询意见,尤其是积极鼓舞开发中国家致力于熊类保育。累积了十六年黑熊研究经验的我,则效法他「保育无国界」的服务精神,被推举担任亚洲黑熊专家小组的共同主席。闲聊中,他问我为何这些年不再捉熊了。他不是第一个这么问的人,我有点心虚地解释了一些理由:不是我不希望,而是考量到整体环境的资源限制,以及濒危动物保育研究的优先顺位。听完我的解释,他心有所思地说:「也许你变聪明(smart)了。」
真正的答案当然没那么简单。回国九年期间,捉捕和无线电追踪黑熊的研究活动全面暂停。一则是博士论文研究让我了解到,台湾黑熊的保育问题比我当初可以想像中的更严重,有必要即时採取一些保育行动,包括让政府及更多人更正视和关注此议题,不能只是单纯地收集生物学的研究资料而已。另一方面,或许也是因为我不敢积极鼓励学生或研究助理去过那样的日子;一则是担心他们的安危,二则是不确定他们是否熬得过去。有时,我不免怀疑自己,那段时间的勇气和冲劲,是否随着安逸的教职生活而日渐消逝?
大武山下的「熊窟」
当初,从事台湾黑熊研究的理由很简单,纯粹是因为个人博士学位的追求,希望借由师法良师以及具有某种挑战程度的研究主题,为能纵横山林间从事研究的生涯规划铺路。所以,当心仪的指导教授(大卫)提出台湾黑熊的研究题目之后,我的寻熊之旅便随即展开。毕业之后,阶段性的任务算是完成了,我选择继续只身走在熊径上,寻熊度日,却有着与当初截然不同的理由。
二○○三年取得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博士学位之后,我随即返国,任教于大武山下台湾最大的绿色校园,也是国内唯一聚焦于野生动物生态及保育的研究所(即野生动物保育生物研究所)。我都告诉人家,我的研究室叫「熊窟」。理所当然,熊窟的人与事几乎都绕着「熊」打转,我不仅希望透过研究持续了解台湾黑熊与亚洲地区其他熊类(如婆罗洲的马来熊、中国四川和越南的亚洲黑熊)的生活面貌,并提供经营管理所需的资讯依据,同时透过保育宣导和教育的推展,改善台湾黑熊甚至是邻近其他地区熊类受威胁的处境,并有机会提升国人的生态保育素养。
锁定以「熊」为研究核心并不容易,这样的坚持,某种程度也是一种偏执。在博士论文研究期间,我在亲手捕捉系放十五只黑熊的过程中,亲眼目睹半数以上的个体不是断掌,便是断趾。无意中打开了这个封锁在山林中不为人知的祕密档案,连我自己也相当意外及震惊,说不定是深山里的黑熊要给我的信息!保育不仅是纯科学研究的资料收集,更需要找出问题之所在与因应的解决对策,并且确实落实行动,以解决问题。因此,我默许,只要能力所及,将尽最大力量去改善这些动物的处境。另一方面,我因爱山而择熊,因熊再入山,并因山而学习及成长,自是希望可以训练出一批同我一般喜欢野生动物生态、热爱生命及大自然,并具备保育和野外研究素养的研究生。
不管是在野外或圈养的环境下,国内有关熊类的各项资料收集都极不容易。台湾黑熊一般分布在人烟稀少的山区,这些地方交通不便、补给困难、地形崎岖且林相复杂,加上黑熊的活动范围广大,研究者首先得克服体能上的限制,并具备适当的山林活动经验。相较于小型动物的研究,这类大型动物的研究也相对地费时耗资,唯政府的预算编列未必全然考量到这一点。这些动物除了数量稀少之外,习性机警且隐蔽,对于人类活动敏感,更增加了观察或资料收集的难度,研究资料累积缓慢。至于国内几个圈养单位,熊只个体也都零星分散在各地。所以,在研究生专业和素养的养成上,以熊为题不仅耗时,有时也未必会获得「希望可以最快速度毕业」的学生青睐。
一样的大分,不同的意义
第一次去大分是十四年前的事了。当时,大分代表一个远到连猎人都不会想去、几乎是对外封锁的险境。经过三年如进自家厨房的出入后,大分不再只是一个研究样区,对我而言,更是一个可以睹物思人和忆熊的地方,也是我魂萦梦牵的心灵故乡(soul-home)。如今,更以友善的风貌展臂欢迎我这个老朋友。
在我回到美国撰写博士论文的那年,玉山国家公园管理处于大分驻在所黑熊研究工寮的下层台阶地、不到五十公尺处,兴建了一栋研究站,还挂有门牌号码(卓溪乡一○六号)。屋内有工作室、通铺房、浴室、储藏室和电源室五个房间,另有独立的厨房和厕所(有沖水马桶),配备太阳能发电板。所以,不仅有电源供应,还可在浴室里洗热水澡,让人在荒山野地里仍略可感受文明的恩宠。相对于这般五星级饭店的水准,早已倒塌的铁皮工寮(当初亲手搭起的庇护所)此时正低调地静静躺在草丛中,屋前还竖着一面字迹已模煳不清的解说牌,成为我曾在此区活动过的唯一证据。
八通关日据越岭道东段沿途倾斜或桥面稀落的危桥不再,最后的大分和十号吊桥也相继在二○○一和○二年陆续整建完工。这段期间,沿途残破不堪的栈道和山屋(瓦拉米、抱崖)也逐一修复或建造,此后上山的人无需再心惊胆跳地爬过湿滑且毁损的栈道,背着厚重的雨布沿途宿营。加上玉管处每季都会派人上山维持路况、砍草和修护路面,山径路迹清晰,不必再像当年我们前进大分,几乎得一路「砍」进去,沿途的蚂蝗也不再争先恐后地埋伏于路径上,伺机要对人一亲芳泽。今昔相比,真可以说是「前人种树,后人乘凉」。
重回大分,上山之路虽然一样长,也仍得重装,却充满了游子「回家」的轻盈愉悦,更遑论心灵的解放,已不再有当年犹上战场或「入虎山」的慷慨激昂。不知是山路真的变好走了,还是一路走过来的人心变得更坚强、更笃定,而步伐也更稳建了!
漫步熊径上,逐梦踏实
有时候,我也搞不清自己是因为对山林的爱慕,还是纯粹赌气,而持续台湾黑熊的研究?因为太过专注了,我有时不免觉得自己像是一只穿着衣服、会思考的熊。脑子转来转去,怎么都是一个「熊」字。
事情之所以这么一发不可收拾,对我而言再简单不过了:在中央山脉一个连猎人都不愿意前往的山区,我亲手捕捉系放的十五只黑熊中,有八只便曾误中猎人设置的陷阱而断掌或断趾,对此,我一直无法释怀。这是台湾黑熊要告诉我的故事吗?这是台湾人都知道且默许的事吗?
脱离研究生的身分后,我知道,若光靠自己的研究而没有推展黑熊保育教育或甚请命,恐怕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善台湾黑熊的处境。回国后的当务之急便是向玉山公园管理处争取设置「台湾黑熊保育研究网」的经费,尽可能把黑熊相关的研究和保育资讯,透过网路系统来推广。这也是当初还在当研究生时一直想做的事。为此,我也必须做些改变才行,于是我试着调整自己的心态,调整与媒体的互动关系,虽不主动附和,但起码不再逃避了,并于能力所及之内尽量提供充分情资,让媒体能够为黑熊正确地发声;然若偶遇严重偏颇或失真的报导,则即时回应或利用报纸的社论撰写,以釐视听。
这几年全岛野外调查和访查的所见所闻,让我不得不相信野外台湾黑熊的族群状况没有预期中的乐观,不是每个地方都像大分这个有熊国这般,尤其是北台湾,状况更差。哪怕是现在,很多人对于这号动物仍是相当陌生,甚至充满诸多误解,更遑论不了解牠们堪忧的处境。然而,令人欣慰的是,这几年下来,我也发现台湾一般民众对于台湾黑熊的兴趣和关注程度,远远超出我的想像,甚或可能超越公部门被赋予的义务。后者于执行面上有也面临着诸多的限制,尤其是当人的议题大多是凌驾于其他生物之上的前提下。一些素昧平生的民众,偶或企业,主动和我联系,询问如何帮助台湾黑熊,或是怎么帮助我。他们很多人相信,台湾黑熊代表着台湾意象,不容消失;我们也无权剥夺下一代的自然文化袭产,罔顾世代及环境正义。因此,採取积极的保育行动是挽救濒临绝种动物的当务之急,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同时提升政府和民众的保育认知和行动力,以期保障该族群的未来存续。
以前我总以为,自己只适合投身研究工作,绝不可能涉足街头运动,如今看来似乎并非完全此。在一票关心黑熊的友人(有的是因熊而结识)的力挺和劝进之下,「台湾黑熊保育协会」(Taiwan Black Bear Conservation Association,www.taiwanbear.org.tw)于前年正式挂牌成立。我无法推託这个社会责任,因为总得提供民众关心黑熊保育的管道,并借此窗口动员社会以汇集推动黑熊保育业务所需的各项社会资源。协会成立的宗旨在推广台湾黑熊的保育及研究,并与国内外保育组织或单位合作交流,提升我国及其他地区熊类的保育水准。这一切都好像水到渠成,但说穿了,戏也才刚要上场而已。对我而言,这毕竟也是另一条陌生且充满挑战的路。
我常开玩笑说,谁最爱台湾?答案是台湾黑熊。因为「熊爱台湾」(台语)。如果我们对台湾黑熊濒临绝种的处境都觉得无关痛痒的话,又如何做到「熊爱台湾」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