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用」其他讲员的讲章不代表「瓢窃」,是吗?
从网际网路取得讲章实为易事,加上讲员经常没有充分的时间预备讲章,难怪有些牧师以他人之讲章为基础,稍做修改调整之后成为「自己」的讲章。这股越发兴盛的潮流已经在华尔街日报、国家广播电台及许多基督教期刊里中可见一二。也有些牧师因为这样的事情而被教会解聘。然而,这对他们公平吗?这是瓢窃吗?要如何预防这样的事情呢?
本书不仅有助于解释这些问题,更探索了伦理上的概念,并为了预防这个问题提出建议,以及在教会里面对这种问题时该要如何处理。
本书的每一章最后都有问题与讨论,可供读者个人反省,也可以当作小组讨论题目。这本书是每一位牧者、讲道者、教会领袖及神学生必读之书。
作者简介
史考特.吉布森(Scott M. Gibson)
讲道学教授,并在美国Goldon-Conwell神学院担任讲道研究中心主任。他毕业于牛津大学博士班,是「福音讲道学会」的创办人之一。其着作包括《在变迁中的文化里讲道》Preaching to a Shifting Culture、《特别聚会讲道》Preaching for special Services、《旧约圣经讲道法》Preaching the Old tastement等。他目前与妻儿定居在美国麻州。
致谢
1. 讲章大盗
2. 剽窃的传统
3. 给我一个定义!
4. 在抄袭及讲道上正直
5. 复制贴上的讲章
后记:绑架文字
附录:个案研究—这是谁的讲章?
John V. Tornfelt
註释
我一直覺得,講道者就像是神給予教會的「出口」,他們需要將神話語的「入口」——聖經——經過自己的咀嚼、消化,然後再以清晰、有力的「出口」呈獻給會眾。這個過程,絕對不是簡單的複製貼上。當我看見《講章可以複製嗎?:再思講道者的責任》這個書名時,我的腦海中立刻浮現出許多畫面。我曾經聽過一位牧師分享,他花了非常多的時間,不僅研讀經文,還要研究歷史背景、文化脈絡,甚至自己親自去到經文發生地,才能將一段經文講得如此生動。這背後付出的努力,豈是一句話「可以複製」就能帶過的?相對地,我也聽過一些講道,聽起來就像是網路上隨便找的講章,內容空泛,沒有靈性深度,更別提什麼生命影響力了。這不僅是對聽眾的不尊重,更是對神話語的輕忽。這個書名,正是一個嚴肅的提醒,要求我們講道者必須重新檢視自己的服事,不是求快的、求省力的,而是求忠心的、求有生命力的。我想,這本書一定會觸及到講道者內心的掙扎,以及他們在面對誘惑時,該如何堅守原則、承擔起神所託付的責任,真正成為活出神話語的管道。
评分哇,這本書的標題真是直擊人心!「講章可以複製嗎?」這句話根本就是點出了無數個在教會裡服事,或是對講道有興趣的朋友們,心中最糾結的那個點。常常聽到有些牧者或是講員,他們的講章內容聽起來總有那麼點似曾相識,有時是網路上找來的,有時是從某本書裡靈感乍現,但到底什麼時候是「借鑒」?什麼又是「抄襲」?這之間的界線在哪裡?尤其對於一些剛開始嘗試講道的年輕牧者,或是教會裡負責備課的同工來說,壓力肯定非常大。他們可能苦思冥想,卻覺得自己的東西總是不夠豐富,或是擔心自己講的內容不夠有深度、不夠有啟發性。這時候,看到這個書名,真的會讓人眼睛一亮,想知道作者到底會如何剖析這件事,提供什麼樣的思考框架,讓我們能夠在尊重原創、負責任的同時,也能找到屬於自己的講道風格和內容。我一直覺得,一個好的講章,不只是知識的傳遞,更應該是生命與生命的交流,是神的話語透過講道者的生命,活潑有力地展現出來。那麼,這個「複製」的誘惑,是不是也隱藏著對講道者本身生命操練的考驗呢?書名本身就充滿了張力,我非常期待書裡能提供一些具體的指引,讓我們在服事上能夠更加坦然無懼,也更加榮耀神。
评分從我過去聽講道的經驗來看,有些講章真的會讓人感到非常有力量,彷彿神的話語直接打在心裡,這通常是因為講員不僅熟悉經文,更重要的是,他能將經文與當代的生活情境連結,並且用他獨特的生命經歷來詮釋。反觀有些講道,雖然引經據典,但聽起來卻像是在唸書,或是像是參加某個講座,缺少了一種生命的溫度。這就讓我不禁思考,到底是什麼讓講章產生了如此大的差異?而「講章可以複製嗎?」這個問題,或許就觸及了這個核心。複製,可能指的是形式上的、結構上的,但生命上的、靈性上的,卻是無法複製的。每個講員都有他獨特的恩賜、生命背景、以及與神相交的經歷,這些都是塑造他講道風格不可或缺的元素。如果只是單純複製他人的講章,那無疑是扼殺了講員自身獨特性,也可能失去了神透過他要給予聽眾特別的信息。這本書名,強烈暗示了講道者不應該只是知識的搬運工,而是神話語的器皿,需要有自己的生命回應和與聖靈的連結。我很想知道,作者會如何引導我們去分辨,在眾多講道資源中,我們該如何學習、如何被激勵,而不是陷入「複製」的泥淖,最終迷失了講道的初衷。
评分這本《講章可以複製嗎?:再思講道者的責任》光是書名就讓人思考了。畢竟,在資訊爆炸的時代,隨時隨地都可以接觸到海量的資訊,包括許多精彩的講章。有時候,在準備講章時,看到別人的講道脈絡、內容架構、甚至是引用的經文和故事都非常吸引人,難免會生出「套用」的念頭。但問題就在於,「套用」的程度到哪裡才算合理?如果只是汲取靈感,重新組織消化,變成自己的話語,那當然是無可厚非。但如果只是稍微改寫,甚至是直接搬運,那問題就大了。這不僅僅是學術上的誠信問題,更關乎到我們在傳遞神話語時的態度。神的話語是活潑的,是有能力的,它需要透過一個被神使用、並且忠心誠實的僕人來傳遞。如果我們只是複製別人的東西,那是不是就失去了自己作為神給予教會獨特恩賜的講員,應有的貢獻?而且,聽眾們往往能感受到講員的真誠與否。一個發自肺腑、經過自己生命消化、並且倚靠聖靈帶領的講道,和一個生硬的、複製的講道,聽起來的感受絕對不一樣。這本書的出現,正好能引導我們更深入地反思,在追求講道內容的豐富性與吸引力時,我們該如何持守那份講道者應有的「責任」與「在地性」。
评分這本書名《講章可以複製嗎?:再思講道者的責任》確實是個引人深思的題目。在台灣教會的環境裡,我們常常看到許多非常優秀的講員,他們的講道總能觸動人心,引人向上。但同時,也難免會聽到一些說法,關於講章的來源,或是講員之間的「互相參考」。這本書的出現,或許就是一個契機,讓我們更深入地探討這個複雜的問題。我認為,講道不應該是演講,而是生命的見證,是神話語的傳遞。如果只是為了填充時間,或是為了讓聽眾有「聽」的感覺,而隨意複製別人的內容,那不僅是對神話語的不尊重,也是對會眾的欺騙。講道者必須要經歷神的話語,讓神的話語在自己生命中產生真實的改變,然後才能帶著這份真實,去分享給他人。這其中的「責任」,不僅僅是技巧上的,更是生命上的、倫理上的。我非常好奇,這本書會如何解析「複製」的界線,以及講道者在這個過程中,該如何保護自己的原創性,同時又能有效地吸收前人的智慧,最終活出一個真正為神所用的講道生命。這是一本值得所有關心講道事工的人,好好思考的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