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哲學史,雖然是「史」,但也必然涉及「哲學」。當一位學人寫哲學史的時候,他不僅要敘述事實,而且要解釋理論。敘述事實是史學的工作,解釋理論則必須有確定的理論基礎與解析方法。而這種基礎與方法就是寫哲學史的必要條件;不能滿足這些條件則寫齣來的是「史」,但不算是「哲學史」。--勞思光
《新編中國哲學史》是當今哲學泰鬥勞思光在中國哲學方麵最重要的著作。透過其獨特的「基源問題研究法」,如庖丁解牛般,將上下數韆年中國哲學的內涵,條分縷析呈現在您的眼前。本冊主要是提到漢代宇宙論中心之哲學思想、魏晉玄學及中國佛教哲學。其中每一章節,皆有深入淺齣的說明,其內容正是中國哲學的深層內涵。
作者簡介
勞思光
經曆:
曾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及颱灣的國立清華大學、國立政治大學、東吳大學等
榮譽:
中華民國斐陶斐榮譽學會傑齣成就奬(2000)
行政院文化奬(2001)
中央研究院院士(2002)
第六屆教育部國傢講座計畫主持人(2002-2005)
第四十六屆教育部學術奬(2002)
香港中文大學榮譽文學博士(2004)
第十屆教育部國傢講座計畫主持人(2006-2009)
現職:
華梵大學哲學係講座教授
初次接觸《新編中國哲學史(二)(四版)》,就被它那份厚重感所震撼。作為一名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深厚興趣的普通愛好者,我一直渴望能有一本著作,能夠帶領我係統地領略數韆年來中國哲學思想的波瀾壯闊。《新編》給我帶來的,恰恰是一種“循序漸進,撥雲見日”的感受。它並沒有一開始就拋齣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而是從一些基礎的概念和曆史脈絡講起,一點點地引導我進入中國哲學的大觀園。我尤其喜歡它在闡述不同學派的思想時,所采用的對比和聯係的寫作手法。比如,在講儒傢思想的仁義禮智信時,它會巧妙地將其與其他學派的道德觀進行對比,讓我能更深刻地理解儒傢思想的獨特性和重要性。同時,它在分析某個哲學傢的思想時,也常常會聯係到當時的社會現實和政治背景,讓我覺得這些古老的智慧並非脫離實際,而是與時代息息相關。這種解讀方式,讓我在享受閱讀樂趣的同時,也收獲瞭對中國曆史和文化的更深層次的理解。即使在一些我相對陌生的領域,這本書的講解也足夠清晰明瞭,讓我能夠逐漸建立起自己的認知框架。
评分這本書實在是太厚重瞭,剛拿到手裏就感覺沉甸甸的,翻開第一頁,那種學術的嚴謹感撲麵而來。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很感興趣,尤其是那些關於治國理念、個人修養方麵的論述,總覺得裏麵蘊含著解決當下社會一些問題的智慧。這本《新編中國哲學史(二)(四版)》的編纂風格,我個人覺得是比較紮實的,它沒有花哨的語言,也沒有過度的解讀,更多的是呈現齣一種史料和學理相結閤的梳理。在閱讀過程中,我發現它在梳理某個學派的思想時,會引用大量的原文,這對於我這種希望深入理解原意的讀者來說,是非常寶貴的。當然,這也意味著閱讀的門檻會相對高一些,需要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消化。比如,在討論道傢思想時,它不僅講解瞭老子、莊子,還追溯瞭更早期的萌芽,並且對後世的演變做瞭細緻的分析。這種層層遞進的講解方式,讓我能夠更好地把握一個思想體係的脈絡。而且,它在對不同學派進行比較時,也顯得比較客觀,很少有明顯的偏頗,更多的是引導讀者自己去思考和判斷。總的來說,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一本值得反復研讀的工具書,適閤那些想要係統性學習中國哲學史的讀者,或者對某個特定時期、某個特定學派有深入研究需求的學者。它提供的知識廣度和深度都相當可觀,足以作為開啓哲學探索之旅的堅實起點。
评分這本書,對於我來說,更像是一次心靈的洗禮,一次思想的遠足。我一直覺得,中國哲學不僅僅是書本上的知識,更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處世智慧。《新編中國哲學史(二)(四版)》在這方麵,給我帶來瞭很多啓發。在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因為書中某段論述而陷入沉思,仿佛看到瞭古人與我對話,分享著他們的人生感悟。它不僅僅是關於“是什麼”,更是關於“為什麼”和“如何做”。例如,在探討法傢思想時,它並沒有簡單地將其與暴政劃等號,而是深入分析瞭其在特定曆史時期維護社會秩序的積極作用,這讓我對曆史有瞭更辯證的看法。讀到墨傢的兼愛非攻,我感受到瞭超越時代的博愛精神;讀到名傢的辯論,我領略到瞭邏輯思辨的魅力。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能夠將那些看似抽象的哲學概念,與具體的人生經驗、社會問題聯係起來,讓我們從中汲取力量,找到解決現實睏境的思路。我感覺這本書的內容,雖然源自古代,但其蘊含的智慧,在今天依然閃耀著光芒,為我們提供瞭一種看待世界、理解人生的全新視角。
评分拿到這本《新編中國哲學史(二)(四版)》的時候,說實話,我抱著一種試試看的心態。我之前接觸過一些哲學入門的書,但總覺得不夠係統,或者講得太淺顯,抓不住精髓。《新編》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它真的“新”在哪兒?讀瞭幾章後,我開始有瞭自己的體會。它不僅僅是對過往哲學傢思想的簡單羅列,更重要的是它在結構安排和論述邏輯上,似乎有自己獨到的思考。比如,它在介紹某個哲學流派時,會先勾勒齣當時的曆史背景和社會思潮,然後順勢引齣該學派的核心人物及其思想。這種“大背景-核心人物-思想體係”的講解模式,讓我覺得非常清晰,容易理解。尤其是在處理一些復雜、相互關聯的概念時,作者的梳理顯得格外有條理,能夠幫助我理清那些看似紛繁復雜的關係。另外,書中的一些章節,我認為是在原有的研究基礎上,加入瞭一些新的視角或者對一些爭議性問題的再探討,這讓這本書在學術價值上更上一層樓。當然,它畢竟是“四版”,在內容上肯定是有所迭代和更新的,這一點對於追求前沿研究的讀者來說,應該是個不小的吸引力。我個人比較欣賞它在處理一些思辨性極強的問題時,所展現齣的開放性和包容性,不強求一個定論,而是鼓勵讀者自己去思考和探索。
评分拿到《新編中國哲學史(二)(四版)》這本書,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它的“係統性”和“權威性”。作為一名在學術領域深耕多年的研究者,我深知一本好的哲學史著作,需要具備嚴謹的學術態度、紮實的史料功底以及深刻的理論洞察力。從翻閱的幾章內容來看,《新編》在這幾個方麵都做得相當齣色。它在梳理中國哲學史的宏大脈絡時,邏輯清晰,層層遞進,既有宏觀的把握,又不乏微觀的細節。尤其是在處理一些復雜的學派內部思想演變,以及學派之間的相互影響時,作者的分析顯得尤為專業和深刻。它所引用的文獻和研究成果,都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能夠為讀者提供進一步深入研究的綫索。另外,這本書在語言風格上,也呈現齣一種樸實而不失學術性的特點,既避免瞭空洞的理論說辭,也未失哲學研究應有的嚴謹。對於我這樣的讀者而言,這本書無疑是一部值得信賴的參考工具,它所提供的知識體係和研究視角,能夠極大地幫助我拓展學術視野,深化對中國哲學內在邏輯的理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