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定信序 v
楊泮池序 vii
陳明豐序 ix
侯勝茂序 xi
江宜樺序 xiii
蔡甫昌序 xv
目 錄 xxi
第一章 個人自由與集體安全 1
理性化與文明化-對SARS事件的反思 2
顧忠華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係
個人自由、集體安全與社會正義:關於SARS風暴的幾點倫理省思 16
陳宜中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第二章 疾病控製與救治之法理研析 29
疾病控製的憲法問題-以我國政府在SARS事件中的應變措施作為反省基礎 30
陳愛娥 國立颱北大學法律學係
疾病的控製的行政法問題-以嚴重急性呼吸道癥候群(SARS)為討論 51
黃錦堂 國立颱灣大學政治學係公共行政組
法定急救義務?強製締約義務?醫師法第21條、醫療法第43條性質解析 89
楊秀儀 國立陽明大學公共衛生學科
第三章 國傢體係、醫療體係與公衛政策 99
瘟疾蔓延時的國傢與醫療體係 100
陳明祺 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在SARS的陰影下 116
劉仲鼕 國防醫學院通識教育中心
公共衛生體係醫療化與市場化的共生關係︰一個曆史的考察 128
陳美霞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研究所
第四章 疾病、社區與防疫經驗 155
新興傳染疾病與都市社區 156
陳東升 國立颱灣大學社會學係
由基層衛生所抗SARS經驗:談社區防疫體係運作的改革 178
許誌成、徐瑱淳、張祐剛、蘇文川及石曜堂 國傢衛生研究院衛生政策研發中心
社區價值-防疫的後勤思考 197
王惠珀 颱北醫學大學藥學院藥學係
林淑梅 行政院衛生署藥政處
陳瓊雪 國立颱灣大學醫學院藥學係
洪永泰 國立颱灣大學社會科學院政治學係
第五章 院內感控與醫院評鑑 207
後煞時期對於感控防疫與醫院評鑑之醒思 208
顔慕庸 颱北市立聯閤醫院昆明院區
醫院評鑑製度之改善 216
楊哲銘、潘憶文 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
第六章 後SARS颱灣之醫學倫理 225
醫學倫理教育之再思 226
林秀娟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小兒科
醫師專業精神與醫療組織倫理 231
蔡甫昌 國立颱灣大學醫學院社會醫學科
謝博生 國立颱灣大學醫學院內科
公共衛生緊急醫療倫理議題 254
蔡甫昌 國立颱灣大學醫學院社會醫學科
江建勰 國立颱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雲林分院社區及傢庭醫學部
第七章 疾病與風險社會 275
全球在地化風險下之風險溝通與風險評估-以SARS為Case分析 276
周桂田 國立颱灣大學國傢發展研究所
SARS的風險治理:超越技術模型 301
吳嘉苓 國立颱灣大學社會學係
曾嬿芬 國立颱灣大學社會學係
第八章 疫病曆史迴顧與反思 341
從疾病史反思SARS 342
李尚仁 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
疫病敘事迴顧颱灣國傢統治原理的演變:由忠勤裏社區防煞動員談起 359
蔡篤堅 颱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
陳欣蓉 颱北市政府衛生局
梁妃儀 颱灣社會改造協會
序1
2003年急性呼吸道癥候群(SARS)侵颱,3月8日颱大醫院急診部接受瞭第一例由中國返颱的勤姓商人,當時大傢對SARS毫無概念,以緻一連串的感染持續發生,對整個世界以及颱灣都有極大的衝擊,也因而暴露齣一大堆的問題,層麵之廣之深不可言喻。
颱大醫院站在照顧病人的第一綫,其影響之直接可以想見,SARS病人多到把急診部擠爆,不得不加以管製,但最後仍無法防止部內感染,不得不在5月12日關閉急診部,這是颱大醫院創院一百多年以來第一遭。當時我正好擔任颱大醫學院院長,也遭受很大的衝擊,首先是學生傢長要求停止他們的子弟至醫院實習,院長室每天接到很多傢長這樣地強力要求的電話,但因為實習是醫事人員養成不可或缺的一大要素,我們一直不同意如此作,隻同意醫學生在這段期間,不在醫院齣入,但七年級的intern學生因為已是醫護照顧團隊的一員,應堅守岡位,這也是「作中學」的真髓之一。如果當時我們同意intern可以不在醫療團隊實習,是否意識著將來這些學生成為醫師之後,在疾病來襲時,可以逃離崗位,棄病患於不顧?這絕不是我們的教育理念,那一屆颱大醫學院的intern隻有一位因病休學,其餘一百多位同學都能堅持與醫療團隊一同渡過這一場SARS的夢魘。期間偶然看到一位intern同學上電視call in節目侃侃而談當時的心情,她也認為作為醫療團隊的一員不能逃脫責任是颱大醫學院一直灌輸給他們的理念,而她也說同學們也都認同此點。同學的主動錶白,讓作為他們的院長的我非常感動,幾乎掉下淚來,覺得大傢平時的教導沒有白費!
SARS對整個颱灣的影響實在很大,蔡甫昌及江宜樺兩位老師聯閤舉辦瞭颱大醫學院和颱大社會科學院以SARS為主的疾病與社會的學術研討會,收集瞭會中的論文集結成冊,由個人自由與集體安全以至疾病曆史迴顧與反思,探討瞭SARS來襲時,個人、社會、國傢、醫療體係、醫學倫理、公衛政策及法理研析,讓大傢可以藉SARS的風暴從醫學及人文的觀點進行反省,覺得非常有意義,故樂為作序如上。
颱大醫學院內科特聘講座教授
陳定信2012年5月7日
序2
2003年SARS疫情在颱灣爆發時,本人當時擔任教育部顧問室主任,而顧問室當時所推動之「人文社會教育改進計畫」是由中研院李孝悌研究員、颱大江宜樺教授擔任召集人,蔡甫昌副教授擔任「科技與社會(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STS)子計畫」之主持人。由於SARS疫病對於颱灣社會所帶來的巨大衝擊,其層麵橫跨醫學、科技、人文與社會,正是「科技與社會(STS)」最鮮明之案例,許多議題都有待詳加探討與解決,「人文社會教育改進計畫辦公室」遂由江宜樺教授與蔡甫昌醫師著手規劃三天的跨領域學術研討會。該研討會的舉行在當時即引起極大的迴響,而在將近過瞭十年後的今天來迴顧SARS事件,細讀文中各學者對於諸多問題的分析與反省,我們瞭解醫界、學界與社會,還有許多需要繼續共同努力的地方,方能記取教訓、迎嚮未來的疫病挑戰。
十分佩服本書兩位編輯鍥而不捨的精神,能將此跨領域學者專傢們的對話與研究成果,編撰成論文集齣版。本人深切期望本書的齣版,能激發更多的思考與討論,促進我國醫學人文精神與教育之提升。
颱大醫學院院長
楊泮池2012年6月4日
序3
2003年SARS疫情的爆發,無疑的是對於站在防疫第一綫醫護同仁的重大考驗。當時社會浮動、人心惶惶,並傳齣多起醫療人員落跑事件。而颱大醫院同仁卻無人退卻脫逃,全體堅守崗位,本諸專業實力、團隊閤作與救人胸懷,築起對抗SARS的堅強防綫。在第一時間即正確判讀病原係RNA病毒,並開全球首例使用免疫球蛋白於SARS治療,由死神手上搶救迴染煞病患之寶貴生命。研究團隊成員並不畏病毒感染,日以繼夜進行研究,於短短21天即推齣可瓦解病毒緻病力的「颱大抗煞一號」。種種專業錶現,穩定瞭國人恐慌情緒,提升瞭大眾對醫療人員之信賴。
然而,疾疫的流行永遠是人類社會的風險,病毒株的變異、新病毒的産生以及新興傳染病的威脅,驅使我們必須不斷反省思考,政府應如何執行防疫工作,纔能有效的控管風險?醫護人員應如何訓練,纔能同時保護自己又達成防疫目標?一般民眾應如何教育以提升公共衛生意識,並避免因資訊不足而造成恐慌?媒體在報導疫情時,應如何兼顧新聞專業與傳播倫理?這些重大而迫切的醫療衛生問題,相信讀者在閱讀本書之後,應能獲得不少啓發及思考。
本書編者之一蔡甫昌醫師為本院醫學研究部及傢庭醫學部之主治醫師,除醫療服務工作外,對醫學倫理有深入研究,對於相關之學術活動及教育推廣均投注相當之心力,曆年來成效卓著、值得嘉許,本書即為其成果之一。特以此文鄭重推介,並期望和大傢共同努力來建立更完善的醫療環境。
颱大醫院院長
陳明豐2012年6月12日
序4
2003年颱灣的全體民眾共同經曆瞭一場從來沒有碰到過的醫療衛生大地震,當時SARS風暴深深地影響到每個人的生活習慣及思考方式,也對我國的政治、經濟、社會動態、法令製度等造成重大的影響,恰好把我國一些醫療體係及醫學教育中不理想的情況暴露齣來。我深愛醫學教育,也是一位醫療工作者,麵對此一事件,衷心希望可以藉由深入檢討並改進錯誤,來厚植未來百年醫學教育之基礎。
醫學教育是一種培養人纔的特殊職業教育,它的主旨是替國傢社會培養齣捍衛全民(population)及個人(individual)健康的人纔,迴歸WHO對健康的定義為「人類在身體(physical),精神(psychological)及社會(social)的良好狀況」,我們必須培養之醫師能有此三方麵的認知,所以醫學教育訓練的內涵就必須涵蓋(1)專業知識(physical,瞭解生理及病理);(2)人文素養(psychological,自己及病人之精神狀態);(3)倫理教學(social,如何與人相處及職業精神)。其中第一、二項以往大傢談論很多,而SARS風暴期間暴露齣來最大的問題在於倫理教學,簡單的說就是職業精神(professionalism)之培養。
依我觀察到的現象以及淺見,SARS後之醫學教育除瞭近年來大傢共同的努力外,尤要加強以下幾點:
一、醫學生需要職業精神的修養
傳統上醫師是社會的知識份子,是社會穩定的力量,是帶領社區前進的人纔,在此SARS中有很多醫師奮不顧身發揮此精神,進行救國救民之工作,但也有少數的人成為負麵教材,而我看到的同仁中也有少數人逃避SARS,甚至比普通民眾更畏懼的。也有部分學生傢長一直指責醫院的措施,他們也不求瞭解事實真相,就自私的要求我們必須免除醫學生的見、實習教育,這些均是違反我們做醫師的基本倫理及職業精神。醫學生必須要體認醫療行業的風險,我們的職業就是走在民眾的前麵,麵對無知的狀況,要體認病人之健康為我們首要的顧念,化被動的逃避為主動積極的學習,纔能發揮醫師該有的角色。所以未來醫學生的教育,在基本上要有「修身」的元素,培養醫師基本的職業精神修養。
二、公共衛生教學的改進
公共衛生是醫學生教育內很重要的一環,它包括流行病學、衛生教育、傳染病統計、人口政策、衛生行政等學問。但是近年來公共衛生學院已獨立成一單獨學院,所以醫學生的公衛教育也齣現問題,公衛教育在醫學生之教育比例日趨降低,這種是以人群(population)為學習對象的學問,如流行病學、防疫及環境醫學等,都遠不如以「人person」為對象的臨床醫學來的吃香。所以學生的公衛修養不足是可以預見的,我也發現沒有公共衛生行政導論之介紹,使公共衛生界不能吸引更多的優秀醫師加入,實為可惜。
三、增加人文教育的素養
SARS不隻是單純傳染病的問題,它是全民及全社會的問題,近年來醫療過度商業化,醫院經營者首重績效,高階醫學人纔均再去唸MBA,把醫院當成純企業經營且追求高利潤、高報酬率的地方,而忽略醫療的基本是救人的誌業。醫學生的教育想要在此環境下要培養成具有悲天憫人的良醫是睏難的,當政者要好好思考各級醫院的定位,讓具有教育功能的醫院及醫師不受業績的壓力,能好好行醫並作為醫學教育的典範。我們的下一代就是看著我們的行醫狀態長大的,我們自己的腳步錯瞭就很難要求我們的子弟走正確的路。
四、加強社區醫學教育訓練、落實全人照顧理念
此次SARS來襲也有一些專科醫師嚴拒SARS病患,也不願去瞭解SARS,這是很危險的思想,每一時代的醫師麵對的挑戰雖不盡相同,但至少我們要有基本的全人照顧理念,過度的專科化會縮小我們的視野,反而影響我們專業的判斷力,醫學生的養成教育及醫師再教育要有全人全群的觀念,纔能適閤時代之需求,尤其畢業前後的實習,不能一下子完全就進入高度分科的尖端醫學,反而要有很紮實的一般醫學訓練,學習社區中人類最常見的疾病,每一時代均有當代醫療最迫切的挑戰,所以我們要學習社會中目前最要防患的疾病如SARS,具有這些基本技巧,纔再求更專業更艱深的學問纔對。
我們也要思考在麵對SARS此種疾病時,醫學教育者的角度應如何?老師不能隻要求學生要負責,要有老師的職業精神,我們老師自己必須成為醫療團隊的領導者,醫學生的信心來源者。老師必須有三個行動:(1)「有我在」:老師做為模範,成為醫學生信心之中心,解除醫學生的恐懼;(2)「看我做」:老師必須身先士卒做錶率,自己不斷學習,追求完美,纔能教育學生;(3)「跟我來」:老師是醫療團隊的領導者,自己有能力但也要仔細地看著醫學生跟著來行醫。有此三個認知,就不會發生這次SARS均是資淺醫師犧牲瞭寶貴生命的悲劇。
SARS期間,我正擔任颱大醫學院醫學係係主任,之後受邀參與瞭「疫病與社會:颱灣曆經SARS風暴之醫學與人文反省」學術研討會,今日十分樂見其會議論文集結成書。當時在研討會中,我曾提齣對於後SARS颱灣醫學教育的期許,醫師是所有行業中養成教育時間最長、過程最艱苦又需時時再教育訓練的,但可貴的是我們有反省的能力,我們若能由過去的錯誤中學習並重新齣發纔能創造美麗的新時代。醫學生教育也必須很快反應齣常態社會的要求,畢竟我們要教育齣的醫學生是要在當今的社會中執業的,深深地期待各位先進一起由醫學教育的改革再齣發。
新光醫院院長
侯勝茂2012年2月
編者序
自古以來,疫病就是人類所麵臨的重大考驗之一。疫病會帶來死亡與恐慌,不僅挑戰人類的身體健康,也衝擊人類所自豪的文明製度與道德情操。
舉例來講,古希臘時代的傑齣政治傢伯裏剋裏斯(Pericles),曾經在一次著名的國殤演講中慷慨激昂地稱頌雅典的民主,說這個城邦洋溢著自由與平等、智慧與纔華,不僅值得公民們「為她而戰、為她而死」,並且堪稱「全希臘的學校」。但是,翌年夏天,雅典爆發瘟疫,史書記載:「人們大量死去,任何科學或技藝都束手無策,嚮神廟乞求神讖也毫無用處」;「最可怕的是,當人們知道得到這種病時,就陷於絕望之中」;「垂死者的身體互相堆積起來,半死的人在街上到處打滾」;「因為這個災禍具有如此壓倒性的力量,以緻於人們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所以對於宗教或法律上的規定也都漠不關心瞭」。雅典人所曾經沾沾自喜的文明與製度,彷彿在一夕之間崩潰。
2003年颱灣爆發「嚴重急性呼吸道癥候群」(簡稱SARS),雖然疫情不像古雅典那次瘟疫恐怖,但是民眾驚恐搶購口罩,親友彼此不敢往來,病人從隔離醫院偷跑迴傢,醫護人員爭相歇業落跑,全國實施每日體溫檢測,居民阻擾病患轉院治療……。疫病流行之中,固然看到許多「不計死生、對抗疫病」的高貴情操,但是也見證瞭許多人性的弱點、製度的缺失、以及政策的慌亂。種種事例都說明瞭疫病不隻是醫療問題,也是社會問題與政治問題。
在SARS風暴過後,筆者與甫昌兄有感於此一曆史經驗彌足珍貴,值得後人從中反省改進,因此舉辦一次跨越醫學院與社會科學院的學術研討會,邀請諸多學者共同討論疫病與社會的相關問題。這本論文集所收錄的,就是該次研討會的結晶。雖然成書時間已間隔多年,但是其中各篇文章所蘊含的用心與啓發,相信仍然值得參考。尤其過去四年間,筆者從學校教師轉任研考會主委、內政部長及行政院副院長,在政府中也經曆瞭一些攸關全民健康安全的決策過程,對於政治製度如何因應疫病挑戰及社會疑慮,體會更為深刻。本書能夠編輯成冊,實歸功於甫昌兄鍥而不捨的精神,在此謹緻上最高的敬意。至盼本書的齣版,對於關心疫病與社會問題的讀者,能夠提供若乾幫助。
江宜樺謹序
編者序-代前言
2003年爆發的嚴重急性呼吸道癥候群(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簡稱SARS)疫情迄今已屆九年,當時疫情快速地在國際傳播,主要受感染的國傢包括中國、香港、颱灣、加拿大及新加坡等。根據世界衛生組織92年12月31日的統計資料顯示,這波SARS疫情在全球齣現可能病例8,096例,造成774例死亡。當時颱灣政府官員喊齣瞭防疫視同作戰的口號,新聞媒體報導封院、隔離、抗爭等場景,觸發民眾與醫護人員高度的恐懼與不安。此波疫情造成許多國傢人民之生命及財富的重大損失,其衝擊更暴露瞭這些國傢中存在於「疫病」、「醫療」與「社會」的種種問題。
迴顧颱灣SARS疫情事件之倫理議題
以颱灣為例,疫情的蔓延涉及醫療製度、公衛體係、國傢防疫策略及危機應變等種種復雜的問題;若從倫理學的角度分析,可概分為涉及「個人層次」、「機構層次」與「國傢層次」之個人與組織之行為及決策的道德問題,充滿醫學與專業倫理之議題值得探討。茲從疫情蔓延時刻所發生之重要事件作一簡要迴顧:
一、個人層次 ~ 市民醫療行為及醫師專業倫理事件
一罩難求
民眾驚恐搶購口罩、商人趁機囤積口罩、哄抬價格牟取暴利,並傳有立委介入大發國難財;造成醫療用N95口罩供應不足,第一綫醫護人員必須重復使用之,安全受威脅。
隱匿病史
疑似感染民眾就醫時害怕遭到拒絕、刻意隱匿其先前曾經至疫區醫院就醫之病史,造成疫情之擴散並危害到醫護人員。
不遵守居傢隔離
某研究員自香港返迴颱灣,按照規定必須居傢隔離十天,但該研究員沒有自我隔離,還到學校教書、隨後並齣國。
記者醫院臥底
兩位週刊記者在某醫院封院後,以病患傢屬的身分隱藏在院內採訪、攝影達十天之久,甚至還進入急診室,被發現後以「新聞自由」及人民有「知的權利」自辯。
市長帶頭阻撓病患轉院
衛生署將某醫院疑似染SARS的三名病患轉送到另一縣市署立醫院,遭其市長、議長、市議員以及該院週遭七個裏的裏長,率眾以車輛、肉身阻擋在醫院急診室前的通道上,要求病患原車北返。經內政部長、三黨民意代錶斡鏇、衛生署副署長保證疫情不會在該市擴散後,方解除這場抗爭。
抗爭拒絕醫療廢棄物
某受感染醫院醫療廢棄物運至某縣環保公司焚化爐消息曝光後,鄉民激烈反彈在廠外圍堵抗爭,並在廠房門口達起棚架,揚言進行長期抗爭。在地檢署檢察官坐鎮指揮、優勢警力戒護、環保署長親自壓車下,醫療廢棄物方順利進入環保公司焚化,期間曾爆發零星警民肢體衝突。
太平醫師
部份資深醫師在遠處指揮調度,而經驗不足的年輕住院醫師與護士,卻在防護不足、操作不熟練中承擔風險;一名實習醫生於某醫院實習時感染SARS,兩名年輕住院醫師因染煞病故,許多醫學生傢長因此害怕子女受疫情波及,不顧醫院人力嚴重不足的問題,嚮教育單位施壓要求將1,300位實習醫生撤齣醫院,甚至直接嚮監察院檢舉教育部失職。不同醫護專業間之權益、溝通問題在其間浮現。
醫護人員歇業辭職
某縣市署立醫院暫停門診、急診,該縣三分之一的診所紛紛以各種理由自行停業。南部某醫學中心一百二十四名護士因不願照顧SARS病患而選擇辭職,數位醫師提齣辭呈。行政院強調政府將優先處理醫療院所工作環境與安全改善等問題,醫護人員若有疑慮應循正常管道申訴,不能說辭就辭、臨陣脫逃,影響醫護人員整體士氣與聲譽;若溝通無效,政府不排除依法徵調醫護人員與徵用醫院,以公權力直接介入。
染煞不知齣國旅遊
某醫院急診部醫師旅遊日本齣現發燒癥狀,以為自己隻是感冒風寒水土不服、自行服用退燒藥,返颱後診斷齣感染SARS,引起日本社會的恐慌與不滿。
落跑醫師
某醫院主治醫師於該院封院期間逾期未返院隔離、自行居傢隔離,被指責為不盡責的落跑醫師,事後並遭醫師懲戒會停業三個月處分。該醫師辯解認為醫院封院擠滿近韆名員工和兩百多名住院病患,但院內隻有四百多病床,根本無法達到隔離需求,隻會造成更多交叉感染和傷亡,同時醫護人員自己應是被隔離者,更不應在設備不足下照顧病人,因此拒絕返院,絕非不盡責之落跑醫師。
二、機構層次 ~ 醫院的行政與組織倫理事件
大型醫學中心孤軍奮戰
某醫院爆發嚴重的醫護人員集體感染後,某大型醫學中心急診處湧進一天一百多位疑似SARS患者,然而N95口罩、隔離衣、負壓病房等防護設備嚴重不足,因此不斷地嚮衛生署發齣求救信號、要求分散病患到其他醫學中心,衛生署說沒有法源依據,其他私人醫院則基於營運考量不願收治。該醫學中心孤軍奮戰兩週,終於爆發院內群聚感染,為避免疫情擴大,隻好暫時停止急診,隔離250位醫護人員,並採取幾近半封院的做法、新大樓「隻齣不進」。此一情形暴露國傢對醫療資源之緊急指揮與調度不力,及中央與地方政府對醫療機構之專業自主的管理問題。
隻齣不進枉顧病患社會安危
南部某醫學中心在發生院內感染後,採取「圍堵隔離、逐步封樓、隻齣不進」的策略,哪裏有SARS就封哪裏,翌日消息傳齣後住院病患開始自動辦理齣院,紛紛逃離醫院,院內病患從兩韆五百餘人驟降到六百餘人。行政院防疫委員會防疫官員擔心這些病患可能會流嚮南部其他醫院、造成社區群聚感染,且認為盡早找到病人給予治療有助降低死亡率。然該醫學中心決策委員會指齣醫院沒有公權力限製病患齣院,僅可提供名單供衛生局追蹤掌握。報導指齣「疫情失控不但見證瞭中央和地方政府對於這個龐大的醫療體係指揮失靈,也曝露齣一個完全以營利績效為導嚮的教學醫院,在麵對SARS疫情之處理竟然顢頇萬分…。」
醫院怕影響營運隱匿病情不報
行政院接獲北中南各大醫學中心醫師檢舉,醫院院長、感染管控主管為瞭醫院的麵子、業績、怕被封院,在院內齣現SARS疫情後多隱匿不報,情形嚴重成為疫情擴大主因。行政院所獲資訊顯示部分醫院在院內齣現疫情時,初期都認為自己可以處理,等處理不瞭、壓不下來時纔往上報,但此時往往已一發不可收拾。檢舉醫師認為醫院若誠實通報,可讓醫護人員提高警覺、外界的協助進來,醫護人員在良好保護下工作,減少被感染危險。
看護工「趴趴走」形成防疫漏洞
北部某市立醫院爆發院內群聚感染,兩名看護工和一名慢性病患的PCR檢驗呈陽性反應,由於看護工在醫院內、甚至於不同醫院之間「趴趴走」,造成防疫漏洞,挑戰院內感染管控,也暴露醫療看護工於醫療照護體係中的角色與安全問題。
院內感控與醫院評鑑
院內感染是此次SARS流行主要型態,院內感控平時在醫療商業化的趨勢下受到輕忽,長期缺乏投注資源、人力、品管,終於在高傳染力的SARS病毒挑戰下爆發嚴重疫情;而醫院評鑑製度本身及醫院應付醫院評鑑的措施亦存在許多問題須檢討。
醫療商業化與醫療品質
財團投入醫院經營、將醫療事業商業化、企業化、營利績效導嚮的做法,大大扭麯醫療專業本質與倫理、改變醫病互動;為瞭怕影響營運而隱匿疫情、延遲通報或拒收病患,其背後的經營哲學之倫理問題,是院內感染、疫情擴大最主要原因。
三、國傢層次 ~ 政府防疫政策與衛生決策的倫理事件
離島地區醫療資源與支援不足
離島地區澎湖金馬相繼皆有SARS疫情,均有疑似SARS病患要轉送到颱灣,卻遭到航空公司拒絕、海鷗直昇機呼叫不到的情形,造成這些地區的恐慌,政府也因未能保障當地人民的醫療權而受到指責。離島地區並一度發生口罩、耳溫槍缺乏、病患無法送往本島就醫,充分反映對離島及偏遠地區的醫療資源分配嚴重失衡。
轉診機製
SARS疫情從醫院擴散到醫院,從颱北到高雄,主要感染源來自病患在醫院間遊走,顯示醫療體係中醫療機構之分級及分工模糊、無法落實分級醫療與轉診製度,醫師與醫院執行醫業的模式與民眾的自由市場式、消費行為化的求醫行為,交互強化瞭這種醫療分工混亂的問題,影響醫療資源使用之效率與醫療品質,也成為疫病迅速散佈的原因之一。衛生署因而擬定三級轉診製度,勸告百姓有發燒或咳嗽請先從基層醫師看起,依照病例的可能性往上分級轉診。
北部某市立醫院封院事件
北部某市立醫院因爆發群聚感染,行政院與市政府共同宣布醫院暫時關閉、全麵管製,院內240位病患集中治療,930位員工(含誌工)全部召迴集中隔離,否則記過嚴辦。市府不惜祭齣重罰、甚至啓動內政部失蹤人口協尋機製,務必將所有員工找迴集中隔離。另外,930位員工的傢屬將居傢隔離,而過去兩週內曾到該醫院就醫、住院的病患及進齣人員,也將全部追蹤管製,必要時不排除召迴集中隔離。數名醫護人員因不滿裝備不良、未受良好防護訓練、未獲得充分資訊,對隔離措施錶達嚴重抗議,大喊「我們在等死」、「政府罔顧人權」,數名護士一度衝齣封鎖綫,與警方發生推擠,揚言員工將跳樓,以喚起衛生單位改善目前混亂的隔離情形。針對此情形,市府首長說防疫視同作戰,這種行為有如敵前抗命,將依法強製處分。此措施為瞭集體安全而限製個人自由,甚至危及個人安全,涉及瞭重要的「個人行動、居住、遷徙等基本人權」與「社會安全、政府決策及公權力行使之正當性」的
問題。
國傢醫療體係與公共衛生政策
長久以來公共衛生體係之建立,在全民健保開辦衝擊下有醫療化之傾嚮;國傢整體健康照護體係之發展是否重醫療而輕衛生保健、資源之分配是否有兼顧醫療體係與公共衛生係統之均衡發展,值得檢討。
本書緣起與章節
SARS疫情帶給颱灣社會的種種問題及挑戰,也提供瞭我們反省與改進的契機。SARS過後,教育部顧問室人文社會科學教育改進計畫、國立颱灣大學醫學院與社會科學院、衛生署及國傢衛生研究院於2003年11月14日至16日假颱大社會科學院及醫學院聯閤舉辦瞭「疫病與社會:颱灣曆經SARS風暴之醫學與人文反省」學術研討會,會中邀請瞭人文社會科學及醫療專業等領域之專傢學者,共同針對SARS疫病期間颱灣社會之種種醫療、公共衛生、政治、法律、社會等問題進行深度省思與對談。這場跨領域研討會獲得各界廣大迴響,主辦單位因此在會後即有將研討會論文集結成書的構想,可是此一齣版計畫因為諸多因素而延宕至今,然而今日細閱這些文稿其價值猶勝昔日,更加期盼能與颱灣學界和社會大眾分享之。
本論文集收錄瞭研討會中大多數的發錶論文,部份已曾於會後改寫發錶於學術期刊,皆已同時獲得作者與期刊之轉載授權。編者亦邀請論文作者撰寫簡短後記,以增補九年來之後續觀察和思考流變,並迴顧當時撰文之論點。論文集依主題分為八章:
第一章 個人自由與集體安全;
第二章 疾病控製與救治之法理研析;
第三章 國傢體係、醫療體係與公衛政策;
第四章 疾病、社區與防疫經驗;
第五章 院內感控與醫院評鑑;
第六章 後SARS颱灣之醫學倫理;
第七章 疾病與風險社會;
第八章 疫病曆史迴顧與反思。
所收錄之論文共二十篇,作者涵蓋醫療、公衛、藥學、法律、社會學、哲學、曆史等領域的優秀學者。眾學者深入刻畫颱灣社會對此新興疫病之因應,當今國傢與醫療、社會階層之間的關係,並針對國傢防疫、公衛醫療體係弊病提齣建言,指引未來醫療政策及醫學教育應調整的方嚮。
此外,醫界在SARS疫病衝擊之後,也啓動種種後SARS醫療製度及教育改革,將醫學倫理納為醫學教育評鑑、醫院評鑑、住院醫師一般醫學訓練、醫師繼續教育等之重點項目,帶動許多改革方案,例如:(1) 「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醫策會)所掌理的我國醫療院所評鑑,近年來開始強調「醫學倫理與病患權利」、「病患安全及醫療品質」甚至「醫療組織倫理」,藉具體評鑑標準的建立,來帶動各級醫療院在運作上必須有所革新措施。(2) 衛生署2003年頒佈之「醫師執業登記及繼續教育辦法」,將「醫學倫理、醫療相關法律、醫療品質課程」列為醫師繼續教育必修課程,並佔總積分數的十分之一;各醫學會、公會、醫學中心為服務會員及醫師同仁,辦理許多倫理法律繼續教育課程。(3) 衛生署及醫策會推動之全國性「住院醫師一般醫學訓練」,也將「醫學倫理、法律、品質」列為住院醫師一般醫學訓練的必備課程。為瞭此教育計畫之推展,相關課程之種子教師研習營會也隨之發展,每年提供相當容量的種子教師培訓。由此可見,來自醫界內部對SARS事件的反省改革,並透過教育與評鑑來達成目標之努力並未停歇。
本論文集得以能夠齣版,要感謝教育部顧問室,人文社會科學教育改進計畫團隊成員李孝悌、鬍曉真、陳熙遠、林從一、陳正國及許多協辦單位共同規劃籌辦該三日之研討會,也要特彆感謝助理賴姵瑜、林盈秀、李清慧於會後協助論文之編輯作業。繼SARS經驗的巨大衝擊,2005年H5N1突變型流行性感冒(禽流感)、2009年H1N1新型流感(豬流感)、2010年超級細菌等一波波新興傳染疾病前僕後繼而至,在在考驗著國際社會與國傢的公共衛生與防疫體係,檢驗著國民的個人衛生與健康行為,試驗著醫療組織及醫護人員的專業素養與醫學倫理,颱灣社會隨時可能要準備麵對下一波大型傳染病攻擊。因此,我們期待此論文集的齣版,除瞭提升醫學界與人文社會學界對「疫病與社會」議題的深入對話,亦能藉SARS經驗之反省與革新,促使颱灣社會有更充分預備以麵對未來新興傳染疾病之挑戰。
蔡甫昌謹序於颱大醫學院社會醫學科
2012年4月30日
《疫病與社會:颱灣曆經SARS風暴之醫學與人文反省》這本書,我最有感觸的部分是它對於“信息”與“信任”的探討。SARS時期,信息的傳播速度之快,以及其中夾雜的真假難辨,給社會帶來瞭極大的混亂。我清晰地記得,那時候謠言滿天飛,從病毒的來源到可能的治療方法,各種說法層齣不窮。這本書並沒有簡單地羅列這些信息,而是深入分析瞭信息不對稱如何加劇恐慌,以及政府在信息公開和管理方麵扮演的角色。它讓我們看到,一個透明、及時、準確的信息發布機製,對於穩定民心、有效阻斷疫情傳播是多麼關鍵。同時,書中也觸及瞭社會信任的議題。在疫情麵前,公眾對醫療體係、對政府、甚至對身邊人的信任度,都受到瞭嚴峻的考驗。當信任瓦解,恐慌便乘虛而入。這本書讓我反思,如何在危機中重建和維護社會信任,這不僅僅是政府的責任,也是每一個社會成員需要共同努力的方嚮。它提齣的關於溝通策略、危機公關的討論,對於今天我們身處的這個信息爆炸時代,依然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這本書就像一麵鏡子,照齣瞭我們在應對危機時,信息傳播和信任建設上的不足,也為我們指明瞭前進的方嚮。
评分初次翻開《疫病與社會:颱灣曆經SARS風暴之醫學與人文反省》,我腦海中立刻浮現起2003年那個令人窒息的春天。SARS,這個當時陌生的病毒,像一把冰冷的利刃,刺破瞭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錶象。書名精準地抓住瞭核心:它不隻是一本關於醫學的教科書,更是一次深入骨髓的人文社會反思。作者沒有迴避那些令人心痛的細節,從醫療體係的脆弱,到政府應變機製的滯後,再到社會大眾的恐慌與互助,都被細緻地描繪齣來。我記得當時新聞裏不斷播報的感染數字,社區裏此起彼伏的警報聲,以及人們戴著口罩,眼神裏充滿戒備和恐懼的景象。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那個時期,許多被時間衝淡的記憶,仿佛在文字中又鮮活瞭起來。它提醒我們,在麵對突如其來的危機時,科學的決策和人性化的關懷同樣重要。醫學上的挑戰固然嚴峻,但社會層麵的應對,包括信息透明度、社區動員、心理支持,同樣是決定疫情走嚮的關鍵。讀這本書,就像經曆瞭一次深刻的“後SARS”時代迴溯,它讓我們有機會在安全的環境下,去理解那個曾經讓我們措手不及的時刻,並從中汲取寶貴的經驗。它不是為瞭譴責,而是為瞭警醒,為瞭讓我們在未來的日子裏,能有更堅韌、更智慧的應對之道。
评分《疫病與社會:颱灣曆經SARS風暴之醫學與人文反省》這本書,更像是一份“曆史的沉思錄”,它不僅僅記錄瞭SARS風暴的發生和發展,更引導我們進行深入的“反省”。它不是一次簡單的事件迴顧,而是藉由SARS這一曆史事件,去剖析颱灣社會在醫學、人文、政治、經濟等各個層麵的得失。書中關於“公共衛生政策的長期規劃”、“社會契約的重塑”、“公民意識的覺醒”等議題的探討,都讓我看到瞭作者的深度思考。它讓我明白,每一次危機都是一次審視自我的機會。它促使我們去思考,在麵對未來的挑戰時,我們應該如何調整我們的思維模式,如何改進我們的社會機製,如何纔能構建一個更安全、更健康、更具人文關懷的社會。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提供瞭一個迴顧,更是一個麵嚮未來的思考框架。
评分《疫病與社會:颱灣曆經SARS風暴之醫學與人文反省》這本書,讓我對“預防”的重要性有瞭全新的認識。SARS風暴的到來,在很大程度上暴露瞭颱灣社會在公共衛生體係建設上的不足,尤其是在疾病預防和早期預警方麵。書中關於“事後諸葛亮”的討論,讓我反思,我們總是傾嚮於在災難發生後纔去改進,而忽略瞭事前投入和風險防範。我記得當時,我們對SARS的認知非常有限,缺乏有效的應對預案。這本書詳細分析瞭當時的不足,並提齣瞭許多關於加強疾病監測、完善公共衛生基礎設施、提升早期預警能力等方麵的建議。它像是一份“教訓書”,提醒我們在享受和平與穩定的同時,也要居安思危,加大在公共衛生領域的投入,構建更強大的預防體係,纔能在未來真正做到“有備無患”。
评分《疫病與社會:颱灣曆經SARS風暴之醫學與人文反省》這本書,帶我走進瞭一個我從未真正體會過的“集體恐慌”的內心世界。雖然SARS期間我身處颱灣,但作為一個普通民眾,我更多的是感受到一種彌漫在空氣中的不安。書裏關於社會心理學、人群行為模式的分析,讓我對當時社會大眾的反應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從最初的“鴕鳥心態”,到後來的“過度反應”,再到逐漸學會的“保持距離”和“自我防護”,這些行為轉變的背後,是人們在未知麵前的掙紮和適應。我記得當時學校停課、公司鼓勵在傢辦公,整個社會仿佛被按下瞭“暫停鍵”。人們排隊搶購口罩和消毒水,小區裏甚至齣現瞭“封樓”的情況。這本書將這些零散的個人感受,匯聚成瞭一個宏大的社會圖景,讓我們看到,在集體危機麵前,個體的情緒和行為是如何相互影響,又如何共同塑造社會的反應。它不僅僅是對SARS的迴顧,更是一次關於人類在麵對共同威脅時,如何剋服恐懼、理性應對的深刻剖析。
评分對於《疫病與社會:颱灣曆經SARS風暴之醫學與人文反省》這本書,我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看到瞭SARS風暴對颱灣醫療體係的巨大衝擊。書中關於醫院感染控製、醫護人員的防護措施、以及當時醫療資源的緊缺等章節,讓我深刻理解瞭醫護人員在疫情中的巨大付齣和犧牲。我記得當時新聞裏不斷報道著醫護人員的“逆行”,他們穿著厚重的防護服,在第一綫與病毒搏鬥,他們的疲憊、恐懼,以及他們身上的責任感,都讓我深深動容。這本書詳細地描述瞭當時的醫療狀況,以及為瞭應對疫情,醫療體係所做齣的艱難調整。它不僅揭示瞭醫療體係在麵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的脆弱性,也展現瞭醫護人員的專業素養和人性光輝。書中對當時“負壓隔離病房”的建立、對感染科的重視,以及對疫情過後醫療改革的討論,都讓我看到瞭颱灣社會在經曆這場風暴後,對於醫療安全和體係建設的深刻反思。這本書不是在批評,而是在總結經驗,它讓我們看到,一個強大的、有韌性的醫療體係,是守護我們生命安全的重要基石。
评分《疫病與社會:颱灣曆經SARS風暴之醫學與人文反省》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社區”在公共衛生事件中的角色。SARS爆發後,社區成為瞭阻斷病毒傳播的重要防綫。書中對社區組織、居委會、以及鄰裏互助的描寫,讓我看到瞭颱灣社會在危機中的凝聚力。我記得當時,許多社區主動組織瞭體溫測量、消毒工作,甚至為隔離在傢的居民提供生活物資。這種自發的、草根性的互助精神,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瞭官方資源的壓力,也為受影響的居民提供瞭情感上的支持。這本書讓我看到,一個強大而有活力的社區網絡,不僅僅是社會交往的場所,更是危機應對的重要力量。它提醒我們,在重視宏觀政策和醫療體係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微觀的社區力量。書中對於社區參與、社區動員的討論,對於未來如何建立更具韌性的社區,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提供瞭寶貴的啓示。
评分《疫病與社會:颱灣曆經SARS風暴之醫學與人文反省》這本書,從一個非常宏觀的視角,讓我看到瞭SARS風暴對颱灣社會經濟帶來的衝擊和影響。雖然我個人的生活在SARS期間受到瞭一定影響,但這本書讓我更清晰地看到瞭,這場疫情是如何蔓延到整個社會經濟肌理之中的。書中關於旅遊業、服務業的蕭條,以及因此引發的失業潮等方麵的討論,都讓我對當時的經濟睏境有瞭更深刻的理解。我記得當時,許多商店門可羅雀,旅遊景點空無一人,整個社會的經濟活力都受到瞭極大的影響。這本書不僅迴顧瞭這些顯性的經濟損失,也探討瞭政府為瞭穩定經濟所采取的措施,以及這些措施的效果。它讓我明白,公共衛生危機不僅僅是醫學問題,更是會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社會經濟問題。
评分讀完《疫病與社會:颱灣曆經SARS風暴之醫學與人文反省》,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瞭一個非常“人性化”的視角來審視這場災難。它沒有停留在冷冰冰的數字和醫學報告上,而是深入挖掘瞭SARS風暴背後的人文關懷缺失,以及在睏境中閃現的人性光輝。書裏對那些在疫情中受到歧視、孤立的人們的關注,對醫護人員及其傢屬的艱辛的描繪,都讓我深感觸動。我記得當時,一些被感染的傢庭,承受著巨大的壓力,他們的生活被徹底打亂。這本書通過對這些個體故事的呈現,讓我們看到,在疫情麵前,每一個生命都值得被尊重,每一個人的痛苦都應該被看見。同時,書中也記錄瞭許多感人的互助事例,比如誌願者默默地為隔離人員送餐,鄰裏之間互相安慰和鼓勵。這些點滴的溫暖,在冰冷的疫情中,顯得尤為珍貴。這本書讓我相信,即使在最黑暗的時刻,人性的善良和光輝也從未缺席。
评分《疫病與社會:颱灣曆經SARS風暴之醫學與人文反省》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對“韌性”一詞的深刻闡釋。SARS風暴過後,颱灣社會經曆瞭一個漫長而痛苦的恢復過程。這本書記錄瞭社會是如何從疫情的創傷中走齣來,如何重建信心,如何變得更加堅韌。我記得當時,疫情結束後,社會上彌漫著一種劫後餘生的感覺,但同時也有一種重生的力量。書中描繪瞭政府、醫療機構、以及普通民眾是如何共同努力,從那場危機中吸取教訓,並為未來的挑戰做好準備。它讓我們看到,韌性不僅僅是承受打擊的能力,更是從打擊中學習、成長,並變得更強大的能力。這本書讓我對颱灣社會在麵對挑戰時的適應力和復原力有瞭更深的敬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