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时期在台日人庶民信仰之研究专着
以巡礼石佛、巡礼记、石佛、宗教绘卷等传承至今之文化
及在台遗留之物质性资料与史料
建构日治时期日人庶民信仰的背景、演变与文化内涵
本书以民俗学之观点为角度,日治时期在台日人所形成的庶民信仰为研究课题,对民俗资料的发掘、解读与剖析为方法,在全书六章中,次第考察日治时期巡礼文化的发展与变异、台北新四国八十八所灵场的创建、巡礼记所见的台北新四国灵场巡礼文化、日本石佛在台湾的发展轨迹、高雄市千光路日本石佛及其文化资产价值,以及台北天后宫藏《弘法大师行状曼陀罗》绘卷,透过对留存至今的物质性资料与健全传承于日本之文化现象的双向理解,建构日治时期日人庶民信仰的背景、演变与文化内涵,为此类研究提供了深入而少见的中文论述。
作者简介
林承纬
日本国立大坂大学博士。研究领域为民艺美学、民俗学、传统艺术。
现任国立台北艺术大学建筑与文化资产研究所助理教授。
主要学术着作有:〈民俗学与无形文化资产:从学科理论到保存实务的考察〉、〈日本石佛在台湾的传承与展开:以日治时期日本人所造立的石佛为考察中心〉、〈台湾□□□□民芸运动的受容〉、〈神社大鼓与神道音乐〉、〈颜水龙的台湾工艺复兴运动与柳宗悦──生活工艺运动之比较研究〉、〈台湾民间祀神主从关系的形成与特质〉等。
序章:课题与方法
第一章 日治时期巡礼文化的发展与变异
一、研究之目的与展开
二、日本的巡礼文化
三、日治时期巡礼文化的形成
四、新西国三十三所灵场在台的传承与变迁
五、台湾新西国三十三所灵场的特征及变异
第二章 台北新四国八十八所灵场的创建
一、台北新四国八十八所灵场的研究背景
二、巡礼遍路与四国八十八所灵场巡拜
三、日本石佛与台北新四国八十八所灵场的成立
四、台北新四国八十八所灵场石佛群:宗教遗迹的现况及其变容
五、结语
附录:台北新四国八十八所灵场札所现存石佛(共31座)
第三章 巡礼记所见的台北新四国灵场巡礼文化
一、巡礼者留下的文字纪录巡礼记
二、关于日治时期移植入台之地方灵场的出版品
三、巡礼记再现的台北新四国八十八所灵场
四、台北新四国巡礼记描写的巡礼习俗
五、结语
第四章 日本石佛在台湾的发展轨迹
一、石佛研究与台湾石佛探索的展开
二、日本石佛造立的历史源流
三、日本石佛在台湾的传承轨迹
四、石佛的信仰型态与其造型
五、结语
第五章 高雄市千光路日本石佛及其文化资产价值
一、高雄市千光路日本石佛的再出土事件
二、日本石佛再出土的背景
三、千光路日本石佛的田野调查及初步解析
四、石佛造像背景与目的之考察
五、千光路石佛的文化资产价值
六、结语
第六章 台北天后宫藏《弘法大师行状曼陀罗》绘卷
一、日本绘卷研究与台湾
二、绘卷与高僧传绘卷
三、弘法大师空海及其行状绘卷谱系
四、台北天后宫《弘法大师行状曼陀罗》解析
五、结语
后记
引用书目
我对这本书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源于它对“宗教造型”的独到见解。在我看来,宗教造型不仅仅是建筑或器物,更是承载着文化、情感和信仰的载体。本书将这种“造型”的概念,延伸到了日治时期在台日人的日常生活中,这让我感到非常新奇。我特别好奇,书中会如何分析那些在当时日本人的家庭、社区中出现的,具有宗教意义的物品或场景。比如,他们如何布置自己的祭坛?他们会使用什么样的符咒或护身符?这些细节,都可能反映出他们独特的信仰方式。 而“民俗传承”这一章节,则让我看到了文化在迁移和融合中的生命力。日治时期的日本人,在台湾这片土地上,他们如何将祖国的宗教信仰和民俗习惯,与当地的文化相结合?这种融合是单向的,还是双向的?它是否会催生出一些新的宗教形式或祭祀活动?我非常期待本书能够提供一些鲜活的案例,来展现这种文化交流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我相信,通过对“宗教造型”和“民俗传承”的深入探讨,本书能够为我们展现一个更为真实、更为立体的日治时期在台日人庶民信仰世界。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脑海中浮现的,不再是历史课本中刻板的“殖民者”形象,而是活生生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情感,有自己的信仰,有自己的生活。本书通过对日治时期在台日人“庶民信仰世界”的细致剖析,巧妙地将“宗教造型”与“民俗传承”这两个看似独立的议题,有机地联系起来,构建了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历史图景。我之前对“宗教造型”的理解,更多地停留在物质层面,比如寺庙的建筑风格、神像的雕刻技艺等,但本书显然将其提升到了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的层面。比如,一个普通的御守,在不同人手中,可能承载着不同的愿望和情感,而这些细微之处,正是构成“庶民信仰”的关键。 而“民俗传承”的维度,更是让我看到了文化的韧性与活力。即使身处异域,即使面临着统治与被统治的身份差异,人们依然会努力去维系和传承自己文化中的精华。这本书让我开始思考,这种传承是主动的、自觉的,还是被动的、被迫的?它是否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台湾本土的民俗文化,又或者,台湾本土的民俗文化,又反过来如何塑造了在台日人的信仰面貌?这些相互作用的过程,正是历史的迷人之处,也是本书想要深入探索的核心。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举出一些具体的案例,来生动地说明这种“造型”与“传承”之间的互动关系,比如,某个日本神明的祭祀活动,是如何在台湾本土化的过程中,融入了当地的仪式和习俗。
评分这本书所揭示的“日治时期在台日人的庶民信仰世界”,着实让我颠覆了许多既有的认知。我一直以为,殖民者的宗教信仰,大概率是强势输出,对当地原有信仰进行压制或取代。但本书却另辟蹊径,聚焦于“庶民”层面,展现了信仰的复杂性和多元性。那些在台湾落地生根的日本人,他们如何在新的环境中,保留、调整、甚至创新他们的宗教信仰,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究的课题。我原以为“宗教造型”会是比较静态的,例如神社的建筑、祭祀的器物等,但本书似乎将其动态化、生活化了。 它不仅仅是宏观的建筑,更是渗透到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例如,书中是否会探讨一些日式祭祀活动在台湾的本地化过程,它们是如何融入当地的民俗习惯,又或者,当地的居民又是如何参与其中,形成一种特殊的文化景观?而“民俗传承”这一部分,则让我更加好奇。在异乡的土地上,文化的根基是否会动摇?日治时期的日本人,他们又会如何努力地将自身的文化,特别是那些与信仰相关的习俗,传承下去,又或者,他们是否也会受到台湾本土文化的深刻影响,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混血”文化?这些相互渗透和影响的过程,正是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因为它揭示了历史进程中,文化交流的生动性和复杂性。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另一大触动,来自于它对“民俗传承”的细致描绘。我们常常关注的是被殖民者如何在强势文化的影响下,努力维系自身的传统,但本书则将目光投向了殖民者本身。在遥远的台湾,日治时期的日本人,他们是否也面临着文化失落的危机?他们又是如何将远渡重洋带来的祖国传统,与台湾当地的民情风俗相结合,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在台日人庶民信仰”的?这一点,对于理解殖民历史的复杂性,以及文化互动所产生的双向影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书中提到的那些关于神道教、佛教、甚至是民间信仰的融合例子,让我看到了文化并非单向输出,而是充满了动态的张力和创造性的张力。 书中对于“庶民信仰”的定义和挖掘,更是让我深思。它没有停留在宏大叙事层面,而是深入到普通民众的精神世界。那些关于家庭祈福、地方守护神、甚至是与土地公、妈祖等台湾本土神明产生的互动,都展现了一种非官方、非精英化的宗教实践。这种“接地气”的视角,使得本书充满了人文关怀,让我能够更真实地感受到,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这些远在他乡的日本人,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信仰寄托,他们的生活方式。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否对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地域的日人,在信仰实践上是否存在差异,例如,是更倾向于回归本土传统,还是更容易接纳台湾本土信仰?这些细节上的区分,可能会让整个图景更加立体和丰富。
评分这部关于日治时期在台日人庶民信仰世界的著作,彻底刷新了我对“宗教造型”的认知。以往,我总认为宗教造型是宏伟的寺庙、庄严的神像,是高高在上的象征。但本书显然将视角拉到了更贴近生活的层面,比如,那些在家庭中摆放的祈福物品、护身符,甚至是祭祀用的器皿,都可能承载着深刻的宗教意义。我非常好奇,书中会如何细致地描绘这些“造型”,它们在不同的家庭,不同的阶层,又会呈现出怎样的差异? 而“民俗传承”这一部分,更是让我看到了文化的韧性与生命力。在异乡的土地上,日治时期的日本人,他们是如何努力地维系和传承自己的信仰与习俗,这本身就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我猜想,书中会详细讲述,他们是如何将祖国的传统与台湾当地的风土人情相结合,形成一种独特的“混血”文化。这种文化融合的过程,往往充满了意想不到的张力和创造性,而这正是本书最让我期待的。我希望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来生动地说明,这种“造型”与“传承”是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当时日人的庶民信仰世界。
评分这部关于日治时期在台日人庶民信仰世界的著作,以其独特的视角,让我重新审视了“宗教造型”的定义。我原本以为,宗教造型更多地指向宏伟的建筑和庄严的仪式,是与权力、地位紧密相连的。但本书显然将这个概念,延伸到了更广泛的社会层面,探讨了那些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带有宗教象征意义的物品和习俗。我非常想知道,书中会如何具体地描绘这些“造型”,例如,它们是如何出现在家庭、社区,甚至是个人的身上?这些造型背后,又承载着怎样的情感和期望? 而“民俗传承”的维度,更是让我看到了文化在历史变迁中的韧性。日治时期的日本人,在远离故土的台湾,他们如何维系和传承自己的信仰与习俗?这个过程无疑充满了挑战,也可能充满了创造。我期待书中能够生动地展现,他们是如何在与台湾本土文化的互动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庶民信仰世界”。这种文化融合与演变,正是历史最迷人的地方,它并非简单的移植,而是充满了动态的张力和相互影响。我希望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能够窥见那个时代,那些普通日本人在台湾的精神生活图景。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宗教造型与民俗传承:日治时期在台日人的庶民信仰世界》,立刻就抓住了我的好奇心。我一直对历史中的“边缘”群体和“非主流”文化很感兴趣,而“庶民信仰世界”这个概念,恰恰触及了我所关注的领域。书中关于“宗教造型”的解读,让我期待能够看到更多关于物质文化与信仰之间联系的论述。例如,那些在日本国内普遍存在的宗教符号,在台湾的环境下,是否会发生一些有趣的变形或演变?又或者,台湾本土的某些宗教元素,是否会被日人所借鉴,并融入到他们的信仰实践中? 而“民俗传承”的部分,则更是让我充满了想象。在殖民者的身份下,日治时期的日本人,他们如何维系和传承自己的文化,尤其是那些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宗教习俗,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我猜想,书中会详细描述,他们在祭祀、节日等活动中,如何体现他们的信仰,又如何与台湾当地的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这种文化互动和演变的过程,正是历史最吸引我的地方,它揭示了文化的生命力和适应性。我希望本书能够提供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和深入的分析,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那个时代的庶民精神世界。
评分这部关于日治时期在台日人庶民信仰世界的著作,着实让我对台湾近代史的宗教面向有了截然不同的理解。在阅读之前,我原以为日治时期的台湾,殖民者的宗教信仰只会是官方层面的一种象征,或者仅仅是少数精英阶层的点缀。然而,本书通过深入细致的考据,揭示了一个更加鲜活、更加复杂、也更加贴近日常生活的层面——那就是日治时期在台日本人的“庶民信仰世界”。这种“庶民”二字,一下子拉近了历史与读者的距离,让我不再感到高高在上,而是仿佛置身于当时的街头巷尾,观察着那些普普通通的日本人,如何在异乡的土地上,延续他们的信仰,寻找心灵的寄托。 书中对于“宗教造型”的阐述,更是令人耳目一新。我一直以为宗教造型就是指那些宏伟的神社、寺庙,或者是神像、祭祀用品等,它们往往承载着庄严与神圣。但本书却将视角拓展到了更广泛的领域,例如,它探讨了那些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带有宗教象征意义的物件,比如符咒、护身符,甚至是家庭祭坛的布置,以及一些看似普通的风俗习惯,背后所蕴含的宗教意义。这些“造型”不再是冰冷的文物,而是鲜活的文化符号,折射出当时日本人在台湾生活的具体实践。我尤其对书中提到的一些民间祭祀活动,如盂兰盆节、七夕等,在台湾的演变和融合过程感到好奇,它们是如何在台湾的土地上,被赋予新的生命和意义的,又如何成为日治时期在台日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些都是我之前从未深入思考过的。
评分这本书对我来说,最大的惊喜在于它将“宗教造型”的探讨,从宏大叙事的庙宇宫殿,拉回到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那些在台日人的家中,可能存在的祭祀物品,家庭祭坛的布置,甚至是一些与祭祀相关的衣物或器皿,都可能成为本书的关注点。这种“庶民”的视角,让我看到了信仰如何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而不仅仅是少数精英的特权。我原以为“造型”更多的是指形式,但本书显然会深入到其所蕴含的意义和象征。 而“民俗传承”的部分,则让我开始思考,文化如何在异乡扎根并发展。日治时期的日本人,他们并非完全是文化的输入者,也可能是在与台湾本土文化的互动中,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形态。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描述,他们是如何将祖国的传统与台湾的风土人情相结合,形成一种独特的“在台日人”的民俗信仰。这种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的过程,正是历史的魅力所在,也是本书最吸引我深入阅读的地方。我尤其想了解,这种“传承”是主动的维系,还是在无意识中发生的,它对台湾本土的民俗文化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评分这部关于日治时期在台日人庶民信仰世界的著作,让我对“宗教造型”的理解,从冰冷的建筑和器物,升华到了充满生命力的文化符号。书中对于那些日常生活中所见的,带有宗教意味的物件,例如护身符、御守,甚至是家庭祭坛的布置,都进行了深入的挖掘,让我看到了信仰如何融入普通人的生活,成为他们情感寄托和精神支柱。我尤其好奇,这些“造型”在台湾的特殊环境中,是否会发生一些有趣的演变,例如,它们是否会借鉴台湾本土的元素,或者,在传播过程中,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而“民俗传承”的部分,更是让我看到了文化在异乡的生命力。日治时期的日本人,他们如何在远离故土的环境中,努力维系和传承自己的文化传统,尤其是那些与信仰紧密相连的习俗。我设想书中会详细描绘,他们是如何在祭祀活动中,融合本土的仪式,又或者,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巧妙地将祖国的传统融入到新的生活方式中。这种双向的文化互动,正是历史最迷人的地方,它不仅仅是被动接受,更是主动创造。我非常想知道,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具体的例子,来生动地说明,这种“造型”如何承载着“传承”的意义,又如何在时代变迁和文化碰撞中,不断演变和发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