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小说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获得巨大的快乐。 亲临哈佛大学文学讲座现场,聆听土耳其一代文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慕克谈小说、小说家、小说创作,也谈小说读者。 ●与E. M.佛斯特《小说面面观》、卡尔维诺《给下一轮太平盛世的备忘录》、艾柯《悠游小说》林同为哈佛大学诺顿讲座(the Charles Eliot Norton Lectures at Harvard)讲稿集 ●诺顿讲座历史悠久,自1926年开办以来,艾略特、波赫士、卡尔维诺等文学大师皆曾获邀为讲者 数十年来浸淫在小说的世界中,帕慕克凭借既身为小说读者、亦身为小说创作者的透彻观察与洞见,围绕着「率性」与「多感」两大路数,将他的思想精华镕于一书,带领我们去探索: 一个足蹬高跟鞋、浓妆艳抹、穿着昂贵洋装的大学女生,排队时手里拿着《追忆似水年华》,为的是什么?排在她后面的另一位女大学生,又何以一声冷笑地也从手提袋里拿出了同一本书? 阅读小说时,我们追求的是什么?是率性地投入故事当中,还是多感地挖掘故事背后多层次的含意?是阅读的乐趣,还是阅读的品味与社交的姿态? 阅读小说时,我们是把主角当成作者或当成自己?与小说家本人面对面时,我们是否把他当成他笔下的人物?或把他当成这世上唯一了解我们的知己? 阅读小说时,我们内心发生了什么活动?是试图釐清中途遇见的事物所暗示的意义与要点,还是不断地在心里将文字转化为影像,借由寻找小说的核心来驱动想像力? 帕慕克带领我们进入小说、作家与读者的世界,披露三者之间欲拒还迎的微妙互动。凡是曾经沉浸于小说世界中的人,都会喜爱这本由现代小说艺术大师帕慕克执笔、充满真知灼见的书。 作者简介 奥罕.帕慕克 Orhan Pamuk(1952~) 二○○六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出生于伊斯坦堡,就读伊斯坦堡科技大学建筑系,伊斯坦堡大学新闻研究所毕业,曾客居纽约三年。自一九七四年开始创作生涯,至今从未间断。 帕慕克在文学家庭中成长,他的祖父在凯末尔时代建造国有铁路累积的财富,让他父亲能够尽情沉浸在文学的天地间,成为土耳其的法文诗翻译家。 生长于文化交融之地,令他不对任何问题预设立场,一如他的学习过程。他在七岁与二十一岁时,两度考虑成为画家,并试着模仿鄂图曼伊斯兰的细密画。他曾经在纽约生活三年,只为了在如同伊斯坦堡一般文化交会的西方城市漫步街头。 约翰.厄普戴克将他与普鲁斯特相提并论,而他的历史小说咸认为与汤玛斯.曼的小说一样富含音乐性;书评家也常拿他与卡尔维诺、安贝托.艾可、尤瑟娜等杰出名家相评比。帕慕克也说自己非常喜欢尤瑟娜。尤瑟娜在其杰出散文中所呈现的调性与语言,都是帕慕克作品的特质。 帕慕克时时关注政治、文化、社会等议题,一如他笔下的小说人物。近来,他关心政治上的激进主义,例如:二战中,亚美尼亚人大屠杀事件的真相;库德族的问题有没有完美的解答。九一一之后,他积极参与「西方的」与「伊斯兰的」相关讨论;严厉反对「黑白问题」的激化。 二○一○年,获「诺曼.米勒终身成就奖」。 译者简介 颜湘如 美国南伊利诺大学法文系毕业,现为自由译者。译着包括《外遇不用翻译》、《事发的十九分钟》、《龙纹身的女孩》、《玩火的女孩》、《催眠》、《资身记者化身底层阶级180天》、《龙纹身的女孩:最终解密》、《毒物》等数十册。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三十岁那年,已读遍法国重要小说的我首次来到巴黎,立刻赶往自己在书页中邂逅的地点。我学巴尔札克的主人翁拉斯蒂涅,来到拉榭兹神父墓园(Père Lachaise)高处俯瞰巴黎,愕然发现景致竟是如此寻常。然而在我的小说处女作《贝氏父子》(Cevdet Bey and Sons)中,我还是创造了一个明显以拉斯蒂涅为典范的主角人物。到了二十世纪,那些充当小说艺术舞台的欧洲主要城市涌入大批怀抱憧憬的非西方作家,这些人透过小说认识了这个世界,也想相信自己的所知所闻不啻是凭空想像。小说爱好者手持一本《唐吉诃德》游历西班牙,已是司空见惯的事。当然,讽刺的是塞万提斯的主角自己也头脑不清,混淆了骑士文学与现实。被困在小说与现实间的学者专家之中,最令人惊异的莫过于纳博科夫,他曾说过所有小说都是童话,却又试图编纂《安娜卡列尼娜》註解版以披露小说背后的「真相」。虽然计画始终未能完成,他仍作了研究,画出安娜往返莫斯科与圣彼得堡所搭列车的车厢配置图。他仔细地记录女性专用车厢的简单朴素、哪些是分配给较穷乘客的座位、暖炉的位置、窗户的样貌,以及莫斯科到圣彼得堡距离有几英里──凡此种种托尔斯泰忽略未提的资讯。我认为类似的註解对于理解小说或安娜的想法并无太大帮助,但读起来依然乐在其中,会觉得安娜的故事是真的,会更加相信她的存在,也会暂时忘却失望与不足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