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与好奇」是促使我们发问的动力,布莱克本与葛雷德 (2009年诺贝尔生医奖) 就曾明确表示,他们由于好奇,想要了解染色体如何维持其完整性,开启了端粒与端粒(酉每)的研究。然而作研究不单单是要解决问题,重要的是问出好的问题。丰富的知识、逻辑的训练、扎实的根基,是成为评估与筛选问题的依据。一旦清楚知道「要解决什么?」,接着是研究的过程,科学家最怕就是被框框限制住,因为创意与突破通常是成功的关键,陈长谦院士说:「新分子、新化学」;邱胜贤 教授提到「新思维、新世界」。而原创力是需要不断的操练,经由观察、学习、思考、创造的过程,如何从实验中看到精采的故事,如何将故事的逻辑呈现表达,经由反覆的思考与推敲,让思路活络过来,触类旁通,最终揭开问题的奥秘。当韩殿君 教授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看到萤幕上原子团分佈影像的慢慢隆起,验证「波色-爱因斯坦凝结」的原子波,霎那间充满着惊喜与满足,是旁人无法享受的,这正是科学研究最令人着迷之处。
本书涵盖了从2004年至2009年,科学月刊专访国内十六位教授的实验室。内容包括上自登高望远的天文,下至海中鱼虾的研究;从平息大气中臭氧层破洞之争议,到探索细胞老化的奥秘;从核酸自动化定序的挑战,到揭开双面原子的面纱;从奈米粒子的研发,到超分子的合成;从看见萤光的秘密,到基因转殖的萤光鱼;从果蝇的嗅神经图谱,到人类脑神经纤维的解像;共有七篇生命科学与九篇自然科学的访问报导。不论这些科学家是究理务实,或是翱翔在实验中,亦或是自我挑战;他们都具有共同特质,除了都有强烈的兴趣与求知慾望;执着、专注与热情都是从事研究工作不可或缺的。
本书特色
★借由文字与图片纪录,一窥国内16位知名教授实验室内的秘密。
★内容上自天文,下至海洋,更揭露近来热门的萤光鱼培育经过。
编者简介
张大钊
1985年获得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的化学博士学位,随后在Boulder的 CIRES研究中心从事一年客座研究与伊利诺大学香槟分校博士后研究两年,于1988年返国任职于中央研究院原子分子研究所,目前是中研院基因体中心合聘研究员,台湾大学化学系合聘教授,阳明大学生医光电所合聘教授。研究兴趣包括雷射光谱学与影像技术、分子间作用机制、小分子在癌症相关研究,特别是研发萤光探针分子从事癌症筛检与利用影像技术探讨不同细胞间之胞器差异,研究DNA的G-四股结构之构形、形变与其生物功能或抗癌机制,研发稳定G-四股结构之抗癌分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