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巡礼

实验室巡礼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观察与好奇」是促使我们发问的动力,布莱克本与葛雷德 (2009年诺贝尔生医奖) 就曾明确表示,他们由于好奇,想要了解染色体如何维持其完整性,开启了端粒与端粒(酉每)的研究。然而作研究不单单是要解决问题,重要的是问出好的问题。丰富的知识、逻辑的训练、扎实的根基,是成为评估与筛选问题的依据。一旦清楚知道「要解决什么?」,接着是研究的过程,科学家最怕就是被框框限制住,因为创意与突破通常是成功的关键,陈长谦院士说:「新分子、新化学」;邱胜贤 教授提到「新思维、新世界」。而原创力是需要不断的操练,经由观察、学习、思考、创造的过程,如何从实验中看到精采的故事,如何将故事的逻辑呈现表达,经由反覆的思考与推敲,让思路活络过来,触类旁通,最终揭开问题的奥秘。当韩殿君 教授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看到萤幕上原子团分佈影像的慢慢隆起,验证「波色-爱因斯坦凝结」的原子波,霎那间充满着惊喜与满足,是旁人无法享受的,这正是科学研究最令人着迷之处。

  本书涵盖了从2004年至2009年,科学月刊专访国内十六位教授的实验室。内容包括上自登高望远的天文,下至海中鱼虾的研究;从平息大气中臭氧层破洞之争议,到探索细胞老化的奥秘;从核酸自动化定序的挑战,到揭开双面原子的面纱;从奈米粒子的研发,到超分子的合成;从看见萤光的秘密,到基因转殖的萤光鱼;从果蝇的嗅神经图谱,到人类脑神经纤维的解像;共有七篇生命科学与九篇自然科学的访问报导。不论这些科学家是究理务实,或是翱翔在实验中,亦或是自我挑战;他们都具有共同特质,除了都有强烈的兴趣与求知慾望;执着、专注与热情都是从事研究工作不可或缺的。

本书特色

  ★借由文字与图片纪录,一窥国内16位知名教授实验室内的秘密。
  ★内容上自天文,下至海洋,更揭露近来热门的萤光鱼培育经过。

编者简介

张大钊

  1985年获得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的化学博士学位,随后在Boulder的 CIRES研究中心从事一年客座研究与伊利诺大学香槟分校博士后研究两年,于1988年返国任职于中央研究院原子分子研究所,目前是中研院基因体中心合聘研究员,台湾大学化学系合聘教授,阳明大学生医光电所合聘教授。研究兴趣包括雷射光谱学与影像技术、分子间作用机制、小分子在癌症相关研究,特别是研发萤光探针分子从事癌症筛检与利用影像技术探讨不同细胞间之胞器差异,研究DNA的G-四股结构之构形、形变与其生物功能或抗癌机制,研发稳定G-四股结构之抗癌分子。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主编序
萤光鱼的「做者」─蔡怀桢教授林敬哲   林秀玉 罗时成
追寻细胞老化祕密的林敬哲教授   刘冠伶
「基因圣战」的尖兵─白果能教授   刘冠伶
在实验中翱翔—陈家俊教授   刘冠伶、杨正义
揭开双面原子的面纱—韩殿君专访   刘冠伶
登高望远在鹿林—天文台的现在与未来   叶永烜
看见萤光的祕密—杨吉水专访   刘冠伶
遇见究理务实的学者—陈贵贤专访   范贤娟
开启鱼类生理黑盒子—黄鹏鹏专访   范贤娟
脑神经纤维的解像者—曾文毅专访   范贤娟
勇于自我挑战的学者—陈玉如专访   范贤娟
全球虾病研究权威—罗竹芳专访   陈怡芬
台湾Cell第一人的学思之路─清华大学生物科技所江安世教授专访   范贤娟
台湾大学化学系教授邱胜贤的实验室巡礼   李俊毅、张珮琪
清华大学化学系洪上程教授专访─醣领域的拓荒者   范贤娟
专访中研院原分所林志民实验室—创新方法平息臭氧破洞争议   邵芷筠

图书序言

萤光鱼的「做者」─蔡怀桢教授

林秀玉 罗时成

萤光鱼是科技与艺术结合的精品,除了观赏,亦可作为生物及医学研究的新材料,特别在呈现胚胎发育的动态过程上。能直接接触基因转殖的物种,使人们更容易了解并探讨生物科技的奥祕。

2003年9月,Discovery频道和动物星球(Animal Planet)工作小组专程从英国来,拍摄他的萤光鱼实验;2003年11月15日,南非电视台请他上现场call in节目;2004年1月14日,法国第三电视台派一组人员来拍摄「萤光鱼专辑」。在此之前,《亚洲週刊》、《远东经济评论》(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等平面媒体也先后访问过他,因而引起世界着名的《科学》(Science)记者访问,并报导在2003年5月30日的刊物上。2003年11月24日,萤光鱼获《时代》(Time)选为2003年各行各业中40个最酷的发明(Coolest Inventions)之一(图一)。

「他」是谁?他就是享誉国际的萤光鱼「做者」,目前担任台湾大学分子及细胞生物研究所所长的蔡怀桢教授(图二)。

从不等到考试才念书

蔡老师在苗栗县后龙镇出生,高中就读师大附中第151班,大学没有继承父亲行医的衣钵,转而进入辅大生物系就读,在扈伯尔主任扎实的课业规划、充足的仪器设备和严格的学业要求下,培养了蔡老师在生物科学领域的良好基础。

大学三年级时,由于课程分科较细、较专业,蔡老师念得很有兴趣,上课第一天就兴高采烈的开起夜车,每天都把上课的内容和相关的资料整理好,并尽量完成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蔡老师第一次真正进到实验室做实验,是在升大四的暑假,到范秉真教授位于荣总柯柏馆的实验室,进行血丝虫的研究。

由于热爱海洋生物和潜水,蔡老师大学毕业后即考取台湾大学海洋研究所的海洋生物及鱼类组,选择利用生化分析血清蛋白的多型性(polymorphism)从事对近海鱼类的族群遗传研究。硕士毕业后,蔡老师继续留在指导教授的实验室作研究助理,除了继续探讨硕士论文可发展的内容,也同时参与垦丁南湾核三厂及东沙群岛海洋生物相的调查,几年之后,再到国防医学院担任助教。在这6年期间,蔡老师结婚、生子,并于1982年与妻子一同前往美国奥瑞冈州立大学微生物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习遗传工程,研究乳酸菌抗菌素蛋白(特别是对抗肉毒桿菌和大肠桿菌)的基因及其传递。在一面做实验、一面照顾孩子的情况下,蔡老师以惊人的毅力,在三年半内拿到了博士学位。

1986年回到台湾后,蔡老师先在美国泛球研究所(PanLabs Research Institute)的台湾实验室担任研究员。当时台湾大学渔业科学研究所刚成立不久,郭钦明所长想网罗融合鱼类与分子生物技术背景的蔡老师加入,蔡老师为了能在鱼类分子生物的研究领域更精进,于是离开服务一年半、薪水颇丰的泛球,再度赴美,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生物系系主任Powers教授及陈铁雄教授的实验室作博士后研究,以鱼的生长激素基因(growth hormone gene)进行鱼类分子生物研究。1988年年底回国时,蔡老师便受聘台湾大学渔业科学研究所;2004年2月,转入台大新成立的生命科学院分子及细胞生物研究所任教至今。

还有多少时间可以用?

蔡老师求学时期有几则有趣的小轶事。在攻读硕士期间,蔡老师常常需要到屏东的东港登捕鱼船、採集海洋回游性鱼类的新鲜血液。这可完全是「靠天做实验」,实验当天凌晨3点即要在码头预备,等待船长判别天候,好天气才可以「获准」出海,也才有可能得到新鲜的鱼类血液;若是天候不好,就得打道回府,等待隔天再试。

跟小渔船在近海捕鱼,通常是黎明上工、当晚回航,十分辛苦且危险。船只很小只能容下两人作业,通讯及救生设备都不足,能一路走来靠的全是对研究的满腔热忱。

蔡老师曾到过东沙群岛研究当地的海洋生物相,因为研究船(九连号)不能直接靠岸,必须用船外机接驳。有一次蔡老师和地质组的研究生带仪器先锋上岸后,因为海浪过大,东沙岛船只无法做第二次接驳,也无法与外海的研究船通讯,使得研究船上的教授们误认他们两个已经在海上失踪,急电台大校方。蔡老师说:「回想当时,除了想把实验做好,什么都没想到。」

在美国攻读博士期间,除了周末晚上,其他时间都得和妻子轮流照顾孩子,有时候轮到蔡老师看小孩,妻子做完实验回家已经很晚了,但他仍得再赴实验室把当天未完成的实验做完。蔡老师说:「做实验,不是看现在是什么时间,而是看还有多少时间可以用。」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