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实验室,从生活的场景出发,无论是在餐厅、球场、剧场、博物馆、图书馆甚至日常行进间,集好奇心、敏感度、想像力和理想性于一身的大脑科学家,左思右想全都透露出知识的兴味;正如在台上行云流水的舞蹈家,举手投足之间都富含文化的底蕴,余韵缭绕,值得玩味。
听最会说故事的科学家娓娓道来:穿梭古今的历史对照,与时俱进的跨界写照,触类旁通的社会观照。其「寓复杂科学于简明洞察」的独特风格,是集丰富多样的观察角度+突破框架的跳跃思考+天马行空的想像热情+抒情平易的生命经验分享。这28个故事,将一些本来看似不相干的观念、问题或难题串在一起,共谱出科学之舞,不仅开拓了科学的新疆界,甚至触动每个人的「创造力神经」,邀请所有人以最自然的方式亲近科学,随之律动。
作者简介
曾志朗
热爱运动、看电影、读小说。西元四年级生,但保有赤子之心。一头白发,但身手敏捷。现职中央研究院语言学研究所特聘研究员、阳明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特聘讲座教授。
学经历和身份众多,但最喜欢的角色是科学家。在美期间,开创了汉语文神经语言学的研究领域,也是研究记忆、阅读历程和注意力形成与分配的知名认知科学家。1990年回台,致力推展台湾认知神经科学的基础研究,先后在中正大学成立认知科学研究中心和筹设中央大学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并整合各种与脑科学研究相关的仪器与跨校合作平台。
2000和2008年两度出任公职,为教育、科学和文化效力,将其视为科学家的社会责任。历经台湾两次政党轮替,也两次见证了轮替后的政府运作。曾任教育部长、行政院政务委员、政务委员兼文建会主委。部长任内,提出阅读、生命教育、资讯教育、创造力教育等四项政策,其中阅读和创造力被称为十年来影响深远的教育政策;对高等教育和科学发展热情莫名,尤重高教竞争力和科学文化的提升。
1992年开始写科普小品,在《联合报》缤纷版的「科学向前看」,以充满新奇的想像力引介科学知识,独创「科学生活化」的写作风格。十年后于《科学人》杂志的「科学人观点」,以突破框架的跳跃思考,写识写智,写景写意,写人写情,再树「科学故事化」的书写情调,曾获金鼎奖最佳专栏写作奖。2010年于「教育广播电台」制播「人人都是科学人」,再获金钟奖教育文化节目共同主持人奖。
从基础研究、学术行政、公职服务到科普推广,他说,这些年来推动的每一件工作,想要传达的是:台湾不但要有大学,更要有大学文化;不但要有科学家,更要有科学文化。
台湾、科学、电影、教育四个关怀,曾志朗犹待实现的是电影梦。一部以三宝太监下西洋为背景,探讨语言和文化变迁的电影。一个集历史、宗教、族群、食物、舞蹈、航海、遗忘……的科学故事。
Once Upon a Time....
自序 未来科学的挑战:希望、威胁和心灵的自由
Part1 添想像之翼─科学的疆界,只在你的想像力
未知死,焉知生?∕14
似曾相识∕21
节能减碳,向鸟学习∕30
新人性枷锁:手机族的「数─音─字」效应∕38
看不看?记不记?数位世代的策略适应∕48
清淡无味,长寿之道∕57
Part2 点好奇的睛─科学就是我好奇,故我在
鱼视眈眈,谁是老大?∕66
旋转女舞者,Psych-You-Out!∕72
奶水里的饮食文化∕80
谜样的双眼对上神秘的笑容∕87
姿势决定论:艾菲尔铁塔有多高?∕96
腹中藏秘:夜行蝙蝠的吸能大法∕105
Part3 破今古之格─站在历史的肩膀上,科学人看得更远
左晃右摇,舞动生命的规律∕114
黑酒成黑金,也是出非洲记∕122
时空分离现文明∕131
威尼斯人的祖先∕139
共享意图,教人为人∕148
Part4 取他山的巧─三心两意、广撷善缘才是科学王道
棒棒挥空,出局!∕158
姓啥名谁,大有干系?∕166
M的启示∕173
热,火大,别惹我!∕181
心里有「数」的时间相对论∕189
Part5 开心思之窍─破解谜中谜:心∕脑科学不思议
知足常乐一念间∕198
买或不买,那就是脑的问题所在!∕207
陌生的一、二、三、四、五∕214
人鼠之间∕224
短期记忆的长期效应∕232
真情或假意?天不知,地不知,脑知!∕240
自序
未来科学的挑战:希望、威胁和心灵的自由
到达伦敦机场是九月一日下午七点十分,虽然已到了黄昏时刻,又是入秋的季节,但机场外,阳光仍然高照(北半球的高纬度),路面热气腾腾,完全不符合我对欧洲地区秋高气爽的期待。汗滴下脸颊的时候,我坐上了一部出租车,车子里没有冷气,司机不疾不徐的说:「节能减碳!同心协力,大家一起来帮忙对抗全球暖化(Help us to help fighting the global warming)!」看他一脸严肃的样子,不像是开玩笑,我正要请他打开冷气,这会儿不得不把话吞下去,摸摸鼻子开了窗。吹进来的气流虽然热热的,但总是风,应该可以吹干我满头满脸的汗珠吧!其实我满感动,这个国家的人民,真的把永续发展的理念落实在生活中。
一个小时后,车子来到白金汉郡(Buckinghamshire)郊外的一座大庄园。庄园坐落在树林和广大的麦田中间,两、三座古老的红砖建筑物围绕着清澈的小湖边。再望过去,一大片的绿色草地上,有好几个整修得干净俐落、生机蓬勃的花园,红、黄、白相间的花朵传来阵阵的花香,真是令人陶醉。我下车走到一栋飘着英国国旗的五层楼高的建筑前,拾级而上,大门忽然开了,两位年轻的小姐走出来,对着我说:「曾教授,欢迎你来到皇家学院的卡孚力国际中心(Kavli Royal Society International Centre)!」
我放了行李,换上轻便的服装,就下楼去吃晚餐,和其他学者互相认识,寒喧一阵之后,非正式的聊起对这次会议的一些看法。他们都是各个领域中的资深学者,都在自己的研究上有非凡的成就,但都非常关心这次会议的主题:「在数位时代的未来科学:寻找新的科研指标」,因为大家都有共识,即数位时代的科学研究,在数据处理的方法上,在样本的数量上,和网上审核的机制上,以及电子出版的形式上,都会有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当然会影响数据收集与分析的精细度和准确度,但更重要的是,它们会扩大数位落差所引起的知识落差和生命落差。
这些在晚餐中引发的对话与讨论,即使到了回房休息时仍盘踞我脑海,我也不断在思考大会指派给我的报告主题。当天晚上睡不着,索性就起床把原先准备好的演讲大纲,整合这些餐桌上的闲聊,整理出一套较深入的论述,变成我这次会议要发表的论文的主要内容了,标题就定为「数位时代的知识落差:希望、威胁和心灵的自由」。
什么是知识落差呢?在知识经济的现代社会里,知识落差指的是有能力去搜寻、管理以及处理资讯与知识的人,和没有能力(或机会)去做这些事的人所产生的生活条件的差异。由于科技专业知识在现代的社会系统中,越来越佔主导的地位,能有效提升和扩散这些知识的社会,就有改善人民生活的机会;无法提供有效科技教育的社会,就会被边缘化。因此,在数位时代,为贫穷国家的儿童建立参与创造科学知识的能量(capacity building),是科学的普世原则中最主要的精神!
其实,为贫穷地区的儿童和成人建立数位操作的能量,意义不仅仅是在提高知识增进的机会,更重要的是透过网路上的社群联结,极权国家的人民也能有机会去体会全球性的心灵活动,也比较有可能去突破强权压制的恐惧,也学会在朵朵云中享受唿吸自由空气的乐趣。当心灵的解放,促发了争取自由的行动,则其结果就是阿拉伯之春的震撼。数位的潜力,不但让知识成长,更带来心灵自由的希望!
但是希望在网路,随之而至的威胁也同样来自网路的易受摧残性上。极权政府很容易以「破网」、「拔网」让人民再次退回黑暗时代,而助纣为虐的邪恶企业体更是明目张胆贩卖监控软体,帮忙极权政府以更严厉的手段去对付争取在网路上自由航行权利的网友!
新的时代有新的科技,而新的科技确能带来新的希望,但随之而来的威胁,则变成新的挑战。网路有破洞,当然要想办法「补破网」,但它的解决办法,绝对不是传统的技术,而是要靠全球网路使用者的集体智慧,以游击战的方式到处「翻墙」,才能随破随补,让极权国家的人民得以在网上唿吸自由的空气!
以上是我在英国皇家学院所举办的会议中的演讲内容,一共用了四十张投影片去说明我的观点。演讲后的回应很好,有位学者的评语是「thought-provoking(发人省思)」,另一位则很赞美的说「soul-searching(直探灵魂)」。我很高兴有这些称扬之词,但我真正想表达的是,人类的文明进展,显现在使用工具的改变上。发明、创制工具,以解决生活困境的历程,塑造了人类异于禽兽的心智能力,突破生物界的自然限制,延长生命的长度。这种心智能力产生了科学的思维,更导致科技的进展。这是一种很特殊的智慧,能拥有和应用它,才能活得健康,活得丰富,才会有增进永续生命的可能。所以让所有的人,从生活的各个面向中,体验和养成科学思维的方法和态度,是必要的。
科学是让人类走出黑暗的一条明径,也许是唯一的途径。
这是我持续写科普文章的主要原因。
曾志朗
二○一二年九月十一日于伦敦
《我与科学共舞》这个书名,听起来就像是一场关于知识与灵感的奇妙邂逅。我一直觉得,科学的美,不仅仅在于它的逻辑严谨和精确计算,更在于它能够揭示宇宙深处的奥秘,让我们对这个世界有更深刻的理解。而“共舞”这个词,则赋予了科学一种动感和生命力,仿佛它不再是静止的知识,而是能够与我们的思想、我们的情感产生共鸣。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运用这种“共舞”的视角来解读科学?会不会是那种,将抽象的科学原理,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转化为一幅幅美丽的图景?比如,将量子力学的奇妙世界,描绘成一场微观粒子的华尔兹;或者将天体物理的浩瀚星空,演绎成一曲宇宙交响乐。我期待的是,这本书能够激发我内心深处对未知的渴望,让我不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者,而是能够主动地去探索、去思考,甚至去“参与”到科学的进程中。我想,如果能有一本书,能够让我感受到科学的浪漫与诗意,同时又不失严谨,那它一定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宝藏。
评分《我与科学共舞》这个书名,瞬间就吸引了我!我一直是个对世界充满好奇的人,尤其对那些隐藏在日常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着迷。但有时候,读一些科普读物,总会觉得有点“硬”,就像是在啃一本厚厚的教科书。这本书名里的“共舞”,却给我一种截然不同的感觉,它似乎暗示着一种轻松、愉悦的互动方式,而不是单方面的灌输。我猜想,作者可能擅长用一种非常生活化、或者极具故事性的方式,来讲解那些看似复杂的科学概念。也许,书中会从我们身边最熟悉的现象入手,比如我们为什么会看到彩虹?风是如何形成的?或者,手机信号是如何穿越空气传播的?然后,作者再一步步地将我们带入到背后的科学原理中。我特别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跳出“死记硬背”的模式,而是能够真正地理解科学是如何运作的,以及它如何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我期待着,能够在这本书中,找到那种“原来是这样!”的惊喜感,并且能够将这份科学的魅力,融入到我的日常思考和生活方式中。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我与科学共舞》真是点燃了我内心深处的好奇心!我一直觉得,科学就像一位严谨的老师,教给我们的总是那么一丝不苟的道理。但“共舞”这个词,却带着一种互动、一种默契,甚至是某种程度上的“随性”。这让我开始想象,作者是不是能把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科学概念,用一种更具生命力、更接地气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希望书中能够找到一些关于科学发现背后,那些充满戏剧性、甚至有些“不走寻常路”的故事。比如,那些改变世界的科学理论,是不是一开始也经历过被质疑、被嘲笑的窘境?那些伟大的科学家们,在他们的探索过程中,是不是也曾有过迷茫、失落,但最终凭借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才找到了前进的方向?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挖掘出这些“人”的故事,因为我觉得,任何伟大的成就,背后都离不开人的情感、人的努力和人的故事。如果这本书能让我感受到科学探索的温度,看到科学家们鲜活的灵魂,那它一定是一本能让我读起来津津有味的读物。
评分哇,看到《我与科学共舞》这个书名,就觉得很有画面感!我一直对科学抱持一种又敬又畏又好奇的心情,总觉得它像是某种神秘的语言,而我好像永远都抓不住它最核心的脉络。这本书名给我的感觉,就是作者能够用一种非常亲切、甚至可以说是曼妙的姿态,带着我们一同走进科学的世界。我脑海里浮现的画面是,在星辰大海的背景下,有人轻盈地跳跃,每一个动作都与宇宙的法则相呼应;或者是在实验室的显微镜下,每一个微小的分子都在随着音乐的节奏律动。我特别期待书中会不会分享一些科学概念的有趣解读,不是那种枯燥的公式和定理,而是能够触动人心,让人恍然大悟的“啊哈!”时刻。不知道作者会不会用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来类比,比如把物理定律比作人际关系,把化学反应比作情感的升华,这样一来,即使是完全没有科学背景的读者,也能从中找到共鸣,甚至激发出对科学的浓厚兴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打破我对科学的刻板印象,让我觉得科学不只是冰冷的知识,而是充满生命力、能够与我们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艺术。
评分《我与科学共舞》这个书名,光听就让人觉得充满活力和智慧。我一直觉得,科学的魅力在于它能够不断地突破边界,探索未知,而“共舞”这个词,恰恰传达出一种合作、一种和谐、一种相互促进的美好意境。我很好奇,作者是不是能将一些前沿的科学研究,用一种更具吸引力的方式呈现出来?比如,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今天,书中会不会探讨AI与人类智慧的“共舞”?或者,在生物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有没有关于基因工程与生命“共舞”的精彩描述?我期待的,不仅仅是科学知识的普及,更是能够感受到科学研究背后所蕴含的无限可能性,以及它如何与人类社会、文化、甚至艺术相互交融,共同谱写时代的乐章。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看到,科学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冷冰冰的数据,而是能够引领我们走向更美好未来的强大力量,是一种能够让我们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与世界“共舞”的美好旅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