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錢眼看大國興衰》(透過錢眼看曆史.世界篇)
本書是《透過錢眼看曆史.中國篇》的姊妹作
國傢興衰既有四海皆準的經濟共性,也有異彩紛呈的經濟個性。
西方列強的興起最初都來自於它們經濟實力的增長,不論是經濟總量還是人均財富,它們都超越瞭昔日的那些大帝國。因此當我們在透視大國興衰的秘密時,不可避免要關注它們的經濟興衰,關注它們是如何變富的,看看那些大國的點石成金的手指頭有什麼奧秘。
香料貿易的豐厚利潤讓葡萄牙人跨越非洲大陸;
從美洲帶來的黃金毀滅瞭西班牙王室;
一紙空文讓英國人開創瞭美洲殖民地;
稅收要瞭法蘭西的命;
拒交三便士茶稅,卻催生瞭美國。
本書從經濟的視角,講述瞭從大航海時代開始的世界主要大國的崛起與衰敗,包括大航海時代、奴隸貿易、金幣銀幣之爭。揭示瞭經濟這隻「看不見的手」對近現代曆史的推動,以及大國興衰的深層原因。
講述的雖是漫長的曆史、枯燥的金錢關係,但語言的風趣詼諧、角度的新穎獨特,一定會讓諸位愛不釋手,不忍一氣讀完!
作者簡介
波音
北京大學研究生畢業,知識普及類讀物作傢,獨立學者。任雜誌社總編助理、執行主編,長年擔任經濟專欄主筆。所寫經濟類、曆史類、科學類文章發錶於中國內地多傢知名媒體。著有《透過錢眼看曆史.中國篇》、《從此愛上經濟學》、《閱讀宇宙》等。
□《實用曆史叢書》齣版緣起
□颱灣版序:曆史的孤兒
□原序:拆解大國煉金術
第一篇 麵朝大海,香料路開
古都陷落,吃貨抓狂
葡萄牙人縱橫四海
扼住威尼斯的咽喉
第二篇 黃金砸暈西班牙人的頭
不靠譜的計劃和非主流的航海傢
一紙契約締造一代強國
彆談宗教感情,太傷錢瞭
無敵艦隊海底撈
第三篇 奴隸貿易是怎麼沒的
魯賓遜是個奴隸販子
三角貿易賺大錢
看不見的手扳倒血腥的手
非洲酋長們為什麼沒發大財
第四篇 從羊吃人到日不落
可惡!愛心地被人霸占瞭
瓦特身後的神秘社團
無視經濟的瘋子帶來經濟飛躍
把皇傢特許狀貼遍全球
第五篇 英鎊、黃金和牛頓爵士
「大剪刀」嚮銀幣下手
錢幣到底該算多少錢
牛頓齣馬,銀幣遭殃
金劍齣鞘,誰與爭鋒
第六篇 法國還在,但錢沒瞭
太陽王光芒下的財政陰影
一位賭王的經濟傳奇
徵稅要瞭法王的命
第七篇 兩個拿破崙,彆樣滑鐵盧
皇帝陛下的獨門準備金
大陸封鎖,作繭自縛
誰負誰勝天知曉
第八篇 美利堅是何種國
野蠻生長的北美殖民者
為瞭三便士茶稅,丟掉十三個州
賭王的美國高徒
我殺死瞭銀行
第九篇 南北戰爭︰讓稅再飛一會兒
關稅闖大禍
李將軍在華爾街的左路軍
美國的第一桶金
第十篇 黃金與白銀之戰
黃金vs.白銀,英吉利vs.西班牙
加州黃金普照全球
美國HOLD不住瞭
銀價大跌,清朝的賠款怎麼算
銀價大漲,銀本位歸天
第十一篇 德意誌覺得地球太小
一個中歐小國的勵誌故事
德意誌商業帝國
「磚傢」把德意誌忽悠瘸瞭
一戰爆發與錢無關
殖民地多瞭,真挺纍的
第十二篇 兩個凱恩斯劣徒點爆全球
新政神話的破滅
希特勒高舉凱恩斯大旗
美國金雨澆灌納粹惡根
沒有帶頭大哥的世界
第十三篇 在布雷頓森林裏紙醉金迷
美元成瞭世界Q幣
黃金總庫暴走江湖
前蘇聯黃金救援美國
乞丐都不收美元瞭
國傢信用多少錢一斤
第十四篇 石油喪鍾,為誰而鳴
石油危機震世界
木炭、泥炭和煤炭
美國坐在高高的油桶上麵
吃石油長大的一代
石油的尖峰時刻
石油本位的世界經濟
尾聲:潮湧潮落五百年
尾聲
潮湧潮落五百年
讓人們的財富增加,錢袋子鼓起來,大概有這麼幾種主要的方法:土地裏産齣更多的農作物和礦産;人們更多地互通有無,自由貿易;科技對産品的深加工。
五百年前地理大發現,給歐洲人帶來瞭大片的土地,並促進瞭各大洲的自由貿易。此後的工業革命,開啓瞭科技進步的大門,世界人民終於富起來瞭(當然瞭,一部分人先富瞭起來)。
如果哥倫布還沒等發現美洲,就被憤怒的水手們扔進瞭大海,五百年來人類曆史和經濟的進程是否會完全改觀?
美洲還橫亙在大西洋和太平洋間,即使沒有瞭哥倫布,歐洲人也會發現美洲,而且基本可以肯定的是,歐洲人會比亞洲人更早發現並開發美洲大陸。因為就在哥倫布第一次航行迴來後,西班牙和葡萄牙就劃分瞭海洋界綫,一四九三年葡萄牙國王說服西班牙國王把分界綫嚮西挪瞭兩百一十海裏。然後在一五○○年,也就是達伽馬遠航印度之後,葡萄牙駛往印度的第二支船隊基本上沿著直綫衝嚮瞭南美洲的海岸,然後纔前往印度。很多學者猜測,也許葡萄牙在與西班牙劃定分界綫的時候,就已經知道瞭南美洲的存在。
但如果沒有美洲這塊大陸,歐洲經濟還能崛起並把亞洲、非洲遠遠地甩在身後嗎?
沒有美洲大陸,就不會有美洲的黃金和白銀湧入歐洲和亞洲,歐洲人用來交換亞洲香料、絲綢和茶葉的本錢就會少很多。更不利的影響是,歐洲將缺少一大片等待開發的土地,過剩的人口將失去齣路,歐洲的經濟增長率會繼續在低位徘徊。
在地理大發現之前的幾韆年裏,世界經濟即使不是在原地踏步,每年、每個世紀的增長也是微乎其微。看看東方的中國,在漢代已經達到瞭上億的人口,在後來幾百年的動蕩中人們卻掙紮在生存綫上;而歐洲自從羅馬帝國解體後,上韆年的歲月中大大小小的國傢為瞭一點點蠅頭小利你爭我奪,偶爾的繁榮過後又是滿目蒼涼。
說到底,古代世界經濟無法讓人們過上比生存綫高齣一大截的美好生活,是人口壓力造成的。古代世界每次經濟增長率提高帶來的繁榮,都會刺激人口的明顯增長,最終全社會的財富因為人口的增加而被平攤,為瞭讓更多的人口能夠生存下去,土地被劃分為更小的地塊,降低瞭使用效率;有限的礦産資源平攤到瞭更多人的頭上,每個人隻能得到可憐的一點點兒,沒有足夠的資本積纍去乾點大生意。人們的平均生活水平不會因為偶然的繁榮而明顯改善,全社會的經濟增長始終在低水平徘徊。一遇到戰爭、疾病、天災和糟糕的製度,整個經濟重新跌到生存綫附近。
就在地理大發現之前,歐洲正處於一小波繁榮期,各個國傢特彆是英國的人口在增長,人口壓力似乎又一次要反壓經濟增長率瞭。而且,非洲的黃金也越來越難以獲得,香料之路的一部分也因為君士坦丁堡的陷落而斷絕。
就在悲劇即將再次上演時,突然之間,美洲被發現瞭,廣闊的土地等待人們開墾,多餘的人口擁嚮瞭新大陸,歐洲各國的人口壓力驟減,經濟增長率得以保持在高位,美洲來的金銀提供瞭充足的啓動資金,歐洲經濟開始啓動瞭。
所以,歐洲人先富起來,純屬運氣好?
我並不這麼看。哥倫布遠航之前,英國人的圈地運動已經展開,即使沒有美洲大陸,他們也會慢慢發現自己土地下的煤炭大有用途;他們也會開始工業革命,隻是可能會比真實的曆史晚一些時候,但工業革命起源自歐洲是比較閤情閤理的推測。一旦人們對能源的飢渴感被調動起來,他們最終會發現石油的妙處,世界人民齊心協力奔小康的局麵終究會齣現。
所以,歐洲人先富起來,是天命所歸?
我也不這麼看。(旁白:老兄你吃錯藥瞭吧?)就算是擁有瞭美洲大陸礦産最豐富的黃金地段,西班牙人依然揮霍掉瞭所有從印第安人那裏打劫的財富,以及自己從美洲開採的財富。而北美貧瘠土地上的英國殖民者卻勵精圖治,硬生生從維吉尼亞的碎石崗起步,最終締造瞭一個偉大的國度。
所以,美洲帶來的「物」的增加--廣闊的土地、豐富的礦産--僅僅是讓歐洲人有瞭發財的機會而已,隻有結閤瞭「人」的因素--自由貿易、科技進步--他們纔沒浪費瞭上天賜予的這塊富饒大陸。
這五百年的風雲際會,人們在經濟領域到底做對瞭哪些,又做錯瞭哪些?
西班牙國王通過契約的形式,鼓勵自己的臣民去探險和徵服,打下瞭美洲廣闊的殖民地,擁有比起本土大幾十倍的陸地,一夜暴富,這是他們做對的事情。然而,窮兵黷武和奢侈揮霍,耗盡瞭本應用於經濟發展的資金;橫徵暴斂的稅收政策和荒唐透頂的貿易限製,一度使得在美洲開採金礦都變得無利可圖,從東亞嚮歐洲販賣瓷器都成瞭賠本買賣。這些都是西班牙犯下的經濟錯誤。
英國建立瞭一個為商人和資本所有者服務的政府,恰恰這些人是社會上投資實業和創造財富最活躍的階層。中央銀行和金本位製的創立,以及通過圈地運動建立的産權製度,加上對知識産權的保護,所有這些經濟和政治創新,都促進瞭國內和國際的自由貿易,也促進瞭科技進步,都是英國做對的事情,讓英國經濟趕超歐洲諸強,建立起世界範圍內的日不落帝國。
但是殖民地攤子鋪得太大,對英國本身是一種拖纍;英國的「南海股票泡沫」導緻股市崩盤後,英國對證券市場變得排斥起來,沒能充分發揮這種高效金融機構的威力,最終倫敦把世界金融中心的寶座拱手讓給瞭紐約。這些都是英國犯下的錯誤。
美國繼承瞭英國幾乎所有的經濟和政治創新,而且還充分地利用瞭證券市場--華爾街,華爾街的钜額資本化作瞭運河、鐵路、礦山,給美國帶來瞭騰飛。但美國也並非沒有犯過錯誤,南北戰爭前為瞭所謂的保護幼稚民族工業而設立的高關稅,傷害瞭自由貿易,傷害瞭美國人自己,險些令美利堅閤眾國分崩離析;經濟大蕭條時期羅斯福新政樹立瞭政府直接乾預經濟的糟糕先例,流毒後世。
另一個政府直接乾預經濟的案例是前蘇聯。與西班牙類似,前蘇聯坐擁豐富的金礦、石油資源。但是政府對經濟的強力乾預讓經濟領域毫無活力,效率低下,前蘇聯除瞭軍工和航太之外,其他産品在國際上毫無競爭力。
集體農莊製度調動不起前蘇聯農民的熱情,他們把熱情都投放到瞭一小塊自傢的私有土地上,因為這塊土地上齣産的東西可以拿到市場上齣售。結果在隻占全國總耕地麵積百分之三的私有土地上,生産瞭全國五分之一的牛奶量和三分之一的生肉量,以及大量的水果和蔬菜。曆史上俄羅斯曾經是歐洲的糧食齣口國,卻因為錯誤的農業政策,經常麵對糧食不足引發的飢荒,被迫齣售黃金換取外界的食物。在用資源支撐瞭幾十年後,外強中乾的前蘇聯終於走到瞭盡頭,各加盟共和國紛紛獨立。
納粹德國和希特勒的經濟政策比起羅斯福新政有過之而無不及,走到絕路上的納粹德國試圖用戰爭和掠奪來挽救毫無希望的經濟,但法國的拿破崙其實就是前車之鑒,兩個戰爭狂人都可恥地失敗瞭。靠掠奪維係的經濟模式永遠不是正確的財富之路,因為戰爭消耗瞭世界的財富,而不是讓世界的財富增加。本書沒有提及的日本在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上半葉從崛起到覆滅的過程,與同時期的德國十分相似。
另一種用掠奪來解釋國傢貧富的說法也很荒謬--非洲落後是因為被白人用武力打敗瞭,黑人受到瞭奴役和剝削;西班牙衰落是因為無敵艦隊覆滅瞭;法國衰落是因為拿破崙吃瞭敗仗。不是國軍不努力,實在是共軍太「狡猾」。侵略者毫無疑問應該受到譴責,但這種唯戰爭論掩蓋瞭決定國傢貧富的經濟力量。
五百年來,所有那些人們曾經做對的和做錯的事情,在今天的世界經濟中都可以找到現實版。這不禁令人對世界的未來既悲觀,又樂觀。
地球上已經沒有另一個美洲大陸等待人們去發現和利用,移民其他星球還隻是科幻小說中的夢境。一旦高能效的石油無可奈何地跨越産量的峰值,又沒有閤適的替代品,世界將重迴人口數量反壓經濟增長率的暗淡老路上,甚至走上毀滅一切的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絕路。
但即使沒有下一個美洲大陸,自由貿易將讓世界經濟更高效地生産財富和節約成本,科技進步仍將用有限的資源創造齣無限的財富,澆灌人們渴望發財的心靈。
嚮天再藉五百年,世界依然可能會變得更好,事在人為。
颱灣版序
曆史的孤兒
我們正在占領和使用著美國的土地,不是嗎?
就拿大豆來說吧。中國大陸地區一年從美國進口的大豆約有兩韆五百萬噸,按照美國大豆平均畝産約一百七十公斤計算,要生産齣口到大陸的那些大豆,大概需要一億五韆萬畝土地,摺閤一下,僅大豆進口一項,大陸就占領瞭美國約百分之○.二五的國土,而且是優質的良田,而非貧瘠的土地。
當然瞭,我們並沒有真的派兵去搶占那些良田,我們為那些大豆付瞭錢。但從經濟角度看,直接購買彆國的糧食和占領彆國的土地然後自己生産糧食,差彆可能並不大。
揮兵占領那些良田,就需要維持一定規模的軍隊,還需要有公務員來管理各項事宜;揮臂親自種莊稼,就需要購買種子、化肥、農機,還要付齣勞動,汗滴禾下土,這些全都是成本。最後,我們還要祈禱風調雨順,不要受災,否則糧食歉收,我們反而會賠本。這些費用算下來,並不一定會比直接購買彆國糧食的錢少。
從美國進口糧食就簡單多瞭,不管美國人的成本是多少,隻要我們覺得價錢不錯,我們就會進口。我們買美國的糧食,原因在於他們生産相同糧食的成本比我們低,他們的糧食售價比其他國傢的售價更劃算。一句話,購買美國的糧食讓我們的利益最大化。
這就是國際貿易的好處,它給貿易雙方都帶來財富。站在經濟的視角上,每個國傢應該摒棄代價高昂的戰爭和對峙,打開國門迎接自由貿易。可惜,世界曆史並不是這麼溫馨浪漫,翻開五百年來的曆史捲軸,上麵寫滿瞭血雨腥風和以鄰為壑。
硝煙彌漫的戰爭和翻天覆地的革命往往是史書中的主角,但卻未必是真實曆史中的主角。特彆是當我們觀察世界曆史時,國與國之間爾虞我詐,黨同伐異,熱鬧的錶象之下,也許有經濟力量的暗流在湧動,在推動曆史的進程。
這就是本書的關注點,有些時候,人們做齣的曆史決定,影響瞭本國乃至世界的經濟走勢;有些時候,在經濟力量的左右下,各國不得已做齣曆史決定。
無視經濟力量的國傢,無一例外地受到瞭曆史的懲罰。比如,許多國傢都曾扮演過曆史上「經濟孤兒」的角色,明清時期的中華帝國屢屢閉關鎖國,自絕於天下,積貧積弱;再比如立國兩百多年的美利堅閤眾國,也曾多次奉行孤立主義,傷害瞭本國,也傷害瞭世界。
正麵的例子如曆史上的琉球王國,雖然僅僅是一串小島嶼,物産匱乏,卻拒絕做曆史的孤兒,它曾一度在北至朝鮮,南至爪哇的浩瀚海洋中廣泛地從事海上貿易,把東亞和東南亞的商品倒來倒去,在強國夾擊中贏得瞭自己的一方天地。再如諸位讀者朋友所處的海峽對岸的島嶼,當這個島嶼置身於全球經濟圈中時,迸發齣巨大的能量,一舉躍居亞洲四小龍之列。
世界雖大,但沒有一片土地不與其他地區相聯係,沒有一個國傢能夠長久忍受做個曆史的孤兒的苦楚。所以倘若人們在海上發現一處可以釣魚的小島時,不妨翻看一下本書從經濟角度描述的五百年世界曆史,說不定能對如何打理這個小島有些新想法呢。
哦,我是在寫序言嗎?就此打住,是為序。
原序
拆解大國煉金術
地理大發現以來的五百年裏,世界曆史猶如按下瞭快進鍵,昔日那些延續幾百年甚至上韆年的帝國紛紛落幕,不論是橫跨歐亞的東羅馬帝國,美洲的印加帝國、阿茲特剋帝國,還是亞洲的莫臥兒王朝或中華帝國,統統遭到瞭下架處理。一些近代意義上的大國強勢崛起,你方唱罷我登場,各領風騷幾十年。
最開始崛起的幾個國傢,比如西班牙、葡萄牙、荷蘭和英國,都曾經是西歐可憐兮兮的窮鄉僻壤。它們奮鬥之初哪有什麼宏圖大誌,純粹是為瞭一件事而奔波--發傢緻富奔小康。本國土地狹小,物産有限,要發財怎麼辦?正所謂富貴險中求,這些國傢的人們揚帆齣海,渴望一圓發財夢。
他們成功瞭,不僅腰纏十萬貫,衣錦還鄉,還用海洋貿易賺來的財富作為資本,推動瞭歐洲工業革命的興起,這幫歐洲鄉巴佬實現瞭從「歐洲製造」到「歐洲創造」的轉變,再也不必眼饞東方國傢的富庶瞭。
有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西方列強的興起最初都來自於它們經濟實力的增長,不論是經濟總量還是人均財富,它們都超越瞭昔日的那些大帝國。因此當我們在透視大國興衰的秘密時,不可避免要關注它們的經濟興衰,關注它們是如何變富的,看看那些大國的點石成金的手指頭有什麼奧秘。
近代以來興起的大國中,雖有些如今已經淪為二流,比如西班牙、葡萄牙和荷蘭,但另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一百年前強盛的國傢,比如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雖然曆經兩次世界大戰、漫長的冷戰和數次經濟危機,在一百年後的今天依然是國力強盛的國度。這些現象提醒我們,國傢興衰既有四海皆準的經濟共性,也有異彩紛呈的經濟個性。
本書站在經濟的視角,力求講述五百年來世界曆史和經濟演變中的精彩故事,特彆是那些影響大國命運的經濟共性和個性。這些故事不僅對我們看清曆史迷霧背後的真相有幫助,對於我們分析今日世界的來龍去脈同樣有藉鑒意義。
本書繼續延續筆者在上一本拙作《透過錢眼看曆史.中國篇》中的寫作原則--「惡搞不史實,史實不惡搞」,在麵對史實問題時,注重證據和邏輯;對於不涉及史實的部分,用活潑、時尚和調侃的語言,讓讀者在愉悅中閱讀曆史,感受曆史的趣味。
感謝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齣版社,特彆感謝編輯王律,她在本書構思過程中建議筆者把主題聚焦在近代以來的曆史與經濟變遷上。感謝素材整理者齊月珍。最後感謝所有的讀者,你們的每次贊揚和批評都增加瞭筆者的精神收益。
波音
二○一二年八月二日於北京天通苑
我一直認為,曆史的進程,歸根結底是由無數個體和集體的經濟活動所驅動的。這本書的齣現,似乎正是我一直在尋找的那種能夠係統性地解釋這一點的讀物。《透過錢眼看大國興衰》,這個標題本身就極具啓發性,它暗示著一種獨特的審視角度。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套分析框架,幫助讀者理解不同國傢在不同曆史時期,是如何通過掌握和運用經濟資源來建立和鞏固其全球影響力的。或許,作者會著重分析那些被曆史巨輪碾過的“大國”,它們在走嚮衰落的過程中,是否存在著普遍性的經濟病癥。例如,過度依賴資源齣口而忽視産業升級,或者未能有效抑製貧富差距的不斷擴大,亦或是因為金融泡沫的破裂而元氣大傷。我非常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剖析這些“病癥”的根源,以及它們是如何一步步侵蝕國傢的根基。如果作者能夠將不同文明、不同時代的經濟現象進行橫嚮和縱嚮的對比,找齣其中的共性與特性,那將極大地拓寬讀者的視野,讓我們能夠更清醒地認識到,經濟實力對於一個國傢的長治久安具有何等重要的意義。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有一種厚重而滄桑的曆史感,深邃的藍底配上古銅色的燙金字體,仿佛訴說著一段段波瀾壯闊的過往。我個人一直對曆史和經濟學交叉領域的研究很感興趣,總覺得理解一個國傢的興衰,單憑政治軍事或者文化藝術的視角是遠遠不夠的,物質基礎,也就是經濟,纔是驅動一切的根本動力。這本書的標題《透過錢眼看大國興衰》恰恰抓住瞭這個核心,讓我對它充滿瞭期待。我設想,書中或許會從古羅馬的貨幣政策,到近代英國的殖民貿易,再到美國成為世界霸權的金融擴張,一步步揭示金錢的力量如何塑造瞭帝國的版圖,又如何最終導緻瞭它們的覆滅。也許作者會通過分析不同時期的財富分配、稅收製度、貨幣貶值、貿易順差逆差等具體的經濟指標,來勾勒齣國傢由盛轉衰的脈絡。我特彆好奇,書中會不會深入探討一些鮮為人知的經濟事件,比如某個關鍵時刻的金融危機如何引發瞭政治動蕩,或者某項經濟改革如何為國傢注入新的活力。這種宏大敘事與微觀經濟分析相結閤的方式,無疑能帶來一種全新的曆史閱讀體驗,讓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那些宏偉的曆史畫捲背後,究竟是怎樣的經濟邏輯在起作用。
评分我之前讀過不少關於曆史的書籍,但大多聚焦於政治、軍事或者文化層麵。而這本書的標題,則直指一個我一直覺得被低估瞭的維度——經濟。我迫切地想知道,《透過錢眼看大國興衰》是如何將枯燥的經濟學理論與生動跌宕的曆史故事融為一體的。我設想,書中可能會從某個重大經濟事件齣發,比如某個國傢在某個時期的對外貿易政策,或者是其國內的金融創新,然後層層剝繭,揭示齣這個事件是如何影響瞭國傢的力量對比,甚至最終導緻瞭其地位的起落。我期待書中不會僅僅停留在錶麵敘述,而是能夠深入分析經濟現象背後的驅動力,比如技術進步、人口結構變化、資源稟賦以及全球化進程等,是如何共同作用於一個國傢的經濟命脈,並最終摺射在大國興衰的舞颱上。我尤其希望作者能夠提供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觀點,打破一些既有的曆史認知,讓我們能夠以一種全新的視角來重新審視那些熟悉的曆史事件,發現金錢在這個宏大的曆史進程中扮演的至關重要的角色。
评分我一直對那些關於國傢命運的宏大敘事充滿好奇,但總覺得缺乏一個能夠清晰解釋其根本原因的綫索。《透過錢眼看大國興衰》這個書名,精準地觸及瞭我內心深處的疑問。我渴望在這本書中找到關於“錢”——這個最直接也最根本的驅動力——是如何影響一個國傢從崛起走嚮衰落的完整邏輯。我猜測,書中可能不會僅僅羅列曆史事件,而是會深入挖掘那些在幕後操縱國傢命運的經濟力量。也許作者會通過分析一個國傢在不同曆史時期,其財政收入的來源、稅收的公平性、資本的流動方嚮、以及對外經濟關係的策略,來揭示其強盛或衰敗的內在機製。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探討那些被忽視的經濟細節,比如某個國傢在某一時期是否因為過度擴張而導緻財政枯竭,或者是因為未能有效管理好外匯儲備而錯失瞭發展的良機。如果作者能夠將那些看似抽象的經濟概念,轉化為一個個生動鮮活的曆史故事,並清晰地展示齣它們對國傢命運産生的深遠影響,那麼這本書無疑將是一部極具啓迪性和閱讀價值的著作,能夠幫助我更深刻地理解人類文明進程中那些波瀾壯闊的篇章。
评分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首先被它散落的章節標題所吸引。我隨手翻到其中一個章節,標題赫然寫著“鑄幣權與王朝的基石”。這立刻勾起瞭我的好奇心,想象著作者是如何將這個看似枯燥的經濟概念,與王朝的興衰緊密聯係起來。我猜測,書中大概會講述在古代,一個王朝的穩定和強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能否有效控製鑄幣權,確保貨幣的穩定和流通。一旦鑄幣權旁落,或者貨幣被濫鑄導緻通貨膨脹,那麼整個經濟體係就會動搖,進而影響到社會的穩定和政權的統治。我甚至聯想到,也許作者會引用一些具體的曆史案例,比如某個王朝因為發行劣質貨幣而迅速衰落,或者某個統治者通過整頓幣製而重振江山的故事。這種從微觀的貨幣鑄造,到宏觀的王朝命運的視角,讓我覺得非常新穎。我期待書中能有足夠翔實的史料支撐,讓這些論述更加令人信服,而不是停留在泛泛而談的層麵。如果能夠深入挖掘其中錯綜復雜的關係,揭示齣隱藏在金錢背後的權力博弈和經濟策略,那這本書無疑將是一部非常有價值的曆史讀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