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既有的当代新诗史和当代文学史的新诗部分作为阅读和省察的起点,重点辨析与反思当代新诗史写作实践的「当代性」、变动性与历史性、修辞性之间的冲突。也对当代新诗史写作的文学制度、口述历史、期刊(民刊)、诗选年鉴以及教育机制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富有学理性的考量与省思。
作者简介
霍俊明
河北丰润人,诗人、诗评家、中国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现代文学馆特聘研究员、「第一朗读者」策划与学术总主持、「第一朗读者.最佳诗人奖」评委会主任,并曾于2011年至台湾屏东教育大学担任客座教授。主要从事新诗批评与新诗史学研究以及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化研究,着有《尴尬的一代:中国70后先锋诗歌》、《诗坛的引渡者》等。被学界相关评论家称为1990年代后期以来自由先锋批评家的代表人物,曾获2009年「诗探索.批评奖」,新锐批评家奖等。现任职于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
本书为中国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研究专案
导论:当代新诗史写作的可能与问题
第一章 变动与差异中的新诗史写作
第一节 「重写」视阈中的新诗史
第二节 叙事场域中的「十七年诗歌」
第三节 差异性的历史分期
第四节 诗歌观念与新诗史写作的范式转换
第五节 《中国当代新诗史》与《回顾一次写作》
第二章 当代新诗史写作的史料问题
第一节 新诗史料工作与研究状况
第二节 「地下诗歌」的系年问题
第三节 新诗版本
第四节 史料对新诗史写作的纠正与补充
第三章 新诗史命名
第一节 「九叶诗派」(中国新诗派)与「七月诗派」
第二节 「归来者诗群」、「前归来者」与「新归来者」
第三节 朦胧诗派或新诗潮等相关命名
第四节 潜在写作(地下诗歌、潜流诗歌)或前朦胧诗
第五节 「朦胧诗」之后:错乱的命名
第六节 新诗史的代际命名
第四章 当代新诗史写作的经典化
第一节 经典研究的审美自主性和文化研究
第二节 世纪末的经典化焦虑与经典重构的文化想像
第三节 食指在新诗史写作中的经典化
第四节 白洋淀诗群的经典化及女性诗人的命运
第五节 《今天》:诗歌传奇的经典范本
第五章 新诗史叙事中的朦胧诗
第一节 从白洋淀、《今天》到「朦胧诗」
第二节 朦胧诗人的认定
第三节 从边缘到中心的北岛
第四节 为新诗史所青睐的诗人:舒婷
第五节 顾城:塑造的「童话诗人」
第六节 新诗史写作中的朦胧诗反思
第六章 「另一类的历史叙事」
第一节 重审新诗史的写作模式
第二节 美学与本体性视阈中的书写
第三节 见证式(细节)新诗史
第四节 诗人的述史方式:《旁观者》与《左边》
余论
后记
序
当我在2006年酷热难耐的夏天抱着砖头一样厚的博士论文参加答辩的时候,近40万字的论文给参加答辩的各位评审老师们带来了相当的麻烦和不便。我能够想像我这本在字数上吓人的冗长的长篇大论在那个炎热的夏天给阅读论文的老师们所带来的痛苦。沉淀几年之后重审当年自己的文章,我不能不为其中的冗杂和驳乱而汗颜。当我将当年的论文大体上删减和修改至20万字并且其中的相关章节已经在《南方文坛》、《当代文坛》、《诗探索》、《名作欣赏》、《文艺评论》等杂志上发表,内心的不安稍稍有些减弱,因为我近一年来在白天尤其是夜晚的大刀阔斧般重新修改,甚至是重写和增补的一些章节应该不会辜负那些一直关注我「成长」的师友,尽管这本书仍然不够成熟和健全。
从2004年开始在导师吴思敬先生的指导下定下研究中国当代新诗史写作的选题,到今天转眼8年时间已经过去了。而面对着不断增加的新诗史着作以及不断改换研究思路的文学史文章,我也不得不调整这本书的构架和思路。如今的《当代新诗史写作研究》的整体状貌已经与当年参加博士论文答辩的版本有了相当大的差别,这种不断「修改」和「重写」的过程正好与1980年代以来「重写」文学史的冲动相合拍。而这种不断的变动和改写的过程恰恰是中国当代新诗史实践和研究的尴尬性甚至是某种宿命的延伸。面对着包括台湾和香港在内的近150部新诗史着作以及大量的当代文学史着作,我不能不处于巨大的惶恐之中,而我对当代新诗史写作的研究也只能是初步的,个人的。
面对着又一个世纪10年的结束,我深深体触到了时间的无情和历史的碎片化的折光。我记得2009年9月29日凌晨,着名的诗人绿原先生走了。而当2009年11月2日,我在北京罕见的提早到来的冬雪中参加绿原追思会的时候我强烈感受到历史有时候离我们越来越遥远了,尽管作为文学史的研究者们仍试图重返到历史的场景之中。在「重返」70年代、80年代甚至90年代的新一轮的文学史研究的话语冲动中,作为个人,我看到的历史永远都只是一个侧影。感谢恩师吴思敬先生多年来对我的巨大帮助与鼓励,尤其感谢陶东风先生的宽爱与大力支持。感谢在论文答辩会上洪子诚先生、杨匡汉先生、程光炜先生、王光明先生、孙玉石先生、张志忠先生、邱运华先生的宝贵意见与指导。北京的冬天再次降临,这本着作的完成又使我了结了一个不小的心愿。希望在将来的日子,我还能继续在喧嚣时代的深夜中静下心来,读读诗歌,写写文章,也回忆我所经历年代的诗歌往事和我们一代人的生活。
当1958年的寒假,时为北京大学中文系学生的谢冕、孙绍振、刘登翰、孙玉石、殷晋培、洪子诚这六位年轻人带有激情和理想走入和平里东街中国作协的五层红砖楼时,他们当时可能还没有意识到这是当代甚至20世纪中国新诗发展历史中的一个重要事件。但是,作为一种特殊的「中国化」的诗歌史写作方式却成为此后的经典范本和文化现象。1959年2月,穿着厚重棉服的谢冕、孙绍振、刘登翰、孙玉石、殷晋培、洪子诚在朝阳和平里中国作协宿舍楼前的意气风发的黑白照片重新唤醒了半个世纪前的记忆和一段繁复而尴尬的历史面影,印证了一代人在一个政治年代空前的青春革命激情和「小资情调」的奇妙组合。而转瞬之间,当年的青年学子已经都进入了功成名就的舒适老年,而历史的往事和历史叙述的剧烈性变动更是令人唏嘘不已。
面对着历史,面对着当代,我们的历史叙事该何去何从?
2012年7月改定于北京黄寺
读到《变动、修辞与想像:中国当代新诗史写作问题研究》这个书名,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那些我们熟悉的、或者偶尔听闻的当代新诗名家,他们身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们留下的那些令人回味的诗句。这本书试图去梳理“中国当代新诗史”的写作问题,这本身就充满了挑战。毕竟,“当代”的界限模糊,“中国”的范围广阔,“新诗”的定义也在不断被延展。我尤其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界定“中国当代新诗”这个概念的?是从改革开放之后算起,还是有更早的渊源?“写作问题”又具体指什么?是创作上的困境?是理论上的争论?还是评论史上的分歧?我隐约觉得,这本书会涉及到“主体性”的问题,在那个剧烈变动的时代,诗人如何确立自己的声音,如何回应社会的需求,又如何抵抗来自外部的压力,这都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同时,“修辞”的探讨,也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们会看到哪些具体的诗歌文本被细致地剖析?诗人如何通过语言的变奏,来表达他们对现实的观察和对内在世界的探索?这必然会涉及到语言的创新,也会涉及到对传统的反思。我希望能从这本书中,获得更清晰的脉络,更深刻的理解,去重新认识这段波澜壮阔的中国新诗史。
评分这本书的题目就足够吸引人了:《变动、修辞与想像:中国当代新诗史写作问题研究》。单看这几个词,就让人感觉它不是一本轻松易读的读物,而是深入文本、直抵问题核心的研究。我尤其好奇“变动”这个词,它指向了中国当代新诗在历史进程中的哪些具体变化?是形式上的演进,还是主题的转移?是作者群体的更迭,还是诗歌与社会现实之间关系的松动与重塑?而“修辞”,这更是诗歌创作的骨血,这本书会如何剖析不同时期、不同诗人所使用的修辞策略?是那些华丽的雕琢,还是朴素的白描?是传统的借用,还是创新的突破?“想像”,我想这是新诗最动人也最难以捉摸的部分,它承载了诗人的个体经验、时代情绪,甚至是民族的集体潜意识。这本书又会如何去触及、去解读这些“想像”的轨迹?它是否会揭示出,在看似风云变幻的文学图景背后,那些恒常不变的人类情感和生存困境?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不同于以往的视角,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耳熟能详的诗篇,发现那些被忽略的细节,理解那些在时代洪流中起伏跌宕的诗歌生命。
评分《变动、修辞与想像:中国当代新诗史写作问题研究》这个题目,让我立刻联想到一些我个人在阅读中国当代新诗时曾有的困惑和思考。比如,在某个时期,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的“伤痕诗”?又在另一个时期,为何又涌现出大量关注个体经验和日常生活的诗歌?这其中的“变动”究竟是如何发生的?是诗人自觉的选择,还是时代潮流的推动?而“修辞”的运用,我一直觉得是衡量一首诗是否具有生命力的重要标准。书中是否会详细阐述不同流派、不同诗人所采用的独特修辞手法?例如,那些极具个人风格的隐喻,那些精巧的比喻,或是那些撼动人心的排比?它们是如何服务于诗人表达的“想像”的?“想像”本身,又是一种怎样的力量,能够让那些抽象的情感和理念,转化为具体的诗意?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个宏观的视角,将零散的诗歌现象串联起来,揭示出它们背后隐藏的内在逻辑。同时,我也希望它能够深入到具体的诗歌文本,进行细致的解读,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那些伟大的作品是如何诞生的,以及那些被忽略的作品,为何值得我们去关注。
评分看到《变动、修辞与想像:中国当代新诗史写作问题研究》这个书名,我不禁好奇这本书的作者,是如何驾驭如此宏大的主题的。中国当代新诗的发展,经历了太多的起伏,也涌现了太多的面貌。要写一部“史”,并且还要研究“写作问题”,这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我尤其想知道,“变动”这个词,在作者的笔下,具体指的是哪些层面的变化?是诗歌语言的范式转换,还是诗歌观念的迭代更新?是对西方诗歌的借鉴与融合,还是对中国传统诗歌精神的继承与创新?而“修辞”,我相信绝不仅仅是字面上的技巧,它更是诗人思想的载体,是他们认识世界、表达自我的方式。这本书是否会深入挖掘不同时期、不同诗人独特的“修辞库”,并分析这些修辞如何在“想像”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开出绚烂的花朵?“想像”,这个词本身就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它关乎诗人的创造力,也关乎读者对诗歌的解读。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在那些看似混沌的年代,诗人是如何凭借他们的“想像”,在语言的疆域里开辟出新的天地,又如何通过“修辞”的艺术,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心灵图景。
评分《变动、修辞与想像:中国当代新诗史写作问题研究》这个书名,本身就透露出一种学术的严谨和思辨的深度。我猜想,这本书绝不是简单地罗列诗人和诗歌,而是会深入探讨中国当代新诗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写作问题”。“变动”大概是指诗歌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呈现出的种种变化,例如风格的转换、主题的转移、媒介的改变等等。而“修辞”,我想作者会着重分析诗人是如何运用语言的技巧来表达他们的思想和情感的,这其中可能涉及到比喻、象征、意象、节奏等方方面面,并且会对不同时代、不同流派的修辞特点进行比较和分析。“想像”,在我看来,是诗歌的灵魂所在,是诗人超越现实、抵达内在世界的能力。这本书会如何去捕捉和阐释那些构成中国当代新诗独特“想像力”的来源和特征?它是否会探讨诗歌与现实生活之间,以及诗歌与集体记忆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我特别期待它能够提供一些具有启发性的理论框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那些看似抽象、难以捉摸的诗歌现象,并对我们自己阅读和理解新诗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