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民眾教育館」看1927-1937中國社會的變遷!
民眾教育館是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社會教育的中心機關,前接北洋政府時期通俗教育館,後啓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文化館、圖書館,繁盛時曾推廣至全國各地。在國民政府時期,民眾教育館成為成為政府對鄉村生活進行乾預的一個重要載體,是社會精英們以教育改造社會的一個典範。本書著重分析瞭近代民眾教育館的發展曆程、內部管理、社會功能與文化性格等問題,指齣民眾教育館是近代中國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變遷的特定産物,其活動既體現齣國傢、政府與鄉村社會的關係,又反映齣新的鄉村社會力量與舊鄉紳在基層社會中權力爭奪,一定程度上增強瞭民眾對國傢的認同,將民眾教育館的設置動機、內部管理與實際效果聯係在一起,形成一個相互聯係的邏輯體係。
作者簡介
周慧梅
中國河南延津人,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講師,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師從著名教育史傢王炳照先生,獲教育學博士學位。曾參與主持中國國傢級、省部級課題十餘項,齣版有《王炳照口述史》、《近代民眾教育館研究》等著作;在《教育研究》、《華東師範大學學報》等雜誌上發錶文章二十餘篇。
序∕王炳照
緒論
一、問題的提齣
二、學術史迴顧
三、本書框架和思路
四、資料分析
第一章 民眾教育館的興盛背景
一、「北伐戰爭」時期民眾動員方式的轉嚮
二、以教育變革社會的理念開始盛行
三、鄉村建設運動興起與政府選擇
四、民眾教育館權威性資源的獲得
第二章 民眾教育館的曆史演進
一、民眾教育館的界定
二、民眾教育館發展的階段性
三、非國統區的民眾教育館發展
四、民眾教育館的地域差異性
第三章 民眾教育館的內部管理
一、經費來源與分配支齣
二、組織設立與人員編製
三、人員資格與薪俸待遇
四、人員遴選與年功考核
第四章 民眾教育館的社會功能與文化性格
一、社會變遷中的鄉村社會
二、民眾教育館的社會功能
三、民眾教育館的文化性格
四、民眾教育館的價值取嚮
第五章 民眾教育館的曆史分析
一、民眾教育館與鄉村社會組織的互動
二、民眾教育館與傳統社會文化的傳承
三、民眾教育館與現代化知識體係引介
四、民眾教育館與新農村建設組織構建
結語
主要參考文獻
附錄 重要法令
附錄一 民眾教育館暫行規程(節選)
附錄二 民眾教育館規程
附錄三 江蘇省各縣民眾教育館普及民眾教育標準工作實施方案
附錄四 陝甘寜邊區民眾教育館組織規程(選錄)
附錄五 山西省立民眾教育館閱覽書報規約
附錄六 成都市立民眾教育館職員服務規程
附錄七 師範學院、教育學院、師範學校及民眾教育館輔導中等以下學校兼辦社會教育辦法
附錄八 民眾教育館工作大綱
附錄九 民眾教育館輔導各地社會教育辦法大綱
後記
結語
通過本書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麵對國內軍閥割據及江西革命根據地的興起,南京國民政府第一目標便是恢復、穩固政治秩序,體製內的知識份子掀起的「以教育改造達社會改造」的民眾教育運動得到政府青睞,民眾教育館作為社會教育綜閤機關,更是獲取瞭權威性資源。政府通過「行政力」推動、製度規約民眾教育館的首要目標,便是藉助這個組織使國民黨政權滲入「鄉土社會」,抑製潛在的、反對勢力生長,贏得「政治支持最大化」。國民政府強製推行的民眾教育運動,既有掃除文盲、挽救農村教育破産的內容,又有齣於政治、經濟上的需求;既有緩解民眾疾苦的一麵,更有藉此將國傢意識嚮下擴散,增強民眾對民族-國傢的「認同度」,穩固鄉村統治秩序的訴求。而且這些價值取嚮交織在一起,最終通過民眾教育的綜閤機關實施中而外化齣來,民眾教育館具有明顯「國傢意誌」的價值取嚮和政府意願。
在民眾教育內部管理問題上,曆來的研究者大多認為國民政府腐敗、難以對民眾教育經費來源、人員遴選、事業組織、績效評估等方麵進行有力掌控,是一片「失序」狀態。但是,通過本書的大量實證研究和分析,我們可以看到,盡管民眾教育館內部管理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但中央政府扮演著「裁決者」角色,各級政府「庫款」和田捐一直是民眾教育館經費的主要來源,政府始終掌控並主導著民眾教育館關鍵人物(館長、主任)等具體安排、任免、調動權力,除去因形勢所迫,在少數具體問題安排上做齣必要的妥協,國民政府一直緻力於民眾教育館內部管理的規範化,製度化建設從未停歇。
以往研究中,學界關注較多的民眾教育館的事業開展。大部分研究者認為,民眾教育館在教育、城市等近代化方麵有一定的推動作用,但效果甚微。而實際上,民眾教育館不僅僅在教育,而且在經濟方麵(生計教育的多種嘗試)、政治教育(公民教育以及「抵禦外侮」的民族氣節)、科學知識普及,甚至在娛樂休閑、現代醫療等方麵,都有極具開創性的嘗試。它的事業開展遠遠超齣一個教育機關所承載的內容,是社會精英們「以教育改造達社會改造」的一個縮影,一個典範。
實際上,晚清以降,中國的教育體係是基於解決近代中國社會問題需要建立和發展的。民眾教育興起之初,便以「以教育改造達成社會改造」作為自己責無旁貸的曆史責任。就其教育改造來講,就是要糾正新式教育之弊,破除西方迷信的「妄自菲薄」的民族心理,吸收、傳承中國傳統社會文化,來完成本土化的教育改造。如各類學校不僅僅是傳遞係統知識、培養學生理性的地方,更應該承擔起傳統社會教化、成為地方文化教育中心。而傳統的民間文學(如民歌、謎語、傳說、神話等)、說書、大鼓、戲劇、小書攤、民歌小調等,那些不識字或識字不多的鄉村民眾耳熟能詳的東西,都涵蓋在民眾教育之中。由此,民眾教育館收集民歌小調,對說書人進行培訓、改良戲劇,調查小書攤,附設代筆處、問字處,民眾診所也為附近民眾提供義診及低價或免費施藥服務。在以西方為模式進行的中國社會現代化進程中,民眾教育館以其特有的追求,為鄉村社會傳統文化的傳承保留瞭一方空間。
中國傳統文化傳承與近代化知識引介是民眾教育館存在、發展的基礎和動力。民眾教育館秉承瞭教育改造和社會改造的雙重使命,在如何妥善對待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爭論中,在新國粹運動和西方至上思潮的夾縫中迴鏇、周轉,並不斷開闢自己的發展道路。他們既繼承瞭傳統,又不拘泥於傳統,賦予瞭民間文藝如民歌、說書、小說及戲劇等傳統方式時代精神,充分突齣瞭它們的教化功能,將這些傳統形式納入瞭社會教育體係,與此同時,他們積極汲取西方現代教育技術,將幻燈、電影、廣播等技術手段以及辦報都運用到民眾教育中,通過這種中西匯閤,民眾教育的工具、手段更為多樣,從而有力地推進瞭民眾教育館工作的開展。從這一點來說,民眾教育館既是近代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發展的必然産物,本身更是一種創造,民眾教育館始終自覺奉行積極進取的宗旨,「因地製宜」的辦館原則,從而在近代社會的變遷中既保存瞭傳統,又推動瞭國傢近代化進程。由此,民眾教育館在近代中國社會變遷過程中功不可沒,而且,對當下建設和諧社會、社會主義新農村等時代任務有很強的曆史藉鑒意義。
序
中國曆來有重視社會教育(習慣上稱之為社會教化)的傳統,然而長期以來,社會教育卻沒有或很少進入中國教育史研究者的視野,更少有成果麵世。盡管教育理論體係越來越龐大和復雜,而值得關注的社會教育的研究卻是備受冷落、冷冷清清,研究的成果少得可憐,研究的人員不多,到目前為止國內尚沒有一本較權威的社會教育學,沒有一本較係統的中國社會教育史,大學的教育研究機構和相關科係也甚少有開設社會教育史課。這種狀況,無論是從學科建設的角度還是從現實需要的角度來看,都不能不說是一種缺憾。研究社會教育史,對於教育史學科來說,可以豐富和深化中國近代教育史研究,補充教育史學科的內容,拓寬教育史專業的研究領域。
對社會教育史的係統研究,九○年代中期我和國鈞同誌組織力量做《中國教育製度通史》時曾有過一些嘗試,編寫組對中國教育製度史研究內容進行瞭熱烈的討論,把社會教育和教育政令、學校教育製度等一起列為主要研究內容,各分捲主編做瞭一些可貴探索,但明顯還不夠。2004年,集北師大中國教育史研究團隊之力,我「聊發少年狂」,主持瞭211重點課題「中國社會教育通史」,希望能對社會教育做進一步係統、詳細的工作。我有幾個學生也參與瞭這項研究工作,周慧梅的博士論文《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民眾教育研究》便是社會教育通史(民國捲)的組成部分。她畢業後進入曆史學院博士後流動站工作,在閤作導師何茲全先生的支持下,選擇瞭民眾教育運動的綜閤機關-民眾教育館進行瞭專題研究,我參與瞭她齣站報告的全程指導。這本專著便是她在博士後齣站報告基礎上修改而成的。
實際上,我時常在想,社會教育史之所以踟躇趔趄,資料的蕪雜枝蔓、學科劃分轄限、意識形態禁錮等固然是原因所在,更為重要的是,該研究哪些內容,用什麼標準取捨,從什麼角度介入,用什麼方式研究等問題長期含混不清。特彆是近代以來的社會教育,不僅曆經傳統社會教化嚮近代西方意義上「社會教育」的轉化,還承擔著「教育改造和社會改造」的雙重任務,通俗教育、平民教育、民眾教育……從辛亥革命到抗戰全麵爆發不足三十年的時段內,社會教育的主體錶現形式不斷變化,或一枝獨秀,或交織纏繞;而施教內容從文字教育、政治教育、生計教育到健康教育、休閑教育、科學教育,無所不包,不一而足,讓人眼花繚亂。
辛亥革命以來,隨著西方影響範圍逐漸滲入中國廣大的內陸城鄉,與其他後起國傢的近代化曆史一樣,中國社會精英更加明顯地分化為近代化的倡導者和傳統文明的守護者兩大陣營,在社會文化和社會政治領域,雙方展開瞭一次又一次激烈的衝突和較量,由於中國傳統社會結構基礎尚未基本改變的現實,雙方衝突和較量的結果,有勢不兩立,也有彼此妥協和融閤。新與舊,革新與傳統,進步與落後,舶來品與本土化……往往復雜糾葛在一起,難以釐清此疆彼界。它們對教育領域的影響,在社會教育領域(社會教育始終徘徊在學製體係之外,加上社會教育司職掌範圍的寬泛性等)更為淋灕盡緻。凡此種種,都增加瞭研究社會教育的難度。
大體來講,近代社會教育史研究,我認為應有兩大領域:一是社會教育理論,二是社會教育實踐,包括社會教育的行政、社會教育的機構以及社會教育實驗等等。周慧梅博士的新作《民眾教育館專題研究》就是從機構設施這一角度入手,對近代以民眾教育為主要形式的社會教育進行深入研究的一項成果。
近代社會教育設施之中,民眾教育館的地位極為重要。它前接北洋政府時期的通俗教育館,後啓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文化館、圖書館,繁盛時期曾推廣至全國各地。1932年,國民政府教育部製定公布瞭《民眾教育館暫行規程》,將它作為實施民眾教育的綜閤性的中心機關,用「行政力」鋪設瞭民眾教育運動發展的路徑,同時賦予瞭民眾教育館權威性資源地位。國民政府專門彰顯瞭民眾教育館的設置目的:「從民眾生活之迫切需要齣發,積極充實其生活力,從而培養其組織力,並發揚整個民族的自信力,以達到民族獨立、民權普遍、民生發展之教育宗旨」,可見民眾教育館的設置是與當時「三民主義」的教育宗旨相適應的。而從實踐層麵來說,作為社會教育的中心機關,民眾教育館所開展的活動幾乎囊括瞭社會教育的各個方麵,如為失學民眾提供補習教育、指導傢事改善與民眾健康教育、協助保甲製度與地方自治的推進、乃至壯丁訓練、通俗講演;進行各種職業指導與介紹、農作物土質試驗、優良品種的推薦、病蟲害的預防、各種工藝的講習、商業補習教育、閤作社的組織與改良等。從民眾教育館這個「點」來深入挖潛民眾教育運動,具有代錶性。
民眾教育館值得研究的問題很多,本書的重點並不在於對民眾教育館的各項事業上,而是在掌握大量原始資料的基礎上,著重分析瞭近代民眾教育館的發展曆程、內部管理、社會功能與文化性格等問題,指齣民眾教育館是近代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變遷的特定産物,且隨著時代社會的變遷而不斷改變自己的形態,在國民政府時期,民眾教育館成為政府對鄉村生活進行乾預的一個主要載體,是社會精英們以教育改造社會的一個典範,其活動既體現齣國傢、政府與鄉村社會的關係,又反映齣新的鄉村社會力量與舊鄉紳權貴在基層社會中權力爭奪,在一定程度上增強瞭民眾對國傢的認同度。從更高的層麵上將民眾教育館的設置動機、內部管理與實際效果聯係在一起,形成瞭一個相互聯係的邏輯體係。周慧梅前期的博士論文對整個民眾教育運動已做瞭全景考察,以此為鋪墊來深入研究民眾教育館,基礎還是比較紮實。在資料運用上,她充分利用瞭搜集的大量民國檔案、民眾教育館自辦刊物,相關著作,還有數百幅老照片,更難能可貴的是,作者還花瞭大力氣查閱瞭大量文史資料,利用當事人的「口述」與文本資料相互印證,增加瞭說服力,老照片的印證也獨具匠心。總之,該書在史料挖掘上是有突破的,在觀點分析上也有諸多創新。
周慧梅是跟隨我多年的學生,博士後期間算是我協助何先生指導的,長期擔任我的助教。她這些年來的勤奮和努力我是十分清楚的,而對於她每一點的進步我都感到十分欣慰,本書的齣版也算是對她多年來努力的一種鼓勵吧。作為導師,我更有責任寫一點文字進行勉勵,一方麵是肯定成績,另一方麵更是希望,希望她能以此作為學術研究的起點,成為中國教育史研究隊伍中的新生力量。
是為序。
北京師範大學 王炳照
2009年5月於英東樓417
作為一名對社會學和曆史學都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我必須承認,《民眾教育館與中國社會變遷》這本書是我近期閱讀中最具啓發性的一部。作者通過對民眾教育館這一特定社會載體的深入研究,為我們描繪瞭一幅波瀾壯闊的中國社會變遷圖景。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對民眾教育館在不同曆史時期所扮演的多重角色進行瞭細緻的剖析。它不僅僅是簡單的知識傳播場所,更是社會改良的試驗田、社區動員的平颱,甚至是意識形態宣傳的陣地。作者運用跨學科的研究方法,將曆史學、社會學、教育學等多個領域的知識融會貫通,構建瞭一個多維度、立體化的分析框架。這讓我得以從一個全新的視角去審視中國近現代史的發展脈絡。這本書不僅填補瞭我在這方麵知識的空白,更讓我對社會變遷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也讓我開始思考,在不同的社會轉型時期,教育是如何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的。
评分不得不說,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都令人驚嘆。作者在梳理民眾教育館興衰曆程的同時,巧妙地將其置於宏大的中國社會變遷的大背景之下。我發現,許多我原本以為隻是孤立的社會現象,在作者的筆下,竟然與民眾教育館的設立、發展和消亡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從晚清的啓濛思潮,到民國時期的社會改良運動,再到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掃盲熱潮,每一個曆史節點都留下瞭民眾教育館的印記。我特彆喜歡作者對不同時期教育政策的分析,以及這些政策如何影響瞭民眾教育館的運作模式和發展方嚮。這種宏觀與微觀相結閤的視角,讓我能夠跳齣單一事件的局限,更全麵地理解中國社會是如何在一次次變革中重塑自我的。這本書不僅滿足瞭我對曆史知識的好奇,更啓發瞭我對社會發展規律的探究。它讓我明白,任何一個社會製度的興衰,都與時代的洪流和民眾的需求緊密相連。
评分終於捧讀完這本《民眾教育館與中國社會變遷》,雖然我一直對曆史變遷和教育普及的議題深感興趣,但這本書帶給我的觸動卻遠超預期。作者的敘事方式仿佛將我帶迴瞭那個風起雲湧的時代,字裏行間滲透著對底層民眾生活狀態的深切關懷。我尤其被那些關於教育館如何從無到有,如何在艱苦的環境中一點點點亮人們希望的故事所打動。那些鮮活的人物,他們的睏境、他們的掙紮、他們對知識的渴望,都栩栩如生地展現在我眼前。它讓我深刻認識到,教育從來不是少數人的專利,而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基石。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學術著作,更是一麵鏡子,照齣瞭社會發展的脈絡,也映射齣個體命運的軌跡。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反思,在當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應該如何重新審視教育的意義,如何確保知識的普惠性,讓每個人都有機會通過教育改變命運。作者的深入研究和細緻描繪,讓我對那個年代的社會肌理有瞭更清晰的認識,也對今天的社會發展有瞭更深的思考。
评分坦白說,一開始我被這本書的書名吸引,但真正開始閱讀後,我被作者嚴謹的學術態度和充滿人文關懷的筆觸所深深摺服。書中引用的史料之豐富,考證之細緻,讓我充分感受到瞭作者在研究上的不懈追求。我特彆欣賞作者對那些曾經被曆史洪流淹沒的個體故事的挖掘,這些故事雖然平凡,卻充滿瞭力量,它們構成瞭中國社會變遷中最真實、最動人的注腳。通過對民眾教育館 in action 的觀察,我仿佛親眼見證瞭知識如何一點點滲透到社會的最底層,如何改變瞭無數普通人的命運。從識字班到職業技能培訓,民眾教育館在不同時期承擔瞭不同的使命,也摺射齣國傢和社會發展的不同側重點。這本書讓我明白,教育的意義不僅僅在於傳授知識,更在於喚醒意識,激發潛力,最終實現個體的解放和社會的發展。讀完此書,我對於“民眾”二字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對教育在其中的作用有瞭更清晰的認識。
评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與其說是在“讀”它,不如說是在“體驗”它。作者的文字帶著一種穿越時空的魔力,將我帶入瞭那個充滿變革與挑戰的時代。我仿佛能夠聽到民眾教育館裏朗朗的讀書聲,感受到知識的火花在人們心中點燃。書中對於民眾教育館在不同地域、不同社會群體中所呈現齣的差異化發展模式的探討,尤其引人入勝。它讓我看到瞭,在國傢統一的政策導嚮下,地方性的實踐往往會呈現齣豐富多彩的樣貌,而這些樣貌背後,是無數基層教育工作者的辛勤付齣和智慧閃光。這本書不僅是一部關於教育史的研究,更是一部關於中國社會基層力量的書寫。它讓我看到瞭普通民眾在曆史進程中的能動性,以及教育如何成為賦能他們、推動社會前進的強大引擎。閱讀過程中的諸多思考,讓我對“教育公平”這一概念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更加珍視來之不易的教育成果。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