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面设计与实习:使用Visual Basic 2010(第三版)(附范例光碟)

介面设计与实习:使用Visual Basic 2010(第三版)(附范例光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Visual Basic 2010
  • 界面设计
  • 编程入门
  • 软件开发
  • Windows应用
  • 实习指导
  • 范例光碟
  • 第三版
  • 计算机教材
  • 应用编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延续"介面设计与实习-使用LabVIEW"一书籍,并以VisualBasic2010程式语言来重新设计与测试所有的介面电路。主要介绍VisualBasic2010基本概念、并列埠的基本概念与相关应用、串列埠的基本概念与相关应用、IrDA无线连结介面的基本概念与相关应用、USB介面的基本概念与相关应用。

  透过VisualBasic2010应用程式,我们可以与各种週边介面整合,并提供最佳的图形处理以及设计友善的人机介面。但随着WINDOWSNT作业系统的普及,许多输出与输入函式都已经无法使用,因此在本书中都会介绍如何加以应用。本书所有的程式设计皆在WINDOWSXP环境底下执行,且都加以验证测试过。本书适用于大学、科大电子系、电机系、资工系之「介面技术实习」、「介面控制实习」课程使用。

深入探索现代软件开发的基石:不仅仅是界面的构建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且深入的视角,探讨当代软件开发领域中至关重要的两个方面:软件工程的核心原则与实践,以及数据结构与算法在实际应用中的高效实现。我们着重于超越表层工具的使用,深入挖掘驱动复杂、健壮系统背后的理论基础和工程方法论。 第一部分:软件工程的严谨方法论 本部分将引导读者理解从需求获取到系统维护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强调在现代敏捷和DevOps环境下,如何保持软件质量和可维护性的平衡。 第一章:需求工程的精细化管理 本章摒弃了对简单功能列表的罗列,转而聚焦于高质量需求获取、分析与规格说明的艺术与科学。 冲突解决与优先级排序: 探讨如何运用如 MoSCoW (Must have, Should have, Could have, Won't have) 或 Kano 模型等先进技术,系统地处理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矛盾的需求。我们将详细剖析需求的可追溯性矩阵(Requirements Traceability Matrix, RTM)的构建,确保每一个代码行都能与一个明确的业务价值挂钩。 非功能性需求的量化: 深入研究性能、安全性、可用性(Usability,侧重于认知负荷和反馈机制)以及可扩展性等非功能性需求的建模。重点在于如何将这些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测试、可度量的工程指标(Metrics),例如,讨论如何使用响应时间百分位数(如 P95, P99)而非简单的平均值来评估系统性能。 原型设计与反馈循环: 分析低保真、中保真和高保真原型在不同开发阶段的作用。讨论“快速失败,快速学习”的哲学,以及如何设计有效的用户访谈脚本,以最大化从早期用户反馈中获取有效信息。 第二章:架构设计与模式的演进 本章超越了传统的四层架构描述,探讨适应微服务、事件驱动架构(EDA)和云原生环境的现代设计原则。 架构权衡分析(Architectural Trade-off Analysis Method, ATAM): 详细介绍 ATAM 如何系统地评估不同架构选择(如单体与微服务)在特定质量属性下的优缺点。我们将以一个具体的业务场景为例,展示如何量化评估延迟、一致性和部署复杂性之间的取舍。 SOLID 原则的深化应用: 探讨 SOLID 原则在大型代码库重构中的实际挑战,特别是“依赖倒置原则”(DIP)在实现清晰抽象层时的具体编码实践,以及“单一职责原则”(SRP)在面向对象与面向服务的分解中的不同表现形式。 分布式系统中的一致性模型: 介绍 CAP 定理的实际意义及其对数据库选型的影响。深入解析 BASE 理论(Basically Available, Soft state, Eventual consistency),并比较 Paxos 和 Raft 算法在实现强一致性服务中的核心差异和工程实现难度。 第三章:质量保证与测试策略的构建 本部分关注如何将测试嵌入到开发流程的每一个环节,实现持续集成和持续交付(CI/CD)。 高级测试金字塔的构建: 讨论超越单元测试的复杂策略。重点分析集成测试、契约测试(Contract Testing,如使用 Pact 框架)和端到端测试之间的合理比例分配。强调“测试的速度”与“测试的深度”之间的动态平衡。 性能与压力测试: 介绍负载模型的设计(如逐步递增负载、尖峰负载模拟)和结果分析方法。探讨如何使用火焰图(Flame Graphs)或性能分析工具来精准定位 CPU 瓶颈和内存泄漏源。 测试驱动开发(TDD)的实践哲学: 不仅关注红-绿-重构的循环,更深入探讨 TDD 如何作为一种设计工具来驱动清晰的、低耦合的接口设计,并讨论在遗留系统重构中使用“黄金大师(Golden Master)”测试的策略。 --- 第二部分:算法、数据结构与高效计算 本部分脱离了对常见排序和搜索算法的初级介绍,专注于在资源受限和大规模数据集背景下,如何选择和优化核心计算结构。 第四章:高级数据结构的深度解析 本章探讨那些在现代系统设计中频繁出现,但常被基础课程忽略的复杂数据结构。 平衡搜索树的变体: 详细分析 B 树、B+ 树在磁盘 I/O 优化中的关键作用,并探讨 Skip Lists(跳跃表)作为一种概率性数据结构,如何在保持对数时间复杂度的同时,简化实现和维护。 图论在网络与路径优化中的应用: 深入剖析 Dijkstra 算法、A 搜索算法及其启发式函数的选择对搜索效率的决定性影响。讨论如何在处理大规模社交网络或物流路径时,应用社区发现算法(如 Louvain 方法)的预处理优势。 哈希函数与冲突管理: 不仅介绍如何构造高质量的哈希函数(如 MurmurHash3),更重要的是,深入研究在分布式缓存系统和布隆过滤器(Bloom Filters)中,如何通过一致性哈希(Consistent Hashing)来最小化节点增减带来的数据迁移成本。 第五章:计算复杂性与算法优化 本章的核心是理解问题的内在难度,并学会在 NP 问题面前采取实用的近似策略。 不可解问题的处理: 针对旅行商问题(TSP)等 NP 难问题,重点介绍近似算法(如 Christofides 算法)和启发式搜索(如模拟退火、遗传算法)的原理与应用边界。讨论如何根据业务容忍度来选择最优的近似度保证。 动态规划的进阶技巧: 探讨状态压缩动态规划(Bitmask DP)在处理集合相关问题时的应用,以及如何运用斜率优化(Convex Hull Trick)来优化线性递推关系中的 $O(N^2)$ 复杂度到 $O(N log N)$ 或 $O(N)$。 并行计算与并发模型: 介绍如何利用多核处理器来加速算法执行。区分数据并行(SIMD)和任务并行。讨论在共享内存模型中,如何使用原子操作和内存屏障来保证并发算法的正确性,并介绍 MapReduce 范式在处理大数据集时的核心思想。 第六章:内存管理与性能调优的艺术 本章聚焦于代码在机器上运行时,如何与底层硬件交互,从而榨取极限性能。 缓存局部性原理(Locality of Reference): 详细解释 L1, L2, L3 缓存的工作机制及其对算法性能的巨大影响。展示如何通过数据结构布局的重新组织(例如,将结构体中的常用字段聚集,或使用数组而非指针链表)来提高数据缓存命中率。 垃圾回收机制的深入理解: 分析现代运行时环境(如 Java 或 C)中,分代回收、标记-清除、复制回收等算法的优缺点。讨论如何通过调整堆大小、监控 GC 停顿时间(Pause Times)来优化对延迟敏感的应用。 I/O 优化: 区别阻塞 I/O、非阻塞 I/O 和异步 I/O 的模型。讲解零拷贝(Zero-Copy)技术在高效数据传输中的核心优势,以及如何利用内存映射文件(Memory-Mapped Files)来减少用户空间和内核空间之间的数据拷贝开销。 本书期望读者在完成学习后,不仅能够“实现”功能,更能“设计”出具备工程美感、性能卓越且易于维护的复杂软件系统。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1章 Visual Basic 2010简介
 1.1 初步认识Visual Basic
 1.2 整合开发环境的介绍
 1.3 变数型态与常数
 1.4 基本语法
 1.5 工具箱
 1.6 撰写第一个Visual Basic应用程式
 1.6.1 第一个Visual Basic应用程式
 1.6.2 储存所建的程式档案
 1.6.3 进阶程式的设计

第2章 复合式介面开发板硬体与软体开发工具
 2.1 复合式介面开发板介绍
 2.1.1 UART介面电路介绍
 2.1.2 USB介面电路介绍
 2.1.3 I2C介面电路介绍
 2.1.4 SPI介面电路介绍
 2.1.5 SMbus介面电路介绍
 2.1.6 1-Wire介面电路介绍
 2.2 韧体编译环境-Keil C
 2.2.1 安装与进入Keil C Vision2软体
 2.2.2 Keil C Vision2软体环境介绍
 2.2.3 Keil C Vision2新专案建立
 2.2.4 Keil C Vision2除错环境介绍
 2.2.5 Keil C Vision2软体环境设定
 2.3 韧体烧录软体介绍- Flash Magic

第3章 并列埠的基本概念
 3.1 并列埠的基本介绍
 3.2 硬体特性
 3.3 Centronics并列埠
 3.4 软体暂存器-标准并列埠(SPP)
 3.5 双向埠
 3.6 BIOS的并列埠模式
 3.7 系统资源
 3.7.1 并列埠位址
 3.7.2 中断
 3.7.3 DMA通道
 3.7.4 增加并列埠

第4章 并列埠VB程式设计
 4.1 并列埠的程式设计概念
 4.2 并列埠8位元之输入程式设计
 4.3 并列埠Nibble模式之输入程式设计
 4.4 并列埠SPP模式之VB程式设计

第5章 串列周边埠的基本概念
 5.1 串列传输的格式与协定
 5.2 串列介面基本介绍与概念
 5.3 RS-232C规格的介绍
 5.3.1 电气特性
 5.3.2 连接器的机械特性
 5.3.3 RS-232C的介面信号
 5.4 RS-232C常用的接线方式
 5.5 RS-232资料格式
 5.6 UART特性与概念
 5.7 UART与RS-232C的信号准位转换
 5.8 PC主机的资源

第6章 RS-232 VB程式设计
 6.1 实习目的
 6.2 实习仪器及设备
 6.3 实习原理
 6.3.1 串列介面之传输设计
 6.3.2 A/D转换器简介
 6.3.3 A/D转换器类型
 6.3.4 ADS7852特性
 6.4 实习方法
 6.4.1 实习模组连接步骤
 6.4.2 串列介面通讯之单一通道A/D实验
 6.4.3 串列介面通讯之8通道A/D实验
 6.5 实验与测试结果分析

第7章 RS-485串列介面设计与应用
 7.1 实习目的
 7.2 实习仪器及设备
 7.3 实习原理
 7.3.1 RS-422与RS-485的基本概念
 7.3.2 RS-232、RS-422与RS-485串列介面的比较
 7.3.3 RS-422与RS-485串列介面标准
 7.3.4 新增RS-485串列埠
 7.4 实习方法
 7.4.1 实习模组连接步骤
 7.4.2 RS-485韧体程式设计
 7.4.3 RS-485介面的VB程式设计
 7.5 实验与测试结果分析

第8章 USB的基本架构与特性
 8.1 USB基本特性
 8.2 USB的历史沿革
 8.3 如何安装USB装置?
 8.4 USB的汇流排架构
 8.5 USB资料流的模式与管线的概念
 8.6 USB的传输类型
 8.7 USB的连接器与缆线
 8.7.1 机械结构
 8.7.2 USB介面的电气特性
 8.7.3 USB汇流排状态
 8.7.4 USB的电源管理
 8.8 USB介面的通信协定
 8.8.1 资料栏位的格式
 8.8.2 封包格式
 8.8.3 资料交易格式
 8.9 USB描述元
 8.10 USB的标准装置要求
 8.11 USB 3.0协定与基本概念
 8.8.1 USB 3.0实体介面
 8.8.2 USB 3.0机械特性
 8.8.3 USB3.0汇流排架构
 8.8.4 USB 2.0与USB 3.0协定的差异

第9章 PDIUSBD12 USB周边装置设计
 9.1 USB晶片的简介
 9.2 PDIUSBD12晶片组之基本特性与功能
 9.3 端点描述
 9.4 PDIUSBD12晶片组硬体介绍
 9.5 PDIUSBD12晶片组之命令总览
 9.6 USB韧体函式设计与应用

第10章 USB应用程式的设计概念
 10.1 主机通讯的基本概念
 10.2 主机如何发现装置
 10.3 所需之API相关文件
 10.4 HID装置驱动程式与DLL的特性
 10.5 USB HID API函式
 10.6 API函式与Visual Basic的基本概念
 10.6.1 宣告
 10.6.2 ByRef与ByVal传递的格式
 10.6.3 传递空值
 10.6.4 函式与副程式
 10.6.5 DLL名称的使用
 10.6.6 字串格式
 10.6.7 结构
 10.6.8 如何唿叫API函式?

第11章 USB HID API函式设计
 11.1 Windows与HID装置通讯的API函式
 11.2 寻找所有的HID装置
 11.2.1 取得HID群组的GUID-HidD_GetHidGuid函式
 11.2.2 取得所有HID讯息的结构阵列
     -SetupDiGetClass Devs函式
 11.2.3 辨识每一个HID介面
     -SetupDiEnumDeviceInterfaces函式
 11.2.4 取得装置的路径
     -SetupDiGetDeviceInterfaceDetail函式
 11.2.5 取得装置的代码-CreateFile函式
 11.2.6 取得厂商与产品ID码-HidD_GetAttributes函式
 11.3 检查HID装置功能
 11.3.1 取得包含装置能力的缓冲区指标
     -HidD_GetPreparsedData函式
 11.3.2 取得装置的能力-HidP_GetCaps函式
 11.3.3 取得数值的能力-HidP_GetValueCaps函式
 11.4 读取与写入资料
 11.4.1 传送输出报告(Output Report)给装置
     -WriteFile函式
 11.4.2 从装置读取输入报告-ReadFile函式
 11.4.3 传送特性报告给装置-HidD_SetFeature函式
 11.4.4 从装置读取特性报告给-Get_Feature函式
 11.5 关闭通讯-CloseHandle函式

第12章 USB介面应用程式设计
 12.1 HID API函式的引用
 12.2 USB韧体程式设计
 12.2.1 实习模组连接步骤
 12.2.2 USB韧体程式设计
 12.3 打开HID装置的通讯步骤
 12.4 Visual Basic表单程式设计
 12.4.1 取得HID群组GUID码-HidD_GetHidGuid函式
 12.4.2 取得所有HID讯息的结构阵列
     -SetupDiGetClassDevs函式
 12.4.3 辨识每一个HID介面
     -SetupDiEnumDeviceInterfaces函式
 12.4.4 取得装置的路径
     -SetupDiGetDeviceInterfaceDetail函式
 12.4.5 取得装置的代码-CreateFile函式
 12.4.6 取得贩售商与产品ID-HidD_GetAttributes函式
 12.4.7 取得包含装置能力的缓冲区指标
     -HidD_GetPreparsedData函式
 12.4.8 取得装置的能力-HidP_GetCaps函式
 12.4.9 取得数值的能力-HidP_GetValueCaps函式
 12.4.10 传送输出报告给装置-WriteFile函式
 12.4.11 从装置读取输入报告-ReadFile函式
 12.5 完整的USB HID装置测试程式

第13章 动态链结函式库(DLL)档案的设计与制作
 13.1 DLL档案的设计方法与步骤
 13.2 多个USB装置控制的DLL设计
 13.3 个别位元组传输的DLL设计

第14章 I2C串列介面之D/A转换设计与应用
 14.1 实习目的
 14.2 实习仪器及设备
 14.3 实习原理
 14.3.1 D/A转换器特性与工作原理
 14.3.2 I2C串列介面规格与特性
 14.3.3 TC1320-I2C 8-Bit D/A转换器
 14.4 实习方法
 14.4.1 实习模组连接步骤
 14.4.2 I2C D/A转换之韧体程式设计
 14.4.3 具备RS-232介面的I2C D/A转换之韧体程式设计
 14.4.4 具备RS-232介面的I2C D/A转换之VB2010程式设计
 14.4.5 具备USB介面的I2C D/A转换之韧体程式设计
 14.4.6 具备USB介面的I2C D/A转换之VB2010程式设计
 14.5 实验与结果分析

第15章 1-Wire串列介面之温度感测设计与应用
 15.1 实习目的
 15.2 实习仪器及设备
 15.3 实习原理
 15.3.1 1-Wire串列介面规格与特性
 15.3.2 DS1821温度感测器介绍
 15.4 实习方法
 15.4.1 实习模组连接步骤
 15.4.2 1-Wire温度量测之韧体程式设计
 15.4.3 具备RS-232介面的1-Wire温度量测之韧体程式设计
 15.4.4 具备RS-232介面的1-Wire温度量测之VB2010程式设计
 15.4.5 具备USB介面的1-Wire温度量测之韧体之程式设计
 15.4.6 具备USB介面的1-Wire温度量测之USBVB2010程式设计
 15.5 实验与测试结果分析

第16章 SPI串列介面之EEPROM存取设计与应用
 16.1 实习目的
 16.2 实习仪器及设备
 16.3 实习原理
 16.3.1 SPI串列介面规格与特性
 16.3.2 SPI时脉类型
 16.3.3 SPI协定之连接方式
 16.3.4 SPI介面的资料和控制引线
 16.3.4 25LC1024 EEPROM介绍
 16.4 实习方法
 16.4.1 实习模组连接步骤
 16.4.2 SPI EEPROM存取之韧体程式设计
 16.4.3 具备RS-232介面的SPI EEPROM存取之韧体程式设计
 16.4.4 具备RS-232介面的SPI EEPROM存取之VB2010程式设计
 16.4.5 USB介面的SPI RRPEOM存取之韧体程式设计
 16.4.6 具备USB介面的SPI EEPROM存取之VB2010程式设计
 16.5 实验与测试结果分析

第17章 SMBus串列介面之人体红外线感测设计与应用
 17.1 实习目的
 17.2 实习仪器及设备
 17.3 实习原理
 17.3.1 SMBus串列介面规格与特性
 17.3.2 人体红外线感测器- MLX90615介绍
 17.4 实习方法
 17.4.1 实习模组连接步骤
 17.4.2 SMBus红外线温度量测之韧体程式设计
 17.4.3 具备使用RS-232介面的SMBus红外线温度量测之韧体程式设计
 17.4.4 具备RS-232介面的SMBus红外线温度量测之VB2010程式设计
 17.4.5 具备USB介面的SMBus红外线温度量测之韧体程式设计
 17.4.6 具备USB介面的SMBus红外线温度量测之VB2010程式设计
 17.5 实验与测试结果分析

参考资料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是《介面設計與實習:使用Visual Basic 2010 (第三版)(附範例光碟)》,身為一個長期在台灣電腦補習班打滾的講師,加上自己也開發過一些小型應用程式,我一直覺得Visual Basic 2010這套工具雖然不是最頂尖的,但對於初學者來說,它的語法親切、介面直觀,絕對是踏入程式設計世界的一塊敲門磚。我曾看過不少坊間的VB教材,有些過於學術,有些又太過簡略,無法真正帶領讀者從零開始建立扎實的基礎。這本《介面設計與實習》之所以讓我特別感興趣,是因為它明確地將「介面設計」與「實習」連結在一起,這表示它不會只是空談理論,而是會引導你動手做出東西來,這對初學者來說是相當重要的。通常,程式設計的學習過程中,最讓人挫折的往往是看到一堆程式碼卻不知道它的實際用途,或是無法將腦中的想法轉化成可執行的應用程式。這本書如果能有效地將Visual Basic 2010的強大功能,透過大量的範例和實務操作,一步步地教導讀者如何設計出使用者友善的介面,並且將之與後端的程式邏輯結合,那將是一本非常有價值的參考書。我尤其期待它在「實習」這塊的呈現,是否能提供一些貼近實際開發情境的專案,讓讀者在學習過程中就能累積實際的開發經驗,而不是只停留在練習題的層級。

评分

我是一個對程式設計充滿熱情的業餘愛好者,平常工作之餘,喜歡鑽研各種程式語言和工具,試圖將腦中的一些小想法實現出來。Visual Basic 2010我接觸過一段時間,對它的易學性和快速開發的特性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次看到這本《介面設計與實習:使用Visual Basic 2010 (第三版)(附範例光碟)》,我被「介面設計」和「實習」這兩個關鍵字深深吸引。在開發的過程中,我常常覺得自己缺乏的是如何將功能性的程式碼,包裝成一個使用者友善、視覺化的介面。一本好的書,如果能提供一些關於如何巧妙運用VB 2010的各種控件,以及如何規劃和佈局介面元素的技巧,那對我來說將是極大的幫助。我特別希望書中能夠涵蓋一些進階的介面設計技巧,例如如何實現響應式佈局,或者如何為應用程式添加一些動態效果,讓它看起來更具專業感。而「實習」的部分,我則期待能看到一些真正有意義的範例專案,最好是能夠涵蓋一些常見的應用場景,例如簡單的記事本、計算機、或是可以讀寫檔案的小工具。光碟中的範例程式碼,如果能讓我從頭到尾地剖析其結構和邏輯,並能理解每一個部分的設計理念,那將會是我進步的關鍵。

评分

我是一名正在準備程式設計學習之路的學生,對於學習新的程式語言總是充滿了期待,但也時常感到迷惘。市面上的程式設計書籍琳瑯滿目,我總是不知道該如何選擇才好。這次看到《介面設計與實習:使用Visual Basic 2010 (第三版)(附範例光碟)》這本書,它的標題就吸引了我。我對「介面設計」這個詞特別感興趣,因為我常常覺得很多軟體雖然功能強大,但使用起來卻很複雜,不好上手。如果這本書能教我如何利用Visual Basic 2010來設計出好看又好用的介面,那對我來說將是一大福音。而且,書名中的「實習」兩個字,也讓我覺得這本書不是只教我理論,而是會透過實際操作來讓我的學習更有成就感。我非常希望書中能提供許多具體的範例程式碼,最好是能夠從最基礎的按鈕、文字框開始,逐步引導我建立一個完整的應用程式。光碟中的範例程式碼,如果能夠讓我直接下載、修改,甚至是在此基礎上進行擴充,那學習效果肯定會更好。我期待這本書能帶我進入Visual Basic 2010的世界,讓我能夠從零開始,一步步地學會如何設計和開發屬於自己的應用程式。

评分

身為一個在科技業前線奮鬥多年的軟體工程師,我對於坊間的程式設計書籍總是抱持著一種審慎評估的態度。畢竟,技術更新的速度太快,一本好的書不僅要傳授基礎知識,更要具備一定的前瞻性,讓讀者學到的東西不會很快就落伍。Visual Basic 2010雖然是比較早期的版本,但它的許多核心觀念和物件導向的思維,在後續的版本乃至於其他程式語言中依然適用。我對這本書的興趣點,主要在於它對於「介面設計」的側重。在現代軟體開發中,使用者介面(UI)和使用者體驗(UX)的優劣,往往是決定一個產品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一本好的VB教材,應該能夠深入淺出地解析如何利用Visual Basic 2010的工具箱,設計出符合人性化操作邏輯的介面,並將使用者與程式之間的互動設計得流暢而直觀。我特別希望書中能夠涵蓋一些關於佈局、色彩、字體、控件選擇以及事件處理等方面的設計原則,並透過具體的範例來演示這些原則的應用。此外,「實習」的部分也很重要,如果能包含一些實際的專案,例如小型資料庫應用、簡單的報表生成工具,甚至是桌面小遊戲的開發,那將會大大提升這本書的實用價值,讓讀者在學習過程中就能真正掌握到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應用程式的能力。

评分

作為一名資訊科系的教授,我對於學生的程式設計能力養成一直非常重視。Visual Basic 2010在過去的教學過程中,一直是我們課程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因為它能夠讓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透過圖形化介面的設計,快速地看到程式的執行結果,從而激發學習興趣。這本《介面設計與實習:使用Visual Basic 2010 (第三版)(附範例光碟)》的出現,讓我對如何提升學生的實務操作能力有了新的期待。我認為一本好的教材,應該能夠在理論與實踐之間取得良好的平衡。在「介面設計」的部分,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對於如何運用Visual Basic 2010的視覺化工具,來創建出符合現代審美和易用性原則的介面,有深入且系統性的講解。這不僅僅是控件的擺放,更包含了對於色彩、佈局、字體選擇以及使用者互動流程的考量。而「實習」的環節,則是我最為關注的。如果書中能夠提供一系列由淺入深,能夠逐步引導學生完成的小專案,甚至是結合一些簡單的資料庫操作或檔案處理的案例,那將會非常有助於學生將課堂上學到的知識,轉化為實際的應用開發能力。附帶的光碟,如果能提供完整的專案原始碼,並有詳細的說明,那將會大大提高這本書的教學效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