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西富平县最北边的一个小镇──峪岭乡,有人到访,他们最好客的表现是倒杯水给客人喝。在那里,水是最宝贵的资源,别说洗衣服、刷牙,连饮用都变得奢侈。」
「农民健康状况的保障程度,主要依赖乡村医院医疗技术水准的提高。目前农村医疗卫生机构普遍存在着规模小、设备简陋、药品种类少等问题。医生的文化素质偏低,医疗水准有限,难以满足农民就医的需要。致使农民稍重一点的病只好上市里定点医院治疗,加重了农民的医疗负担。」
「关怀行动」是香港骨科、康复科非政府慈善组织,于1993年成立。十多年来骨科医生、护士、理疗师、工作治疗师和康复用具技师等,分别到我国偏远地区,给困苦病患者免费治疗:包括手术、护理、训练,安装支具,配给康复用具等。多年来经「关怀行动」照顾的残障居民超过一万,接受手术者两千多。
自2006年,「关怀行动」把援助范围扩展到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给农村特困 (约总数1/10)农民缴纳年金,如有大病入院,又在政府报销之上补贴。援助地区,包括陕西富平县和四川5.12灾区崇州县。其中富平县受补助的乡镇于2012年升至24个。
为了深入了解新农村合作医疗执行以来的成绩和困难,「关怀行动」举办了一个小型调研,组织了45名陕西省的大学生,由曾在香港理工大学及内地就读硕士或博士课程,或现职陕西西北大学教授的导师指导。实地查访六周,获得了宝贵的资料,并经导师撰写总报告。本书的骨干内容,即来自参与调研的大学生的记录及感思,以及扎实的总报告。
作者简介
梁秉中教授(1941年-)
香港中文大学骨科终身教授、中医中药研究所所长、前国际骨科研究学会会长。
梁秉中教授毕业于香港大学(1966年),为知名骨科、显微外科及手外科专家。1970年获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医学院院士及澳洲皇家外科医学院院士衔。为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矫形及创伤学系的创系教授。
曾身兼政府多个谘询委员会委员,并曾任市政局议员五年,其后获委任为香港艺术发展局文学艺术委员会主席三年。回归后历任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自2000年起,梁教授担任中大中医中药研究所所长至今;并于2006年荣休后获颁中大矫形外科及创伤学终身教授衔。
1995年获授英国官佐勋章;2001年2月获香港大学颁授名誉社会科学博士学位;2002年获授银紫荆星章;2009年获香港红十字会颁发香港人道年奖。
1993年组织义务医疗康复队「关怀行动」,将义务医疗带往偏远地区。「关怀行动」于1994年成为註册慈善组织,为各地残障人士提供免费医疗服务、培训当地医护人员,并提供孤儿治疗兔唇、裂颚及其他先天缺陷的治疗机会。
名人推荐:
「『关怀行动』现在将这些调查研究结集成册,我认为,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希望大家能一起努力,为解决中国的农村贫困问题出力。」──董建华 前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
「我捧书细读,黄土地上生民的艰困一一跃现眼前,令我感受弥深。」──沈祖尧 香港中文大学校长
「现在梁秉中教授编着的《走进中国颁困农村》出版,这是表达他们『关怀行动』集进行赠医施药实践的成果,又是医疗工作的宝贵经验总结,也是『关怀行动』同人工作成绩和汗水的结晶。」──吴康民 前港区全国人大代表
「梁教授在『关怀行动』成立八十年的今天,出版了这本书是极有深意的,通过这些文字,我们可以了解『关怀行动』是因何而诞生,『关怀行动』做了些什么,『关怀行动』在中国医疗事务发生改变时,又应有什么改变,『关怀行动』怎样继续做好工作。」──金耀基 前香港中文大学校长
「本书以富平县为调查研究对象,调研结果可供内地有关当局参考。」──香树辉 资深传媒评论家
对于这本书,我不得不说,它的视角非常独特且具有高度的现实意义。作者没有选择从宏观政策层面去解读,而是选择了一种“沉下去”的方式,深入到中国最贫困的农村地区,用一种近乎纪实的笔触,记录下了那里真实的医疗卫生状况。我特别欣赏书中那些生动的个体案例,它们不仅仅是冰冷的数据,更是鲜活的生命故事。我仿佛听到了年迈的母亲,因为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而忍受病痛的折磨;我仿佛看到了年轻的父母,为了给孩子治病,而倾尽所有,甚至背负巨额债务;我也仿佛感受到了那些身处绝境的家庭,在面对疾病时的无助和绝望。这些故事,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医疗卫生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层面的问题,它更是一个与民生、与社会公平、与人的尊严紧密相连的根本性问题。通过作者的细致描绘,我看到了那些在贫困线上挣扎的家庭,他们不仅要面对生计的艰难,还要承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巨大风险。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它让我们看到了那些被遮蔽的角落,让我们听到了那些被忽视的声音,也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要实现真正的“共同富裕”,医疗卫生体系的健全和普惠,是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很吸引人,尤其是“走进中国贫困农村”这几个字,让我立刻联想到那些被城市光鲜亮丽的生活所忽视的角落,那些默默承受着艰辛却依然努力生活的普通人。当我翻开这本书时,我期待着能够获得第一手的、鲜活的资料,了解这些农村地区真实的医疗卫生状况,以及它如何深刻地影响着当地居民的生活,他们的健康,他们的希望,甚至他们的未来。我希望能看到作者深入基层的脚步,亲身经历的那些故事,那些可能充满着无助、困境,但也或许闪烁着坚韧和智慧的瞬间。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数据的堆砌,而是能够用生动的笔触,将那些抽象的数字背后的人文关怀展现出来,让我能够感受到那些农村家庭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每一次生病时的焦虑,每一次就医时的奔波,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朴素渴望。我相信,通过作者的实地调研,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中国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存在的短板,以及这些短板对民生造成的具体影响,比如教育的缺失、经济的停滞、甚至可能出现的社会问题。这本书的书名预示着一种深刻的洞察,我渴望通过阅读,能够真正“走进”那些地方,理解那些复杂而现实的问题,并思考我们如何才能为改善这些状况贡献一份力量。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走进中国贫困农村:从实地调研看医疗卫生与民生”,本身就蕴含着一种深入基层、直面现实的力量。作者没有选择从宏观层面进行泛泛而谈,而是以一种脚踏实地的态度,深入到那些最需要关注的角落。我非常欣赏书中对于中国贫困农村医疗卫生状况的细致描绘,它让我看到了许多我从未触及过的真实场景。我仿佛听到了那些因为看病难、看病贵而唉声叹气的村民,我仿佛看到了那些在简陋的医疗条件下,努力为村民提供帮助的基层医务人员。书中对于“民生”的探讨,更是将医疗卫生问题与村民的生计、教育、甚至是尊严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我看到了因病致贫的家庭,看到了因为健康问题而影响孩子学习的现象,也看到了整个乡村发展因健康状况不佳而受到的阻碍。作者的调研,不仅仅是数据的堆砌,更是对人性的关怀,对困境的理解,以及对希望的追寻。这让我对中国农村的发展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坚信,解决医疗卫生问题,是改善民生的关键一步,也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真的让我看到了中国农村基层在医疗卫生方面的巨大挑战。作者的调研工作似乎非常扎实,字里行间透露出的细节,让我感觉仿佛身临其境。我看到了许多关于基层卫生院设施简陋、药品短缺、医护人员不足的描述,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对于许多生活在偏远地区的居民来说,获得及时有效的医疗救治是多么困难。书中不仅仅是描述了客观的困难,更重要的是,它触及了这些困难背后的人文困境。我看到了那些因为看不起病而选择硬扛的农民,看到那些因为地理位置偏远而难以获得专业治疗的儿童,也看到了那些在极其艰苦条件下依然坚守岗位的医护人员。这些故事让我感到心痛,但也让我对这些普通人的坚韧和乐观精神充满了敬意。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没有回避问题,而是直面现实,用详尽的案例和数据,揭示了中国农村医疗卫生体系中存在的深层矛盾和结构性问题。它让我对“民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不仅仅是温饱,更重要的是健康的保障。这种对基层现实的深度关照,是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它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反思和思考,关于社会公平,关于发展方向,关于我们应该如何共同努力,去弥合那些存在的差距。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就已经充满了力量,它预示着一场深入人心的探险,一次直面现实的勇气。“走进中国贫困农村”,光是这句话,就足以勾起我强烈的好奇心。当我开始阅读,我便被作者那种亲身经历的笔触深深吸引。他没有站在高处居高临下地审视,而是放下身段,深入到那些最需要关注的角落,去倾听、去观察、去感受。书中对于医疗卫生体系在贫困农村的运作情况的描绘,细致入微,仿佛在我眼前展开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我看到了那些老旧的卫生室,设备陈旧,药品种类有限,甚至连基本的医疗器具有些都显得力不从心。而更令人心痛的是,这种不足的医疗条件,直接影响到了村民们的健康。书中关于因病返贫的案例,让我触目惊心,也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民生”的真正含义。它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富足,更是健康上的保障,是生命权上的公平。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在一些偏远地区,人们为了获得一点基本的医疗服务,需要付出多少努力和代价。作者的调研,不仅仅是数据的收集,更是对人性的关怀,对困境的理解,以及对希望的追寻。这让我深受启发,也更加坚定了我对改善农村医疗卫生状况的关注。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传递了一种强烈的信号——一种对中国最基层、最需要帮助的人群的关注。“走进中国贫困农村:从实地调研看医疗卫生与民生”,这句承诺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当我开始阅读,我便被作者的笔触所吸引,他用一种近乎纪实的风格,将我带入到那些贫困农村的真实场景之中。我仿佛亲眼看到了那些陈旧不堪的医疗设施,听到了村民们关于看病难、看病贵的诉说,也感受到了他们在面对疾病时的无助和彷徨。书中对于医疗卫生状况的描述,并非是流于表面的,而是深入到了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基层医务人员培训不足、医保政策落地困难等深层原因。这些分析让我对中国农村医疗卫生体系的复杂性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更重要的是,这本书不仅仅是揭示问题,它更是在探讨这些问题如何影响着村民的“民生”。我看到了因病致贫的家庭,看到了因缺乏医疗而影响孩子教育的困境,也看到了整个乡村发展因健康问题而受到的阻碍。作者的调研,是一种对现实的深刻反思,也是一种对未来的期许,让我更加关注如何才能为这些农村地区带来真正的改变。
评分这本书就像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见中国农村最真实的一面,尤其是在医疗卫生这个至关重要的民生领域。作者通过实地调研,展现了那些远离城市喧嚣的村庄里,人们是如何面对疾病,又是如何艰难地获取医疗服务的。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基层医疗设施的描述,那种简陋、缺乏设备、药品匮乏的景象,让我感到触目惊心。这不仅仅是硬件上的落后,更重要的是,它直接影响到了村民的健康和生命质量。书中有很多让人心疼的细节,比如因为路途遥远,一些村民在生病初期不得不选择忍耐,直到病情严重才冒险去县城或市里就医,而这时往往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这种“小病拖成大病,大病拖垮家庭”的恶性循环,在贫困农村地区并非个例。作者并没有停留在问题的罗列,而是深入剖析了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比如基层医生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医保报销比例不足、基层医疗机构的运行机制等等。这些分析让我对中国农村医疗卫生的现状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不仅仅是学术研究的成果,更是一种人文关怀的体现,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群体在生存线上为健康而奋斗的艰辛,也引发了我对如何才能真正提升农村居民健康水平的深入思考。
评分当我翻开这本书,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油然而生。作者以“走进”的姿态,将我们这些读者带入到中国贫困农村的深处,去亲身体验那里的医疗卫生现状,以及它如何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村民的福祉。“实地调研”这四个字,赋予了这本书坚实的基础和可信度,我期待着能够读到那些未经雕琢、原汁原味的故事和数据。书中关于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可负担性以及服务质量的描述,让我深思。我看到了那些在城市里被视为常态的医疗资源,在这些贫困农村是何等稀缺。从基本的诊疗、到急救、再到慢性病的管理,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挑战。作者的笔触,不仅仅停留在描述困难,更触及到了问题的根源,比如基层医疗人才的流失、医保政策的局限性、以及农村地区特有的健康风险等等。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儿童和老年人这两个脆弱群体的健康状况,以及他们如何在这个不公平的医疗体系中挣扎。这本书让我对“民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不仅仅是经济发展带来的物质改善,更是基本人权——健康权——的有力保障。这种对基层现实的深刻洞察,让我对中国农村的发展有了更全面的理解,也让我更加坚信,解决医疗卫生问题,是改善民生的关键一步。
评分这是一本非常有分量的书,它的标题就预示着一场深入人心的探索。“走进中国贫困农村:从实地调研看医疗卫生与民生”,这几个关键词组合在一起,触动了我对中国农村深层问题的关注。作者没有选择从遥远的地方进行分析,而是亲身下沉到基层,用最真实、最直接的方式,去揭示那些被遮蔽的现实。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医疗卫生状况的细致描绘,从基础设施的简陋,到医护人员的紧缺,再到药品供应的困难,每一个细节都真实地反映了贫困农村的困境。我仿佛看到了那些因为看不起病而选择硬扛的村民,看到那些在简陋的医疗条件下,努力为村民提供帮助的基层医务人员。这些生动的案例,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医疗卫生问题,不仅仅是数字上的统计,更是关乎每一个生命的基本权利。书中关于“民生”的探讨,更是将医疗卫生与村民的生计、教育、未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我看到了一个环环相扣的困境。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而复杂的中国农村,它让我们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引发了我对如何才能真正改善农村医疗卫生状况的思考。
评分这本书的题目,就如同一个邀请,邀请读者一同踏上一次充满人文关怀的旅程,去“走进中国贫困农村”。而“从实地调研看医疗卫生与民生”这一副标题,则清晰地指明了这本书的核心内容和价值所在。作者并没有选择坐在办公室里进行纸上谈兵,而是用他的脚步丈量土地,用他的眼睛观察现实,用他的耳朵倾听心声。书中所描绘的贫困农村的医疗卫生状况,充满了令人心痛的细节。我看到了简陋的医疗设备,匮乏的药品,以及数量不足、素质参差不齐的基层医务人员。这些客观条件的限制,直接导致了村民们在面对疾病时的困境。书中关于“民生”的论述,更是将医疗卫生问题提升到了一个更宏观的层面。它让我明白,健康,是民生的基石,没有健康的保障,再多的物质财富也难以真正带来幸福。我看到了因为一场大病而导致一个家庭陷入贫困的悲剧,也看到了因为缺乏有效的医疗干预,而影响到农村地区人口健康水平的普遍现象。作者的调研,是一种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也是一种对公平正义的追问,让我更加关注如何才能为这些最需要帮助的人们,建立起一道坚实的健康屏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