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西藏两代人

苦难西藏两代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西藏
  • 苦难
  • 历史
  • 回忆录
  • 文化
  • 社会
  • 人物
  • 传记
  • 当代中国
  • 民族问题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西藏苦难两代人」是一本横跨半世纪,诉说境内藏人苦难的书。

  书中的两位主人翁丹巴索巴与慈望顿珠,一出生在三十年代、一在七十年代;一是圣城拉萨人、一来自遥远的康区;一为忠心耿耿的西藏政府公务员、一是与世无争的朴实农民。两人虽然身分、背景南辕北辙,但在中共管控的一甲子时光中,几代藏人所经历的苦难都是相同的,丹巴索巴成为阶下囚,在狱中尝尽了种种毫无人性的待遇,在没有麻醉下被活生生地拔出腿骨,甚至曾饿到发昏想吃一口狱友的尸首;而另一主角慈望顿珠因抢救僧人而被中国军警追捕,身上的枪伤在无法就医的情况下化脓长虫,不想拖累同伴的他一心绝食求死,最后在同伴的鼓舞下,逃亡异乡,身上的两处枪伤成为2008年抗议事件的历史见证。

  两人的经历,是西藏民族六十年来的苦难,本书既为亡者言,也为生者书。它更昭明世人,西藏人永不放弃信仰与怀抱自由的坚韧意志。

作者简介

丹巴索巴

  1933年出生在西藏达孜地区,在拉萨官办学校接受寺院教育。19岁时,成为西藏政府公务员。

  1959在与中国军队奋战中受伤,进而被捕;他被迫在中国监狱接受劳改,后来被判处20年徒刑。历经漫长而严酷的牢狱折磨后,终于在1979年获释;1980年前往印度觐见达赖喇嘛尊者,并留在流亡政府担任公职直至2011逝世为止,享年78岁。

慈望顿珠

  1970年出生于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炉霍县一世代务农的家庭。

  2008年3月24日为了抢救和平抗议的僧人贡嘎而被中共开枪射伤,经村民解救下藏匿山野一年两个月,后在洛桑图登协助下,于2009年抵达印度,重获自由。

  目前奔走世界各地,告诉世人发生在他身上以及西藏人的苦难遭遇。

追寻遗失的文明之光: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兴衰史 第一章:两河之地的黎明——苏美尔的诞生与早期文明的奠基 尼罗河的赠礼塑造了古埃及的辉煌,而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的交汇,则孕育了人类最早的文明摇篮——美索不达米亚(Mesopotamia),意为“两河之间的地方”。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数千年的历史尘烟,深入探索这片土地上第一批定居者——苏美尔人(Sumerians)——的伟大创举。 我们从公元前四千年开始,描摹苏美尔人如何从分散的部落,逐渐汇聚成拥有城市国家(City-States)的复杂社会形态。乌鲁克(Uruk)、乌尔(Ur)、拉格什(Lagash)等城邦的崛起,不仅仅是简单的聚落扩大,更是人类社会组织结构的一次深刻革命。这些早期的城市,如同独立的小型王国,拥有自己的统治者(恩西Ensi 或卢伽尔Lugal)、神庙(Ziggurat)和复杂的灌溉系统。 苏美尔人的智慧首先体现在他们对自然环境的征服上。两河泛滥不定,使得农业生产极具挑战性。然而,正是这种挑战,激发了他们建造宏大灌溉工程的决心。水渠、堤坝和蓄水池的系统化建设,使得农业产量大幅提高,为人口增长和专业分工提供了物质基础。我们详细考察了苏美尔神庙经济的运作模式,神庙不仅是宗教中心,更是土地所有者、财富管理者和再分配中心,体现了早期神权与世俗权力紧密结合的特征。 但苏美尔最不朽的遗产,无疑是文字的发明。约公元前3200年左右,楔形文字(Cuneiform)在泥板上诞生。这种最初用于记录贸易和税收的符号系统,很快发展成为记录法律、文学、历史和科学的强大工具。我们将剖析楔形文字的演变过程,从象形符号到表音符号的抽象飞跃,以及它如何使得知识得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行传承。同时,本书也将重点介绍苏美尔人的数学和天文学成就,他们对“六十进制”的掌握,至今仍影响着我们对时间(小时、分钟)的计量方式。 第二章:阿卡德的统一与帝国的初现——萨尔贡的雄心与苏美尔的衰落 苏美尔的城邦文明虽然辉煌,但其内部的持续竞争与冲突,也为其后来的统一埋下了伏笔。公元前2334年左右,一个来自美索不达米亚北部地区,使用闪米特语系的民族——阿卡德人(Akkadians),在一位杰出的军事领袖萨尔贡(Sargon of Akkad)的领导下,完成了前所未有的壮举:建立了美索不达米亚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的帝国。 阿卡德帝国的建立,标志着政治地理格局的根本转变。萨尔贡通过军事征服,首次将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之间的所有城市连接在了一个单一的行政体系之下。本书将深入分析萨尔贡的统治策略:他如何通过任免亲信、统一度量衡和推广阿卡德语作为官方语言,来巩固其统治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然而,帝国的荣耀往往伴随着内部的张力。阿卡德帝国虽然在文化上吸收了大量苏美尔的元素——包括宗教信仰和楔形文字系统——但其统治者与被征服城邦精英之间的关系始终微妙。我们考察了萨尔贡之孙纳拉姆辛(Naram-Sin)的统治,他大胆地宣称自己为神,这在传统的美索不达米亚宗教观念中是一个巨大的飞跃,也预示着中央集权的强化,但也引发了神庙祭司阶层的反弹。 阿卡德帝国的最终崩溃,并非单纯的军事失败。我们将探讨外部压力——来自扎格罗斯山脉的蛮族入侵(如胡里特人Guti)与内部环境恶化(可能包括长期干旱导致农业歉收)的复杂交互作用。帝国瓦解后,苏美尔的文化遗产得以在“苏美尔复兴”的短暂时期内再度闪耀,但历史的车轮已经驶向了一个新的时代。 第三章:巴比伦的崛起与汉谟拉比的遗产——法典、星象与王权 在后阿卡德时代的美索不达米亚,权力中心逐渐南移,并最终被一个新兴的、来自幼发拉底河畔的小城邦——巴比伦(Babylon)——所掌握。公元前十八世纪,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Hammurabi,约公元前1792-1750年在位)以其卓越的政治手腕和军事才能,重新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了古巴比伦王国。 汉谟拉比的功绩,不仅在于军事扩张,更在于他留下的不朽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本书将对这部石碑上的法典进行细致的文本解读。它不仅仅是一系列惩罚措施的罗列,更是研究早期社会结构、阶级关系(自由民、平民、奴隶)、婚姻制度和经济契约的珍贵文献。法典所体现的“以眼还眼,以牙还牙”(Lex Talionis)原则,揭示了古代法律思想的朴素与严酷,同时也展现了国家对维护社会秩序的决心。 巴比伦城本身也成为了当时世界的文化中心。我们将介绍巴比伦神话体系中主神马尔杜克(Marduk)地位的提升,以及巴比伦的学者们在数学和天文学上的深远贡献。他们发展了更精密的代数计算方法,并建立了用于预测日月食的复杂星历表。这些知识并非单纯的理论研究,而是紧密服务于宗教和王权,通过占星术来指导国家决策。 然而,古巴比伦王国在汉谟拉比死后不久,便因内部不稳和外部势力(如赫梯人Hittites)的渗透而衰落。但这片土地上的文明火种并未熄灭,巴比伦的文化基因已经深深植入了后来的亚述和新巴比伦帝国之中。 第四章:亚述的铁血征服与帝国的荣耀——军事机器的构建与崩溃 在巴比伦衰落后的数百年里,美索不达米亚北部新兴的军事强权——亚述人(Assyrians),凭借其无与伦比的军事组织能力和残酷的战争策略,建立了古代世界最大、也是最具系统性的帝国之一。 亚述的崛起,与他们对冶铁技术的应用和常备军的建立密不可分。本书将详细分析亚述的军事革命:攻城技术(如攻城槌和壕沟作业)、骑兵的有效使用,以及系统性的恐怖统治策略——大规模驱逐和公开处决——如何在心理上瓦解敌人的抵抗意志。 亚述帝国鼎盛时期,其疆域从埃及延伸至波斯湾。我们重点考察了两位著名的亚述国王:萨尔贡二世(Sargon II)和亚述巴尼拔(Ashurbanipal)。亚述的统治依赖于高效的行政管理和遍布帝国的道路系统,用于快速调动军队和传递信息。 亚述的文化贡献同样不容忽视,尤其体现在其首都尼尼微(Nineveh)的宫殿艺术和图书馆的建立上。亚述巴尼拔建立了著名的亚述巴尼拔图书馆,收集和抄录了数万块泥板,其中包含了大量苏美尔和巴比伦的古老文献,如《吉尔伽美什史诗》。正是通过亚述的整理和保存,这些早期的文学瑰宝才得以流传至今。 然而,亚述的帝国建立在持续的掠夺和高压统治之上,这为其自身的覆灭埋下了祸根。内部贵族势力的膨胀、过度扩张带来的后勤压力,以及周边被压迫民族的反抗,最终导致了公元前612年尼尼微的陷落,帝国迅速瓦解。 第五章:新巴比伦的短暂辉煌与波斯的终结——文明的交替与遗产的永存 在亚述帝国被米底人和巴比伦人联手推翻后,美索不达米亚迎来了它历史上的最后一个独立辉煌时期——新巴比伦王国(Chaldean Empire)。尼布甲尼撒二世(Nebuchadnezzar II)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他重建并极大地美化了巴比伦城,著名的伊什塔尔城门和传说中的空中花园(尽管其确切位置和存在仍有争议),都代表了那个时代建筑艺术的巅峰。 新巴比伦对犹太民族的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我们介绍了巴比伦之囚(Babylonian Captivity)的历史事件,这是古代近东历史上民族迁徙与宗教信仰相互作用的一个典型案例。巴比伦的占星学在这一时期达到了其理论体系的顶峰,对后来的希腊天文学产生了直接影响。 然而,新巴比伦的辉煌如流星般短暂。公元前539年,波斯帝国的创建者居鲁士大帝(Cyrus the Great)兵不血刃地占领了巴比伦。这次征服标志着美索不达米亚作为独立文明中心的地位正式结束,两河平原并入了更宏大、更具包容性的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国(Achaemenid Empire)的版图。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探讨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对后世的深远影响:从楔形文字的传播,到法律思想的奠基,再到对天文历法的贡献,这些两河的智慧如何被希腊、罗马乃至后来的伊斯兰文明所继承和发展。美索不达米亚的城市虽然化为尘土,但它所开创的人类文明的基本模式,却如同两河的泥沙,沉淀在了人类历史的深处,塑造了我们今日世界的面貌。通过本书,读者将能完整地回顾和理解这个伟大文明从泥土中诞生、发展、辉煌,最终融入更宏大历史洪流的全过程。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推荐序

苦难的出口 交通大学客家文化学院 潘美玲

  这是一本记录苦难的书。

  第一部份是丹巴索巴叙说他在1959年到1979年身系囹圄的经历,一介出家僧官,在1959年之前担任拉萨政府的公务员,并在1959年随侍达赖喇嘛出走,途中受命为达赖喇嘛带信返回拉萨,成功完成任务之后,加入保护诺布林卡抵抗中共军队的战斗,因伤被捕入狱,从此失去自由,整整20年不见天日的痛苦煎熬。于1979年3月获释,1980年获准前往印度探亲,1981年起被任命为西藏流亡政府的公务员,直到2011年在印度达兰萨拉逝世之前,丹巴索巴都在达赖喇嘛的私人办公室服务,享年七十七岁。

  第二部份是慈望顿珠的故事,他是一个跑单帮的小生意人,来回往返家乡甘孜和拉萨之间,为牧民们带来拉萨、尼泊尔的物品维生,直到38岁的2008年3月24日为了解救因为进行和平抗议而受枪伤的僧侣贡嘎,自己身中两枪,之后被村民解救藏匿山野,历经一年两个月逃亡的惊险过程。他在2009年翻山越岭逃到印度,重获自由。目前周游列国,告诉世人发生在他自己以及族人的遭遇。

  丹巴索巴和慈望顿珠的经历皆非一般人所能想像,若西藏没有被中共入侵,他们若未遭遇这种翻天覆地的痛苦,生活就如一般常人,丹巴索巴担任政府的公务员,尽忠职守到退休,而慈望顿珠则依然往返在家乡和拉萨的路上,带着各色的物品,赚取零头小利,守着家园与妻子养儿育女。然而因为他们是藏人,他们的命运就无法脱离民族的苦命,僧官因为保家卫国被俘而成阶下囚,小百姓因为无法坐视僧侣受伤而不救,而沦为逃犯,他们所遭受的磨难不是因为他们作奸犯科,而是因为他们在最危险的时刻,作了「牺牲自我,以他人为先」的选择,展现了人类最高贵的情操,为中共所不容。

  丹巴索巴拖着病体,被关押劳改20年,慈望顿珠因为身受重伤,由五位毫不相识的村民,伴他逃亡并悉心照料长达14个月。两人承受屈辱苦难,命如风中残烛,苟活比寻死更需要勇气,丹巴索巴靠着坚定的信仰得以存活,慈望顿珠曾经不忍拖累同伴而绝食求死,愿意活下来的理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向世人见证藏人在中共统治下的痛苦处境。然而,诉说苦难也需要极大的勇气,因为人性好乐厌苦,每个人都有一堆苦水要吐,听到别人诉苦总是不耐,诉苦者还会被质疑陷溺过去,无法自拔,对丹巴索巴而言,「感觉讲述这段在敌人监狱里度过的真实经历的时候,往往会招致很多人的质疑与厌烦。…虽然至今记忆犹新,但很难表达出来;即使能够表达,也很难如实地重现当时的经历。因为,我已经失去了那样的勇气了。」

  然而有意识地纪录历史,特别是苦难的历史,是对抗压迫暴力的一种铁证,这些看似卑微琐碎的经历和讲述,构成的是宏观历史的叙事,人才不会随便地就消失,历史也不会轻易地被遗忘。丹巴索巴除了个人的磨难,还详细纪录着过世狱友的名单与死因,这些亡者所受的苦难于是也被记忆,而2008年的抗议事件,以及被慈望顿珠所救而后伤重不治的僧人贡嘎,也因而突破了中共的消息封锁,得以公诸于世而不被遗忘。

  通过丹巴索巴和慈望顿珠两人将苦难说出口,见证了民族的苦难。这本书既为亡者言,也为生者书,即使人身失去自由,也无法抵销丹巴索巴坚强的意志,而慈望顿珠挺身救人和五位解救他的村民,则提醒我们苦难必有出口,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抵抗,枪砲弹药无法征服,金银财宝无法收买,人性并未泯灭。

序 

我的经历与感受-身系囹圄二十载

藏文原着:丹巴索巴
中文翻译:更特东珠

  我们这个被称为雪域西藏的独立国家,被中共帝国侵略吞噬,以及使用武装暴力全面压境的结果,造成1959年以尊者达赖喇嘛为主的部分三区僧俗民众流亡到印度、不丹、尼泊尔等邻国。由于前世积累的恶业未尽之故,境内藏民在敌人的统治下,不仅忍受着难以想像的煎熬,而且,把我们民族从物质到精神所遭受的-无法言语的大肆掠夺和摧残的事件,仅仅凭我个人,绝不可能全面深入地叙述出来。

  我从1959年3月20日到1979年3月18日这段期间被关在敌人的监狱,脱离了社会生活,所以不要说了解外面的社会,就是连亲人的近况都无从得知,在这样的情况下,对当时的社会现状更是无从说起了。

  所以,我只能叙述身系囹圄时的些许个人的经历和苦难,除此以外,没有其他。我的经历,无论在西藏境内或在境外,一旦与人谈及这段苦难回忆,好多人会说:「放弃了吧,提那些旧话干嘛呀!」有的人甚至说:「经历了那么多的苦难,能够活下来,已经很不错了。」当我听到这些话,感觉讲述这段在敌人监狱里度过的真实经历时,往往会招致很多人的质疑与厌烦。在这样的背景下,不要说去记录这段经历,也很难有勇气从嘴里讲出来给众人听了。

  再说,自己生性愚钝,所学浅薄。在我们西藏的历史上未曾发生、未曾听闻的,而我却亲身遭受的这段摧残与折磨,虽然至今记忆犹新,但很难表达出来;即使能够表达,也很难如实地重现当时的经历。因为,我已经失去那样的勇气了。

  在如此举棋不定之下,尊者达赖喇嘛的秘书长达热先生多次鼓励我,一定要用文字把这段经历记录下来。尤其是尊者达赖喇嘛在1988年3月的西藏抗暴日大会上讲道:「真理在我们西藏这一方,但光把真理凭靠想像而加以信赖是不行的。所以,我们能把那些真理的事情如实地记录下来,这是非常重要的。近来中共对西藏境内施加新的影响力,暴政之下,我们从物质到精神所遭受的摧残以及苦难经历,当成往事予以搁置的话,这是不对的。我们不仅要把遭受的残酷经历呈现给世界,同时清晰地留在历史的记忆里,并且广为后代知晓,让世人能够清楚地看到,也能清楚地听到。所以说,截至目前为止,个人把自己的各种苦难与经历,如实地写出来,我觉得很重要。」尊者的这番鼓励和唿吁,对我鼓舞很大。

  我觉得如果还不把自己的经历写出来,就有悖尊者的教诲了。所以,在中共酒泉监狱里遭受三年苦役的这段经历、所有能够回忆记起的事情,便如实地写出来呈现给大众。

  敬请所有读者提供建议和指正,如有疑问,我会一一解释。

写于藏历2129年,西元2002年

作者的话 李贞慧

  本文主要内容为记录2008年3月24日在西藏甘孜州炉霍县僧俗和平起义事件中,藏民遭受中共军警开枪镇压,一名僧人中弹,主角慈望顿珠为一平民百姓,由于当时英勇挺身相救僧人贡嘎而身中两枪;他在不相识的同乡村民协助下,逃到深山躲避中共军警的追捕长达一年两个月,尔后逃亡到印度的真实故事。

  慈望顿珠目前流亡在北印度达兰莎拉,在西藏行政中央(西藏流亡政府)的协助下,与同伴洛桑图登于2011年3月间抵达台湾接受医疗检查,同时接受台湾援藏团体的邀请,于台湾各地举行多场小型的座谈、演讲及记者会,我也有幸参与了其中几场座谈。依照慈望顿珠的真实故事来看,西藏人绝非如中共政府所宣传的-受中共「和平解放」后拥有「翻天覆地的幸福」,反而拥有的是「翻天覆地的痛苦」。因此在听完望顿珠的故事后,深感西藏人民的痛苦、藏民们为争取国家民族的自由与和平而牺牲奋斗的决心与毅力,以及他们彼此同甘共苦的同胞情义,决定将慈望顿珠所代表的西藏的苦难故事,写下来介绍给台湾人民。

  认真说来,缘起应该是我学习了西藏佛法。

  在尚未学习西藏佛法前,我只活在自己极狭隘的一方世界;对于台湾-这个滋养我成长立足的国土,每天发生了什么大小事都无关痛痒,更遑论会我会付予任何关注在自己所处的这个世界以及其所发生之事,我所关心的,无非一己之苦与乐。回首前尘,实是徒长年岁,枉费生而为人所具有的特殊能力,然而是西藏佛法改变了我。经由学习西藏佛法,我开始渐渐地得以感受到台湾、西藏以及全世界人们的痛苦,学会了不再只看得见自己,终于也看得见他人的需要了。从西藏佛法的学习里,我体会到佛陀的教导:利益这个世界,帮助人们解决痛苦,是我人生最重要的责任。虽然我内心仍旧匮乏、依然顽劣,但至少稍有「人」的模样了。但愿我这一粟渺小的亲身经历能见证「西藏佛法能开启人们的智慧」之沧海真理。

  最后,献给我的同胞-台湾人民;并且真心祈愿西藏佛法长久住世,西藏人民早日获得自由与和平。

带着枪伤流亡
——「劳改在西藏」国际会议证词 慈望顿珠
 
   首先,我要向各位来宾、会议主办方和所有支持西藏的团体和个人说一声「札西德勒」!

  今天我站在你们面前,是要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我的亲身体验和直接见闻——来讲述中共政府对西藏人民的压迫。

  2008年3月24日下午四点半,在觉日地区纳贡寺120位元尼姑的带领下,约有300名僧众集结在一起,抗议中国政府。很快,武装员警就包围了抗议人群,并鸣枪示警,截断了他们的退路。他们让尼姑们继续举行活动,他们就从前边和后边各个角度拍照、摄像。这之后,大约下午五点,我加入了来自觉日寺和纳贡寺的大批僧尼和俗众的行列,进行和平抗议。我们唿喊着口号:「达赖喇嘛万岁!」「马上让达赖喇嘛回家!」「西藏独立!」「西藏是西藏人的西藏!」「中国政府滚出西藏!」等。我们正唿喊着口号,300多中国军人和员警毫无人性地朝人群胡乱开枪,还发射了好几颗催泪弹,一瞬间只见枪弹、警棒、铁棍乱飞。我看到达格拉村扎西坚赞的儿子,20岁的僧人坤嘎中了弹,一头栽倒在地上。我跑过去,把他背起来,准备离开,这时又一颗子弹打来,打中我的后背,洞穿了我的身体,又从腹部飞出来。不一会儿,又一颗子弹打中了我的左臂,我抓不住了,坤嘎就从我的身上滑下来。我请旁边的人帮我把他扶起来,可是我自己却很快失去了知觉。朋友们把我附上他们的摩托,偷偷送到一个村民的家里。等我恢复了知觉,我得知军队已经进驻了村庄,我只能躲进山里去。期间我又多次昏死过去,历经了种种的苦难。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大部分时间我只能卧床,没有人搀扶,根本不可能走动。伤口痛起来常常让我失去知觉,连饭也吃不下。抓捕我的通缉令贴得到处都是,我不敢去医院治疗。伤口发了炎,脓血朝外流淌。我用刀子把发炎的地方割掉,把脓血挤出来,可是伤势并没有好转。这样搞疼痛难忍,后来我就用一根塑胶管把脓血导出来,可是伤痛并没有好转的迹象。

  那时我唯一的愿望就是死前能有机会见到达赖喇嘛尊者一面,向他和全世界所有热爱公义、和平的人们揭露共产党政府治下藏人所受的种种苦难,并以自己的其身经历作见证。此外,中国政府到处张贴通缉令,声称只要提供关于我和其他参与示威抗议的人的资讯,可以得到5到10万元的奖励。他们对觉日的寺院和附近的所有民房都进行监控,还挨家挨户地搜查。因此,我难以存身,希望能够早日出逃。但是由于伤痛十分剧烈,我一个人想要跑出去一点儿门都没有。后来,洛桑图登告诉我,他可以和我一起走。不过我告诉他,谁也保证不了我们这一去是死是活。洛桑说,尽管他一走,没有人照顾他年迈的母亲、伯父和妻子儿女,可是为了西藏的将来和藏人的幸福,他一点儿都不会感到后悔。于是,4月20日那天,洛桑和我骑上摩托车离开了我们的家乡。旅途十分艰难,因为我们为了避开岗哨和军营,大部分时间只能在夜间赶路。我们也经历了其他困难,如摩托车抛锚、从车上摔下、或者半道儿上没了油等等。我身负重伤,没人看护连穿衣吃饭都不会,我对洛桑一路的照顾十分感恩。遗憾的是,洛桑现在也上中国政府通缉的黑名单。像我一样,他也不能回家,丢下他的妻儿、母亲、伯父无人照管。奔向印度的路上,我们历尽艰辛,很多的地方地势险恶,崎岖难行,还常常忍饥挨饿。但是有三宝和达赖喇嘛尊者的保佑,我们终于在2009年5月18日到达了设在尼泊尔的难民接待中心。

  总之,中国政府在西藏三区把许许多多无辜的西藏英雄投入监狱,重判长达10到20年的监禁。那些暂时还没有被抓到人,像野兽一样在山间和林中出没,胆战心惊地隐匿着行踪,每天都睡不安稳,每天都遭受种种苦难。

  我希望我的枪伤和残废的手臂能够作为直接的证据,向全世界热爱和平公义的人们展示中国政府镇压藏人的真相。

(才望顿珠2012年5月19日)
(《观察》June 26, 2012首发)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苦难西藏两代人》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一次阅读的经历,更是一次深入骨髓的触动。作者以一种极其细腻且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两个时代背景下,普通藏族家庭所经历的变迁与挣扎。我被书中人物的命运深深吸引,从第一代人在旧制度下的辛劳与压抑,到他们在新时代初期的困惑与适应,再到他们努力寻找生活新方向的艰辛,每一个细节都让我感同身受。书中并没有简单地将人物划分为好人或坏人,而是展现了他们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的无奈与选择。我尤其能够感受到,作者并没有试图去扮演一个审判者的角色,而是以一种同情和理解的姿态,去还原那些被时间洪流裹挟的个体生命。我被那些充满生命力的细节所打动,比如,在贫困的生活中,人们如何用歌声和舞蹈来慰藉心灵,如何用朴素的宗教信仰来寄托希望,这些都让我看到了即便在最艰难的时刻,人类精神的强大与不屈。第二代人的故事,则更加复杂和引人深思,他们身处一个充满矛盾与机遇的新时代,既要承载父辈的嘱托,又要面对外部世界的冲击,这种内心的冲突与寻找,是这本书最为动人的地方之一。它让我明白,历史的厚重并非只有宏大叙事,更多的是那些普通人身上所蕴含的生命力量。这本书教会了我,在理解他人和历史时,需要有多么大的耐心和同情心。

评分

《苦难西藏两代人》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体验是深刻而多层次的。首先,作者以一种极其冷静和客观的笔调,铺陈开来,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遥远而又真实的时代。我没有看到激昂的控诉,也没有看到过于煽情的渲染,只是看到了最朴素的生活,最真挚的情感,以及在巨大时代变迁中,个体命运的跌宕起伏。书中对第一代人的描绘,让我感受到了他们在生存困境中的挣扎与坚韧,他们用最原始的方式,去面对生活的挑战,去守护家庭的完整。而到了第二代,则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局面,他们既要继承父辈的传统,又要融入现代社会,这种内心的冲突与探索,是本书最引人入胜的部分之一。我看到了他们身上的迷茫,对身份认同的困惑,以及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的摇摆。作者的叙事功力非常深厚,她能够将看似平淡的生活细节,刻画得入木三分,让我们感受到人物内心的情感波动。我尤其被打动的是,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书中人物也从未放弃过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努力寻找光明。这本书让我对西藏的理解,不再停留于表面的风景,而是深入到她的人文肌理之中,去感受那些曾经经历过的苦难,以及在苦难中孕育出的不屈的精神。

评分

《苦难西藏两代人》这本书,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历史的沧桑,也照出了人性的韧性。作者没有选择宏大叙事,而是将目光聚焦在普通人的生活点滴之中,用一种极为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两个时代背景下,藏族人民的命运变迁。我被书中第一代人的故事深深打动,他们在艰苦的岁月中,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着生活,用坚韧的意志面对着挑战。他们的经历,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特有的生存智慧与朴素的情感。而第二代人的故事,则更加引人深思。他们身处一个更为复杂的时代,既要面对传统的束缚,又要接受现代的冲击,这种内心的挣扎与彷徨,被作者描绘得淋漓尽致。我看到了他们身上的迷茫,对身份认同的困惑,以及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的艰难抉择。书中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充满了力量,它让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跨越时代的生命传承,一种在苦难中绽放出的希望。它让我对西藏的理解,不再局限于表面的风景,而是深入到她的人文肌理之中,去感受那份厚重与坚韧。

评分

《苦难西藏两代人》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挑战的年代,亲身经历着书中人物的悲欢离合。作者以一种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两个时代背景下,普通藏族家庭的生存状态与精神轨迹。我被书中人物的命运深深吸引,他们并非宏大的历史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个体。第一代人的故事,让我看到了他们在恶劣环境中的艰辛与坚韧,他们用最朴素的方式,去面对生活的磨难,去守护家庭的温暖。而第二代人的经历,则更加复杂和令人唏嘘。他们身处一个充满变革的时代,既要继承传统,又要适应现代,这种内心的拉扯与挣扎,被作者描绘得淋漓尽致。我看到了他们身上的迷茫,对身份认同的困惑,以及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的艰难抉择。书中没有刻意煽情,也没有回避苦难,而是用一种客观而富有同情心的视角,去展现历史洪流中个体的命运。那些关于生存的细节,关于亲情的温暖,关于对家园的眷恋,都如同点点星光,在黑暗中闪烁。这本书让我对西藏的理解,不再停留于表面的风光,而是深入到她的人文肌理之中,去感受那份厚重与坚韧。

评分

《苦难西藏两代人》这本书,我可以说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翻开的,起初我对书名中的“苦难”二字带着一丝犹豫,总觉得阅读沉重的历史题材会让人心情压抑。然而,当我真正沉浸其中时,才发现这不仅仅是简单的苦难堆砌,而是一部充满韧性、温情与深刻反思的史诗。书中的文字,没有激烈的控诉,也没有刻意的渲染,只是平静地讲述着两个时代背景下,普通藏族家庭的命运变迁。我仿佛能看到那些世代生活在高原上的面孔,他们脸上的皱纹记录着岁月的沧桑,眼神中却闪烁着对生活最朴素的渴望。从第一代人的艰辛求索,到第二代人的迷茫与挣扎,再到最终的寻找自我与传承,整个故事脉络清晰,情感真实。我尤其被打动的是,即使在最艰难的岁月里,书中人物也从未放弃过对希望的追寻。那些在苦难中绽放出的亲情、友情,以及对家园的眷恋,都如同高原上顽强生长的雪莲,虽历经风霜,却依旧保持着独特的生命力。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她没有站在道德制高点去评判任何一个人或一种制度,而是用一种悲悯的视角,去展现历史洪流中个体的无力感与抗争。读完这本书,我对西藏的了解不再局限于那些光鲜亮丽的旅游宣传片,而是看到了更深层、更真实的一面。它让我反思,在时代的巨变面前,我们每个人该如何安放自己的情感,如何坚守自己的信仰,又如何才能在传承中找到新的生机。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记录了一段历史,更在于它引发了我们对人性、对命运、对家园的深刻思考。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拿到《苦难西藏两代人》这本书,是带着点儿“猎奇”的心态去翻阅的。毕竟,西藏这两个字总是自带一种神秘的光环,而“苦难”则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吸引力。然而,当我真正沉下心来阅读,却发现这远非我最初想象的那么简单。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她仿佛是一位沉默的观察者,静静地站在历史的角落,用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呈现在读者面前。我看到了第一代人在变革前的挣扎与不甘,看到了他们在新时代初期的迷茫与适应,更看到了他们在巨变中顽强生存的勇气。而到了第二代,则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局面——既要面对父辈的期望,又要融入快速变化的社会,这种内心世界的拉扯,被作者描绘得淋漓尽致。书中没有戏剧化的冲突,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但正是这种平淡的叙述,反而让那些苦难显得更加真实,更加震撼。我甚至能想象到,在那些简陋的屋舍里,在漫长的冬夜里,人们是如何围炉取暖,如何分享着那些微薄的幸福。作者的文字中,没有过多的煽情,却处处流淌着深沉的情感,她让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的沉淀与积蓄。这本书让我对西藏的理解,从表面的风光旖旎,深入到了她骨子里所承载的厚重历史和人民坚韧的生命力。它不是一本提供答案的书,但它一定会引发你无尽的思考。

评分

翻开《苦难西藏两代人》这本书,我便被一股浓厚的历史气息所吸引。作者以一种旁观者的冷静,却又不乏深切的人文关怀,为我们讲述了两个时代背景下,藏族人民的生活变迁。我看到了第一代人在旧时代末期和新时代初期的艰辛求索,他们在时代的洪流中,努力地寻找生存的意义和方向。他们的故事,充满了汗水与泪水,但也闪烁着不屈的光芒。而第二代人的经历,则更加复杂和令人动容。他们成长在一个充满矛盾与变化的时代,既要面对父辈的期望,又要应对外部世界的冲击,这种内心的挣扎与探索,是本书最动人的地方。我看到了他们身上的迷茫,对身份认同的困惑,以及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的艰难抉择。作者的文字朴实无华,却极具感染力,她没有刻意去渲染苦难,而是将那些真实的生活细节,如同电影画面般呈现在读者面前。我甚至能够感受到,在那些简陋的屋舍里,在漫长的冬夜里,人们是如何分享着微薄的幸福,又是如何维系着彼此的情感。这本书让我对西藏的理解,更加深入和立体,它让我看到了在光鲜的背后,所蕴藏的厚重历史和人民坚韧的生命力。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读来感到心头沉甸甸的书,《苦难西藏两代人》。作者以一种非常平实却极富穿透力的文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鲜活的西藏生活画卷。我被书中人物的命运深深牵动,他们并非遥不可及的英雄,而是与我们一样,有着喜怒哀乐、有着悲欢离合的普通人。从第一代人的艰辛岁月,到第二代人的成长与挣扎,每一段经历都如同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也越发觉其深沉。书中没有过于戏剧化的情节,但那些看似平常的生活场景,却蕴含着巨大的力量。我看到了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如何互相扶持,如何用最朴素的方式表达关爱;我看到了在时代变迁中,人们内心的困惑与彷徨,以及他们为寻找出路而付出的努力。作者的叙事视角非常独特,她没有站在任何一边,而是以一种悲悯的姿态,去展现历史洪流中个体的无力与无奈,以及他们身上所闪耀出的生命光辉。我尤其欣赏书中对第二代人的刻画,他们身上背负着历史的印记,又努力地去拥抱未来,这种复杂的情感纠葛,被作者描绘得十分到位。这本书让我对西藏的认识,更加立体和深刻,它让我看到了在美丽的风景之下,所蕴藏的厚重历史和人民坚韧的生命力。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久久不能平静的书,读完之后,心脏里似乎被一种沉甸甸的情感所填满,但并非是悲伤,而是一种混合着敬畏、感慨和一丝不易察觉的希望。作者以一种非常克制而又充满力量的方式,勾勒出了“苦难西藏两代人”的生活图景。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日常生活细节的描绘,那些细微之处,往往比宏大的叙事更能触动人心。比如,在寒冷的冬季,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分享着为数不多的食物,那种温暖与依偎,即便在贫瘠的环境下,也显得格外珍贵。或者,是在艰难的迁徙途中,孩子们天真的笑容,以及父母眼中不顾一切的守护,都构成了一幅幅动人心魄的画面。我能够感受到,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一定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去倾听、去理解、去感受。她没有急于给出一个结论,而是让故事自己去讲述,让人物的经历去说话。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第二代人的刻画,他们身处一个更加复杂多变的时代,既要面对上一代的遗留问题,又要应对外部世界的冲击,这种内外交织的压力,让他们常常感到迷茫和无所适从。然而,正是在这种挣扎中,他们也在不断地寻找属于自己的道路,也在努力地理解和传承那些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场心灵的洗礼,它让我看到了苦难之下的坚韧,看到了绝望中的微光。它不是一本轻松的书,但绝对是一本值得每个人去阅读的书,它会让你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重新思考人生的意义。

评分

读完《苦难西藏两代人》,我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仿佛刚刚从另一个时空中走出来,身上还带着高原特有的纯净气息,以及一种无法言说的沉重。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是它的真实感。作者没有选择去宏大叙事,而是将目光聚焦在几个普通家庭,甚至是几代人的生活轨迹上。我仿佛能看到,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是如何艰难地维系生计,如何在简陋的环境中维系亲情。那些关于饥饿、关于疾病、关于生存的描写,虽然朴实无华,却如同尖刀般直刺人心,让人无法回避。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那种在压抑环境下,对自由的渴望,对改变命运的憧憬,以及在迷茫中坚持的勇气,都展现得淋漓尽致。书中对第二代人的描绘,更是让我产生强烈的共鸣。他们身处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既要面对传统文化的束缚,又要接受外部世界的冲击,这种“夹缝”中的生存状态,让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我看到了他们身上的迷茫,也看到了他们身上蕴含的希望。这本书没有提供任何廉价的慰藉,它只是将那些苦难毫无保留地呈现在你面前,然后让你自己去体会、去反思。它让我明白,历史并非只有书本上的记载,它更活在每一个普通人的生命故事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