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毛世紀的「史記」:作為史籍的詩輯
這部柏樺稱為「史記」(而不是「史詩」)的文字究竟應該擱到書店和圖書館的哪個角落?當然是曆史------它記載瞭毛澤東時代所發生的大大小小的社會事件。也當然是詩------一種無可否認的特殊修辭貫穿著整部長詩。不過,它又不是典型的曆史:畢竟,比起一般史傳寫作來,柏樺的文本既不以史實為終極目標,也不以某種特定曆史觀為框架,而是蘊涵瞭多重甚至曖昧的曆史感。然而,它也不是典型的傳統意義上的詩,因為抒情主體的位置被空瞭齣來,主體成為他者(the Other)的傳聲筒,承載瞭他者所有的欲望和話語。不過,這個主體並不□癥式地齣演他者的角色,而是偏執地排演瞭一幕幕他者的劇本,而演齣卻由於略顯稚拙而突齣瞭與其宏偉意義之間的不協調。也就是說,《史記:1950-1976》被詩和曆史扯到瞭兩個類彆的邊緣銜接處,既不墮入絕對客觀化的史實再現,又不膨脹為絕對主觀化的詩性錶現。
一個習慣聽見柏樺詩歌中尖銳叫聲的讀者會從這部《史記:1950-1976》中聽見什麼呢?在這裏,柏樺自己的聲音幾乎是聽不到的。這樣說,難道意味著柏樺僅僅是一個速記員嗎?當然不是。一方麵,柏樺佔據瞭曆史主體的位置,在編織故事的過程中倚賴瞭宏大曆史的背景;另一方麵,他又掏空瞭自身的主體性,既不贊美也不貶抑地鋪陳齣大曆史中的各種客觀情節(麵貌)。正如他在〈為何喜歡《首戰平型關》〉中寫的:
因為另一個拿駁殼槍的八路軍顯得很大
而我又很小
這個「拿駁殼槍的八路軍」可以說是曆史他者的形象代錶,而「我」當然就是在他者的偉岸身軀下顯得並不起眼的那個(虛擬)主體。無論如何,這不再是一個自我哄抬到宏大曆史高度的批判主體,而是在冷靜的敘述中體驗詞語和意義之間隱秘錯位的空洞主體。比如在〈一些有趣的事〉裏:
她卻興奮地說:天安門前的水是毛主席身邊的水,
它最甜、最有抗毒作用,用它洗瞭頭,
在階級鬥爭的大風大浪裏永遠也不會迷失方嚮。
作者顯然代替瞭這個女紅衛兵陳述瞭對於「天安門前的水」的理解(而不是超然地評點女紅衛兵的所言所為),他者的話語佔據瞭這個邏輯場域的主要背景。不過,不但這個他者的話語本身便是一種主觀的構建(或虛構,因為對天安門前水的功用的描述並非主流話語中的現成材料),而且這個邏輯場域也由於其意義的過度伸展而顯示齣嚴重的傾斜甚至坍塌。在這樣的圖景下,難道詩人還需要齣麵評判曆史的荒誕意味嗎?
當然,作為作者的柏樺也並沒有閑著。從他的《水繪仙侶》開始,柏樺就迷上瞭大概起始於艾略特的《荒原》而在納博科夫的《微暗的火》達到頂峰的注釋文學。在《史記:1950-1976》中,注釋往往將被注的事物扯到或近或遠的他處------雖然並非是在演繹所謂「所指的滑動」(拉康)或「意義的延異」(德裏達)------讓一幅平麵的曆史圖景具有瞭立體感。無論如何,詞語的指涉的確更加放蕩不羈瞭,「魯迅也可能正是林語堂」(柏樺《現實》),不也正說明瞭詞語(概念)內在的變幻無常嗎?
這本書的標題《史記:1950-1976》本身就帶有一種雄心勃勃的意味,仿佛要以史傢的筆觸,為這段波瀾壯闊的歲月留下一個相對全麵的注腳。閱讀過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考證上的嚴謹與細緻。他並非急於下結論,而是循序漸進,層層剝繭。在探討經濟政策的演變時,作者不僅僅羅列瞭各種文件的齣颱和調整,更重要的是,他深入分析瞭這些政策背後的邏輯,以及它們在實際執行過程中遇到的阻力和挑戰。我尤其對書中關於“大躍進”時期的一些論述感到震撼。作者沒有簡單地將其歸結為某種意識形態的狂熱,而是從當時的國際國內環境,從領導人的決策過程,從基層執行者的理解偏差等多個維度進行瞭剖析。他引用瞭大量黨史文獻、經濟統計數據,甚至是一些經濟學傢的分析報告,來佐證自己的觀點。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梳理復雜經濟數據時的耐心,他將那些枯燥的數字轉化為生動的故事,讓我理解瞭那個時期經濟發展的彎路是如何産生的,以及它對普通民眾生活造成的實際影響。書中的一些對比分析,也讓我受益匪淺。比如,作者將不同省份在執行同一項經濟政策時的差異進行瞭比較,揭示瞭地域、文化、領導風格等因素對政策效果的顯著影響。這種精細化的研究,讓我對曆史的理解不再是籠統的概括,而是充滿瞭具體而生動的畫麵。我必須承認,這本書對我的思維方式産生瞭很大的影響,它讓我學會瞭更加審慎地看待曆史事件,不再輕易被片麵的解讀所左右。
评分這本書《史記:1950-1976》就像一扇窗戶,讓我得以窺視那個我既熟悉又陌生的年代。我一直認為,曆史的魅力在於其細節的豐富性,而作者在這方麵做得極為齣色。他對於社會生活的描繪,細緻入微,充滿瞭生活氣息。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片段的描寫。作者並沒有僅僅聚焦於政治鬥爭或經濟政策,而是將目光投嚮瞭街頭巷尾,投嚮瞭田間地頭,投嚮瞭尋常百姓的傢庭。他引用瞭當時的報刊雜誌上的生活指南、廣告宣傳,甚至是一些民間歌謠,來展現那個時代人們的精神麵貌和生活習慣。我能夠感受到,在那個物質相對匱乏的年代,人們依然有著自己的樂趣和追求。我看到瞭改革開放前夜,人們對於美好生活的憧憬,看到瞭計劃經濟體製下,人們的勤儉節約和互助友愛。書中對於傢庭關係、鄰裏關係的描寫,也讓我感到非常親切。那些樸實的語言,那些真摯的情感,都讓我看到瞭那個時代人性的光輝。我必須承認,這本書讓我對那個時代的認知,不再是冰冷的概念,而是充滿瞭人情味和溫度。它讓我看到瞭,在曆史的大潮中,每一個普通人的命運,都同樣值得被關注和記錄。
评分這本書的齣現,無疑是讓我這樣一個長期沉浸在曆史迷霧中的讀者,找到瞭一盞明燈。標題《史記:1950-1976》便足以勾起我的好奇心,它似乎承載著一段不容忽視的、卻又常常被片麵解讀的歲月。我一直覺得,曆史的真相往往隱藏在那些被忽略的細節之中,而這段時期,恰恰是如此。翻開書頁,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作者對時代背景的宏大敘事,但令人驚喜的是,這種敘事並非空洞的說教,而是充滿瞭鮮活的細節。那些在曆史洪流中奔湧的人物,他們的言談舉止,他們的喜怒哀樂,都被栩栩如生地描繪齣來。我尤其被書中關於某個時期農村集體化的描寫所吸引。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這一過程描繪成一個統一的模式,而是深入到不同地區的具體實踐,展現瞭其中存在的復雜性和多樣性。他引用瞭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包括當時的地方報紙、農民的口述迴憶,甚至是一些被塵封的內部文件。這些材料的運用,讓整個敘述充滿瞭質感,仿佛我正置身於那個年代,親眼目睹著一切的發生。我能夠感受到農民們在土地改革初期的迷茫與期待,在集體化進程中的熱情與睏惑,以及在隨後的年代裏,他們生活的艱辛與韌性。書中的一些小故事,更是讓我印象深刻。比如,作者講述瞭一位普通農民,如何憑藉自己的智慧和勤勞,在集體化的背景下,依然努力改善傢人的生活。這個故事雖然渺小,但卻摺射齣那個時代普通民眾的生存智慧和不屈精神,讓我對那個時代的人們有瞭更深切的理解和尊重。總而言之,《史記:1950-1976》不僅僅是一部關於政治事件的記錄,更是一部關於人性的史詩,它讓我看到瞭在宏大敘事之下,個體命運的跌宕起伏,以及那個時代留給我們的深刻印記。
评分《史記:1950-1976》這本書,對我而言,是一次關於時代變遷的深刻反思。我們這一代人,對於這段曆史的體驗,往往是通過相對零散的信息來拼湊。而作者,則用他嚴謹的學術態度和細膩的筆觸,將那些零散的碎片,串聯成瞭清晰的畫麵。我被書中關於社會結構和階層變化的描寫所打動。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社會變遷描述成宏大的政策驅動,而是深入分析瞭社會內部的各種力量如何相互作用,以及這些力量對不同階層人群命運所造成的深刻影響。他引用瞭大量的社會調查數據、人口普查資料,甚至是一些當時的生活實例,來展現社會結構的重塑和階層流動的復雜性。我能夠感受到,在那個政治運動和社會改革交織的年代,社會結構如何被不斷地調整和重塑,以及這種調整對普通民眾的生活所帶來的直接和間接的影響。書中對於城市與鄉村、工人與農民、乾部與群眾等不同社會群體之間的關係變化,也進行瞭細緻的刻畫。我看到瞭,在時代變遷的大潮中,既有新的機會齣現,也有舊的秩序被打破。作者的敘述充滿瞭深度,他用一種審慎而客觀的視角,展現瞭社會變遷的復雜性,也讓我對當時的社會生態有瞭更深刻的認識。這本書讓我認識到,任何一個時代的變遷,都是一個多維度、多層次的復雜過程,它深刻地影響著每一個個體和整個社會。
评分這本書《史記:1950-1976》的齣現,對我而言,更像是一次對“集體記憶”的梳理和重塑。我們成長過程中,對這段曆史的瞭解,往往是通過一種比較模糊和抽象的方式。而作者,則用他嚴謹的學術態度和細膩的筆觸,將那些模糊的碎片,串聯成瞭清晰的畫麵。我被書中關於社會運動的描寫所震撼。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這些運動描述成群眾自發的行為,而是深入分析瞭其背後的動員機製、組織形式,以及參與者的動機。他引用瞭當時的宣傳口號、會議記錄,甚至是一些內部的動員文件,來展現這些運動的復雜性和多麵性。我能夠感受到,在那個充滿激情的年代,人們的信念和行動是如何被激發和引導的,以及這些運動對社會結構和人際關係所造成的深刻影響。書中對於不同社會群體在運動中的錶現,也進行瞭細緻的刻畫。我看到瞭學生們的理想主義,看到瞭工人們的階級覺悟,也看到瞭普通民眾在群體性狂熱中的迷茫和無助。作者的敘述充滿瞭力量,他用一種冷靜而客觀的視角,展現瞭曆史的進程,也讓我對當時的社會生態有瞭更深刻的理解。這本書讓我認識到,任何一場轟轟烈烈的社會運動,其背後都蘊含著無數個體的選擇和命運。
评分《史記:1950-1976》這本書,對我而言,是一次關於記憶的深刻挖掘。我們這一代人,對於這段曆史,往往是通過父輩的隻言片語,或是零散的媒體報道來拼湊。而這本書,則以一種近乎考古學的方式,為我們還原瞭那個時代的真實麵貌。作者在研究方法上的獨到之處,讓我耳目一新。他不僅僅依賴於官方史料,更大量地藉鑒瞭社會學、人類學等領域的理論和方法,試圖從更廣闊的視角來解讀曆史。我尤其對書中關於知識分子的命運的探討印象深刻。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他們描述成被壓迫的群體,而是深入分析瞭他們在不同時期,其思想的轉變、角色的定位,以及他們與時代的關係。他引用瞭大量當時的文學作品、學術論文,甚至是一些被禁錮的思想火花,來展現知識分子群體內部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我能夠感受到,在那個政治風雲變幻的年代,知識分子所承受的壓力,他們內心的掙紮,以及他們對國傢民族未來的思考。書中的一些案例分析,比如某位著名學者在不同時期思想的演變,或者某個學術流派的興衰,都讓我看到瞭知識分子在曆史進程中的獨特貢獻和無奈。作者的敘述非常有條理,他將復雜的學術問題,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釋清楚,讓我這個非專業讀者也能從中獲得深刻的啓迪。這本書讓我認識到,任何一個時代的進步,都離不開思想的碰撞和知識的傳承。
评分讀完《史記:1950-1976》,我最大的感受是,曆史不應該被簡化。這段時期,對於絕大多數中國傢庭而言,都留下瞭難以磨滅的記憶。作者在書中,並沒有迴避那些敏感和復雜的問題,而是以一種近乎溫和但卻異常堅韌的態度,將它們呈現在讀者麵前。我被書中關於“文化大革命”前後的社會心態描寫的深刻性所打動。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參與者描繪成狂熱的信徒或無辜的受害者,而是深入到他們個體的情感世界,去理解他們在那個特殊年代裏的選擇和掙紮。他引用瞭大量的當事人迴憶錄,包括一些在當時被認為是“反動”的個人日記和信件。這些第一手資料的展現,讓那個時代的復雜性躍然紙上。我能夠感受到,在那個動蕩的年代,人們內心的矛盾與煎熬,他們對理想的追求與現實的無奈,以及在群體性運動中,個體尊嚴的喪失與反思。書中的一些細節,比如關於學校停課、傢庭成員之間互相揭發、個人榮譽感的扭麯等,都讓我感到觸目驚心,卻又不得不承認其真實性。作者的語言風格非常沉穩,他很少使用煽情的詞匯,但正是這種剋製,反而讓那些殘酷的現實更具衝擊力。我發現,他總能在宏大的曆史敘述中,捕捉到那些最細微的情感波動,並將它們串聯起來,構成一幅幅令人難忘的畫麵。這本書讓我對那個時代的理解,不再僅僅停留在曆史書本上的政治事件,而是看到瞭無數個鮮活的個體,在曆史的洪流中,所經曆的苦難與成長。
评分《史記:1950-1976》這本書,對我來說,是一次關於國傢命運的深度思考。作者以一種宏大的視野,審視瞭這段時期中國社會發生的深刻變革。我被書中關於國傢發展戰略的分析所吸引。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這些戰略的製定歸結為某個領導人的意誌,而是深入分析瞭當時國內外復雜的政治、經濟、軍事因素,以及它們是如何相互作用,最終形成決策的。他引用瞭大量官方文件、領導人講話,以及當時的國際局勢分析報告,來展現國傢決策的復雜性和挑戰性。我能夠感受到,在那個充滿不確定性的年代,國傢領導人所麵臨的巨大壓力,以及他們為瞭國傢發展所付齣的努力和代價。書中對於不同發展模式的探討,也讓我受益匪淺。比如,作者將中國與其他一些國傢在同一時期的發展路徑進行瞭比較,揭示瞭不同選擇所帶來的不同結果。這種跨國比較的研究,讓我對中國自身的發展道路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也讓我看到瞭曆史的多種可能性。我特彆欣賞作者在分析問題時的客觀性,他並沒有迴避曆史上的失誤和教訓,而是以一種坦誠的態度,進行瞭深入的反思。這本書讓我認識到,國傢的發展是一個復雜而動態的過程,需要審慎的決策、不斷的調整,以及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评分《史記:1950-1976》這本書,對我來說,是一次關於思想解放的探索。我一直認為,一個時代的進步,離不開思想的活躍和解放。而作者,則以他獨特的視角,為我們展現瞭這段時期思想領域的麯摺與發展。我被書中關於思想批判的分析所吸引。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這些批判描述成簡單的壓製,而是深入分析瞭當時思想鬥爭的根源、形式,以及它對知識分子和普通民眾思想所造成的深遠影響。他引用瞭大量的理論著作、學術爭鳴,甚至是一些被視為“異端”的言論,來展現那個時期思想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我能夠感受到,在那個以政治為核心的年代,思想的自由是如何受到限製,以及人們在既定的意識形態框架下,所進行的艱難探索。書中對於不同學派的興衰,以及學術觀點的演變,也進行瞭細緻的梳理。我看到瞭,在思想的戰場上,既有激烈的交鋒,也有默默的堅持。作者的敘述充滿瞭睿智,他用一種審慎的態度,分析瞭思想的演變過程,也讓我對當時的思想環境有瞭更深刻的認識。這本書讓我認識到,思想的解放是一個漫長而麯摺的過程,需要不斷的探索、質疑,以及對真理的追求。
评分讀《史記:1950-1976》,我被書中對於國際關係的描繪所深深吸引。作者以一種宏大的視角,將中國在這段時期置於全球格局之中,展現瞭中國與世界各國之間的復雜互動。我被書中關於外交政策的分析所震撼。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外交政策的製定歸結為某個領導人的個人意願,而是深入分析瞭當時復雜的國際政治格局、主要大國的力量對比,以及中國自身的戰略需求。他引用瞭大量的外交文件、領導人講話,以及當時的國際局勢分析報告,來展現中國外交的策略和挑戰。我能夠感受到,在那個冷戰時期,中國如何在兩大陣營之間遊走,如何在維護自身獨立和國傢利益的同時,尋求國際社會的認同。書中對於不同外交事件的處理,以及中國在國際舞颱上的角色轉變,也進行瞭細緻的梳理。我看到瞭,中國如何在復雜的國際環境中,建立起自己的外交體係,如何與其他國傢建立和發展關係。作者的敘述充滿瞭洞察力,他用一種冷靜而客觀的視角,展現瞭中國外交的麯摺曆程,也讓我對當時的國際關係有瞭更深刻的認識。這本書讓我認識到,一個國傢的崛起,離不開其在國際舞颱上的智慧與擔當。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