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来自梭罗的启示 李伟文
常常心里会浮现一个问题:「若是梭罗活在现代,他的湖滨散记会怎么写?」
因为相对于科技与物质文明凌驾一切之上的今天,梭罗生活的一百多年前的社会还算单纯朴实,他如何能未卜先知的道尽当代人所面对的精神困境?
这种预知,让梭罗的「湖滨散记」在近代愈来愈受全世界重视。这十多年来,我在逛书店或者二手书店,跳蚤市场时,只要看到「湖滨散记」的译本就会购买,不知不觉也买了将近二十种不同出版社的翻译版本。
或许是梭罗写作方式常夹带格言式的警语,所以大概他是最常被当代人引用的作者之一,不过「湖滨散记」其实不太容易翻译,因为原文字句冗长,他又喜欢引用拉丁文与古代语法,同时文辞既诘屈又唠叼。现在你手中拿的这个版本是我至今收集到的翻译本中,最用心,最完整的译本了。
也或许这些年不断重新阅读「湖滨散记」的缘故吧,我自己的真实生活,好像也愈来愈像他了。像我住在台北近郊的山上,就如同他的湖边小屋虽然说是在森林,其实离城镇不远;也如同他常常赞颂独处一般,我也需要大量独处时间,但我家里也像他的小木屋,常常高朋满座。
他说当一个人离群索居时,才可能体会出生命的意义,是的,我同意,因为孤独是必要的,因为孤独可以使生命恢复完整,可以回到自我的根源,求得身心安顿。
梭罗这么说:「若是一天里有几个时段可待在自己的空间里,完全忠实的面对自己,真是一大释放,它们可以让一天的其他时间变得活跃起来!」
看来我是很幸福的,每天有很多很长时段的独处,事实上这已经是我非常重要的精神支柱了!
但孤独与寂寞不同。
孤独是物理状态,寂寞是心理状态;孤独是分离的个体,寂寞是意识的孤岛。
在孤独中,才能与自我对晤。
这十多年来,案头上一直摆着梭罗写的一句话:「如果一个人没有和他的同伴保持同样的步调,那可能是因为他听到了不同的鼓声!」
这段话令我产生信心:虽然一样得生活在众人之中,却不必然得像众人般活着。当我一边倾听自己心里的鼓声前进时,我也更能包容与欣赏跟我意见不同的人,或许他们也正在倾听自己内心的鼓声。
他说:「我这里不用电,我自己生火。晚上我点煤油灯。没有自来水,我从井里打水。我自己噼柴烧饭。这些简单的活动使人也变得简单。要变得简单,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啊!」
单纯的肉体劳动,可以带来精神上的单纯。在专注的肢体运动与滴滴汗水下,人的心灵也一点一滴沉稳简净,因而听见来自内在的韵律。
我想,这也许是自古以来,世界各宗教都要求修行人以亲身劳动来完成生活中许多需求的原因吧?
在梭罗的那个时代所面对的世界,其实还算是很单纯的。如今的数位化时代,是个虚拟与真实逐渐失去了边界的时代,正如同我们大脑里的记忆与情绪,也可以被分解成神经细胞电位差的传递一般。因此,在「虚拟实境」科技即将取代人类的娱乐与体验时,我愈加怀念那个会流汗的真实世界。这些「数位化的民众」即使挤入国家公园,也会失去感受大自然的热情。我看到的,大部分都是喊无聊的小孩和麻木的家长,只会用相机或摄影机行礼如仪地拍下美景或地标。大自然已经变成可以捕捉回家的影像,或者说成为可以消费的商品。
要真正了解大地之美,不能啷是站在远处用眼睛去看它,或是透过高传真影像去欣赏它,而是要亲自走一段路,流流汗,喘喘气,甚至会受点伤,去接近并崇敬它。
是的,他说:「感受生活的品质,那是艺术最高的境界。」
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创造了许多的东西,而且人的力量也无远弗届,地球上任何可以开发利用的物资也都纳入全球经济体系的一环,所以我们正活在一个物质太过丰盛的时代里,甚至为了担心经济萧条,各国政府无不以鼓励消费来确保经济发展。
当每一个人都陷入了拚命工作、拚命消费的循环时,其实也逐渐丧失了对生活的感受能力,形成了物质愈丰盛,但是精神和心灵却愈空虚的现象。换句话说,我们愈富足却愈不满足。
总是觉得,当一个人不断购物,不断想拥有更多时,用的其实并不是金钱,而是时间。然而时间就是生命,我们用生命换来的那些物品,是我们真正想要的吗?
这些年随着节能减碳的风潮,简单生活也似乎形成另一种时尚,因此「少就是多」、「简单就是丰富」也出现在许多人的口中。少与多是相反的意义,简单与丰富也是相反的概念,为什么会等于呢?
这是因为人的时间是有限的,人的精神注意力是有限的,当一个人的心里充塞太多东西的时候,其实什么也都感受不到了,反而是当简单的时候,我们的心才会活在一个更大的空间中。就像一个吃得很饱的人,对食物就不会有任何兴趣一样,一个没有感受力的心灵,是无法拥有真实的快乐的。
梭罗他也一再批评人们一昧讲求外表与速度,彷彿大的,快的就是好的,可是我们是否在得与失之间曾做过省思与评量?
慢下速度,提高生活的感受,正如许多宗教或灵修课程不断提醒我们的:「活在当下」,才是幸福感的来源。当我们能以悠闲的心情去感受周遭事物时,就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再度发现许多赏心乐事。好比坐在阳台前看着夕阳缓缓落下;与三两好友喝茶聊天;陪孩子沿着河岸骑单车….这些令人快乐的事,其实并不必花钱。
或许我们都有类似的经验:在多次旅行中,某一次在德国某国小镇的公园里餵天鹅,或是在日本京都某间古寺里睡个长长的午觉,这些似乎无所事事的时光,却令人记忆深刻;反倒是住了一间又一间的高级旅馆、一餐又一餐的豪华饮宴,还没回国就已印象模煳了。精神上的富足与物质上的拥有,似乎是背道而驰的追求。当我们唿喊着「多一些,还要更多」时,其实就是灵魂受苦的征兆。
梭罗也这么提醒我们:「我们花了大半辈子钓鱼,结果却发现我们要的根本就不是鱼。」
要从简单生活中找到真正的乐趣,不是因为流行或道德的压力,不是因为别人觉得你「应该」这么过而勉强自己去做。
总觉得「简单」就好像一棵树,是从我们的内在自然而然生长出来的,而不是来自于外在,把新的树皮贴在自己身上。
要倾听内在的声音,找到自己的简单之道,重新感受生活的乐趣。
十八年前荒野保护协会成立,之后几年在全台湾各地陆续成立分会,记得当年在各地办公室里我都会将梭罗所讲的这段话佈置在墙上:「我到森林里,是因为我希望过着真实的生活,只去面对生活必要的部分,看我是否可以学会它所教导的,而不至于在我死的时候,发现自己没有真正活过!」
这些年来,「荒野」推动儿童自然教育,保护台湾的生态环境,同时号召民众以具体行动来做守护环境的义工。推到较深层、较根源的目的,一方面是希望能让每个人对土地、对环境产生情感,产生「根」与「家」的感觉,再连结到生命历程中,成为心灵原乡;另一方面也是想到,当生命没有崇高的理想可献身,没有伟大的使命在唿唤,人活着的意义,是否只剩下了自己?
很高兴出版社重新出版梭罗的这一本书,相信会有很多年轻人也能像我当年一样,从他的着作与生活中获得许多改变生命的启发。
李伟文 2013.04.10
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让我静下心来阅读的书,而这本《湖滨散记》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从拿到它开始,就被它精致的设计所吸引,那种淡雅的色彩,柔和的线条,仿佛自带一种宁静的力量。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系列精心绘制的插画,它们与文字内容相得益彰,为我打开了一个充满诗意的视觉空间。我喜欢设计师在字体选择上的细致考量,它既有古典的韵味,又不失现代的清晰,读起来非常舒服,久读不累。而且,书的装帧也非常讲究,那种略带磨砂质感的封面,拿在手里就有一种踏实的感觉,让我不忍心快速翻阅,而是希望慢慢地去感受每一页纸张带来的触感。更难得的是,这本“全新中译本”的文字表达,真的非常流畅,丝毫不显生硬,让我能够更深切地体会到作者想要传达的情感和思想。它仿佛是一位老朋友在轻声细语地讲述他的故事,让我能够毫无障碍地与之交流。
评分这本书的插画,简直就是一种惊喜的叠加。我以为封面上的插画已经足够精美了,没想到翻开内页,每一章、甚至每一小节,都有不同风格的插画点缀其间。有些插画细致入微,仿佛能看到每一片叶子的脉络,每一滴露珠的光泽;有些则大胆写意,用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意境,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有几幅描绘湖边晨雾的插画,那种朦胧、迷离的氛围被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感觉仿佛真的置身于那晨光熹微的湖畔,呼吸着清冷的空气。还有一些描绘动物的插画,无论是飞鸟掠过湖面,还是林间的小兽,都栩栩如生,充满了生命力。最让我觉得妙的是,这些插画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与文字内容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作者在文字中描绘的景物、情感,插画都给予了视觉上的呼应,有时是直接的具象化,有时则是意象化的解读。这种图文并茂的形式,极大地丰富了我的阅读体验。它不再是单纯的文字阅读,而是一种视觉与文字交织的沉浸式体验。让我能够从更多维度去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评分我平时阅读的速度不算慢,但拿到这本《湖滨散记》之后,我却不自觉地放慢了脚步。一方面是因为精美的插画和设计,让我忍不住要停下来欣赏。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译文的质量实在太高了,让我舍不得快速浏览。每一个句子都像是一颗精心打磨的珍珠,细细品味才能体会其中的光泽。我尝试着对比了一下网络上一些零散的章节翻译,确实能感觉到这本书的译文在文字的精准度和文学性上都有着显著的优势。它没有用那些过于口语化或者网络化的语言,而是保持了一种恰到好处的典雅和庄重,同时又不会让人感到距离感。我喜欢译者在处理长句时所展现出的结构美,让原本可能显得冗长的句子,读起来却有一种舒展的节奏感。有时候,一句简单的描述,在译者的笔下,就充满了画面感和情感张力。这是一种真正的“润物细无声”的翻译,它将原作的精髓巧妙地融入中文的语境,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作者的内心世界。这种翻译,是对原作最大的尊重,也是对读者阅读体验的极大提升。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湖滨散记》的插画,真的太有品味了。它们不是那种为了填补空白而随意放上去的图案,而是经过深思熟虑,与文本内容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化学反应。我注意到,插画的风格也并非单一,有时是细腻写实的,描绘出湖畔的每一个细节;有时又是写意朦胧的,捕捉住一种转瞬即逝的情绪。这种多样性,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充满了新鲜感。而且,插画的色彩运用也非常讲究,没有刺眼的大红大紫,而是以一种沉静、内敛的色调为主,与“湖滨”这个主题所营造的氛围完美契合。我尤其喜欢其中几幅描绘四季变化的插画,它们用视觉语言诉说着时光的流转,让我对作者的文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总而言之,这些插画不仅仅是装饰,它们更是作者思想和情感的延伸,为这本书增添了无尽的艺术魅力。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可以说是“物超所值”。我买它的时候,看到“名家装帧”几个字,就已经有了很高的期待,但实际拿到手之后,还是被它的品质所震撼。封面纸张的质感,内页的印刷效果,还有那些精美的插画,都完全不输给那些价格高昂的精装版本。我特别喜欢封面采用的那种略带肌理感的纸张,摸上去有一种温暖的触感,而且色彩的饱和度也非常自然,不会显得过于鲜艳刺眼。内页的印刷更是无可挑剔,墨色浓郁,线条清晰,即使是细小的文字也毫不模糊。而那些插画,它们的色彩运用、构图布局,都展现出了专业艺术家的功力。我甚至觉得,这本《湖滨散记》,本身就是一本可以收藏的艺术品。它不仅仅承载着文字的内容,更以其精致的实体形态,提升了阅读的仪式感和整体的美学价值。对于我这样喜欢收藏书籍的读者来说,这样一本兼具内容和形式的书,绝对是不可多得的选择。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的让我惊艳。当我在书店的架子上第一眼看到它时,就被那淡雅的水彩插画深深吸引了。碧蓝的湖水,远处连绵的山峦,近处几笔勾勒的垂柳,还有那若隐若现的几只飞鸟,仿佛将我带入了一个宁静的午后。纸质的触感也非常好,厚实且略带纹理,拿在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质感,这在现在许多出版社追求轻薄的时代,显得尤为难得。书脊的处理也相当用心,烫金的书名在灯光下闪耀着低调的光芒,整体的设计语言传递出一种沉静、内敛的美学,与“湖滨”这个词所暗示的意境完美契合。我特别喜欢设计师在内页排版上所下的功夫,字体的选择、行距的疏密都恰到好处,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不会显得过于拥挤。特别是那些精美的插画,它们并不是简单地穿插在文字之间,而是与文字内容巧妙地呼应,有时是烘托气氛,有时则是对作者所描绘景物的视觉化补充。这些插画的风格也非常多样,有些细腻写实,有些则带着朦胧的写意感,但都保持着一种统一的艺术水准。总而言之,这本书的装帧本身就是一件值得细细品味的艺术品,它让我在翻开阅读之前,就已经收获了一份视觉上的享受,也极大地提升了我对书中内容的期待。
评分这本书的版式设计,真的是我见过最用心的之一。你知道,很多书,尤其是散文集,常常会把文字塞得满满当当,留白很少,读起来总感觉有点压抑。但这本书就不一样了,它的留白做得非常足,字里行间都透着一股“透气”的感觉。每一页的排版都很讲究,页眉页脚、章节的标题、段落的划分,都设计得非常协调。我尤其喜欢它在章节开头和结尾的处理,常常会有一个小小的插画或者是一个特殊的装饰图案,给我的阅读带来一种仪式感。而且,字体也选得特别好,大小适中,而且字形清晰,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我之前读过一些电子书,虽然方便,但总觉得少了纸质书那种温润的质感和视觉上的享受,这本书就弥补了这一点。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可以拿在手里的艺术品。每次翻开它,都觉得是一种享受,即使只是随便翻几页,也能感受到设计者在细节上的用心。这种对阅读体验的极致追求,在如今的出版界真的非常难得。
评分我一直认为,一本好书,不仅仅是内容上的精彩,更在于它带给读者的全方位体验。这本《湖滨散记》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从它充满艺术感的封面设计,到内页精美的插画,再到“全新中译本”流畅自然的语言,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用心。我特别喜欢它选用的纸张,那种厚实而略带韧性的触感,让我觉得非常舒适。而且,印刷的质量也非常高,文字清晰,色彩饱满,插画的细节也得到了很好的呈现。我甚至觉得,这本书的版式设计,也充满了巧思,恰当的留白,合理的字间距,都让阅读过程变得格外轻松愉快。它不是那种让你一目十行匆匆读过的书,而是让你想要放慢脚步,细细品味的书。它就像是一场精致的下午茶,让你在阅读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一丝闲适和愉悦。
评分老实说,我本来对“全新中译本”这个说法有点保留,毕竟“经典”往往意味着有许多成熟的译本。但这本书的翻译,真的让我眼前一亮。我注意到,译者似乎并没有刻意去追求一些华丽辞藻的堆砌,而是非常注重文字的准确性和传达的效率。换句话说,它翻译出来的每一个字,都恰好地落在作者想要表达的那个点上。我喜欢它在处理一些抽象概念或者作者内心独白时的那种精准。没有过多的解读,也没有任何的含糊,就是非常直接、有力地将作者的思想传递给读者。这让我在阅读时,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作者的思想世界里,而不会被翻译本身所干扰。我甚至觉得,这个新的译本,比我之前读过的任何一个版本,都更能捕捉到作者的原意。它就像是一面清澈的湖水,将作者的思想毫无保留地映照出来。这种翻译,是最高境界的翻译,它让读者感觉不到翻译的存在,只剩下作者的思想在流动。
评分拿到这本《湖滨散记》的时候,我最先注意到的就是它全新的中文翻译。你知道,有些经典著作,经过不同年代、不同译者的翻译,读起来的感觉真的会天差地别。这本书的翻译团队显然是下足了功夫,语言风格非常流畅自然,一点也不生硬。很多我以前读过的译本,总会有些地方让你觉得“啊,这是为了翻译而翻译”,或者是一些词语的搭配听起来有点别扭。但这本书的翻译,却像是用中文母语写就的文章一样,通顺且富有韵味。我尤其欣赏译者在处理一些文化意象和情感表达时的拿捏。有些意象可能在原文中非常微妙,但译者却能找到恰当的中文表达方式,让读者能够毫不费力地理解其深层含义。情感的传达更是如此,作者的细腻情感、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感悟,都在这个全新的译本中得到了生动而准确的再现。没有那种为了追求“忠实原文”而牺牲了语言美感的生硬感,也没有那种为了“本土化”而过度发挥、偏离原意的夸张。它既保留了原作的精神内核,又用一种极其贴近当代中文读者阅读习惯的方式呈现出来。这种恰到好处的平衡,真的非常难得。让我对作者的很多观点和情感描述,有了更深刻的共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