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滨散记(全新中译本.名家装帧与插画)

湖滨散记(全新中译本.名家装帧与插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亨利.大卫.梭罗
图书标签:
  • 散文集
  • 英国文学
  • 湖区
  • 自然风光
  • 游记
  • 经典名著
  • 全新译本
  • 名家装帧
  • 精美插画
  • 浪漫主义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全新修订版译文、名家设计装帧、全新自然风插图。 ★「这本书的成就,超越美国的任何一本书。」──诗人罗伯.佛斯特(Robert Frost) ★《美国遗产》评选「十大构成美国人性格的书」,《湖滨散记》名列第一。 ★美国近代公认的心灵游记代表作。 ★长销超过一世纪,译本遍佈世界各国,抚慰千千万万人的心灵。 献给每一个想拥抱孤独、抛开庸碌的现代人 1845年7月4日,梭罗开始了一项为期两年的试验,他移居到离家乡康科特城(Concord)不远、优美的瓦尔登湖畔次生林,尝试过简单的隐居生活;并于1847年9月6日离开瓦尔登湖,重新和他住在康科特城的朋友兼导师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一家人生活在一起。于1854年出版的散文集《湖滨散记》则详细记载了他在瓦尔登湖畔两年两个月的生活。 梭罗在书中详尽描述了他在瓦尔登湖湖畔一片再生林中度过两年又两月的生活以及期间他的许多思考。华尔登湖地处美国麻萨诸塞州东部的康科特城,离梭罗家不远。梭罗把这次经历称为简朴隐居生活的一次尝试。 【为什么《湖滨散记》至今仍是文学史的不朽经典?】 即使相隔近一百七十年,梭罗在书中所阐述的每一个观点对现代人来说仍是受用无比。梭罗曾提出这样的疑问:「现代人是真的进步吗?物质生活突飞勐进,却反而越来越不知足,还比不上一个一无所有的野人。」和梭罗身处的时代相比要富足得多的我们,在心灵层面是否依然不进反退?物质上的纵欲,是不是在某个程度也造成了心灵上的堕落?会不会是因为我们与自然的作息脱节了,忘了体会大自然所带来的美好? 【为什么我们要读《湖滨散记》?】 这是一本现代人必读的一本不朽经典,它能让紊乱不安的心灵得到舒坦休息的依靠;让急躁繁琐的焦虑得到安静恬适的皈依。在逐渐疏离的现代,我们需要阅读《湖滨散记》这样的好书。体会那份简约的感动,享受生活单纯的原味。 【《湖滨散记》精彩语录】 公众舆论与我们的个人意见比较起来,只不过是个软弱无力的暴君。 今天每个人视为真理而随声附和或予以默认放过的事,明天可能被视为虚假,纯属空言,可有些人却曾把它当作一片祥云,以为会化作甘霖洒落在他们的田野上。 年增岁长未必就更适于充当年轻人的导师,因为所得往往不及所失。 当一个人把他想像出来的东西当成他所知的东西时,我可以预见到:所有的人最终将会把他们的生活建立在这样一个基础之上。 人们赞扬并认为成功的生活,只不过是生活中的一种。为什么我们非得夸大其中之一而贬低其他的生活呢? 我们的房屋是如此笨重的财产,我们不是住进去而是被关进去;至于那个应该避开的的坏邻居则是我们卑鄙的自我。 一个阶级的奢侈是由另一个阶级贫困来维持平衡的。 虚假和欺骗被奉为最可靠的真理,而真实却被视为谎言。要是人们注意到的始终是真实,不容许自己受骗,那么生活和我们现在所知道的这类事比较起来,就像神话故事和《天方夜谭》了。 一旦我们不慌不忙而又智慧明达,我们就会领悟到,只有那些伟大而又有价值的东西才会永恆地真正存在下去──琐细的忧喜只不过是真相的阴影罢了。 现代那些廉价而又多产的出版社,尽管出版了那么多的译作,却不曾使我们更加接近古代的史诗作家。这些作家依然和以往一样寂寞,而印出的文字依然稀罕古怪而难以理解。 当我们离开学校后,读的也只不过是「小读物」,一些供小孩子和初学者看的故事读本;我们的阅读、会话和思想都处于极低的水准,只配得上侏儒和矮人。 两条腿无论怎么努力奔跑,也无法使两颗心互相更加贴近。 我喜欢独处。我从未发现一个比孤独还好的伴侣。 有些人对于前一种商品,即新闻,胃口很大,消化力也强,所以他们可以一动也不动地在大街上一直听下去,让它像地中海季风掠过发出沸腾声和低语声,或者像吸入乙醚那样,令人麻痹且感觉不到痛苦,却不影响他们的意识。 换句话说,总要等到迷了路,总要等到失去了这个世界,我们才开始找到自己,看清自己的处境以及无穷无尽的种种关系。 别让谋生变成你的职业,它是你的游戏。你欣赏着大地,但不是佔有大地。由于缺乏进取心和信心,人们便像现在这样,买进卖出,全都过着像奴隶一样的生活。 我日常生活的真实收获有点像朝霞暮霭那样不可捉摸和难以言传。我抓住的只是一点星尘,一段彩虹。 我们的整个生活是一种令人惊异的精神生活。在善与恶之间从未有过片刻的休战。 至少我从自己的实验中了解到,如果一个人能自信地在他所梦想的方向上前进,争取去过他想像的生活,就可以获得平常意想不到的成功。 为什么我们要这样急不可耐地达到成功,为什么要这样不顾一切地去冒险进取?如果一个人跟不上他的同伴,也许是因为他听到不同的鼓声。 你最富有的时候,生活看起来最穷。爱挑毛病的人即便在天堂里也会找出毛病。尽管生活很穷,还是要热爱生活。即便是在贫民所里,你也许还会有快乐、刺激、光荣的时光。 过剩的财富只能买过剩的东西。灵魂所需要的东西都是用不着钱来买的。 新事物不断注入这个世界,而我们却忍受不可思议的沉闷。 Nec bella fuerunt, Faginus astabat dum scyphus ante dapes. 当世人所需只是木碗,人间便不再有战乱。 【《湖滨散记》封面设计概念】 经典应该赋予它什么样的精神样貌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课题,湖滨散记四个字虽然很轻易的有画面,却也容易直接对湖景做出太过直觉式的想像。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自己的湖景,但不代表就应该是封面所出现那座。 因此我们转了个弯,以微观的角度观测湖景,将画面视觉聚焦在湖边随处可见的一抹萧瑟落叶。 有点孤独的、岁月的、斑驳的遗世而独立。 英文书名以珍珠白方式建立层次,搭配棉彩纸的细微手感与雪白对比。更加衬托岸边的空气与温度以及那抹停靠在封面岸边的落叶。 重点不在于叶片的种类或位置,而是经年累月造成叶面上孔穴与独特。 时间痕迹造就的不仅只是历史的再版,更是一种独一无二的经典复刻。 作者简介 亨利.大卫.梭罗( Henry David Thoreau,1817-1862) 19世纪美国杰出的作家和哲学家。出生于波士顿西北约20哩的康科特小镇。1845年,28岁的梭罗独自一人来到距康科特两英里的瓦尔登湖畔,离群索居两年多。1854年,《湖滨散记》出版。1960年代之后,美国人对梭罗的评价越来越高,对他推崇备至。1985年,《美国遗产》评选「十本构成美国人性格的书」,梭罗的《湖滨散记》名列第一。评论界认为,梭罗最先启蒙了美国人感知大地的思想,称他是「绿色圣徒」,成为了美国文化的偶像。 在世之日,未享盛名的梭罗,如今声名日益远播。28岁那年他在瓦尔登湖畔为自己盖了一间小木屋,在此隐居两年两个月,也因为有这段生活,才能完成这本使他名垂不朽的《湖滨散记》,并与缪尔(John Muir)和李奥帕德(Aldo Leopold)并列为三大自然写作大师。在环境变迁日趋复杂,甚至攸关人类生死存亡的今天,梭罗所提出的种种看法更有如当棒喝,提醒世人与自然共处的真理。 这位爱好自然、独来独往的文学家后来因病过世,享年仅45岁。 译者简介 许崇信 广东潮安人,着名翻译家。毕业于西北大学外文系,曾任福建师范学院外语系副主任、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及研究生导师、中国翻译协会理事、福建省译协副会长、中国英汉语比较学会学术顾问等职。主要译作包括《邱吉尔回忆录》、《愚人颂》、《纳粹的经济制度:德国的战争动员》、《八国联军目击记》等。 林本椿 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外语系,现任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福建省译协副会长、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副会长。主要译作包括:《文明社会史论》、《汉英大辞海》等书,并曾在诸多翻译相关期刊中发表文章。
湖畔絮语:关于自然、心灵与隐逸的沉思录 作者: [此处应填写原著作者,例如:亨利·戴维·梭罗 或其他相关作者] 译者: [此处应填写译者姓名] 装帧设计: [此处应填写装帧设计者姓名或描述] 插画师: [此处应填写插画师姓名或描述] --- 一、时代的回响与心灵的栖居 本书并非一部简单的自然观察手记,它更像是一部献给现代人寻求内心宁静的哲学宣言。它诞生于一个特定历史时期,那个时代正经历着工业化浪潮的冲击,物质主义的喧嚣开始掩盖人们对真实生活和自然本源的感知。作者以其敏锐的洞察力,选择了一条反其道而行的道路——深入荒野,实践一种有意识的、简朴的生存方式。 这不仅仅是关于“退隐”的故事,而是关于“回归”的深刻探讨。回归到我们与土地最直接的联系中,回归到我们与自身灵魂最坦诚的对话中。全书的笔触细腻而富有张力,它引导读者暂时放下都市的枷锁,跟随作者的脚步,去体验四季流转的韵律,去倾听林间万物的低语。 二、对“生活”本质的拷问 本书的核心议题,在于对“什么是好的生活”这一永恒命题的追问。作者以身作则,用最少的物质消耗,去探求最大的精神富足。他毫不留情地剖析了社会主流价值观中那些虚妄的追求——无谓的积累、盲目的攀比、以及被外物牵引而失去的自由。 书中对日常琐事的描绘,看似平淡,实则蕴含着深邃的哲理。无论是建造简陋的居所、耕种微薄的土地,还是观察昆虫的迁徙,每一步行动都被赋予了审慎的思考。作者提醒我们,许多我们认为“必需”的东西,其实只是文明强加的累赘。他倡导一种“精简”的生活哲学,即剥离不必要的装饰和干扰,使生命能够集中于真正重要的事情——思考、感受、存在。 三、自然的宏大叙事与微观的诗意 自然景观是本书永不褪色的背景和灵魂的镜子。作者对自然的描摹,远超出了地理志的范畴。他不仅记录了湖水的颜色、季节更迭时的气味和声音,更捕捉到了自然界中蕴含的原始秩序与永恒规律。 在作者的笔下,每一棵树、每一朵花、每一片浮冰,都成为了哲理的载体。他观察到,自然界中的万物都在以其最本真的状态存在,它们从不为取悦他人而改变自身。这种纯粹性,是人类社会极度匮乏的品质。 书中对季节的转换描绘尤为动人。从初春解冻时泥土散发出的湿润气息,到仲夏午后密林中的寂静与光影斑驳,再到深秋枯叶铺满小径的萧瑟,直至冰雪覆盖下万物蛰伏的静谧,作者将时间感融入了空间感之中,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体验着岁月的流逝与生命的周期。 四、对社会体制的温和批判 尽管本书的主旨是回归自然,但作者并未完全脱离社会。相反,他对社会运行机制保持着清醒的观察和批判。这种批判并非愤怒的控诉,而是一种冷静的、基于个人独立思考的审视。 他质疑了那些要求个体牺牲独立意志去迎合集体规范的制度。他强调了良知在个体决策中的至高无上的地位。通过对个人选择的坚持,他无声地挑战了那些建立在不公正基础上的法律与习俗。这种“以生命践行信念”的态度,使得全书具有了一种超越时空的道德力量。 五、语言的艺术与译本的精湛 本书的文学价值,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凝练而富有节奏感的叙事风格。文字如同湖水一般,清澈见底,却又深不可测。它时而如散文般流畅舒展,时而如诗歌般意象丰盈。 本次全新中译本,更是在文字的再现上力求完美。译者不仅准确传达了原著的字面含义,更成功捕捉了那种特有的、介于沉思与抒情之间的微妙语调。其译文的流畅性与地道的中文表达,使得原著的精髓得以在当代读者面前焕发新的生命力。 此外,名家装帧设计的引入,使得这本书的物质形态本身也成为一种艺术品。封面与内页的排版设计,精心挑选的纸张质感,无不旨在营造一种与文本内容相呼应的宁静、古典而又不失现代感的阅读氛围。精心绘制的插画,如同一个个恰到好处的视觉锚点,将抽象的思绪具象化,引导读者的想象力徜徉于湖畔的清晨与黄昏之中,深化了阅读的沉浸体验。 结语:一种生活方式的邀请 《湖畔絮语》并非要求所有人都去远离尘嚣,隐居山林。它真正的目的,是鼓励每一位读者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开辟出一片属于自己的“湖畔”——一片可以保持清醒、保持独立思考、保持与本真自我连接的空间。 这是一本可以常读常新的书。每一次重读,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会带来全新的感悟。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富有,并非账面上的数字,而是心灵的充盈与对时间的主宰。它邀请我们,以更深刻、更少分心的方式,去“活出”生命本身。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推荐序

来自梭罗的启示 李伟文

  常常心里会浮现一个问题:「若是梭罗活在现代,他的湖滨散记会怎么写?」

   因为相对于科技与物质文明凌驾一切之上的今天,梭罗生活的一百多年前的社会还算单纯朴实,他如何能未卜先知的道尽当代人所面对的精神困境?

  这种预知,让梭罗的「湖滨散记」在近代愈来愈受全世界重视。这十多年来,我在逛书店或者二手书店,跳蚤市场时,只要看到「湖滨散记」的译本就会购买,不知不觉也买了将近二十种不同出版社的翻译版本。

  或许是梭罗写作方式常夹带格言式的警语,所以大概他是最常被当代人引用的作者之一,不过「湖滨散记」其实不太容易翻译,因为原文字句冗长,他又喜欢引用拉丁文与古代语法,同时文辞既诘屈又唠叼。现在你手中拿的这个版本是我至今收集到的翻译本中,最用心,最完整的译本了。

  也或许这些年不断重新阅读「湖滨散记」的缘故吧,我自己的真实生活,好像也愈来愈像他了。像我住在台北近郊的山上,就如同他的湖边小屋虽然说是在森林,其实离城镇不远;也如同他常常赞颂独处一般,我也需要大量独处时间,但我家里也像他的小木屋,常常高朋满座。

  他说当一个人离群索居时,才可能体会出生命的意义,是的,我同意,因为孤独是必要的,因为孤独可以使生命恢复完整,可以回到自我的根源,求得身心安顿。

  梭罗这么说:「若是一天里有几个时段可待在自己的空间里,完全忠实的面对自己,真是一大释放,它们可以让一天的其他时间变得活跃起来!」

  看来我是很幸福的,每天有很多很长时段的独处,事实上这已经是我非常重要的精神支柱了!

  但孤独与寂寞不同。
  孤独是物理状态,寂寞是心理状态;孤独是分离的个体,寂寞是意识的孤岛。

  在孤独中,才能与自我对晤。
  这十多年来,案头上一直摆着梭罗写的一句话:「如果一个人没有和他的同伴保持同样的步调,那可能是因为他听到了不同的鼓声!」

  这段话令我产生信心:虽然一样得生活在众人之中,却不必然得像众人般活着。当我一边倾听自己心里的鼓声前进时,我也更能包容与欣赏跟我意见不同的人,或许他们也正在倾听自己内心的鼓声。

  他说:「我这里不用电,我自己生火。晚上我点煤油灯。没有自来水,我从井里打水。我自己噼柴烧饭。这些简单的活动使人也变得简单。要变得简单,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啊!」

  单纯的肉体劳动,可以带来精神上的单纯。在专注的肢体运动与滴滴汗水下,人的心灵也一点一滴沉稳简净,因而听见来自内在的韵律。

  我想,这也许是自古以来,世界各宗教都要求修行人以亲身劳动来完成生活中许多需求的原因吧?

  在梭罗的那个时代所面对的世界,其实还算是很单纯的。如今的数位化时代,是个虚拟与真实逐渐失去了边界的时代,正如同我们大脑里的记忆与情绪,也可以被分解成神经细胞电位差的传递一般。因此,在「虚拟实境」科技即将取代人类的娱乐与体验时,我愈加怀念那个会流汗的真实世界。这些「数位化的民众」即使挤入国家公园,也会失去感受大自然的热情。我看到的,大部分都是喊无聊的小孩和麻木的家长,只会用相机或摄影机行礼如仪地拍下美景或地标。大自然已经变成可以捕捉回家的影像,或者说成为可以消费的商品。

  要真正了解大地之美,不能啷是站在远处用眼睛去看它,或是透过高传真影像去欣赏它,而是要亲自走一段路,流流汗,喘喘气,甚至会受点伤,去接近并崇敬它。

  是的,他说:「感受生活的品质,那是艺术最高的境界。」
  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创造了许多的东西,而且人的力量也无远弗届,地球上任何可以开发利用的物资也都纳入全球经济体系的一环,所以我们正活在一个物质太过丰盛的时代里,甚至为了担心经济萧条,各国政府无不以鼓励消费来确保经济发展。

  当每一个人都陷入了拚命工作、拚命消费的循环时,其实也逐渐丧失了对生活的感受能力,形成了物质愈丰盛,但是精神和心灵却愈空虚的现象。换句话说,我们愈富足却愈不满足。

  总是觉得,当一个人不断购物,不断想拥有更多时,用的其实并不是金钱,而是时间。然而时间就是生命,我们用生命换来的那些物品,是我们真正想要的吗?

  这些年随着节能减碳的风潮,简单生活也似乎形成另一种时尚,因此「少就是多」、「简单就是丰富」也出现在许多人的口中。少与多是相反的意义,简单与丰富也是相反的概念,为什么会等于呢?

  这是因为人的时间是有限的,人的精神注意力是有限的,当一个人的心里充塞太多东西的时候,其实什么也都感受不到了,反而是当简单的时候,我们的心才会活在一个更大的空间中。就像一个吃得很饱的人,对食物就不会有任何兴趣一样,一个没有感受力的心灵,是无法拥有真实的快乐的。

  梭罗他也一再批评人们一昧讲求外表与速度,彷彿大的,快的就是好的,可是我们是否在得与失之间曾做过省思与评量?

  慢下速度,提高生活的感受,正如许多宗教或灵修课程不断提醒我们的:「活在当下」,才是幸福感的来源。当我们能以悠闲的心情去感受周遭事物时,就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再度发现许多赏心乐事。好比坐在阳台前看着夕阳缓缓落下;与三两好友喝茶聊天;陪孩子沿着河岸骑单车….这些令人快乐的事,其实并不必花钱。

  或许我们都有类似的经验:在多次旅行中,某一次在德国某国小镇的公园里餵天鹅,或是在日本京都某间古寺里睡个长长的午觉,这些似乎无所事事的时光,却令人记忆深刻;反倒是住了一间又一间的高级旅馆、一餐又一餐的豪华饮宴,还没回国就已印象模煳了。精神上的富足与物质上的拥有,似乎是背道而驰的追求。当我们唿喊着「多一些,还要更多」时,其实就是灵魂受苦的征兆。

  梭罗也这么提醒我们:「我们花了大半辈子钓鱼,结果却发现我们要的根本就不是鱼。」

  要从简单生活中找到真正的乐趣,不是因为流行或道德的压力,不是因为别人觉得你「应该」这么过而勉强自己去做。

  总觉得「简单」就好像一棵树,是从我们的内在自然而然生长出来的,而不是来自于外在,把新的树皮贴在自己身上。

  要倾听内在的声音,找到自己的简单之道,重新感受生活的乐趣。
  十八年前荒野保护协会成立,之后几年在全台湾各地陆续成立分会,记得当年在各地办公室里我都会将梭罗所讲的这段话佈置在墙上:「我到森林里,是因为我希望过着真实的生活,只去面对生活必要的部分,看我是否可以学会它所教导的,而不至于在我死的时候,发现自己没有真正活过!」

  这些年来,「荒野」推动儿童自然教育,保护台湾的生态环境,同时号召民众以具体行动来做守护环境的义工。推到较深层、较根源的目的,一方面是希望能让每个人对土地、对环境产生情感,产生「根」与「家」的感觉,再连结到生命历程中,成为心灵原乡;另一方面也是想到,当生命没有崇高的理想可献身,没有伟大的使命在唿唤,人活着的意义,是否只剩下了自己?

  很高兴出版社重新出版梭罗的这一本书,相信会有很多年轻人也能像我当年一样,从他的着作与生活中获得许多改变生命的启发。

李伟文 2013.04.10

图书试读

当我写下后面的记录,说得确切点,写下其中的大部分时,我独住林中,距离邻居们至少一英里之遥,就在麻塞诸塞州康科特镇瓦尔登湖岸上,我亲手盖的一栋房子里,全靠自己双手的劳动度日。我在那边住了两年零两个月。如今,我又回到文明生活了。

要不是镇上的人对我的生活方式特别关注,东询西问,我是不会如此冒昧描述自己的经历,以引起读者注意的。有人认为询问这类事不恰当,可我却不这么看,鉴于当时的具体情况,倒是十分自然而又恰当的。有人问我当时拿什么充饥;是否感到孤独害怕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另一些人出于好奇心,想知道我把收入中多大的份额捐献给慈善事业,而那些有大家庭的人想知道我收养了多少个穷孩子。因此,要是我在本书中尝试对若干此类问题作答,那些对我并不特别感兴趣的读者多加包涵。在多数书中,第一人称「我」常被省去;可是本书却加以保留;这一点,就自我意识而言,正是最大的不同之处。我们通常很容易忽略:追根究柢,发言者总是第一人称。要是我能做到知彼有如知己,那我就不会如此喋喋不休老谈自己了。不幸的是,我阅历浅薄,只能囿于这个主题。再者,就我而言,我要求每个作家迟早要能对自己的生活作一个朴素忠实的描述,而不只是写他道听涂说得来的别人的生活;这种描述要彷彿是他从远方寄给自己亲人的,因为要是他过着诚实的生活,那一定是在于我很遥远的地方。也许,这些记录格外适合穷学生阅读。至于其余读者,则可各取适合他们的部分。我相信,没有人会真的削足适履,因为衣服只有合体,才会穿起来舒适。

我乐意谈的,与其说是有关中国人和崴奇岛上居民的事,不如说是和你们有关的事,你们是本书的读者,那些生活在新英格兰的;我要谈的是有关你们的境况,特别是你们在这个世界上、在这个城里的外部境况,或者说是环境,我要谈谈它的现状,谈谈是否非得在这么糟糕的环境里度日,是否它已到了无法改进的地步。我在康科特旅行了很多地方,所到之处,不论商店、办公场所,还是田野,所有的居民在我看来全都是在用千百种令人惊异的苦行赎罪。我曾经听说婆罗门教徒的情况正是如此,他们毫无遮掩地坐在四面皆火的地方,眼睛直盯着太阳;或者身体倒悬,头垂在火焰之上;或者侧着身子转望天空,「直至他们的身体再也无法恢复原状,这时除了流质食物外,其它食物都无法通过扭曲了的脖子进到胃中」;或者终生用一根链条拴在树下度日;或者像毛毛虫那样,用自己的身体来丈量巨大帝国的广袤幅员;或者用一只脚站在柱子上面──甚至这类有意识的赎罪苦行,也未必比我每天目睹的景象更加难以置信,更加令人惊讶。海克力斯(希腊神话最勇武的英雄)的十二件苦差,和我邻居所做过的那些比较起来,简直是小菜一碟,因为苦差只有十二件,而且有个尽头,可我总也见不到这些人宰杀或者擒获任何一头怪兽,或者做完任何苦差。他们也没有伊俄拉斯这样的朋友,用一块烧红的烙铁来烧灼九头蛇的头颈,所以割去一个蛇头,便又长出来两个蛇头。

我看到一些年轻人,我的同乡,他们的不幸在于非得去继承农庄、房屋、谷仓、牲口和农具不可,因为这些东西是得来容易摆脱难。要是他们出生在空旷的草场上,由狼餵养大,那就好得多,因为这样一来他们更容易看清自己得在怎么样的一片土地上劳动。是谁把他们变成了土地的奴隶?当世人命中註定只能忍辱过活时,他们又怎么会享受六十英亩地的出产呢?为什么他们生下来就得开始自掘坟墓呢?他们必须过人的生活,推着所有这些东西前进,尽力之所及把日子过得更好些。我曾碰见过多少个可怜的、不死的灵魂,几乎都被生活的重担压得透不过气来,在生活的道路上匍匐前进,推着一座七十五英尺长、四十英尺宽的谷仓向前去,还有一座从未打扫过的奥吉亚斯王的牛棚,一百英亩的土地、耕地、草地、牧场和小林地!那些没有继承产业的人,虽不必缠身于这类继承下来的牵累,也觉得不拼命干活,便无以安抚和养育几立方英尺的血肉之躯。

可是,人是在一种错误的笼罩之下劳苦着。一个人最美好的部分,不久也会被犁入泥土中去,化成肥料。正像一本古书所说的,人受到一种看似真实的、通常称为「必然」的命运的指使,总是把金银财宝储藏起来,接着,蛀虫和铁锈便来腐蚀,小偷则入室盗窃。这便是蠢人的一生,生前他们未必清楚,但一旦走到了生命的终点站,就会恍然大悟。据说,杜克里昂和皮拉从头顶往身后扔石头,从而创造了人类:

Inde genus durum sumus, experiensque laborum,
Et documenta damus qua simus origine nati.

或者,像雷利用铿锵的音韵译成的诗行:

从此人心坚硬,忍苦耐愁,
证明我们的身躯是巖石之质。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让我静下心来阅读的书,而这本《湖滨散记》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从拿到它开始,就被它精致的设计所吸引,那种淡雅的色彩,柔和的线条,仿佛自带一种宁静的力量。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系列精心绘制的插画,它们与文字内容相得益彰,为我打开了一个充满诗意的视觉空间。我喜欢设计师在字体选择上的细致考量,它既有古典的韵味,又不失现代的清晰,读起来非常舒服,久读不累。而且,书的装帧也非常讲究,那种略带磨砂质感的封面,拿在手里就有一种踏实的感觉,让我不忍心快速翻阅,而是希望慢慢地去感受每一页纸张带来的触感。更难得的是,这本“全新中译本”的文字表达,真的非常流畅,丝毫不显生硬,让我能够更深切地体会到作者想要传达的情感和思想。它仿佛是一位老朋友在轻声细语地讲述他的故事,让我能够毫无障碍地与之交流。

评分

这本书的插画,简直就是一种惊喜的叠加。我以为封面上的插画已经足够精美了,没想到翻开内页,每一章、甚至每一小节,都有不同风格的插画点缀其间。有些插画细致入微,仿佛能看到每一片叶子的脉络,每一滴露珠的光泽;有些则大胆写意,用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意境,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有几幅描绘湖边晨雾的插画,那种朦胧、迷离的氛围被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感觉仿佛真的置身于那晨光熹微的湖畔,呼吸着清冷的空气。还有一些描绘动物的插画,无论是飞鸟掠过湖面,还是林间的小兽,都栩栩如生,充满了生命力。最让我觉得妙的是,这些插画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与文字内容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作者在文字中描绘的景物、情感,插画都给予了视觉上的呼应,有时是直接的具象化,有时则是意象化的解读。这种图文并茂的形式,极大地丰富了我的阅读体验。它不再是单纯的文字阅读,而是一种视觉与文字交织的沉浸式体验。让我能够从更多维度去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评分

我平时阅读的速度不算慢,但拿到这本《湖滨散记》之后,我却不自觉地放慢了脚步。一方面是因为精美的插画和设计,让我忍不住要停下来欣赏。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译文的质量实在太高了,让我舍不得快速浏览。每一个句子都像是一颗精心打磨的珍珠,细细品味才能体会其中的光泽。我尝试着对比了一下网络上一些零散的章节翻译,确实能感觉到这本书的译文在文字的精准度和文学性上都有着显著的优势。它没有用那些过于口语化或者网络化的语言,而是保持了一种恰到好处的典雅和庄重,同时又不会让人感到距离感。我喜欢译者在处理长句时所展现出的结构美,让原本可能显得冗长的句子,读起来却有一种舒展的节奏感。有时候,一句简单的描述,在译者的笔下,就充满了画面感和情感张力。这是一种真正的“润物细无声”的翻译,它将原作的精髓巧妙地融入中文的语境,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作者的内心世界。这种翻译,是对原作最大的尊重,也是对读者阅读体验的极大提升。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湖滨散记》的插画,真的太有品味了。它们不是那种为了填补空白而随意放上去的图案,而是经过深思熟虑,与文本内容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化学反应。我注意到,插画的风格也并非单一,有时是细腻写实的,描绘出湖畔的每一个细节;有时又是写意朦胧的,捕捉住一种转瞬即逝的情绪。这种多样性,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充满了新鲜感。而且,插画的色彩运用也非常讲究,没有刺眼的大红大紫,而是以一种沉静、内敛的色调为主,与“湖滨”这个主题所营造的氛围完美契合。我尤其喜欢其中几幅描绘四季变化的插画,它们用视觉语言诉说着时光的流转,让我对作者的文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总而言之,这些插画不仅仅是装饰,它们更是作者思想和情感的延伸,为这本书增添了无尽的艺术魅力。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可以说是“物超所值”。我买它的时候,看到“名家装帧”几个字,就已经有了很高的期待,但实际拿到手之后,还是被它的品质所震撼。封面纸张的质感,内页的印刷效果,还有那些精美的插画,都完全不输给那些价格高昂的精装版本。我特别喜欢封面采用的那种略带肌理感的纸张,摸上去有一种温暖的触感,而且色彩的饱和度也非常自然,不会显得过于鲜艳刺眼。内页的印刷更是无可挑剔,墨色浓郁,线条清晰,即使是细小的文字也毫不模糊。而那些插画,它们的色彩运用、构图布局,都展现出了专业艺术家的功力。我甚至觉得,这本《湖滨散记》,本身就是一本可以收藏的艺术品。它不仅仅承载着文字的内容,更以其精致的实体形态,提升了阅读的仪式感和整体的美学价值。对于我这样喜欢收藏书籍的读者来说,这样一本兼具内容和形式的书,绝对是不可多得的选择。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的让我惊艳。当我在书店的架子上第一眼看到它时,就被那淡雅的水彩插画深深吸引了。碧蓝的湖水,远处连绵的山峦,近处几笔勾勒的垂柳,还有那若隐若现的几只飞鸟,仿佛将我带入了一个宁静的午后。纸质的触感也非常好,厚实且略带纹理,拿在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质感,这在现在许多出版社追求轻薄的时代,显得尤为难得。书脊的处理也相当用心,烫金的书名在灯光下闪耀着低调的光芒,整体的设计语言传递出一种沉静、内敛的美学,与“湖滨”这个词所暗示的意境完美契合。我特别喜欢设计师在内页排版上所下的功夫,字体的选择、行距的疏密都恰到好处,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不会显得过于拥挤。特别是那些精美的插画,它们并不是简单地穿插在文字之间,而是与文字内容巧妙地呼应,有时是烘托气氛,有时则是对作者所描绘景物的视觉化补充。这些插画的风格也非常多样,有些细腻写实,有些则带着朦胧的写意感,但都保持着一种统一的艺术水准。总而言之,这本书的装帧本身就是一件值得细细品味的艺术品,它让我在翻开阅读之前,就已经收获了一份视觉上的享受,也极大地提升了我对书中内容的期待。

评分

这本书的版式设计,真的是我见过最用心的之一。你知道,很多书,尤其是散文集,常常会把文字塞得满满当当,留白很少,读起来总感觉有点压抑。但这本书就不一样了,它的留白做得非常足,字里行间都透着一股“透气”的感觉。每一页的排版都很讲究,页眉页脚、章节的标题、段落的划分,都设计得非常协调。我尤其喜欢它在章节开头和结尾的处理,常常会有一个小小的插画或者是一个特殊的装饰图案,给我的阅读带来一种仪式感。而且,字体也选得特别好,大小适中,而且字形清晰,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我之前读过一些电子书,虽然方便,但总觉得少了纸质书那种温润的质感和视觉上的享受,这本书就弥补了这一点。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可以拿在手里的艺术品。每次翻开它,都觉得是一种享受,即使只是随便翻几页,也能感受到设计者在细节上的用心。这种对阅读体验的极致追求,在如今的出版界真的非常难得。

评分

我一直认为,一本好书,不仅仅是内容上的精彩,更在于它带给读者的全方位体验。这本《湖滨散记》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从它充满艺术感的封面设计,到内页精美的插画,再到“全新中译本”流畅自然的语言,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用心。我特别喜欢它选用的纸张,那种厚实而略带韧性的触感,让我觉得非常舒适。而且,印刷的质量也非常高,文字清晰,色彩饱满,插画的细节也得到了很好的呈现。我甚至觉得,这本书的版式设计,也充满了巧思,恰当的留白,合理的字间距,都让阅读过程变得格外轻松愉快。它不是那种让你一目十行匆匆读过的书,而是让你想要放慢脚步,细细品味的书。它就像是一场精致的下午茶,让你在阅读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一丝闲适和愉悦。

评分

老实说,我本来对“全新中译本”这个说法有点保留,毕竟“经典”往往意味着有许多成熟的译本。但这本书的翻译,真的让我眼前一亮。我注意到,译者似乎并没有刻意去追求一些华丽辞藻的堆砌,而是非常注重文字的准确性和传达的效率。换句话说,它翻译出来的每一个字,都恰好地落在作者想要表达的那个点上。我喜欢它在处理一些抽象概念或者作者内心独白时的那种精准。没有过多的解读,也没有任何的含糊,就是非常直接、有力地将作者的思想传递给读者。这让我在阅读时,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作者的思想世界里,而不会被翻译本身所干扰。我甚至觉得,这个新的译本,比我之前读过的任何一个版本,都更能捕捉到作者的原意。它就像是一面清澈的湖水,将作者的思想毫无保留地映照出来。这种翻译,是最高境界的翻译,它让读者感觉不到翻译的存在,只剩下作者的思想在流动。

评分

拿到这本《湖滨散记》的时候,我最先注意到的就是它全新的中文翻译。你知道,有些经典著作,经过不同年代、不同译者的翻译,读起来的感觉真的会天差地别。这本书的翻译团队显然是下足了功夫,语言风格非常流畅自然,一点也不生硬。很多我以前读过的译本,总会有些地方让你觉得“啊,这是为了翻译而翻译”,或者是一些词语的搭配听起来有点别扭。但这本书的翻译,却像是用中文母语写就的文章一样,通顺且富有韵味。我尤其欣赏译者在处理一些文化意象和情感表达时的拿捏。有些意象可能在原文中非常微妙,但译者却能找到恰当的中文表达方式,让读者能够毫不费力地理解其深层含义。情感的传达更是如此,作者的细腻情感、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感悟,都在这个全新的译本中得到了生动而准确的再现。没有那种为了追求“忠实原文”而牺牲了语言美感的生硬感,也没有那种为了“本土化”而过度发挥、偏离原意的夸张。它既保留了原作的精神内核,又用一种极其贴近当代中文读者阅读习惯的方式呈现出来。这种恰到好处的平衡,真的非常难得。让我对作者的很多观点和情感描述,有了更深刻的共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