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文
人生就是一个长久诱惑——关于阿伯拉与哀绿绮思∕梁实秋
我译《阿伯拉与哀绿绮思的情书》(The Love Letters of Abelard and Heloise)是在民国十七年夏天,那时候我在北平家里度暑假。原书(英译本)为英国出版的Temple Classics丛书之一,薄薄的一小册,是我的朋友瞿菊农借给我看的。他说这本书有翻译的价值。我看了之后,大受感动,遂即着手翻译。年轻人做事有热情,有勇气,不一定有计画。看到自己喜欢的书,就想把它译出来,在译的过程中得到快乐,译完之后得到满足。北平的夏季很热,但是早晚凉。我有黎明即起的习惯,天大亮之后我就在走廊上借着籐桌籐椅开始我的翻译,家人都还在黑甜乡,没人扰我,只有枝头小鸟吱吱叫,盆里荷花阵阵香。一天译几页,等到太阳晒满了半个院子我便停笔。一个月后,书译成了。
暑假过后我回到上海,《新月月刊》正需要稿件,我就把《情书》的第一函、第二函发表在《新月月刊》第一卷第八号(十七年十月十日出版),并且在篇末打出一条广告:
这是八百年前的一段风流案,一个尼姑与一个和尚所写的一束情书。古今中外的情书,没有一部比这个更为沉痛、哀艳、悽惨、纯洁、高尚。这里面的美丽玄妙的词句,竟成后世情人们书信中的滥调,其影响之大可知。最可贵的是,这部情书里绝无半点轻狂,译者认为这是一部「超凡入圣」的杰作。
广告总不免多少有些夸张,不过这部情书确是一部使我低徊不忍释手的作品。这部书译出来得到许多许多同情的读者。不久这译本就印成了单行本,新月书店出版。广告中引用「一束情书」四个字是有意的,因为当时坊间正有一本名为《情书一束》者相当畅销,很多人都觉得过于轻薄庸俗,所以我译的这部情书正好成一鲜明的对比。
其实,写情书是稀松平常的事。青年男女坠入情网,谁没有写过情书?不过情书的成色不同。或措辞文雅,风流蕴借,或出语粗俗,有如薛蟠。法国的罗斯当《西哈诺》一剧,其中的俊美而无文的克利斯将,无论是写情书或说情话,都极笨拙可笑,只会不断重复的说「我爱你,我爱你,我爱你!」「我爱你」一语并不坏,而且是不能轻易出诸口的,多少情人在心里燃烧很久很久才能迸出这样的一句话,这一句话应该是有如火山之爆发,有如洪流之决口,下面还应有下文。如果只是重复着说「我爱你」便很难打动洛克桑的芳心了。所以克利斯将不能不倩诗人西哈诺为他捉刀,替他写情书,甚至在阳台下蒙眬中替他诉衷情。情书人人会写,写得好的并不多见。
情书通常是在一对情人因种种关系不得把晤的时候,不得已才传书递简以纸笔代喉舌。有一对情侣在结成连理之前睽别数载远隔重洋,他们每天写情书,事实上成为亲密的日记,各自储藏在小箱内,视同拱璧。后来在丧乱中自行付诸一炬。为什么?因为他们不愿公开给大众看。有些人千方百计的想偷看别人的情书,也许是由于好奇,也许是出于「闹新房」心理,也许是自己有一腔热情而苦于没有对象,于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总之,情书不是供大众阅览的,而大家愈是想看。
阿伯拉与哀绿绮思的情书是被公开了的,流行了八百多年,原文是拉丁文,译本不止一个。中古的欧洲,男女的关系不是开放的,一个僧人和一个修女互通情书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中古教会对于男女之间的爱与性视为一种罪恶,要加以很多的限制(Rattray Taylor有一本书"Sex in History"有详细而有趣的叙述)。我们中国佛教也是视爱为一切烦恼之源,要修行先要斩断爱根。但是爱根岂是容易斩断的?人之大患在于有身。有了肉身自然就有情爱,就有肉慾。僧侣修女也是人,爱根亦难斩断。阿伯拉与哀绿绮思都不是等闲之辈,他们的几封情书流传下来,自然成为不朽的作品。
中古尚无印刷,书籍流传端赖手钞。钞本难免增衍删漏,以及其他的舛误。所以阿伯拉与哀绿绮思的几通情书是否保存了原貌,我们很难论定。至少那第一函不像是阿伯拉的手笔。很像是后来的好事者所撰作的,因为第一函概括的叙述二人相恋的经过以及悲剧的发生,似是有意给读者一个了解全部真相的说明。有这样一个说明当然很好,不过显然不是本来面貌。我读了这第一函就有一种感觉,觉得好像是《六祖坛经》的自序品第一,不必经过考证就可知道这是后人加上去的。
阿伯拉是何许人?
阿伯拉(Pierre Abelard)是中古法国哲学家,生于一○七九年,卒于一一四二年,享年六十三岁。他写过一篇自传〈我的灾难史〉(Historia Calamitorium)述说他的一生经过甚详。他生于法国西北部南次附近之巴莱(Palais)。他的父亲拥有骑士爵位,但是他放弃了爵位继承权,不愿将来从事军旅生涯,而欲学习哲学,专攻逻辑。他有两个有名的师傅;一位是洛塞林(Roscelin of Compi?gne),是一位唯名论者,以为宇宙万物仅是虚名而已;另一位威廉(William of Champeaux),是一位柏拉图派实在论者,以为宇宙万物确实存在。阿伯拉自出机杼,独创新说,建立了一派「语文哲学」。他以为语言文字根本不足以证明宇宙万物之真理,宇宙万物乃是属于物理学的范畴。于是与二师发生激辩。
阿伯拉是属于逍遥学派的学者,在巴黎及其他各地学苑巡游演讲,阐述亚里士多德的逻辑。一一一三或一四年间他北至洛昂,在安塞姆(Anselm)门下研习神学,安塞姆乃当时圣经学者的领袖。可是不久他对安塞姆就感到强烈的不满,以为他所说的尽属空谈,遂即南返巴黎。他公开设帐教学,同时为巴黎大教堂一位教士福尔伯特(Canon Fulbert)的年轻姪女哀绿绮思作私人教师。不久,师生发生恋情,进而有了更亲密的关系,生了一个儿子。他们给他命名为阿斯楚拉伯(Astrolabe)。随后他们就祕密举行婚礼。为躲避为叔父发觉而大发雷霆,哀绿绮思退隐在巴黎郊外之阿干特意修道院。福尔伯特对于阿伯拉不稍宽假,贿买兇手将阿伯拉实行阉割以为报复。阿伯拉受此奇耻大辱,入巴黎附近之圣丹尼斯寺院为僧,同时不甘坐视哀绿绮思落入他人之手,强使她在阿干特意修道院舍身为尼。
阿伯拉在圣丹尼斯扩大其对神学之研究,并且不断的批评其同修的僧侣之生活方式。他精读圣经与教会神父之着作,引录其中的文句成集,好像基督教会的理论颇多矛盾之处。他乃编辑他所发现的资料为一集,题曰"Sic et Non"(是与否),写了一篇序,以逻辑学家与语文学家的身分制订一些基本规则,根据这些规则学者们可以解释若干显然矛盾的意义,并且也可以分辨好多世纪以来使用的文字之不同的意义。他也写了他的《神学》(Theologia)初稿,但于一一二一年苏瓦松会议中被斥为异端,并遭焚燬处分。阿伯拉对于上帝以及三位一体的神祕性之辩证的解释被认为是错误的,他一度被安置在圣美达寺院予以软禁。他回到圣丹尼斯的时候,他又把他的「是与否」的方法,施用在这寺院保护神的课题上;他辩称驻高卢传道殉教的巴黎圣丹尼斯,并不是被圣保罗所改变信仰的那位雅典的丹尼斯(一称最高法官戴奥尼索斯)。圣丹尼斯的僧众以为这对于传统的主张之批评乃是对全国的污辱;为了避免被召至法国国王面前受讯,阿伯拉从寺院逃走,寻求香槟的提欧拔特伯爵领邑的庇护。他在那里过孤寂隐逸的生活,但是生徒追随不舍,强他恢复哲学讲授。他一面讲授人间的学问,一面执行僧人的任务,颇为当时其他宗教人士所不满,阿伯拉乃计议彻底逃离到基督教领域之外。一一二五年,他被推举为遥远的布莱顿的圣吉尔达斯.德.鲁斯修道院院长,他接受了。在那里他与当地人士的关系不久也恶化了,几度几乎有了性命之忧,他回到法国。
这时节哀绿绮思主持一个新建立的女尼组织,名为「圣灵会」(Paraclete)。阿伯拉成为这个新团体的寺长,他提供了一套女尼的生活规律及其理由;他特别强调文艺研究的重要性。他也提供了他自己编撰的圣歌集,在一一三○年代初期他和哀绿绮思把他们的情书和宗教性的信札编为一集。
一一三五年左右阿伯拉到巴黎郊外的圣任内微夫山去讲学,同时在精力奋发声名大着之中从事写作。他修订了他的《神学》,分析三位一体说信仰的来源,并且称赞古代异教哲学家们之优点,以及他们之利用理性发现了许多基督教所启示的基本教义。他又写了一部书,名为《伦理学》(Ethica),又名《认识你自己》(Scito te ipsum),乃一短篇杰作,分析罪恶的观念,获到一彻底的结论,在上帝的眼里人的行为并不能使人成为较善或较恶,因为行为本身既非善亦非恶。在上帝心目中重要的是人的意念;罪恶不是做出来的什么事(根本不是res——物),实乃人心对明知是错误的事之许可。阿伯拉又写了一部《一哲学家,一犹太人,一基督徒之对话录》(Dialogus inter Philosophum, Judaeum et Christianum),一部《圣保罗致罗马人函之评论》(Expositio in Epistolam ad Romanos),缕述基督一生之意义,仅在于以身作则,诱导世人去爱。
在圣任内微夫山上,阿伯拉吸引来大批的生徒,其中很多位后来成为名人,例如英国的人文主义者骚兹伯来的约翰(John of Salisbury)。不过他也引起很多人甚深的敌意,因为他批评了其他的大师,而且他显然修改了基督教神学之传统的教义。在巴黎市内,有影响力的圣约克多寺院的院长对他的主张极不以为然,在其他地方,则有圣提爱利的威廉,本是阿伯拉仰慕者,现在争取到当时基督教区域中最有势力的人物克赖福的伯纳德的拥护。一一四○年在森斯召开的会议,阿伯拉受到严重的谴责,这项谴责不久为教宗英纳森二世所确认。他于是退隐于柏根底的克鲁内大寺院,在院长可敬的彼德疏通之下,他和克赖福的伯纳德言归于好,旋即从教学中退休出来。他如今老病交加,过清苦的僧人生活。他死于附近的圣玛塞尔小修道院,大概是在一一四二年。他的尸体最初是送到圣灵会,现在是和哀绿绮思并葬于巴黎之拉舍斯礼拜堂墓园中。据在他死后所撰的墓铭,阿伯拉被某些同时人物认为是自古以来最伟大的思想家与教师之一。
以上所述是译自大英百科全书,虽然简略,可使我们约略了然于阿伯拉的生平。他是一个有独立思想的学者,一个诲人不倦的教师,而且是热情洋溢的人。
哀绿绮思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可惜我们所知不多。她生于一一○一年,卒于一一六四年,享年六十三岁。据说是"not lowest in beauty, but in literary culture highest."(在美貌方面不算最差,但在文艺修养方面实在极高。)这涵义是说她虽非怎样出众的美女,却是旷世的才女。事实上哀绿绮思是才貌双全的。二人初遇时,哀绿绮思年方十九,正是豆蔻年华,而阿伯拉已是三十七岁,相差十八岁。但是年龄不能限制爱情的发生。师生相恋,不是一般人所能容忍的。但是相恋出于真情,名分不足以成为障碍。男女相悦,私下里生了一个儿子,与礼法是绝对的不合,但是并不违反人性,人情所不免。八百多年前的风流案,至今为人所艳称,两人合葬的墓地,至今为人所凭弔。主要的缘故就是他们的情书真挚动人。
「情书」里警句很多,试摘数则如下。
「上天惩罚我,一方面既不准我满足我的慾望,一方面又使得我的有罪的慾望燃烧得狂炽。」性慾的强弱,人各不同。阿伯拉一见哀绿绮思,便「终日冥想,方寸紊乱,感情勐烈得不容节制。」这时候阿伯拉已是三十七岁的人,学成名就,不是情窦初开的奇男子,他的感情已压抑了很久,一旦遇到适宜的对象,便一发而不可收拾。哲学不足以主宰情感。阿伯拉并不是早熟,他的一往情深是正常的。「爱情是不能隐匿的;一句话,一个神情,即使一刻的寂静,都足以表示爱情。」他们「两人私会,情意绵绵。」可以理解,值得同情。
「你敢说婚姻一定不是爱情的坟墓吗?」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句话不知谁造出的一句俏皮话?须知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乃是人间无可比拟的幸福。从外表看,婚后的感情易趋于淡薄,实际上婚后的爱乃是另一种爱,洗去了浪漫的色彩,加深了牉合的享受,就如同花开之后结果一般的自然。婚姻是恋爱的完成,不是坟墓。婚姻通常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死而后已。
「假如人间世上真有所谓幸福,我敢信那必是两个自由恋爱的人的结合。」人间最大幸福是「如愿以偿」。《老残游记》第二十回最后两行是一副联语──「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是前生注定事,莫错过姻缘。」真是善颂善祷。两情相悦,以至成为眷属,便是幸福,而且是绝大多数的人所能得到的幸福。不一定才子佳人才算是匹配良缘,世界上没有那么多的才子和佳人。也有以自由恋爱始而以仳离终的怨偶,那究竟是例外。如愿便是满足,满足即是幸福。
「尼庵啊!戒誓啊!我在你们的严厉的纪律之下还没有失掉我的人性!……我的心没有因为幽禁而变硬,我还是不能忘情。」忘情谈何容易,太上才能忘情。佛家所谓「重离烦恼之家,再割尘劳之网」正是同一道理。出家要有两层手续,剃度受戒是一层,究竟是形式,真能割断爱根,一心向上,那才是真正的出家。基督教有所谓「坚信礼」,也是给修道者一个机会,在一定期间内如不能坚持仍有退出还俗的选择。哀绿绮思最初身在修道院而心未忘情,表示她的信心未坚尚未达到较高的境界。
「从来没有爱过的人,我嫉妒他们的幸福。」这是在恋爱经验中遭受挫折打击的人之愤慨语。从来没爱过,当然就没有因爱而惹起的烦恼。我们宋朝词人晏殊所谓的「无情不似多情苦」,也正是同样的感喟。但是人根本有情,若是从未爱过,在人生经验上乃一大缺憾,未必是福。因吃东西而哽咽的人会羡慕从来不吃东西的人吗?
「人生就是一个长久诱惑。」这是一位圣徒说的话。「除了诱惑之外,我什么都能抵抗。」这是王尔德代表一切凡人所说的一句俏皮话。人生是一连串的不断的诱惑。诱惑大概是来自外界,其实也常起自内心。佛家所谓的「三毒」贪瞋痴,爱就是属于痴。爱根不除,便不能抵抗诱惑。阿伯拉要求哀绿绮思不要再爱他,要她全心全意的去爱上帝,要她截断爱根,不再回忆过去的人间的欢乐,作一个真的基督徒的忏悔的榜样,──这才是超凡入圣,由人的境界昇入宗教的境界。他们两个互相勉励,完成了他们的至高纯洁的志愿,然而在过程中也是十分悽惨的人间悲剧!阿伯拉对哀绿绮思最后的嘱咐是:「你已脱离尘世,那里还有什么配使你留恋?永远张眼望着上帝,你的残生已经献奉了他。」这样的打发一个人的残生,是悲剧,也是解脱。
我在「译后记」说George Moore有他的译本,我说错了。他没有译本,他的作品是一部小说。《情书》之较新的英译本是一九二五年的C. K. Scott Moncrieff的,和一九四七年的,和一九四七年J. T. Muckle的。
──民国七十五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阿伯拉与哀绿绮思的情书(增订新版)》,这本书,绝对是我近年来读到的最令人惊艳的作品之一!我当初是被它的名字吸引,觉得有点神秘,有点故事感。翻开第一页,我就知道我找到了宝藏!作者构建了一个极具想象力且逻辑严谨的世界,充满了古老的传说和独特的设定,让人瞬间沉浸其中。阿伯拉这个角色,他简直就是一个人性的缩影,充满了矛盾与挣扎。他的孤独、他的责任、他内心深处对爱的渴望,都刻画得淋漓尽致,让人感同身受。而哀绿绮思,她的出现,如同点亮了阿伯拉世界里的黑暗,又带来了新的挑战。他们之间那种复杂而又深刻的情感,不是简单的爱恨情仇,而是掺杂了太多灵魂的羁绊和命运的纠缠,每次读到他们之间的互动,都会让我揪心不已。增订新版,我最期待的就是作者能够为我们揭示更多关于这个世界的秘密,或者为阿伯拉和哀绿绮思的故事添上更丰富的色彩。这本书,它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次关于生命、关于存在的深刻思考,每次读完都让人回味无穷。
评分啊,说到《阿伯拉与哀绿绮思的情书(增订新版)》,我真的觉得这本书,就像一杯精心调制的鸡尾酒,每一口都有不同的风味,但又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我最初是被这个书名所吸引,觉得它一定隐藏着一个不寻常的故事。读进去之后,果然不出所料,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感染力,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世界展现在我眼前。阿伯拉,这个角色,他的孤独和隐忍,让我心疼不已,他仿佛背负着整个世界的重量。而哀绿绮思,她的出现,就像是给阿伯拉的世界注入了一抹亮色,又或者是一把双刃剑,他们的相遇,注定了是一场充满悲喜的旅程。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人物情感的刻画,那种细腻入微的描写,让我感觉仿佛身临其境,与角色一同经历他们的喜怒哀乐。增订新版,我希望能够看到更多关于他们之间过往的细节,或者对他们未来走向的更多可能性。这本书,它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次关于爱、关于命运、关于选择的深刻思考,每次读完都让我久久不能平静,在脑海中回荡。
评分这本书真的让我体会到什么叫做“欲罢不能”!第一次接触《阿伯拉与哀绿绮思的情书(增订新版)》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当时封面那种复古又带着点诡异的风格就吸引了我。读下去之后,更是完全被它的世界观给征服了。作者的文笔非常有特色,那种带着点古典韵味又充满现代感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我尤其喜欢他对场景的描绘,那种古老城镇的阴影,那种神秘森林的低语,仿佛都触手可及。阿伯拉这个角色,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矛盾的结合体,既是救赎者,又是被诅咒者。哀绿绮思,她的出现,更是给阿伯拉的世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带来了无尽的麻烦。他们之间的羁绊,真的不是三言两语就能概括的,那是一种深入骨髓的联系,是爱,是恨,是责任,也是一种命运。每次读到他们之间那些充满试探又带着深情的对话,我的心都会跟着揪紧。增订新版,我希望能够看到更多关于他们过去的故事,或者他们未来可能的发展,毕竟,这样深刻的角色,我总是渴望了解更多。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让你沉浸其中,去感受角色的挣扎,去体会他们的痛苦与喜悦,然后,在故事的结尾,留下深深的思考。
评分这本书,真的有一种魔力,让我一旦开始读,就停不下来。我第一次看到《阿伯拉与哀绿绮思的情书(增订新版)》的时候,就被它那种有点忧伤又充满神秘感的名字吸引了,当时就觉得,这一定是个有故事的书。读进去之后,才发现它的精彩程度远超我的想象。作者的文笔非常老练,叙事节奏感把握得恰到好处,时而缓慢抒情,时而紧张刺激,让人全程都处于一种高度的沉浸状态。阿伯拉,这个角色,他的命运似乎总是被某种看不见的力量所牵引,他的孤独、他的挣扎,每一次都让我动容。而哀绿绮思,她的出现,对阿伯拉来说,究竟是救赎还是劫难?他们之间那种既缠绵又充满了危险的关系,实在是太让人着迷了。我特别喜欢书中对那种隐晦情感的描绘,不直接说破,却能让你感受到那股暗流涌动的情感。增订新版,我希望能够看到更多关于他们相遇之前的背景故事,或者对他们未来命运有更多的暗示。这本书,它不仅仅是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更是一场关于自由、关于选择、关于人性的深刻剖析,每次读完都让我思考良久。
评分《阿伯拉与哀绿绮思的情书(增订新版)》,这本书,就像我最近发现的一个宝藏,每次打开都能挖掘出新的惊喜。我对它的初印象,是被那个有点诗意又带着一丝忧伤的书名所吸引。读下去之后,我发现作者的想象力简直是天马行空,他构建了一个既复古又充满奇幻色彩的世界,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老的传说之中。阿伯拉,这个角色,他身上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孤独感,他的每一次行动,似乎都带着某种沉重的宿命。而哀绿绮思,她的出现,就像一道闪电,划破了阿伯拉原本灰暗的天空,也带来了无法预料的后果。他们之间那种纠缠不清、又充满致命吸引力的感情,真的是让我看得心痒痒。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那些复杂情绪的刻画,不浮于表面,而是深入到角色的内心深处,让人感同身受。增订新版,我最期待的,是能看到更多关于他们情感发展的细节,或者对这个世界更深层次的解读。这本书,它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次对生命、对人性、对爱与失去的深刻探讨,每次读完都让我意犹未尽。
评分这本书,真的是让人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阿伯拉与哀绿绮思的情书(增订新版)》我第一次接触到它,就被它那种独特的书名和封面设计所吸引,仿佛预示着一个与众不同的故事。读进去之后,我更是完全被作者的想象力给折服了。他创造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又带着一丝黑暗哥特风格的世界,让我仿佛置身其中。阿伯拉,这个角色,他的命运仿佛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悲剧,他的孤独和执着,每一次都让我心疼。而哀绿绮思,她就像是阿伯拉生命中的一道光,又或者是一场灾难,她的出现,让阿伯拉的世界彻底颠覆。他们之间那种既纠缠不清又充满宿命感的情感,实在是太吸引人了。每一次读到他们之间那些充满隐喻和试探的对话,我都感觉自己仿佛在解一个复杂的谜题。增订新版,我最期待的就是能看到更多关于这个世界观的细节,或者关于阿伯拉和哀绿绮思之间更加深刻的情感纠葛。这本书,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它更是一场关于爱、关于失去、关于救赎的深刻探讨,让我每次读完都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啊,提到《阿伯拉与哀绿绮思的情书(增订新版)》,我真的有太多想说的了!这本书,怎么说呢,它就像一个巨大的宝藏,每次翻开都能挖出新的惊喜。我第一次读它的时候,就被作者那种奇特的想象力给震住了。那是一种完全不同于我过去接触过的任何故事的设定,充满了古老传说般的神秘感,又带着一丝丝令人不安的黑暗气息。增订新版嘛,我最期待的就是它新加入的部分,不知道有没有更深入地挖掘那些让我着迷的细节。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阿伯拉”这个角色的描绘,他的孤独、他的执着,还有他背后隐藏的那些不为人知的心酸,都刻画得入木三分。哀绿绮思,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缠绵的、忧伤的美感,而她与阿伯拉之间的互动,更是充满了张力。他们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的你爱我我爱你,而是掺杂了太多复杂的元素,像是宿命的纠缠,像是灵魂的契合,又像是不可避免的悲剧。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作者是如何构建出这样一个人、这样一个世界。那些意象,那些隐喻,都让我觉得,这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次深刻的哲学探讨。对于那些喜欢沉浸在复杂情节和深刻情感中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不可错过的。它会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被挑逗着去思考,去感受,去质疑。
评分哇,《阿伯拉与哀绿绮思的情书(增订新版)》这本书,简直是给我的精神世界来了一场盛大的洗礼!老实说,刚开始我被它那有点非主流的书名吸引,觉得应该是个比较小众的题材,没想到一翻开就跌进了一个完全超乎我想象的世界。作者的想象力简直是开了挂!那种古老的、充满神秘色彩的设定,跟现代的某些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了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阿伯拉,这个角色,我真的对他又爱又怜。他的孤独,他的隐忍,他背负的沉重过去,每一次读到,都让我心疼不已。哀绿绮思,她就像是阿伯拉生命中的一道光,又或者是一团火,点燃了他内心深处的渴望,也带来了毁灭的可能。他们之间那种缠绵悱恻、却又充满了不确定性的感情,真的非常揪心。我特别喜欢书中对那些复杂情感的处理,不落俗套,不刻意煽情,却能直击人心。增订新版,我最期待的就是它能不能揭开更多关于这个世界的秘密,或者阿伯拉和哀绿绮思之间更加隐秘的情感纠葛。这本书不仅仅是讲一个故事,它更是在探讨人性的复杂,探讨命运的无常,让我每次读完都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阿伯拉与哀绿绮思的情书(增订新版)》,这本书,就像我最近的一次精神旅行,充满了未知和惊喜。我之所以会被这本书吸引,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它的名字,那种既古老又带着点禁忌感的词汇组合,一下子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读进去之后,我发现作者构建了一个非常庞大且 intricate 的世界观,充满了各种我从未设想过的设定和元素。阿伯拉,这个角色,他身上的悲剧色彩贯穿始终,每一次读到他的遭遇,都让我感到心痛。而哀绿绮思,她的出现,如同点燃导火索一般,让阿伯拉原本平静(或者说压抑)的生活,彻底掀起了巨浪。他们之间那种既依赖又互相伤害的情感,实在是太复杂,也太真实了。每次读到他们之间那些充满试探与拉扯的对话,我都感觉自己也跟着进入了那个情境,心跳加速。增订新版,我特别期待能够看到更多关于他们感情的铺垫,或者一些更深入的心理描写,毕竟,这么具有吸引力的角色,总是让人想知道更多。这本书,它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次对人性深处最隐秘角落的探索,让人在阅读后,久久无法忘怀。
评分这本书,怎么形容呢?《阿伯拉与哀绿绮思的情书(增订新版)》就像一壶陈年的烈酒,入口醇厚,回味悠长。我是在朋友的推荐下才接触到这本书的,一开始对这个名字有点陌生,但读了之后,彻底被它征服了。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尤其是在描绘人物内心的挣扎和情感的细微变化方面,简直是炉火纯青。阿伯拉,一个充满矛盾的角色,他身上既有圣人的光辉,又有凡人的脆弱,他与哀绿绮思之间的情感纠葛,更是让人看得如痴如醉。我尤其喜欢书中那种压抑而又充满张力的氛围,仿佛总有什么东西在暗流涌动,让人喘不过气来,却又忍不住想继续往下看。哀绿绮思,她的出现,彻底改变了阿伯拉的命运,也给整个故事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他们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的爱情,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连接,是灵魂的共鸣,也是宿命的羁绊。增订新版,我希望能够看到更多关于他们之间过去未被提及的细节,或者一些新的发展,毕竟,这么吸引人的故事,总觉得还有更多值得挖掘的地方。这本书,真的让我思考了很多关于爱、关于失去、关于选择的问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