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每个人,都是一个故事。」
──保罗.杨如何透过创作走入我们的心灵
当年,我自费印刷十五本《小屋》和孩子分享,如今却意外拥有了这么多读者,回顾这段历程,一切都与我原本的期望截然不同,但对我而言,「名气」转瞬即逝,不具实质意义,我也不认为人能从成名的过程中学到什么。这几年,越来越多读者接触到我的创作,开始有人与我分享他们的生命,邀请我走入他们的故事中,让我深深体会到每个人内在所蕴藏的无穷价值。我认为「每个人,都是一个故事」;而不仅仅是大家常说的「每个人,都有一个故事」。我也相信,上帝永远比我们更尊重每个人所活出的独特故事。
许多人问我,读者的期望会不会带来压力?其实在生命中,我们时常被动接受或主动扛下许多压力,结果压力却成了我们原本无意承受的负担,而「期望」所带来的压力正是如此。我一直在学习「活在当下」,好好活在今日的恩典之中,不把心力耗费在莫须有的想像,以及我们无法掌控、甚至并不存在的事物上。我始终抱持这份心情,拒绝活在期望之中,只是单纯把生命当作一场疯狂的冒险。
一本书,总是由一个小小的念头逐渐孕育而成,因此「写作」是我这辈子最接近女人怀胎生子的经验。《十字路口》的灵感来自有过濒死、昏迷经验的朋友,听他们诉说在昏迷时来到一个特殊的「空间」,我开始想探索在那样的空间中,是否潜藏着让人彻底转变的力量?
我不是一个有明确计画的作家,不会从A到Z按部就班地下笔,而是透过「问问题」来探索创作的可能性。透过《十字路口》,我想问的是:一个极度可鄙、抗拒改变的人,有没有可能彻底蜕变?「爱」的力量能不能穿透孤独的人为自己打造的硬壳,触及他的内心?故事主角安东尼正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不停地前进,不愿在任何一个十字路口停留,思索自己的选择是如何撼动了他人的生命。安东尼身上其实有我们每个人的影子,包括我在内。他不仅代表每个人心中的孤独与疏离,也反映了我自己的黑暗面、我曾受过伤的心与灵魂。
《小屋》和《十字路口》的创作主轴都是关于人的苦痛与疗癒,因此下笔时,我经常感到无比揪心、热泪盈眶,但这并不是一种负面经验,反而代表我透过创作,真实地叩问了人会面临的深层心灵困境,而非只是以一个理性知识分子的角度去描写。我在写作过程中的确曾面临艰难的时刻,但我非常珍惜这样的过程。若读者能在阖上书页之后,像个雀跃的小孩子一样惊唿:「哇,我还要再看一次!」那么,我就心满意足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