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后记
冷静的凝视--吴继文
友人的母亲个性别扭,和亲戚、朋友几乎都断了往来,只有和她南部老家高龄九十的妈妈还算常联络,也不时寄些老人家爱吃的东西过去,聊表爱心。一天她竟也接获老妈妈从高雄宅配来的各色食品,里面还夹带了一张以颤抖笔迹写满的关于如何保存、烹煮、食用的註记,突然惊唿连连:「天啊,我不知道她会写字耶!」
并非不在乎,却爱得漫不经心。
井上靖自言,这本由成立于三个时期的三篇文字合辑起来的书,既不能说是小说,也不算随笔;换个说法就是,这部作品既有小说的虚构,也有随笔的写真。对了解他的读者而言,以他成长史为蓝本的着名三部曲《雪虫》、《夏草冬涛》、《北之海》如果比较靠近小说那一端,而自叙传《童年忆往》、《青春放浪》、《我的形成史》在纪实这一端,那么本书正好介于其间。
父亲由于职业(军医)的关系,每两三年就必须调任一次,北至北海道,南到台湾;大概不希望他频繁转学吧,井上靖自懂事起就和原生家庭分居两地,被安置在伊豆山区老家,和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初老女子佳乃,住在一栋老朽的土角库房,相依为命。佳乃是井上靖非直系血亲的曾祖父井上洁所纳的妾,没有正式名分,被乡里家族排斥、敌视,正好和天涯孤独的井上靖成为忘年的盟友。曾祖父死前对佳乃做了安排,让她当井上靖母亲八重的养母,另立门户。阴差阳错,这个辈分上算是井上靖曾祖母、户籍上则是他祖母的外姓女子,竟然成为现在井上靖家系的第一祖,长眠于家族墓园。
伊豆半岛多山,交通不便(那时出趟远门必须先搭两个小时马车,再坐一个多小时轻便车,才能抵达东海道铁路干线上的三岛火车站),虽然离首都东京不过百来里路,却完全是两个国度。然而自然界的丰饶,民风之淳朴,四时节庆之缤纷缭乱,让善感的井上少年在懵懂中建构了属于自己的世界,以抵抗无来由的孤独与哀伤。父母家人总在远方,他生命中关于家的最早印记,就是佳乃和老库房。对他而言,奉献式地照料他、溺爱他的佳乃,才是他的母亲,甚至是情人;所有对佳乃不好、说佳乃坏话的,一律视之为敌人。这种同盟关系教人联想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卡内提 (Elias Canetti) 和他的母亲,只不过发生在欧洲犹太殷商家族的故事更多了知性的启蒙 (《得救的舌头》)。
父亲隼雄带着井上靖除外的其他家人,半生漂浪于日本列岛、朝鲜、台湾之间,却在五十壮盛之年退职还乡,之后即隐遁不出,靠微薄的退休俸过着清简的日子,不与外界往来,形同自闭;本来外向的母亲却也认命地随自己丈夫在伊豆山野务农度日。然而这时井上靖早已成年,先是在京都大学就读,接着是结婚、小说征文获奖、进报社工作、成为职业作家,除了偶尔归省,还是和父母的生活没有交集,简单说就是一个和父母无缘的孩子。他知道父母并非不爱他这个长子,而他对自己的父母也一直有着复杂的情感,但也就是这样。直到父亲去世,母亲日渐衰老,井上靖才突然惊觉,他并不真的了解父亲(但已无从了解),而他同样陌生的母亲,则因为老年痴呆以致过往人生的记忆开始整片整片的剥落。再如何努力捡拾残缺碎片,想要拼凑母亲生命的完整图像,为时已晚。时间的黑洞吞噬了一切。你对深渊吶喊,只能捕捉疑似的回声。仿佛再度被母亲所抛弃。
在写于同一时期的《童年忆往》中,作者自言,当他追想幼年时光,几乎没有母亲单独出现的画面,即使到青少年时代亦然。母亲为了他能够顺利考上中学,发愿茹素,从此一生不沾荤辛,这么重大的事件,他完全不记得。如果是为了重建记忆,像奥地利剧作家、卡夫卡奖得主彼得‧韩德克 (Peter Handke) 在母亲于五十一岁那年突然仰药自尽后所做的那样 (《梦外之悲》),这本书将註定是一场徒然。
早年的井上靖,非常刻意地让自己不要变成父亲、母亲那样,过着无欲、退缩、冷清的人生。他不喜欢过去打麻将、玩撞球、下围棋和将棋的父亲,于是自己一辈子都不碰这些休闲游戏。他拥抱人群,总是成为朋友聚会时欢笑的核心。家族代代行医,所有人都觉得做为医生长子的他理所当然要进医学院,学成后继承家业,结果他却选择了父亲最瞧不起的哲学科主修美学。然而年过六十的他不得不承认,自己那犹疑不决、谁都不得罪的个性,简直和父亲一模一样,而强烈的自我中心以及易感爱哭的德性,根本来自母亲。多年以来,他让自己成为这样一个人:同时继承了父亲和母亲的特性,却强迫自己走一条和他们完全不一样的路。从这个角度看,他成功了。可当他意识到,通过这些长期的、持续的对峙,他反而成了或许是世界上最能够理解父母一生的人,可是他却让父母带着不被理解的怃然,无限孤独地离去。做为人子至亲,他又是失败的。尤其当他痛切体认到,正因为性格的雷同,父母不也才是他最佳的理解者吗?然而父亲已远,母亲不久亦将关上最后一道门窗。这是多么尴尬的挫败啊。
晚年的母亲,没有什么病痛,却明显老衰,身形不断萎缩,变成轻如枯叶的一缕幽魂,「从此以往再无任何可能性的肉身已经来到了它的终点」,而严重的失忆,让她从伦常、责任甚至命运的重压中脱身,孤立于尘世之上,对人世间的爱别离苦已不再关心,而他人亦无从探入她此刻的内心世界。仿佛抵达太阳系边缘的星船,无法接收或传送任何可辨识的讯号。她成了永恆的神秘本身。
在此,一个小说家能做的,就是直面凝视生命那壮绝的神秘。物自身 (das Ding an sich) 尽管不可知,但你依然可以思索,试着对话、发问,并加以描绘,捕捉如幻的现象,呈现可能的真实。这一切作为,都是对德尔斐 (Delphi) 神谕——认识你自己——的回应。井上靖的凝视,绝非徒然。准此而言,我们可不可以说,所有的小说,或多或少,都是「私小说」?
「私小说」不只是曝露或自我揭露。谁没有秘密?你的命运与我何干?昭和文豪井上靖以此作向我们雄辩地演示了,唯有以冷静的凝视之眼,揭开「不可知」的封印,穿过遗忘的荒烟蔓草,直探生之秘境,才是「私小说」的神髓。
然而更让人掩卷低回的是,这个以纤细的感性从事怀旧、悼亡的作者,言笑晏晏恍如昨日,如今也早已移身他界,成为不归之人久矣。很快的,此刻做为观看者、聆听者的我们,不就像执笔当下的作者一样,坐在一班正开始加速的时间列车上,而前方已经隐约浮现终站的灯火。
倒数计时,准备下车。
坦白说,我刚开始看《我的母亲手记》时,以为它会是一本关于“母爱”的教科书,但读下去之后,才发现它更多的是一本关于“人”的书,一本关于“成长”的书。作者在书写母亲的同时,也在书写自己,书写她们之间那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她们各自的生命轨迹。 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母女关系中的矛盾时,那种既有立场又保留空间的处理方式。她没有一味地指责,也没有完全地委屈自己,而是以一种相对成熟的态度,去梳理和面对。这让我思考,我们在与家人相处时,如何在坚持自我和顾及情感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书中的许多对话和场景,都仿佛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自己与家人相处时的影子,让我们开始审视那些曾经被我们忽略或者回避的问题。
评分这本《我的母亲手记》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在描绘亲子关系时,那种毫不留情的真实。作者并没有试图去美化这段关系,甚至可以说是赤裸裸地呈现了其中的矛盾、误解,以及那些常常被我们忽略的、潜藏在日常生活下的暗流。我记得书中有一些关于母女之间争执的细节,那些话语,那些表情,那些无声的对抗,都太过于熟悉了,熟悉到让我心头一紧。我们都可能在与家人相处时,有过那样令人沮丧的时刻,那些话说出口后,我们自己也会后悔,但有些东西就是无法控制地涌出来。 这本书让我反思,我们与至亲之间,有多少时候是将最真实、最不加掩饰的一面展现出来?又或者,我们是否为了维持某种“和谐”,而选择性地忽略了那些令人不适的部分?作者敢于将这些“不完美”公之于众,让我觉得非常勇敢。它让我们看到,即便在最亲密的血缘关系里,也充满了各自的挣扎和需求,并非总是像童话故事那样圆满。这种深刻的洞察,让我对“理解”和“接纳”有了新的体会,尤其是当我们面对的,是那些陪伴我们一生,却可能与我们截然不同的人时。
评分《我的母亲手记》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关于母亲的书,不如说是一本关于“看见”的书。作者以一种非常冷静而又充满情感的笔触,让我们看见了一个母亲真实的一面,看见了她在时代的洪流中,在家庭的责任下,是如何一步步走过来的。 我尤其喜欢书中有一些关于母亲的日常生活片段的描写,那些琐碎却又充满力量的细节,仿佛让我们置身其中,去感受她当年的生活。作者并没有去刻意渲染,而是用一种朴实无华的语言,将这些画面呈现出来,让我们从中体会到母亲身上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这让我开始思考,我们作为子女,有多少时候真正地去“看见”过我们的父母,去理解他们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付出和牺牲?
评分《我的母亲手记》这本书,老实说,刚拿到手的时候,我以为会是一本很抒情的散文集,描绘母亲慈爱的形象,分享温馨的家庭点滴。但翻开之后,才发现它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那种厚重感和真实感,直接敲击在心上。它不是那种程式化的“孝子”叙事,也不是刻意煽情的“完美母亲”画像。作者以一种非常坦诚、甚至有些尖锐的笔触,去书写那位在她生命中扮演了极其复杂角色的女性。 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关于母亲的童年经历的描写。那些在那个时代背景下,许多女性不得不面对的困境,作者并没有回避,而是用一种近乎冷静的叙述,将它们呈现出来。读到那些段落的时候,我常常会停下来,想象我的母亲,或者我认识的许多长辈,她们在相似的岁月里,又是如何走过来的。那种时代的烙印,那种无声的牺牲,那种在压抑中寻求生存空间的力量,都让我对“母亲”这个身份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是与生俱来的光环,而是在无数的跌宕起伏中,被锻造出来的坚韧。
评分《我的母亲手记》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个堆满了回忆的旧箱子里,一件一件地翻找那些被遗忘的物件。每一件物品,都带着岁月的痕迹,也承载着一段故事。作者的笔触,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而是非常直接地将这些记忆,包括那些美好的,也包括那些伤痛的,都呈现出来。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有几处关于母亲在面对生活压力时的表现。那些时候,她可能不是一个我们理想中的“温柔的母亲”,但她所展现出来的坚韧和生存的智慧,却让我由衷地敬佩。在那个年代,女性往往要在有限的资源和环境下,扛起更多的责任。作者没有去批判,而是去记录,去理解,去试图捕捉母亲身上那种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对生命本身的尊重,让我觉得非常珍贵。
评分这本书,名为《我的母亲手记》,但它带给我的远不止于此。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女性”的笔记,一本关于“成长”的记录。作者在书写母亲的同时,也在书写自己,书写母女之间那种既疏离又紧密的独特关系。 我被书中对于母亲性格中那些复杂面向的描绘深深吸引。她不是脸谱化的慈母形象,而是有自己的坚持,有自己的挣扎,甚至有自己不被理解的时刻。作者在处理这些矛盾时,没有选择简单的批判或赞美,而是以一种更加 nuanced 的方式去展现,这让我看到了人性中更加真实和立体的一面。这种对复杂情感的细腻捕捉,让我对“理解”和““““““““““““““““““““““““““““““““““““““““““““““““““““““““““““““““““““““““““““““““““““““““““““““““““““““““““““““““““““““““““““““““““““““““““““““““““““““““““““““““““““““““““““““““““““““““““““““““““““““““““““““““““““““““““““““““““““““““““““““““““““““““““““““““““““““““““““““““““““““““““““““““““““““““““““““““““““““““““““““““““““““““““““““““““““““““““““““““““““““““““““““““““““““““““““““““““““““““““““““““““““““““““““““““““““““““““““““““““““““““““““““““““““““““““““““““““““““““““““““““““““““““““““““““““““““““““““““““““““““““““““““““““““““““““““““““““““““““““““““““““““““““““““““““““““““““““““““““““““““““““““““““““““““““““““““““““““““““““““““““““““““““““““““““““““““““““““““““““““““““““““““““““““““““““““““““““““““““““““““““““““““““““““““““““““““““““““““““““““““““““““““““““““““““““““““““““““““““““““““““““““““““““““““““““““““““““““““““““““““““““““““““““““““““““““““““““““““““““““““““““““““““““““““““““““““““““““““““““““““““““““““““““““““““““““““““““““““““““““““““““““““““““““““““““““““““““““““““““““““““““““““““““““““““““““““““““““““““““““““““““““““““““““““““““““““` 《我的母亲手记》这本书,让我最有感触的,是它那种不落俗套的真诚。在如今充斥着各种“心灵鸡汤”和“完美人设”的环境下,这本书却像一股清流,毫不修饰地呈现了一个母亲的真实形象,以及一个女儿与母亲之间那种既亲密又充满张力的关系。作者的笔触非常朴实,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着直击人心的力量。 我特别喜欢书中那些关于母亲日常生活的细节描写,那些不经意的动作,那些习惯性的口头禅,那些在平凡日子里流露出的情感。作者就像一个极其敏锐的观察者,又像一个亲历者,将这些碎片化的记忆串联起来,勾勒出一个立体而鲜活的母亲形象。她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符号,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坚守和无奈的普通人。这种真实感,让我觉得非常亲切,也让我开始反思,我们与至亲相处时,是否也常常忽略了那些最珍贵、最本真的瞬间?
评分《我的母亲手记》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阅读的体验,更是一种深刻的内省。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母亲的关系,以及我如何看待“母亲”这个角色。作者的叙述非常细腻,她捕捉到了许多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细微之处,那些不经意的眼神,那些习惯性的动作,那些在平凡日子里流淌的情感,都因为她的笔触而变得生动而深刻。 我尤其被书中描绘母亲身上那种不屈服的精神所打动。在时代的洪流中,在生活的重压下,她依然努力地寻找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并且尽力去给予家人所能给予的一切。这种韧性,这种在逆境中不放弃的力量,让我感到由衷的敬佩。它让我明白,我们所谓的“母亲”,其实也是一个有血有肉、有自己的故事和挣扎的个体,她们的爱,她们的付出,都是在复杂的生命体验中孕育出来的。
评分读《我的母亲手记》的时候,我常常会陷入一种“同理心”的漩涡。不是说我完全赞同书中的所有观点,或者理解作者所有的感受,而是我能够在一个很深的层面上,去感受到那种情感的重量。作者在书写母亲时,那种复杂的心绪,既有爱,也有无奈,甚至偶尔掺杂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疏离。这种情感的层次感,非常打动我。 我特别喜欢书中一些关于母亲生活细节的描写,那些不经意的动作,那些习惯性的语言,那些在特定情境下流露出的情绪。作者就像一个敏锐的观察者,又像一个亲历者,用一种旁观者的冷静和当事人的情感,将这些碎片化的记忆串联起来。这些细节,往往比宏大的叙事更能触及人心,它们让我们看到一个鲜活的个体,一个有血有肉、有优点也有缺点的人。它让我开始去重新审视我身边的长辈,去尝试理解他们行为背后那些更深层的原因。
评分这本书,让我最难忘的是它在处理“亲子关系”这个议题时,那种不回避、不粉饰的勇气。作者并没有试图去构建一个和谐美好的家庭图景,而是坦诚地展现了其中存在的矛盾、误解,甚至是一些常常被我们有意无意忽略的冲突。我记得书中一些关于母女之间争执的描写,那些话语,那些表情,那些无声的对抗,都让我感到无比熟悉。我们都可能在与家人相处时,有过那样令人感到沮丧的时刻,那些话说出口后,我们自己也后悔,但有些东西就是无法控制地涌出来。 作者敢于将这些“不完美”的部分公之于众,让我觉得她是一位非常勇敢的作者。它让我们看到,即使在最亲密的血缘关系里,也充满了各自的挣扎和需求,并非总是像童话故事那样圆满。这种深刻的洞察,让我对“理解”和“接纳”有了新的体会,尤其是当我们面对的,是那些陪伴我们一生,却可能与我们截然不同的人时。这本书不是教你如何去“爱”母亲,而是教你如何去“看见”她,去理解她。
评分当我合上《我的母亲手记》这本书时,心里涌起的是一种复杂的情感。它不是简单的感动,也不是单纯的悲伤,而是一种对生命、对亲情、对女性命运的深刻体悟。作者以一种非常诚实、甚至带着一丝疼痛的笔触,去描绘她的母亲,也描绘了她们之间那些难以言说的羁绊。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母亲的一些生活细节的描写,那些不经意的言语,那些藏在笑容背后的辛酸,都让我感受到一种真实的生命力。她不是一个完美的符号,而是一个鲜活的、有自己喜怒哀乐的个体。作者在书写母亲时,并没有回避那些矛盾和冲突,反而以一种更具洞察力的视角去解读,这让我看到了亲子关系中更深层的东西,也让我对“理解”和“接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