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手记

我的母亲手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井上靖
图书标签:
  • 家庭
  • 亲情
  • 回忆
  • 母亲
  • 手记
  • 成长
  • 情感
  • 人生
  • 温暖
  • 岁月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关于记忆、关于爱, 凝视的岂止是您, 更是生命本身。 日本文豪井上靖自传作品,最动人的亲情羁绊、感人的家族之爱。 2011年蒙特娄影展评审团特别大奖「我的母亲手记」电影原着。 幼年因为战乱与父母疏离的长子,在父亲逝世后,接手照料年迈的母亲,无奈母亲已逐渐一步一步失智的境地。 「老衰」宛如一枚橡皮擦般,母亲拿着它,将自己一路走来漫长人生的轨迹,由近而远逐渐往回抹除,先是七十多岁,然后是六十多岁、五十多岁……。长期为伴的丈夫不在了,儿子、女儿也从意识中消失。弟妹、亲戚、朋友、熟人全都一一离去。也许不是离去,而是被她抛弃了。 作者井上靖以长达十年的时间,纪录了母亲80-89岁的失智生活,冷静、细腻的观察,试图为母亲编缀渐渐斑驳的记忆,也是一位儿子重拾对母亲的爱,更是一代文豪对「生」之命题的关照。 因为,就算一切都将消失殆尽,但全部的爱,也要献给记忆中的你! 本书特色 1、井上靖自传体小说。 2、热门电影原着。 3、感人的家族羁绊与和解。 4、对失智者的文学观察。 作者简介 井上靖 (Inoue Yasushi, 1907~1991) 生于北海道旭川,父隼雄为军医,辗转任职各地,战前曾任台北卫戍病院院长。井上靖青少年时期多寄居故乡伊豆亲友家,未随家人前往父亲任地。1932年进入京都帝国大学文学部哲学科就读,主修美学。1936年以《流转》参加每日新闻社〈每日週刊〉征文获奖,因此机缘进入每日新闻大坂本社工作,负责宗教与艺术方面报导。1950年以〈斗牛〉获芥川赏,翌年自每日新闻社退职,专事写作,完成许多质量皆可观的连载小说。 1958年以《天平之甍》获艺术选奖文部大臣赏,次年以《冰壁》获日本艺术院赏;1960年以《敦煌》、〈楼兰〉获每日艺术大赏。之后亦是获奖无数,包括读卖文学赏(《风涛》)、两度日本文学大赏(《俄罗斯国醉梦谭》、《千利休 本觉坊遗文》)、两度野间文艺赏(《淀君日记》、《孔子》)。1976年获颁文化勋章,1981年任日本笔会会长。 井上靖一生着述不断,脍炙人口的作品还有《冰壁》、《风林火山》以及自传性极强的三部曲《雪虫》、《夏草冬涛》、《北之海》等。作品也大量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剧和舞台剧,如1988年《敦煌》改编为同名电影(佐藤纯弥导演), 1989年由《千利休 本觉坊遗文》改编的电影〈本觉坊遗文〉(熊井启导演)获威尼斯影展银狮奖(当年金狮奖得主为侯孝贤〈悲情城市〉),2009年《狼灾记》由田壮壮改编为同名电影,以及2012年《我的母亲手记》改编为同名电影(原田真人导演),堪称昭和的大文豪、国民作家。 译者简介 吴继文 东吴大学中文系毕业, 日本国立广岛大学哲学硕士。曾任联合报副刊编辑,时报文化出版公司文学主编、丛书部总编辑,台湾商务印书馆副总编辑。着有长篇小说《世纪末少年爱读本》(联合报「读书人」年度好书)、《天河撩乱》(中国时报「开卷」年度十大好书)。 《天河撩乱》部份章节曾先后收入《中华现代文学大系》(马森主编,九歌出版)、《台湾同志小说选》(朱伟诚主编,二鱼文化)、英文版《天使之翼:台湾当代酷儿小说选》(Fran Martin主编,夏威夷大学出版)、《媲美猫的发情--LP小说选》(黄锦树、骆以军主编,宝瓶文化出版)、日文版《新郎新.夫.--台湾性的少数者 [sexual minority] 文学3-小说集》(黄英哲等主编,作品社)等选集。 诗作曾选入《七十八年诗选》、《创世纪诗选1954-1984》;舞台剧《公园1999的一天》1998年11月于台北艺术大学首演。译有河口慧海《西藏旅行记》(马可孛罗)、中泽新一《看不见的人》(橡树林文化)、井上靖《我的母亲手记》(无限出版)以及吉本芭娜娜作品《厨房》、《哀愁的预感》、《鸫TUGUMI》等多种(时报文化)。
尘封的航线:十九世纪中叶的远东贸易与海事变迁 一、序章:风暴中的启航 本书并非一部关于家庭温情的追忆录,也绝非探究个人内心世界的私密日记。相反,它是一份沉甸甸的、凝结了历史尘埃与海洋气息的航海日志与商业档案的集合。我们试图从一个全新的、几乎被主流历史遗忘的视角,切入十九世纪中叶(1840年至1870年间)这个全球格局剧烈动荡的时代。彼时,蒸汽动力的兴起正与传统帆船时代的力量体系进行着痛苦的角力,而东方的古老帝国则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下,被迫打开了那扇紧闭已久的门户。 本书的核心聚焦于一家活跃于香港、上海、以及南洋群岛之间的中小型英荷合资贸易公司——“海狮贸易洋行”(The Sea Lion Trading Company)。我们摒弃了宏大叙事的窠臼,转而深入剖析其在复杂地缘政治、残酷商业竞争以及技术迭代浪潮中所经历的挣扎与演变。 二、技术与商业的碰撞:从帆到桨的阵痛 在本书的早期章节,我们将详细描绘帆船与早期蒸汽船在远东航线上并存的景象。这不仅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商业模式的颠覆。帆船依赖风力,行程难以预测,但维护成本相对较低,深得依赖固定航线和季节性季风的传统商人青睐。而蒸汽船,尽管初期燃料供应是个难题,却能保证更稳定的航速和更规律的班次,这对于要求“准时交货”的现代合同贸易而言,无疑是革命性的。 我们收录了海狮洋行船长们的详细航海记录,其中包含了对不同船型在南海季风、台湾海峡暗流中的表现对比。例如,一艘名为“海鸥号”的三桅帆船与一艘名为“进步号”的早期明轮蒸汽船,在运载相同数量的生丝和茶叶前往伦敦时,前者在燃料和船员开支上略有优势,但后者却能将运输周期缩短近三分之二,使得洋行能够抢占季节性溢价。这些原始数据,揭示了技术更迭在实际商业运作中如何转化为真金白银的得失。 三、特定商品的地理政治学:茶叶、鸦片与白银的循环 本书的中间部分,深入剖析了支撑这条贸易航线运转的核心商品——茶叶、鸦片、以及作为结算工具的白银。 我们不再将鸦片贸易简单地视为道德沦丧的符号,而是将其放置于宏观的国际收支平衡系统中进行审视。清政府对白银的巨大需求,以及英国输入鸦片的巨大利润,共同构建了一个不稳定的经济循环。通过对洋行内部信函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到,当茶叶出口因战乱或歉收受阻时,鸦片销售额的增长便成为维持公司现金流的“必要之恶”。 更有趣的是,我们追踪了十九世纪六十年代,随着日本开放和印度阿萨姆邦茶叶的崛起,海狮洋行如何试图将业务重心从传统的中英贸易转向东南亚的锡矿与橡胶种植园。这种战略转移,并非基于对东方市场的“预知”,而是对欧洲市场波动(如英国国内对健康与工业劳动效率的关注,导致对传统浓茶的需求下降)的被动反应。 四、码头下的社会生态:水手、工匠与地方官僚 历史不仅仅是贸易文件和航海图。本书特辟章节,用以描绘港口城市中那些“看不见”的劳动者。在香港的维多利亚港和上海的黄浦江边,不同国籍的水手、修船工匠、码头搬运工以及负责清关的外籍职员,共同构成了一个独特的跨文化劳动阶层。 我们通过法院记录和医疗档案,侧面还原了这些工人群体的生活状态。例如,一次在澳门外海的沉船事件,揭示了当时船员保险机制的缺失,以及外国船东如何利用法律漏洞,将事故责任轻易转嫁给中国籍或马来籍水手。 此外,书中还分析了洋行与地方中国官员(如海关监督)之间的复杂关系。这种关系既有利益输送与腐败的成分,也包含了在特定危机时刻(如太平天国运动的波及)所必需的互助与保护。这些互动,远比官方条约所描绘的要微妙和实用得多。 五、航线的终结与遗产 随着十九世纪末期,苏伊士运河的开通和电报技术的普及,远东贸易的速度和信息流转效率发生了质的飞跃。“海狮贸易洋行”的利润空间被大型联合企业进一步压缩。本书的尾声,记录了这家洋行在1875年前后的业务收缩与最终解散的过程。 这次解散并非源于灾难性的失败,而是一种被时代浪潮裹挟的“平庸的衰落”——他们未能及时投入巨额资本升级为大型蒸汽船队,也错失了在殖民地建立垂直供应链的机会。 《尘封的航线》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技术革新、地缘政治博弈以及全球化早期阶段的无情逻辑。它提供了一扇观察窗,让我们得以窥见,在那些宏伟的历史叙事背后,那些具体而微的商业决策和技术选择,是如何塑造了我们今日所见的全球贸易版图。本书无意评判对错,只求精准地还原那段风云变幻的航海岁月。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译后记

冷静的凝视--吴继文

  友人的母亲个性别扭,和亲戚、朋友几乎都断了往来,只有和她南部老家高龄九十的妈妈还算常联络,也不时寄些老人家爱吃的东西过去,聊表爱心。一天她竟也接获老妈妈从高雄宅配来的各色食品,里面还夹带了一张以颤抖笔迹写满的关于如何保存、烹煮、食用的註记,突然惊唿连连:「天啊,我不知道她会写字耶!」

  并非不在乎,却爱得漫不经心。

  井上靖自言,这本由成立于三个时期的三篇文字合辑起来的书,既不能说是小说,也不算随笔;换个说法就是,这部作品既有小说的虚构,也有随笔的写真。对了解他的读者而言,以他成长史为蓝本的着名三部曲《雪虫》、《夏草冬涛》、《北之海》如果比较靠近小说那一端,而自叙传《童年忆往》、《青春放浪》、《我的形成史》在纪实这一端,那么本书正好介于其间。

  父亲由于职业(军医)的关系,每两三年就必须调任一次,北至北海道,南到台湾;大概不希望他频繁转学吧,井上靖自懂事起就和原生家庭分居两地,被安置在伊豆山区老家,和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初老女子佳乃,住在一栋老朽的土角库房,相依为命。佳乃是井上靖非直系血亲的曾祖父井上洁所纳的妾,没有正式名分,被乡里家族排斥、敌视,正好和天涯孤独的井上靖成为忘年的盟友。曾祖父死前对佳乃做了安排,让她当井上靖母亲八重的养母,另立门户。阴差阳错,这个辈分上算是井上靖曾祖母、户籍上则是他祖母的外姓女子,竟然成为现在井上靖家系的第一祖,长眠于家族墓园。

  伊豆半岛多山,交通不便(那时出趟远门必须先搭两个小时马车,再坐一个多小时轻便车,才能抵达东海道铁路干线上的三岛火车站),虽然离首都东京不过百来里路,却完全是两个国度。然而自然界的丰饶,民风之淳朴,四时节庆之缤纷缭乱,让善感的井上少年在懵懂中建构了属于自己的世界,以抵抗无来由的孤独与哀伤。父母家人总在远方,他生命中关于家的最早印记,就是佳乃和老库房。对他而言,奉献式地照料他、溺爱他的佳乃,才是他的母亲,甚至是情人;所有对佳乃不好、说佳乃坏话的,一律视之为敌人。这种同盟关系教人联想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卡内提 (Elias Canetti) 和他的母亲,只不过发生在欧洲犹太殷商家族的故事更多了知性的启蒙 (《得救的舌头》)。

  父亲隼雄带着井上靖除外的其他家人,半生漂浪于日本列岛、朝鲜、台湾之间,却在五十壮盛之年退职还乡,之后即隐遁不出,靠微薄的退休俸过着清简的日子,不与外界往来,形同自闭;本来外向的母亲却也认命地随自己丈夫在伊豆山野务农度日。然而这时井上靖早已成年,先是在京都大学就读,接着是结婚、小说征文获奖、进报社工作、成为职业作家,除了偶尔归省,还是和父母的生活没有交集,简单说就是一个和父母无缘的孩子。他知道父母并非不爱他这个长子,而他对自己的父母也一直有着复杂的情感,但也就是这样。直到父亲去世,母亲日渐衰老,井上靖才突然惊觉,他并不真的了解父亲(但已无从了解),而他同样陌生的母亲,则因为老年痴呆以致过往人生的记忆开始整片整片的剥落。再如何努力捡拾残缺碎片,想要拼凑母亲生命的完整图像,为时已晚。时间的黑洞吞噬了一切。你对深渊吶喊,只能捕捉疑似的回声。仿佛再度被母亲所抛弃。

  在写于同一时期的《童年忆往》中,作者自言,当他追想幼年时光,几乎没有母亲单独出现的画面,即使到青少年时代亦然。母亲为了他能够顺利考上中学,发愿茹素,从此一生不沾荤辛,这么重大的事件,他完全不记得。如果是为了重建记忆,像奥地利剧作家、卡夫卡奖得主彼得‧韩德克 (Peter Handke) 在母亲于五十一岁那年突然仰药自尽后所做的那样 (《梦外之悲》),这本书将註定是一场徒然。

  早年的井上靖,非常刻意地让自己不要变成父亲、母亲那样,过着无欲、退缩、冷清的人生。他不喜欢过去打麻将、玩撞球、下围棋和将棋的父亲,于是自己一辈子都不碰这些休闲游戏。他拥抱人群,总是成为朋友聚会时欢笑的核心。家族代代行医,所有人都觉得做为医生长子的他理所当然要进医学院,学成后继承家业,结果他却选择了父亲最瞧不起的哲学科主修美学。然而年过六十的他不得不承认,自己那犹疑不决、谁都不得罪的个性,简直和父亲一模一样,而强烈的自我中心以及易感爱哭的德性,根本来自母亲。多年以来,他让自己成为这样一个人:同时继承了父亲和母亲的特性,却强迫自己走一条和他们完全不一样的路。从这个角度看,他成功了。可当他意识到,通过这些长期的、持续的对峙,他反而成了或许是世界上最能够理解父母一生的人,可是他却让父母带着不被理解的怃然,无限孤独地离去。做为人子至亲,他又是失败的。尤其当他痛切体认到,正因为性格的雷同,父母不也才是他最佳的理解者吗?然而父亲已远,母亲不久亦将关上最后一道门窗。这是多么尴尬的挫败啊。

  晚年的母亲,没有什么病痛,却明显老衰,身形不断萎缩,变成轻如枯叶的一缕幽魂,「从此以往再无任何可能性的肉身已经来到了它的终点」,而严重的失忆,让她从伦常、责任甚至命运的重压中脱身,孤立于尘世之上,对人世间的爱别离苦已不再关心,而他人亦无从探入她此刻的内心世界。仿佛抵达太阳系边缘的星船,无法接收或传送任何可辨识的讯号。她成了永恆的神秘本身。

  在此,一个小说家能做的,就是直面凝视生命那壮绝的神秘。物自身 (das Ding an sich) 尽管不可知,但你依然可以思索,试着对话、发问,并加以描绘,捕捉如幻的现象,呈现可能的真实。这一切作为,都是对德尔斐 (Delphi) 神谕——认识你自己——的回应。井上靖的凝视,绝非徒然。准此而言,我们可不可以说,所有的小说,或多或少,都是「私小说」?

  「私小说」不只是曝露或自我揭露。谁没有秘密?你的命运与我何干?昭和文豪井上靖以此作向我们雄辩地演示了,唯有以冷静的凝视之眼,揭开「不可知」的封印,穿过遗忘的荒烟蔓草,直探生之秘境,才是「私小说」的神髓。

  然而更让人掩卷低回的是,这个以纤细的感性从事怀旧、悼亡的作者,言笑晏晏恍如昨日,如今也早已移身他界,成为不归之人久矣。很快的,此刻做为观看者、聆听者的我们,不就像执笔当下的作者一样,坐在一班正开始加速的时间列车上,而前方已经隐约浮现终站的灯火。
倒数计时,准备下车。

图书试读

花之下

母亲住在我家的时候,一天中会出现在我书房几次。当走廊传来母亲独特的拖鞋声,我立刻知道母亲来了。她会很见外地说「不好意思,打搅一下喔」,然后走进我的书房。她虽然已经想好要对我说的话,但每次总是先从讲过不知多少次的:故乡那边什么人家的女儿要结婚了,不能不包个贺礼;谁谁谁说了什么事,希望你也知道一下,等等话题开场。对我们来说都是些琐细不要紧的事,但母亲却念念不忘一再提起,显然对她来说非常重要。

等到出现书房次数一多,母亲就会开始相信她本来就是爲了这些事情来找我的,但她的表情看得出有点心虚,语气也有些踌躇:「是这样啦……」这时我会抢先说出她想说的话,于是她就会现出「果然已经说过了」害羞如小女孩的表情。爲了掩饰难堪,她转身离开房间前往走廊,然后好像突然想起什么事情似的穿上木屐,走到庭院去。不久就会听到她和别人聊天的爽朗笑声从庭院传来。但是再过一两个小时,她又会爲了跟我说同样的话而出现在我的书房。

母亲不断重复同样的说话内容,想必特别在乎这件事,如果能够消除使她放不下的根本原因,一定可以让她不再绕着这个话题转。我和其他家人都这么认为,有一段时间也朝此方向努力。如果母亲担心的是送礼的问题,妻子美津 (Mitsu) 就会把礼物拿给母亲看过,然后当着她的面包好,再拜託帮忙家事的太太拿去邮寄。可是这样做并没有让母亲放下挂心的事。美津包礼物的时候,她会在一旁紧盯不放,嘴巴唸着「谁知道这样到底有没有真的寄出去」之类让人不舒服的话。这种时候的母亲实在教人又爱又恨,却可以从中看出她行为里面哪些是自然的,哪些又是刻意造作。她就像狠下了心似的把那件事拿出来说了又说,停也停不下来。看到这样的情景,谁都会觉得她只是故意唱反调。尽管母亲是在唱反调,却没有什么恶意。过一两个小时,她就会把美津当面包装礼物,或是其他种种事情忘个一干二净。

不过在母亲脑中,坏掉的唱片并不是一直跳针重复同样的内容。一个佔据她脑中好一阵子让她不断提起的名字,会毫无预警地消失无踪,被新的佔据者取代。对母亲情况最为熟悉的妹妹桑子,对母亲脑中那个人爲什么会突然消失,好像也是毫无头绪。母亲到昨天为止一次次提到的事,突然今天起不再成为话题。话题一旦被她抛到脑后,即使我们试着提醒她,也是徒劳。母亲就像变成另外一个人似的一无反应。新的佔据者爲什么会进入她脑中也是个谜。母亲不断重复的内容范围非常广泛,有的是她希望我们替她做的事,有的只是单纯报告她从别人那里听来的话,或者就是回忆遥远的过去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种种。至于什么原因那些内容会像唱片跳针般频繁刺激母亲的意识,依然不明。

当我开始留意到母亲口中不断出现明治二十六、七年前后 以十七岁之龄早夭的亲戚俊马 (Shyuma) 的名字,是去年夏天的事。那天晚上,我在筑地 (Tsukiji) 的料亭招待客人,回到家中已经过了十一点。当我在起居室的沙发上一坐,就听到隔壁传来间杂着孩子声音的母亲讲话声。我对妻子美津说:「好像是奶奶来啦?」我们家的人,包括我,还有我的弟弟妹妹,都称唿母亲为奶奶。「是啊,不知道是什么风把她吹来的。」美津笑着说。傍晚时分桑子来电,说母亲难得主动提起想来我们家。虽然知道她一如以往隔天早上一定说要回去,可是她话一说出口就没得商量,所以就赶忙开车送她过来,换我们照顾她一下。

「我们当然知道奶奶非常喜欢俊马先生,可老是俊马先生长、俊马先生短的说个不停,实在太丢人了。都已经八十岁的人啦。」
就读高三的小儿子把「都已经八十岁的人啦」的「啦」说得特别用力。
「我有说喜欢吗?」是母亲的声音。
「哎呀,奶奶耍赖!奶奶不是很喜欢俊马爷爷吗?咦,难道是讨厌?老实说,一点都不讨厌吧?」
「什么俊马爷爷,叫他爷爷听起来好怪;他不过像你这样。」
「如果还活着,大概快九十了吧?」
「是吗,应该还不到吧。」
「不是说和奶奶差七、八岁的吗?」

有段时期,我们兄妹几个在老家常常交换彼此听来的故事。
弟弟说,沼津 郊区的农村有一个八十八岁的老婆婆,过世前两三年开始打手毬 ,也很爱玩小沙包游戏,现在咱们奶奶大概也要开始玩钮扣弹珠了吧。桑子也有从美容院客人那里听来的故事。也是一个八十几岁的老婆婆,去世前两三年开始,用餐时间一到就等不及,两手捂着眼睛大声抽泣。这类的故事非常多。虽然大多是老婆婆的,但也有关于老公公的。这是我从在杂志社任职的熟人那里听来的,他父亲高夀九十,到去世那年已经完全变成一个小孩子,有一天突然把一些衣物用包袱一捆离家出走。家人找到他的时候问他想去哪里,他说要回家。因为老人本来是人家的养子,想要回邻村自己的原生家庭去。听了这个故事不禁让人内心一阵凛然,不得不重新思考所谓人的一生这件事。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刚开始看《我的母亲手记》时,以为它会是一本关于“母爱”的教科书,但读下去之后,才发现它更多的是一本关于“人”的书,一本关于“成长”的书。作者在书写母亲的同时,也在书写自己,书写她们之间那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她们各自的生命轨迹。 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母女关系中的矛盾时,那种既有立场又保留空间的处理方式。她没有一味地指责,也没有完全地委屈自己,而是以一种相对成熟的态度,去梳理和面对。这让我思考,我们在与家人相处时,如何在坚持自我和顾及情感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书中的许多对话和场景,都仿佛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自己与家人相处时的影子,让我们开始审视那些曾经被我们忽略或者回避的问题。

评分

这本《我的母亲手记》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在描绘亲子关系时,那种毫不留情的真实。作者并没有试图去美化这段关系,甚至可以说是赤裸裸地呈现了其中的矛盾、误解,以及那些常常被我们忽略的、潜藏在日常生活下的暗流。我记得书中有一些关于母女之间争执的细节,那些话语,那些表情,那些无声的对抗,都太过于熟悉了,熟悉到让我心头一紧。我们都可能在与家人相处时,有过那样令人沮丧的时刻,那些话说出口后,我们自己也会后悔,但有些东西就是无法控制地涌出来。 这本书让我反思,我们与至亲之间,有多少时候是将最真实、最不加掩饰的一面展现出来?又或者,我们是否为了维持某种“和谐”,而选择性地忽略了那些令人不适的部分?作者敢于将这些“不完美”公之于众,让我觉得非常勇敢。它让我们看到,即便在最亲密的血缘关系里,也充满了各自的挣扎和需求,并非总是像童话故事那样圆满。这种深刻的洞察,让我对“理解”和“接纳”有了新的体会,尤其是当我们面对的,是那些陪伴我们一生,却可能与我们截然不同的人时。

评分

《我的母亲手记》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关于母亲的书,不如说是一本关于“看见”的书。作者以一种非常冷静而又充满情感的笔触,让我们看见了一个母亲真实的一面,看见了她在时代的洪流中,在家庭的责任下,是如何一步步走过来的。 我尤其喜欢书中有一些关于母亲的日常生活片段的描写,那些琐碎却又充满力量的细节,仿佛让我们置身其中,去感受她当年的生活。作者并没有去刻意渲染,而是用一种朴实无华的语言,将这些画面呈现出来,让我们从中体会到母亲身上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这让我开始思考,我们作为子女,有多少时候真正地去“看见”过我们的父母,去理解他们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付出和牺牲?

评分

《我的母亲手记》这本书,老实说,刚拿到手的时候,我以为会是一本很抒情的散文集,描绘母亲慈爱的形象,分享温馨的家庭点滴。但翻开之后,才发现它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那种厚重感和真实感,直接敲击在心上。它不是那种程式化的“孝子”叙事,也不是刻意煽情的“完美母亲”画像。作者以一种非常坦诚、甚至有些尖锐的笔触,去书写那位在她生命中扮演了极其复杂角色的女性。 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关于母亲的童年经历的描写。那些在那个时代背景下,许多女性不得不面对的困境,作者并没有回避,而是用一种近乎冷静的叙述,将它们呈现出来。读到那些段落的时候,我常常会停下来,想象我的母亲,或者我认识的许多长辈,她们在相似的岁月里,又是如何走过来的。那种时代的烙印,那种无声的牺牲,那种在压抑中寻求生存空间的力量,都让我对“母亲”这个身份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是与生俱来的光环,而是在无数的跌宕起伏中,被锻造出来的坚韧。

评分

《我的母亲手记》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个堆满了回忆的旧箱子里,一件一件地翻找那些被遗忘的物件。每一件物品,都带着岁月的痕迹,也承载着一段故事。作者的笔触,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而是非常直接地将这些记忆,包括那些美好的,也包括那些伤痛的,都呈现出来。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有几处关于母亲在面对生活压力时的表现。那些时候,她可能不是一个我们理想中的“温柔的母亲”,但她所展现出来的坚韧和生存的智慧,却让我由衷地敬佩。在那个年代,女性往往要在有限的资源和环境下,扛起更多的责任。作者没有去批判,而是去记录,去理解,去试图捕捉母亲身上那种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对生命本身的尊重,让我觉得非常珍贵。

评分

这本书,名为《我的母亲手记》,但它带给我的远不止于此。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女性”的笔记,一本关于“成长”的记录。作者在书写母亲的同时,也在书写自己,书写母女之间那种既疏离又紧密的独特关系。 我被书中对于母亲性格中那些复杂面向的描绘深深吸引。她不是脸谱化的慈母形象,而是有自己的坚持,有自己的挣扎,甚至有自己不被理解的时刻。作者在处理这些矛盾时,没有选择简单的批判或赞美,而是以一种更加 nuanced 的方式去展现,这让我看到了人性中更加真实和立体的一面。这种对复杂情感的细腻捕捉,让我对“理解”和““““““““““““““““““““““““““““““““““““““““““““““““““““““““““““““““““““““““““““““““““““““““““““““““““““““““““““““““““““““““““““““““““““““““““““““““““““““““““““““““““““““““““““““““““““““““““““““““““““““““““““““““““““““““““““““““““““““““““““““““““““““““““““““““““““““““““““““““““““““““““““““““““““““““““““““““““““““““““““““““““““““““““““““““““““““““““““““““““““““““““““““““““““““““““““““““““““““““““““““““““““““““““““““““““““““““““““““““““““““““““““““““““““““““““““““““““““““““““““““““““““““““““““““““““““““““““““““““““““““““““““““““““““““““““““““““““““““““““““““““““““““““““““““““““““““““““““““““““““““““““““““““““““““““““““““““““““““““““““““““““““““““““““““““““““““““““““““““““““““““““““““““““““““““““““““““““““““““““““““““““““““““““““““““““““““““““““““““““““““““““““““““““““““““““““““““““““““““““““““““““““““““““““““““““““““““““““““““““““““““““““““““““““““““““““““““““““““““““““““““““““““““““““““““““““““““““““““““““““““““““““““““““““““““““““““““““““““““““““““““““““““““““““““““““““““““““““““““““““““““““““““““““““““““““““““““““““““““““““““““““““““““““““““““““““““` 《我的母亲手记》这本书,让我最有感触的,是它那种不落俗套的真诚。在如今充斥着各种“心灵鸡汤”和“完美人设”的环境下,这本书却像一股清流,毫不修饰地呈现了一个母亲的真实形象,以及一个女儿与母亲之间那种既亲密又充满张力的关系。作者的笔触非常朴实,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着直击人心的力量。 我特别喜欢书中那些关于母亲日常生活的细节描写,那些不经意的动作,那些习惯性的口头禅,那些在平凡日子里流露出的情感。作者就像一个极其敏锐的观察者,又像一个亲历者,将这些碎片化的记忆串联起来,勾勒出一个立体而鲜活的母亲形象。她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符号,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坚守和无奈的普通人。这种真实感,让我觉得非常亲切,也让我开始反思,我们与至亲相处时,是否也常常忽略了那些最珍贵、最本真的瞬间?

评分

《我的母亲手记》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阅读的体验,更是一种深刻的内省。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母亲的关系,以及我如何看待“母亲”这个角色。作者的叙述非常细腻,她捕捉到了许多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细微之处,那些不经意的眼神,那些习惯性的动作,那些在平凡日子里流淌的情感,都因为她的笔触而变得生动而深刻。 我尤其被书中描绘母亲身上那种不屈服的精神所打动。在时代的洪流中,在生活的重压下,她依然努力地寻找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并且尽力去给予家人所能给予的一切。这种韧性,这种在逆境中不放弃的力量,让我感到由衷的敬佩。它让我明白,我们所谓的“母亲”,其实也是一个有血有肉、有自己的故事和挣扎的个体,她们的爱,她们的付出,都是在复杂的生命体验中孕育出来的。

评分

读《我的母亲手记》的时候,我常常会陷入一种“同理心”的漩涡。不是说我完全赞同书中的所有观点,或者理解作者所有的感受,而是我能够在一个很深的层面上,去感受到那种情感的重量。作者在书写母亲时,那种复杂的心绪,既有爱,也有无奈,甚至偶尔掺杂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疏离。这种情感的层次感,非常打动我。 我特别喜欢书中一些关于母亲生活细节的描写,那些不经意的动作,那些习惯性的语言,那些在特定情境下流露出的情绪。作者就像一个敏锐的观察者,又像一个亲历者,用一种旁观者的冷静和当事人的情感,将这些碎片化的记忆串联起来。这些细节,往往比宏大的叙事更能触及人心,它们让我们看到一个鲜活的个体,一个有血有肉、有优点也有缺点的人。它让我开始去重新审视我身边的长辈,去尝试理解他们行为背后那些更深层的原因。

评分

这本书,让我最难忘的是它在处理“亲子关系”这个议题时,那种不回避、不粉饰的勇气。作者并没有试图去构建一个和谐美好的家庭图景,而是坦诚地展现了其中存在的矛盾、误解,甚至是一些常常被我们有意无意忽略的冲突。我记得书中一些关于母女之间争执的描写,那些话语,那些表情,那些无声的对抗,都让我感到无比熟悉。我们都可能在与家人相处时,有过那样令人感到沮丧的时刻,那些话说出口后,我们自己也后悔,但有些东西就是无法控制地涌出来。 作者敢于将这些“不完美”的部分公之于众,让我觉得她是一位非常勇敢的作者。它让我们看到,即使在最亲密的血缘关系里,也充满了各自的挣扎和需求,并非总是像童话故事那样圆满。这种深刻的洞察,让我对“理解”和“接纳”有了新的体会,尤其是当我们面对的,是那些陪伴我们一生,却可能与我们截然不同的人时。这本书不是教你如何去“爱”母亲,而是教你如何去“看见”她,去理解她。

评分

当我合上《我的母亲手记》这本书时,心里涌起的是一种复杂的情感。它不是简单的感动,也不是单纯的悲伤,而是一种对生命、对亲情、对女性命运的深刻体悟。作者以一种非常诚实、甚至带着一丝疼痛的笔触,去描绘她的母亲,也描绘了她们之间那些难以言说的羁绊。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母亲的一些生活细节的描写,那些不经意的言语,那些藏在笑容背后的辛酸,都让我感受到一种真实的生命力。她不是一个完美的符号,而是一个鲜活的、有自己喜怒哀乐的个体。作者在书写母亲时,并没有回避那些矛盾和冲突,反而以一种更具洞察力的视角去解读,这让我看到了亲子关系中更深层的东西,也让我对“理解”和“接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