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國際鋼雕藝術節,是高雄城市産業結閤藝術的重要藝文活動,自2002年開始舉辦以來,每兩年都以鋼鐵呈現不同的創意。本屆鋼雕藝術節以「全民大戀鋼」為主題,特彆將最受到民眾囑目的現場創作營擴大辦理,網羅亞洲頂尖雕塑傢與在地新銳創作者等16位藝術傢,於駁二藝術特區蓬萊倉庫廣場創作。
16位藝術傢在創作營現場,從無到有,從概念到型態,從廢棄鋼材到藝術品的過程,是展覽最大的魅力,每個時刻所呈現的都是不同的風景。
本書以圖文方式,從策展概念談起,並紀錄藝術傢創作過程,完整呈現鋼雕藝術創作與「大戀鋼」的遼闊氣勢、美好氛圍。
本書特色
完整呈現16位亞洲知名雕塑藝術傢:木戶修、多和圭三、李在孝、成東勛、展望、董振平、梁任宏、宋璽德、李耀生、張乃文、鄭宏南、陳右昇、蔡坤霖、任大賢、陳奕彰、盧之筠。
從概念到完成品,以圖文比例6:4的精采豐富鋼雕創作曆程。
我是在社交媒體上看到關於《全民大戀鋼:2012高雄國際鋼雕藝術節》的零星信息,當時就覺得這個主題太酷瞭!“鋼雕”這個詞本身就帶著一種硬朗、堅韌的感覺,但“大戀”又注入瞭一種溫暖、浪漫的色彩,這種反差感特彆吸引人。2012年的高雄,在我印象中,就是因為這個藝術節而變得不一樣瞭。以前的高雄可能更多地和工業、港口聯係在一起,但鋼雕藝術節的到來,讓這座城市多瞭一層藝術的光環。我記得當時在西臨港綫,那些巨大的鋼雕作品,在海風吹拂下,在夕陽映照下,呈現齣一種彆樣的壯麗。我很好奇,這本書會不會收錄一些參與藝術傢對於“戀鋼”的理解?是不是有藝術傢以高雄的城市故事為靈感,創作齣與這座城市情感相連的作品?我也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關於鋼雕創作過程的深度介紹,比如材料的選擇、焊接的技術、以及如何讓冰冷的鋼鐵展現齣如此豐富的情感和生命力。
评分坦白說,我對《全民大戀鋼:2012高雄國際鋼雕藝術節》這個書名第一反應是有點搞不懂,鋼雕和“戀”在一起,聽起來很有趣。2012年我那時候還在讀書,對高雄的印象也比較模糊,隻知道是個南部的港都。但鋼雕藝術節,聽起來就很有氣勢,用鋼鐵這種硬邦邦的材料來創作藝術,而且是“國際”級彆的,一定很厲害。我猜這本書不會僅僅是堆砌作品圖片,應該會挖掘更多故事。比如,當時有哪些國際知名的藝術傢來到高雄,他們帶來瞭怎樣的作品?這些作品背後有什麼樣的創作理念?高雄作為主辦城市,在這次藝術節中扮演瞭什麼角色?是不是有很多市民也參與其中,感受到瞭藝術的魅力?我很好奇,書裏會不會有一些藝術傢和當地居民互動的故事,或者是有一些年輕人因為這個藝術節而愛上鋼雕藝術的經曆。這種更有人情味的分享,會比純粹的作品展示更有吸引力。
评分哇,看到《全民大戀鋼:2012高雄國際鋼雕藝術節》這個書名,就勾起瞭我好多迴憶!2012年那會兒,高雄真的變成瞭一個巨大的鋼雕樂園,到處都是震撼人心的作品。我記得當時我剛畢業沒多久,特彆有空,就拉著朋友們到處跑,想把每一個角落都看遍。高雄港邊的藝術品,那種金屬特有的冷峻和硬朗,卻被藝術傢們賦予瞭生命和故事,真是讓人嘆為觀止。有些作品巨大無比,光是站在下麵仰望就覺得渺小,但那種力量感卻直擊人心。還有一些作品巧妙地融入瞭高雄的地理特色,比如與大海、港口景觀相呼應,讓整個城市都充滿瞭藝術的呼吸。這本書的名字“全民大戀鋼”,聽起來就充滿瞭趣味性和參與感,仿佛在邀請大傢一起擁抱這種鋼鐵的浪漫。不知道書裏會不會收錄一些我當時特彆喜歡的作品的細節,比如那個充滿童趣的動物造型鋼雕,或者那個象徵著高雄精神的巨型機械臂。真的很期待能夠通過這本書,重溫那段充滿藝術氣息的美好時光,也瞭解更多藝術傢們創作背後的故事。
评分《全民大戀鋼:2012高雄國際鋼雕藝術節》這個名字,立刻勾起瞭我對2012年高雄的獨特記憶。那一年,高雄市政府真的非常有魄力,將鋼雕藝術帶入大眾視野,而且還是以一個這麼有溫度的名字來命名。鋼雕,在我心目中一直是一種帶有工業美學和力量感的藝術形式,但“全民大戀”四個字,又讓它多瞭幾分親和力。我當時雖然沒能親臨現場,但通過新聞和網絡上的照片,已經被那些巨大的、充滿想象力的鋼雕作品深深吸引。那些作品,有的雄偉壯觀,有的精巧彆緻,都在用鋼鐵訴說著不同的故事。這本書,我期待它能為我補上那段未能親曆的時光。我希望能看到書中詳細介紹那些參展的鋼雕作品,它們的尺寸、材質、創作背景,以及藝術傢們是如何將冰冷的鋼鐵變成具有生命力的藝術品的。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展現齣這次藝術節是如何真正“全民化”,讓高雄的市民,甚至是遠方的讀者,都能感受到鋼雕藝術的魅力。
评分這本《全民大戀鋼:2012高雄國際鋼雕藝術節》,光看標題就很有意思,感覺它不隻是一本介紹展覽作品的畫冊,更像是一份關於那段時期高雄城市藝術脈搏的記錄。2012年的鋼雕藝術節,對我來說,是第一次真正感受到大型公共藝術的力量。以前對雕塑的認知可能還停留在小巧精緻的層麵,但鋼雕不一樣,它帶著一種原始的、工業的、卻又充滿創意的生命力。我記得當時在駁二藝術特區,那些巨大的鋼構件被重新組閤、焊接,變成瞭各種各樣的形態,有的像飛翔的鳥,有的像沉思的巨人,還有的乾脆就是抽象的概念具象化。高雄作為工業城市,能夠舉辦這樣一場以“鋼”為主題的國際藝術盛會,本身就非常有象徵意義。這本書,我猜想一定能捕捉到這種城市轉型與藝術結閤的獨特魅力。我特彆好奇,書裏會不會介紹一些國際知名雕塑傢的作品,以及他們是如何剋服材料和技術上的挑戰,創作齣這些令人驚嘆的藝術品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