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将历史、艺术与人生历练结合的随笔文章合集。出生书法世家的资深科技人作者,自幼耳濡目染,练就一手好字,其书法艺术的知识更是丰沛,加之对生活事物的敏锐观察,总能在细微处提出不同的看法。本书收录其创作的短诗作品、散文等,透过作者的眼睛,看见一个时代与社会的人文层次,以及收录下生活的点点滴滴。
作者简介
张尚为
1962年12月生,射手座。
最高学历为美国加州克莱蒙大学,彼得.杜拉克研究所企管硕士;加州州立工业大学工业管理系毕业。自美国返台后,先后任职台湾与日本多家知名电子大厂,担任业务经理与行销处长职务,现任长泓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行政管理处处长。
推荐序一 雪泥鸿爪留墨痕∕庄树谆 02
推荐序二 我的脸 他的书∕邹永胜 06
自序 09
哲人已远 18-89
初秋偶得∕西雅图酋长的话∕秋意浓∕三个十七∕哇沙比∕五月天站上鸟巢∕宁愿∕英雄∕秋瑾∕心灵相投∕碑的启示∕蓝∕写给莫言∕刺青∕天堂捎来一封信∕白昼的夜∕化妆∕给怀素∕哲人已远∕楚云∕诗与咖啡∕咖啡因∕往事如蜉蝣∕茫然泪下∕不求甚解∕秦淮帆过∕云无价
另一种脸书 92-162
贩卖热情∕养蚕∕傻瓜∕凉心∕人生如狗∕小城故事∕珊瑚帖∕另一种脸书∕浊与重∕自画像∕神堂湾∕十七的笔触∕象∕残渣∕初老∕吶喊∕诗的精灵∕芭乐的箴言∕蛇与梯田∕那一盏油灯∕中文的那一个点∕脂漏有感∕河之恋∕一百年后∕怪!它还算可爱∕想∕柿∕尾巴∕放生∕识她
末日众生相 166-231
一滴水∕心中的Pasa∕鹰老∕低头族∕呆人∕对发票∕与爱情的关系∕那一撇∕末日众生相∕沙滩∕咏秦岭∕秦岭的唿吸∕忙与慢∕那该有多好∕银杏∕鸟鸣山谷里∕找我∕羲之再现∕双瞳∕疆土∕竖弯横钩∕猫的断与继∕水蛭的独白∕遗失的信∕靠岸∕没有信的日子∕爱在那里∕披了华发的教堂∕爱与吻∕倾听∕爱的歌
跋 爱的徘徊∕张尚为 238
推荐文一
中研院基因中心副研究员 庄树谆
认识尚为兄是经由他的第一本书「藏心」。
他写情感并不是文字上的雕琢绚烂,给人有一种不得不慑服的压力,而是透过日常生活的互动,娓娓道来,字里行间自然流露淳厚的真性。搭配他俊逸超绝的狂草,把读者带离眼前世俗以外的另一种境界,不知不觉中,读者的性灵世界突然昇华,这种说不上来的感觉,美妙无比。尤其,尚为兄描写和父亲之间的爱最令人深刻,两个完全不同的世代,是父子是师生又是死党,着实令人钦羡万分。想想自己的父祖辈,一辈子都在和生计缠斗不休,很难和子姪辈好好谈上一席话,更不用说内心的情感交流了。如今我和父亲仅剩在唿吸照护中心里的默默相望,他无法说话,我则不知道说什么,一切尽在不言中矣!
一本书之于读者的影响,还有更甚于此的?
法国作家史丹达尔说,「我活、我爱、我写。」我国小说家郑清文也说,「札实而丰盛的生活,便是生命的意涵。」许多写作的人都说,透过书写,能让自己再多活一回。尚为兄在短短的几个月间出版了三本书,足见其内心世界的丰盛与札实,以及对家人、朋友、土地的热爱,而广泛地自我反刍,更提炼出圆融豁达的智慧。
虽然不易,但尚为兄的书指点了我一条学习的道路,一个正确生活的津渡。
推荐文二
中原大学万能科大设计学院讲师 邹永胜
达文西有七个脑,是史上无敌的跨界高手。我认为张老师也是身跨科技与艺术、理性与感性;跨规矩与不羁、现实与心灵;跨西方与东方、现代与传统。在他的「墨痕」里能博通人文与科学,感通生活和生命,阅览幸福美满。张老师诗文书法艺术脑不在话下,最让我佩服的是他的创意脑,用我的设计专业镜片过泸出许多精彩的文化省思、美学理论、文创点子、广告文案、视觉美感,真是受益良多。
以读者粉丝崇敬的心,真诚推荐张老师的「墨痕」,读完可墨染书法魅力与文化精随,感染张老师骚人墨客的书艺内涵,在心底留下美丽的印痕。
作者序
为什么莲子的心是苦的呢?因为它有特殊的内涵和因缘。
带着一种使命感,我把第三本书给写完。这本书的诞生也赤裸地揭露了我内心世界许多的面向,环绕在历史、景观、人物、亲情与艺术层面的关怀。
做为一个中国文化的传人,我在书法的陶冶吸收营养;做为一个人子,我从父母的养育承接太多无私的奉献。而今我也借着纸笔的力量,把心中的爱寄情山水,把心中的敦煌一一擘划。
站在大时代的分水岭上,我义无反顾的提出新创见解,把人生与万物邂逅的情愫融入我的想像画面。谁说人生是孤独、黑白的?我的文字里就有色彩、温度;有青春无悔的调色板和那清晰可恋的大千世界。
我想像自己是一条蛇,如何逶迤而行,眺望云南高原的梯田;我想望自己是粗暴的黄河,对自己的行为反省,对自己的热爱做出忠诚的自白;我站在秦岭的高峰,俯仰蓝田日暖、珠玉生辉,更肆无忌惮的跋山涉水,写出自己对南投集集、西雅图、洛杉矶的倾心与暧昧。这些影像点点滴滴,闪耀在每一篇文章,试着把自己心中的脸展现在你的眼前。
秦人的威、晋人的隽、唐人的美,都在我笔下活了过来。我想告诉你: 在他们最给力的时代是如何用心的经营与体现着丰富的文明色彩,在诗、书、画的领域恣意纵横,驰乘于人类心灵的宽广介面。心有多大,路就有多远,英雄美人的故事,令人百读不厌。
人生没有第二个五十年,纵使上苍有心留我,第二个五十已是腐朽之木,不能再有现在的勃然思绪,健笔如飞。「墨痕」的故事是热血沸腾,也是枫红怀秋 -- 在许多字里行间,你读到的是热情的召唤、时代的省思、自我的嘲讽、心灵的独白-- 这些诚挚的话语,把生活的过去式与现在进行式纪录了下来。读着读着,你会有莞尔的会心一笑,也会有悸动与揪心,在这春暖花开的季节。
莲心是苦的,莲肉是甜的。文字的初衷是苦的,文字的花朵是甜的!且让这本书的文字张力大步迈开,与天地同在!
说实话,最初选择《墨痕》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被它的标题所吸引。一个“墨”字,便自带了书卷气和历史感,而“痕”字,则隐约透着一种岁月的沉淀,一种难以磨灭的印记。这种组合,在我看来,就已经暗示了这本书的内容绝非寻常。真正捧在手里阅读时,更是验证了我的猜测。作者的笔触细腻而深沉,字里行间流淌着一种不动声色的悲悯与温情。它不似那种快餐式的读物,能够迅速抓住你的眼球,然后又让你轻易遗忘。相反,《墨痕》更像是在你心头悄然播下了一颗种子,随着阅读的深入,它会慢慢地生根发芽,最终在你心中开出独特的花朵。书中对于人物内心的刻画尤为出色,那种微妙的情感变化,那种难以言说的挣扎,都被作者描摹得入木三分。我常常会因为书中某个人物的一句台词,或是一个细微的表情,而陷入沉思,去揣摩他们的过去,去理解他们的选择。这种代入感,是很多作品难以企及的。它让我感受到了一种灵魂上的共鸣,仿佛那些故事,那些人物,都曾真实地存在过,并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汲取新的感悟,每一次合上,都留下悠长的余味。
评分《墨痕》这本书,初拿到手时,就被它那充满古韵的封面设计所吸引。那种泛黄的纸张质感,仿佛承载了数百年的时光,而封面上那几抹遒劲而又细腻的墨迹,更是直击人心。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唤起历史厚重感,又能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情感的作品情有独钟。翻开书页,跃然纸上的文字,没有丝毫的浮华,却带着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缓慢而坚定地渗透进我的思绪。作者的语言功力可见一斑,每一个字句都经过了精心的打磨,遣词造句间透露出老练的叙事技巧。它不是那种追求戏剧性冲突的书,而是更像一杯陈年的老酒,需要你耐下心来,细细品味,才能在回甘中体会到其中的醇厚与深邃。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让那些词句在脑海中回荡,去感受字面背后隐藏的情绪和意境。有时候,一个简单的意象,一段含蓄的描写,都能让我联想到许多,仿佛我正置身于那个久远的时空,与书中人物一同呼吸,一同感受。这本书的节奏舒缓,但绝不乏味,它是一种内在的张力,如同在平静的湖面下涌动的暗流,时刻牵引着读者的好奇心,让人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下一个转角会有怎样的风景,或是怎样的心绪涌现。
评分当我拿到《墨痕》这本书时,我并没有预设它会带给我怎样的惊喜,只是一种朴素的好奇。然而,随着我一点点地深入其中,我发现自己被一股难以言喻的力量所吸引。作者的叙事方式并非惊天动地,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但却有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感染力。它更像是一条缓缓流淌的溪水,在静谧中涤荡心灵。书中的每一个章节,都仿佛是一扇窗户,透过它,我得以窥见更广阔的天地,或是更深邃的内心。作者在刻画人物时,并没有赋予他们过于完美的特质,而是展现了他们真实的、甚至是有些许缺憾的一面。正是这种真实,让我觉得她们仿佛就生活在我们身边,她们的喜怒哀乐,也让我感同身受。我常常在阅读时,会暂时放下手中的书,去思考书中的某个情节,某个观点,去感受它所引发的共鸣。这种与作品的深度互动,是我在很多书中都未能体验到的。它不仅仅是文字的堆叠,更是情感的传递,思想的碰撞。合上书本,那种淡淡的忧伤,又或是某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依旧会在心头久久萦绕。
评分《墨痕》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受是一种静谧而又深邃的力量。它不以华丽的辞藻取胜,也不以跌宕的情节博眼球,而是以一种沉稳而富有张力的叙事,缓缓地将你带入其中。作者的文字,如同水墨画一般,寥寥数笔,便勾勒出意境,留白之处,却引人无限遐想。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细节的捕捉,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描写,却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寓意,能够引发读者对生活、对人性的更深层思考。它不是那种一目十行的读物,更需要你放慢脚步,去体会字里行间的韵味。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感到一种莫名的亲切感,仿佛作者笔下的人物,她们的经历,她们的情感,都与我有着某种程度的联系。这种共鸣,让我沉浸其中,无法自拔。它让我重新审视了生活中的一些常态,也让我更加珍惜那些不易察觉的美好。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含蓄与克制,它将情感的力量深埋于文字之下,等待着读者去发掘,去体会。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与一位智者在对话,收获的不仅仅是故事,更是对生命的感悟。
评分《墨痕》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间古老的画廊,每一幅画作都蕴含着一个故事,都诉说着一段情感。作者的文字,就是那神来之笔,将这些故事和情感,以一种极具艺术感染力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它不是那种直白的叙述,而是更倾向于一种意境的营造。读来,你会被那些充满画面感的描写所吸引,仿佛能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甚至能闻到那种特有的气息。每一个场景的构建,都极其考究,细节之处,更是匠心独运。这种精雕细琢的写作手法,让整本书充满了生命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人物关系上的那种克制与留白。很多时候,作者并不直接告诉你人物之间发生了什么,而是通过他们之间的互动,通过他们眼神的交流,通过一些含蓄的对话,让你自己去体会,去领悟。这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艺术手法,反而更能激发读者的想象力,让每个人都能在心中构建出属于自己的独特理解。阅读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场与作者心灵的对话,你被引领着,去探索那些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深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