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写书法,也能「看懂」书法!
◎面对书法,如何欣赏?你的态度和方法正确吗?
◎书法有篆、隶、行、草、楷五种字体,你知道要如何欣赏吗?
◎历史上最感人的三大行书,如何在书体风格与内容上完美的结合?
◎苏东坡、赵孟頫两人写的〈赤壁赋〉风格差异那么大?其中的关键是什么?
◎学书法要如何临摹?有什么诀窍?又要从哪些作品开始?
◎为什么书法不能只强调视觉的效果,而我们又如何看懂书法中的意境与心情?
现在是学书法最好的年代,我们完全有条件将书法写得比古人更好!
很多人想学书法,但始终踏不出第一步,或是千头万绪不知从何开始,学书法不能只学写字的技术,还要学习如何使书法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所谓色声香味触法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以及观念想法,都在书法的润泽当中,而后书法必能成为生活中美的享受。
书画大家──侯吉谅老师,为您打开欣赏书法的一扇窗!
书中老师运用深入浅出的文字,搭配丰富的书法作品,精准又简单有力的呈现,让您可以轻松地欣赏书法美学况味、文学趣味与历史情怀,不但读之有味,更能在品读过程间,自然而然细细参悟蕴含于书法的精妙奥义,是您一窥书法堂奥必读的一本入门书。
本书特色
◎百余张作品的超详细图解,带领你快速理解书法之美。
◎从字体的结构到文学作品的临摹,渐进的欣赏层次,让你轻松看懂书法。
侯吉谅
他是诗人、画家,同时擅长书法、篆刻和散文创作,已出版三十多本书籍。他曾在台湾、美国、日本等地举办过数十次书画展。师承江兆申先生。二○○四年受邀至华盛顿展览,同时应邀至美国国务院、马里兰大学演讲并示范。
他热爱古典传统艺术,着迷科技时尚美感,他的文学风格精致凝练、长于变化,多次获得「时报文学奖」;并以长诗作品<交响诗>荣获一九九六「年度诗人奖」。他不断创造美丽动人的艺术,同时大力推动台湾的书法教育。
首创以数学、几何、物理、力学来解析书法观念及赏析,于《如何写书法》(木马文化)一书中,公开他的书写秘技;将他的创作心路历程,点滴记录在《神来之笔》(尔雅)散文集中;他在《如何看懂书法》(典藏)强调「书法不只是用毛笔写字,而是肩负着文字、文学与文化的传承、心灵的寄託。」期许让更多喜爱书法的人,建立正确的基本概念,进而享受写书法的乐趣。
侯吉谅部落格blog.chinatimes.com/hjl
侯吉谅诗书画印 hjl-art.blogspot.com
序文 书法的文学与美学
卷首语
第一章 进入了解书法的第一步
不懂书法的三个原因
三个渐进的欣赏层次
书法不只是视觉艺术
并不是用毛笔写字就叫书法
书法的功能从记事到抒情
书法跟文学的互相辉映
最好的书法都是文学作品
〈兰亭序〉表达了文字之美
练《十七帖》不能不懂内容
学习书法的基本功课,是要把内容弄懂
第二章 书法字体的功能与美感
汉字字体的演化与特色
小篆的发明
三个决定汉字结构的数学因素
古典艺术的典型
小篆的书写工具可能不是毛笔
隶书的定义
隶书最重要的艺术特征
隶书开启了后代的书法艺术
行草的发生
行草是速写技术的生活应用
毛笔的使用更为自由和变化
唐朝草书的突破:张旭、怀素
草书的写作和欣赏都很不容易
楷书的完成
唐楷最容易误会
楷书过度强调「学书法的方法」
楷书的实际应用并不普遍
第三章 书法必懂的三大行书
书写者的本性流露
写字当下所表现的是个人本性
〈兰亭序〉:美的极致见证
书法验证了魏晋风流
〈兰亭序〉太多奇妙的玄机
笔锋落处,直见性命
〈祭侄文稿〉的国仇家恨
〈寒食帖〉的随意寄兴
〈寒食帖〉凝固了当年苏东坡的生命境界
黄山谷于「无佛处称尊」
第四章 临摹是一种深度的阅读
工具、材料、技术、风格
写字的方法,古今是相同
练字要有基本概念,有些可练,有的不可练
苏东坡用单勾枕腕斜管写字
苏东坡最好的书写条件都用在写信
苏东坡亲笔写的〈赤壁赋〉
看书法要去看的是书法作品本身
苏东坡怎么会将〈赤壁赋〉写得如此板呢?
苏东坡写〈赤壁赋〉的用意
因为尊重而多了谨慎
赵孟頫写的〈赤壁赋〉潇洒多了
极为精彩的〈东坡二赋〉
苏东坡的笔跟文字完全结合在一起
苏东坡特别让人喜欢
赵孟頫开创文学名篇的大量书写
从赵孟頫开始写别人的文学作品
重新认识赵孟頫的重要
赵孟頫是全才型的艺术家
赵孟頫超唐入晋的成就
〈鹊华秋色图〉用笔墨表达对故国山水的眷恋
赵孟頫的荣华富贵与隐忍寂寞
天生贵气的赵孟頫
书体与情感
清朝书法的「返祖」风潮
书法字体与情感表达是相关的
隶书书写的动作更贴近情感的波动
必须留意书写风格与内容的搭配
书法字体的「表情特色」
书法的可贵,就在于创造性的无限可能
书法字体本身,的确有相当强的表情
〈裴将军诗〉风格强烈
要真正了解一件作品,就是要把它写到像
兰亭笔法〈春夜宴桃李园序〉
书法与新诗
新诗写作自由、书写格式严谨
「新诗书法」不应只是用毛笔抄新诗
没有技术、没有艺术
技术纯熟是书法艺术的先决条件
应该要把一种字体搞懂弄通
掌握用笔的技术,才有可能写出好的作品
穿越时空的抒情
如果没有书信,书法史会严重缺失
书信书法有探索不尽的消息
第五章 生命的线条
不了解书法,就和文化绝缘
学习书法的正确观念
写书法之困难,超乎常人想像
要学书法,就得先认识书
读书法史是了解书法的正道
在初级的课程中,学习常识才是正确的
书法的太平盛世
写好书法能做什么?
书法是了解并深入中国文化最好的入门
文明的高度发展,必有社会的高度需求
隶书是承继篆书发展的字形
楷书是唐朝在政治上进入理性主义的反映
无论楷书还是草书,追求的都是完备而严格的规律
草书是线条的解放
严格的规律才能成为标准
宋朝的书法家着重个性的发挥
元代书法、绘画则更向心理深处发展
明朝书画充满甜美、温润的文人风格
明末书法用笔张扬、性情强烈
清朝的复古,也有极大创意
「扬州八怪」的个人风格胜过了法度
电脑时代的书法盛世
不得不说,这本书在引导读者“看”这件事情上,做得非常到位。我之前学习书法,总觉得是盯着字帖,机械地模仿。但《如何看懂书法》却强调了“观照”的力量。作者花了很大篇幅去解析,为什么书法家会在某个地方提笔、顿笔,为什么线条会有粗细、干湿的变化。他解释说,这些看似微小的动作,都蕴含着书家当下的心境和对作品整体意图的考量。比如,在书写一个转折时,看似简单的动作,实际上可能经历了反复的斟酌,是为了让笔画的呼应更加自然,或者是为了增强字的整体力量感。他还举了很多不同书家的例子,通过对比同一字在不同人心目中的不同呈现,让我看到了书法创作的无限可能性。我尤其喜欢他讲到“留白”的部分,过去我只觉得是纸的空白,现在才明白,那也是作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同音乐中的休止符,能够让整个作品更加有节奏感和呼吸感。这本书让我明白,看书法,不仅仅是用眼睛看,更是用心去体会,去感受书家笔下的“气韵”。
评分我一直觉得,学习任何一门艺术,最怕的就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何看懂书法》这本书,恰恰规避了这个问题。它并没有让你成为一个书法家,但却让你成为一个懂得欣赏的“看客”。作者通过大量的图例和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明白了书法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流派的发展演变。他不仅仅是介绍“这是什么”,更是解释“为什么会这样”。比如,他会告诉你,为什么唐代的楷书更加端庄雄伟,宋代的行书更加追求意趣,而明清的书法则更加注重个性。这种宏观的视野,让我能够将孤立的作品放在一个更广阔的时代背景下去理解,也更能体会到书法艺术的生命力。更重要的是,这本书激发了我探索的欲望,让我愿意去接触更多的书法作品,去感受不同大师的风格,去发现那些曾经被我忽略的精彩。它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书法的浩瀚世界,也让我对未来的学习充满了期待。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提供鉴赏的技巧,更在于它拓展了我对“美”的理解边界。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渐渐发现,原来很多我过去不曾留意的美,都蕴藏在书法之中。作者在书中穿插了很多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阐释,让我明白,书法并非孤立的艺术,而是深深植根于我们的文化土壤。例如,他对“道法自然”的解读,就与书法中的笔势起伏、虚实相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当他谈到“形神兼备”时,更是让我联想到,一个好的书法作品,不仅仅是外在形式的完美,更重要的是内在精神的表达。这种将书法上升到哲学和人生高度的论述,让我受益匪浅。我开始在生活中,在观察一花一草、一树一木时,尝试去寻找那种“自然而然”的美,去感受那种“无意之中”的韵味,这种体悟,也反哺到了我对书法的理解上,让我觉得,真正的书法,一定是“活”的。
评分最令我惊喜的是,这本书并没有将书法神秘化,而是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语言,拆解了书法鉴赏的门槛。以往我总觉得,书法鉴赏是专家的事情,只有读了很多年书、练了很多年字的人才能谈论。但是,《如何看懂书法》里的作者,就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在你耳边低语,告诉你一些“小窍门”。比如,他会教你如何从“字形”入手,观察字的重心是否稳固,结构是否匀称,有没有“头重脚轻”或者“歪斜不正”的情况。接着,他会引导你去留意“笔画”的质感,是遒劲有力还是纤细柔美,是入木三分还是入纸三分,这些细节都能反映出书家功力的高下。他还提到了“墨韵”的观察,湿墨、浓墨、枯墨在纸上留下的痕迹,如同画家运用色彩一样,能够营造出不同的视觉效果和艺术感染力。这本书让我觉得,原来鉴赏书法,也可以如此具象化,不再是飘渺的“感觉”,而是可以通过一些具体而微的观察点来入手,从而获得初步的认识。
评分拿到这本《如何看懂书法》之后,我本来以为它会像许多同类书籍那样,堆砌一些枯燥的理论和晦涩的术语,教你一些“笔法”、“结构”的死记硬背。然而,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娓娓道来的叙述方式吸引了。他没有上来就讲那些高深的原理,而是从书法作为一种“视觉语言”的独特魅力入手,勾勒出它如何在漫长的历史中,不仅仅是文字的记录,更是承载着情感、思想和时代精神的艺术载体。例如,他用生动的比喻,将不同书体的风格比作不同性格的人,篆书的古朴庄重如同饱经风霜的长者,隶书的舒展平和宛如闲适的文人,楷书的严谨端方则像是恪守礼仪的君子,而行草的飘逸奔放则更是将书家的性情一览无余地展现出来。这种视角让我恍然大悟,原来书法并不是高不可攀的艺术,而是可以从人的情感和生活经验中去理解的。他没有直接告诉你“这是什么笔法”,而是引导你“感受它想传达什么”。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方式,让我觉得非常舒服,也开始对那些曾经看起来“千篇一律”的书法作品产生了新的认识,不再是单纯的线条组合,而是有了鲜活的生命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