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是书写文字形体的技法,在一般人的观念里,常常不自觉地就将之与毛笔划上等号,似乎只有以毛笔来写字方能称之为书法;其实文字之结体、线条的粗细变化,是随着书写者的所学素养及使用的工具,而呈现出不同形质的书韵与趣味;但究其源,用笔的方法、疾涩、疏密、起承转合、抑扬顿挫、行气、章法及各尽字态的自然呈现,其理是殊途同归的。
随着时代的演进,科技的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习惯亦随之而改变,在书写的工具中,毛笔不再是唯一书写的工具,取而代之,触目可及者,是随身携带及使用方便的硬笔。综观当今学子的硬笔书,求「趣」者众,已不复着重书写的方法;虽法本法无法,但无法法亦法,初学若不探源澈理,实难入其中三昧,终不脱心昏手迷之障矣。
笔者习书,迄已四十余载,业余亦从事书法教学,因鑑于学子之琐事、课业繁重,且日常生活中都是以硬笔来书写,故极力提倡将硬笔与毛笔书法融合运用,并示范以硬笔写出毛笔笔意的线条及结体,学子中能深得个中趣味者不乏其人。今将平日教学方法汇集编印,但盼学子及有兴趣自习者能同霑硬笔书写之乐。
作者简介
郭旻龙
字千玄,法号净照,一九五七年生,台湾省台南县人。
☆ 简历:
▲中华民国书学会永久会员、中华澹庐书会、中国书法学员、中华民国书法教育学会、中华国际文化艺术交流协会会员。
▲个展十次,多次参加国际书法联展及国内外、两岸书法联展。
▲作品曾获日本卅回全日展艺术赏、卅三回全日展国际艺术准大赏。
▲作品蒙国立中央图书馆台湾分馆、中正纪念堂、德州佛教会玉佛寺、福州鼓山涌泉寺、吉林省中山书画院收藏。
▲现任国际兰亭笔会常务理事、中华民国书学会名誉理事,曾任中华民国书学会副秘书长、日本卅二回全日展审查员、国立中央图书馆台湾分馆终身学习书法班、五股、永和社大书法指导。
推荐序1
本会响应 政府致力于传统书法之推展(每年配合 政府推动全国性书法活动,如年展、全民新春开笔、写春联…等)、培育后进及举办各项书法研习、比赛、挥毫活动,并参与国际性书法联盟所举办之各项书法联谊、联展活动(如兰亭笔会)…等,不遗余力,颇受各界肯定与支持。
兹值一切讲求时髦、轻巧、方便、效率、多变、多样式、多元化的尖端科技世纪里,书写之工具—硬笔,如春笋般崛起(种类、样式琳瑯满目),成为携带方便及初习文字乃至平日书写时之工具,传统的书写工具—毛笔,已渐由携带方便之硬笔所取代,然其书写之技法,除执笔略异外(毛笔执笔时,纸、笔与笔尖—垂直,握笔为双(金勾);硬笔执笔时,纸、笔与笔尖约斜为60°,握笔为单(金勾))余之用笔法、书写时之行气、章法与毛笔书法是异曲而同工的。
郭旻龙君系本会培育之后进,今编着之硬笔字法帖,分五单元叙述并佐以古之文选、自撰句、例字编写,其执运、书写之法颇得书之妙道,祇要有心临习并持之以恆,当可写出一手得体的字。
吾欣见并肯定郭旻龙君多年来之努力与成果,兹于本书付梓之际,乐为之序。
中华民国书学会会长 张炳煌
推荐序2
我国浩瀚精深之汉文化,借由文字之记载,得以历代相传、源远流长…。求学时期,吾总被这些-记载历代文献的文藻(乃原着之学识、经验与智慧之结晶)与文字(书家书写文字所蕴含敦厚、雅逸的形质、神韵之美)所吸引,每每赏析、研习,叹为观止,当下默立见贤思齐之志…。
及长,吾历经教育局长、校长、及公务生涯(副县长、代理县长之职),深觉虽值一切讲求效率、资讯管理(电脑化)的尖端科技时代,然提笔签名、撰写计画或批阅公文时,文思之清晰、迅速、明确、博学、广识及写得一手稳健得体的字,是一种自我期许及能力与自信的展现,绝非当今科技所能比拟、取代。
吾欣见本公司同仁郭旻龙君,多年来默默之耕耘与成就(渠乃业余书家(平日上班,闲暇之余,悠游书艺并从事教学),兹因教学时极力引导同学-将硬笔与毛笔书法交叉习练,体悟其相通处,复因同学反应—市面上出版之毛笔书帖品类繁多,然未见一套循序渐进(执使转用)之硬笔字法帖可供临习,遂应同学之要求,将其多年所习之心得及平日教学之法(由书写时取姿(坐姿、握笔)、用笔(点线之入笔、运笔、收笔、结字之笔顺与变化)笔法及字体体势、结构…)依序叙述并列举范字,编写成册),本书实可作为教学之参考教材,亦可供为初学、自习或自我进阶者之最佳参习范本,故于付梓之际,乐序以为贺。
台北农产运销公司总经理 张清良
(四) 《硬笔法帖》,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沉甸甸的质感,仿佛能闻到古朴的书卷气。我一直认为,在如今这个追求速度和效率的时代,能够静下心来,专注于一项需要时间和耐心的技艺,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修行。《硬笔法帖》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绝佳的平台。 这本书最让我欣赏的一点,是它在内容编排上的“留白”艺术。它没有将所有的空间都塞满密密麻麻的文字,而是给出了大量的空白,让读者有充足的空间去临摹和思考。每一页的字帖都清晰而规范,笔画的力度、粗细,字形的间架结构,都展现得淋漓尽致。我发现,即使是同样的字体,通过不同的笔法和章法,也能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韵味,而《硬笔法帖》恰恰能捕捉到这些细微之处。 在阅读《硬笔法帖》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书中的讲解部分,并非泛泛而谈,而是非常具体地指出每一个笔画的关键所在。例如,在讲到楷书的“点”时,书中会区分出侧点、点、竖点等不同的形态,并详细说明它们在不同字形中的应用。这种“毫厘之间见真章”的严谨态度,让我受益匪浅。我尝试着按照书中的指导,重新审视自己的笔画,发现了很多之前从未注意到的问题。 书中的字帖,似乎不仅仅是文字的堆叠,而是承载着一种生命力。我能感受到写字人在笔尖下的情感流淌,感受到每一个字的筋骨和魂魄。这种“意在笔先”的境界,虽然我目前还难以达到,但《硬笔法帖》的出现,让我看到了前进的方向。我开始尝试着去理解每一个字的“内在逻辑”,而不是简单地“形似”。 《硬笔法帖》就像是一扇窗,让我看到了书法艺术的广阔天地。它没有给我灌输任何强迫性的观念,而是以一种温和而有力的方式,引导我去探索和发现。我发现,在临摹的过程中,我的注意力变得更加集中,杂念也随之减少。这本看似只讲写字的书,却在不知不觉中,帮助我修养了心性。对于任何想要在纷繁世界中寻求一丝宁静和艺术熏陶的人来说,《硬笔法帖》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评分(一) 初次见到《硬笔法帖》,是在一个阴雨绵绵的午后,书店里昏黄的灯光洒落,恰好照亮了它素雅的封面。封面上那一行行苍劲有力的隶书,瞬间就勾起了我内心深处对书法艺术的向往。我一直以来都对汉字的美有着特别的偏爱,但苦于没有门路,寻寻觅觅,总觉得缺少一本能真正引导我入门的宝典。这本书的出现,仿佛是为我量身定做一般。 翻开书页,一股淡淡的墨香扑鼻而来,让人心生宁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系列清晰、规范的字帖。字形端正,结构严谨,笔画的起承转合都处理得恰到好处,每一个字都像经过精雕细琢的艺术品。我迫不及待地拿起笔,尝试着临摹。最初的几笔,难免有些生涩,但看着字帖上的范例,我能清晰地感受到每一个笔画背后的力量和韵味。这种循序渐进的学习方式,让我觉得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困难,反而充满了挑战的乐趣。 更令我惊喜的是,书中对于每一个字的书写要领都有详细的讲解。不再是简单的“照猫画虎”,而是深入浅出地分析了每一个笔画的起笔、行笔、收笔,以及笔画之间的呼应关系。这种细致入微的指导,让我能够从根本上理解字体的结构和美感,而不是停留在表面模仿。例如,在学习“永”字八法时,书中不仅列出了八个基本笔画,还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解释了它们在不同字体中的变化和应用,这对于我这样一个书法新手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 我尝试着临摹了几页,虽然远未达到范帖的水平,但已经能感受到自己的进步。笔画不再是随意地乱画,而是开始有了方向和力度。看着自己写出的字,虽然稚嫩,却也透着一股初生的活力。这种成就感,是任何电子产品都无法给予的。我开始期待着每天抽出一点时间,沉浸在书法的世界里,让自己的心绪随着笔尖的游走而平静下来。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字帖,更像是一位耐心的书法老师,一个默默陪伴的良师益友。它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用最真诚、最实在的内容,点燃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我坚信,在《硬笔法帖》的引导下,我的书法之路,将会越走越宽广,越走越精彩。
评分(二) 要说《硬笔法帖》,初见时便被它那不落俗套的风格所吸引。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很多出版物为了吸引眼球,往往会采取一些浮夸的设计,而这本书却回归了最质朴的本质。它没有花哨的排版,没有过度的修饰,只是静静地展示着一幅幅精心挑选的碑帖,以及附带的简练而精准的讲解。这种“返璞归真”的态度,在我看来,恰恰是学习艺术最需要具备的品质。 我一直对书法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自己学得不够系统,临摹的字帖也总是参差不齐,难以找到一条清晰的学习路径。阅读《硬笔法帖》的过程,就像是在一条蜿蜒的山路上行走,每一步都有清晰的指引,让你不会迷失方向。《硬笔法帖》的结构安排得非常合理,从基础的笔画练习,到单字的拆解分析,再到篇章的临摹指导,层层递进,循序渐进。 书中对每个字体的介绍,都显得十分考究。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展示字形,更深入地挖掘了每个字体独特的历史渊源和艺术风格。比如,在介绍隶书时,书中会简单提及隶书的形成背景,以及它在汉代盛行的原因,这让我对隶书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更能体会到它“蚕头燕尾”的独特魅力。这种“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学习方法,让我在临摹的过程中,不再是机械的模仿,而是能够带着思考去感受每一个笔画的生命力。 此外,《硬笔法帖》还特别注重书写过程中的细节指导。它不会让你在茫然中摸索,而是用最简洁明了的语言,告诉你如何握笔,如何运腕,如何控制力道,以及如何在纸面上营造出墨色的浓淡变化。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恰恰是决定书法作品成败的关键。我根据书中的指导,反复练习,逐渐体会到了“力透纸背”的感觉,也慢慢找到了自己书写的节奏。 总的来说,《硬笔法帖》是一本非常“走心”的书。它没有辜负我对书法艺术的期待,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传统文化殿堂的大门。它所传达的,不仅仅是书法的技法,更是对汉字之美的一种敬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我非常庆幸自己能在这本书的陪伴下,开始我的书法探索之旅。
评分(五) 偶然间在一家小书店的角落里发现了《硬笔法帖》,当时就被它那古朴典雅的设计风格所吸引。在这个充斥着各种“快餐文化”的时代,一本专注于硬笔书法练习的书籍,显得尤为珍贵。它没有华丽的封面,也没有夺人眼球的宣传语,只是一本默默呈现着中国汉字之美的书。 翻开这本书,扑面而来的是一种沉静的气息。里面的字帖,笔画清晰,结构严谨,每一个字都像经过了精心的雕琢。我一直对书法怀有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自己缺乏一个好的引导者。《硬笔法帖》恰好填补了这个空白。它提供的字帖,既有传统书法的精髓,又兼顾了现代人书写的便利性。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硬笔法帖》的讲解部分,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它不会仅仅罗列一些书写规则,而是会结合具体的字例,来分析每一个笔画的写法,以及它们在整个字形中所起到的作用。例如,在讲解楷书的“撇”画时,书中会详细说明不同方向的撇画,在收笔时如何蓄力,如何在纸面上形成一道优美的弧线。这种细致的指导,让我觉得仿佛有一位经验丰富的书法老师在耳边细语,循循善诱。 我按照书中的字帖,开始了自己的临摹之旅。起初,笔下的字迹难免生涩,但每一次的临摹,都让我对汉字的美有了更深的理解。我开始注意到笔画的粗细变化,字形的轻重缓急。看着自己一点点进步,从最初的歪歪扭扭,到逐渐的方正匀称,这种成就感是巨大的。 《硬笔法帖》不仅仅是一本练习字帖,更像是一本“心灵疗愈”的书。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能够沉浸在书法的世界里,让烦躁的心情得到片刻的安宁。每一个笔画的落下,都仿佛是在描绘一种宁静与和谐。我喜欢在午后,泡一杯清茶,捧着《硬笔法帖》,在纸上挥洒自如。它让我找回了久违的专注,也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体悟。这本书,是我书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见证着我的成长,也滋养着我的灵魂。
评分(三) 拿到《硬笔法帖》的那天,我正经历着一段比较迷茫的时期,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感觉自己像个高速运转的机器,失去了很多属于自己的宁静时光。偶然的机会,我在书架上发现了这本书,它的名字很朴实,但封面上的字迹却有一种莫名的吸引力。我随手翻阅了几页,立刻就被吸引住了。 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久违的沉浸感。它没有那些需要快速浏览和消化的大部头,而是提供了一个可以让你放慢脚步,全身心投入的空间。书中的字帖,每一个都经过精心筛选,无论是楷书的端庄,还是行书的流畅,都展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美感。我并非书法专业出身,但通过《硬笔法帖》的引导,我竟然也能从中体会到笔画的韵律和结构的和谐。 《硬笔法帖》的讲解部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没有使用那些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用非常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每一个笔画的特点,以及它们在字形组合中的作用。例如,在讲解楷书的“横”画时,书中会细致地说明横画的起笔、行笔和收笔时的不同力度变化,以及它在稳定字形结构中的重要作用。这种细致而周到的指导,让我感觉自己就像是有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师在身边手把手地教我一样。 我开始尝试按照书中的指导去临摹。起初,我的字迹显得有些笨拙,笔画生硬,结构松散。但是,当我一遍又一遍地对照着字帖,用心去体会每一个字的点、横、竖、撇、捺时,我渐渐地发现,自己的手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变化。笔画开始变得流畅,字形也逐渐变得更加匀称。这种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让我充满了惊喜和动力。 《硬笔法帖》不仅仅是一本让我练习书法的工具书,它更像是我的一个“精神出口”。在忙碌的生活中,能够抽出时间,静下心来,用笔尖在纸上舞蹈,是一种极大的放松和享受。它让我找回了久违的专注,也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更深的敬意。《硬笔法帖》的价值,远不止于提升我的书写水平,更在于它让我重新认识了“静”的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