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1-05
《千字文》原名《次韵王羲之书千字》,是旧社会儿童学习书法的重要启蒙读物,作者是南朝人周兴嗣(?-521)。
《千字文》原本是梁武帝萧衍命周兴嗣为萧梁皇室的王子学习书法而作。启是启发、启迪;蒙是指幼稚而没有知识;所以初入学的小孩子叫做「童蒙」,启蒙即启发未受过教育的小孩子。《千字文》因受体裁所限,行文比较简洁,对于真正的「童蒙」来说是略为艰深,清末以后变成纯为习字之用,几十年前的国文老师都不再把它当作教科书用。
南北朝(420-589)是中国历史上南北分裂对峙的时代,南朝先后共有宋(君主姓刘,又称刘宋)、齐(君主姓萧,又称南齐)、梁(君主亦姓萧,又称萧梁)、陈四个政权。
萧衍(464-549),字叔达,是梁朝的开国之君,他原本是南齐皇族的远亲,后来篡(粤音伞)齐自立为帝。梁武帝在位共四十八年,前期是南朝盛世,他可以说是南朝最像样的一个皇帝。可是晚年佞佛(佞粤音另,佞佛即是迷信佛教而不是正信),以帝皇的身份,曾经三次出家,每次都要臣民出钱将他从佛寺赎回。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是东晋时的大书法家,世称「书圣」。梁武帝为了方便一众王子学习王羲之的书法,便命周兴嗣搜集王羲之的书法,编成文章来给众皇子皇孙诵读。
为了便于记忆背诵,《千字文》全文用四言诗的体裁写成,四字一句,合共二百五十句,每两句一组,大部份都对偶押韵。难处是要保持全文四字一句,既要考虑韵律和内容,用字又不可以有任何重覆,而且又要王羲之曾经写过,这一篇《千字文》就用了一千个不同的字。据说周兴嗣为了写《千字文》而一夜白头,这个说法或许有夸大的成份,也说明其中的难度。
周兴嗣,字思纂(粤音如转变的「转」,阴上声)。他记忆力很强,文章也写得很好,因为梁武帝本人爱好文学,所以周兴嗣很得器重。但是周兴嗣的身体不好,在公元五一三年因病而盲了左眼,所以始终没有做上大官。他在作《千字文》时的官衔是「员外散骑侍郎」。官有常额,也有在常额之外加置,「员外」即是在常额官员之外的意思。「散骑」(骑,粤音骥)是在皇帝身边「骑而散从」的官员,并无常职。「侍郎」即是侍从的郎,「郎」在汉朝是做官的基本资格,侍郎一类的官,一般负责规谏皇帝,后代的侍郎发展成为相当于副部长级高官。周兴嗣这个「员外散骑侍郎」在当时属于所谓文学侍从之臣。
中国文字是一字一音的方块字,因为一字一音,所以写诗词文章时在韵律与对仗上面,就可以有许多变化腾挪的余地。写作诗词一类的韵文必须重视韵律,经常是文人雅士相聚时的消遣,即所谓「以文会友」。答和(粤音祸)别人的诗而用其原诗的韵脚次序,称为「次韵」。
西汉时大思想家贾谊(200 BC-168 BC)认为治国之道,首要重视太子与王子的教育。因为以往中国在政治上实行世袭君主制度,即使皇帝做得不好,也不能随便撤换。补救的方法惟有把所有王子都教育成品德良好之人,如此至少不会出现不读书、不明理的皇帝。梁武帝的长子昭明太子萧统(501-531)性格宽仁,喜好文学,博览群书,可惜早死。
虽然梁武帝也能秉承前人的良方,还算重视王子的教育,但是晚年对子孙辈过份宽纵,到头来子孙大部份都不孝。在侯景之乱时,武帝许多拥有兵权的子孙坐视不救,没有一个肯出师勤王,结果武帝以帝皇之尊,受困而饿死,实在有点讽刺。
《千字文》共分四章。
第一章由「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至「化被草木,赖及万方」,共三十六句,一百四十四字。讲的是天、地、人之道。
第二章由「盖此身发,四大五常」至「坚持雅操,好爵自縻」,共六十六句,二百六十四字。讲的是君子修身之道。
第三章由「都邑华夏,东西二京」至「旷远绵邈,巖岫杳冥」,共六十句,二百四十字。讲的是君主王(粤音旺,作动词用)天下的盛况。
第四章由「治本于农,务兹稼穑」至「谓语助者,焉哉乎也」,八十八句,三百五十二字。讲的也是君子修身之道,但是与第二章有分别,这一章主要专讲君子穷而在下时的修身。因为受到用字的限制,第四章内容比较混乱,结构不及前三章的严整。
本书特色
为令此稀见钞本不致湮没,特以最新数码技术清理版面,以原色彩色精印,一以作玄空法诀资料保存珍藏,一以供同道中人参考研究。
潘註千字文(POD)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潘註千字文(POD)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