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的话
★作者为美国得奖最多之当代作家,2012年已宣布封笔,此后将再无新作
★作者近年最重要的短篇小说代表作品,反映其进入晚年的真正心境
★晚期转型代表作品,深刻探讨死亡与人类肉体的脆弱。
专文推荐
★华盛顿邮报★
菲利普.罗斯的第二十七本小说《凡人》,简洁有力,令人赞叹,优雅的风格与结构值得敬佩,这点完全不意外,而且可看出作者的企图和雄心。本书勇敢探究了小说类型中最不受读者喜爱的主题--人的年迈、老化。更有甚者,这本书可说处理了一个文学小说面对的核心焦虑:假如不管上帝是否存在,人类是否能够从一个崭新、但又叫人不知所措的角度,来决定自我的价值?我们身为人类,如何自我评断?如何能爱自己胜过爱一切?
在《凡人》的开端,就是本书主角告别人世的时刻--他的葬礼。参加告别式的亲友中,只有三位发表追悼词,包括主角的女儿、他的第二任妻子,以及他的哥哥。这三位所传达的悲伤与无可奈何都没什么特别:「这不过就是人生的尽头,没有什么特别好说的。」而小说接下来的内容,便是主角一生的回顾。我们可以读到,他是一个孝顺的好儿子,为了顺从父母的心意,暂时将自己朝艺术界发展的理想抱负搁在一边,从海军退役后,先投身广告业,开始工作。他的职涯颇为顺遂,最后当上纽约某大公司的创意总监。在他的三段婚姻中,有两次是因为他的出轨而离婚收场。他的两个儿子不愿与他往来,因为他背叛了他们的母亲。他还有一个女儿,这个女儿很崇拜他,但是一生运气欠佳。
当主角的健康突然亮起红灯时,年纪才不过五十出头。经历过几次大型医疗手术(包括冠状动脉绕道手术)之后,他又撑过了二十个年头。痛苦的治疗过程改变了他的生活--他搬迁到新泽西州海边的一个高级退休老人社区居住,一面潜心作画,直到他再也没有任何想法可以透过绘画来表达,一面指导左右邻居学画。他陆续接获同事们过世的消息,自己最后也因为颈动脉堵塞而走完人生路。
菲利普.罗斯煞费苦心地创作出这个典型的美国人角色,好让他的读者去思考自己的人生。这个没有姓名的主角是一个「讲理、亲切、友好、温和且勤劳的人」。罗斯写道:「他从不认为自己比别人优秀,只以凡人自居。」他是一个相当平凡的人,既不好也不坏。或者,确切地说:他这个人有好有坏。他曾经为自己的国家效命,没有明显的政治立场,也没有宗教信仰(他在成年礼之后就不再上犹太教堂了)。他完成了应尽的义务--对父母子女所背负的责任,但是就我们从这本书所知,他本人并没有因此享受到什么好处。在他的思想与生活中,没有任何与众不同的独特之处。在作者巨细靡遗所描述的可怕治疗过程中,主角显得相当能忍耐,但是随着他越接近人生的尽头,他的忍耐力也越来越差。
事实上,这位主角个性比较负面,而且过于以自我为中心。他爱自己的哥哥,而且他哥哥也是一直坚守在他身旁的好朋友,但是他却因为忌妒哥哥的健康而逐渐疏远了这段兄弟情。他还背叛了历任妻子。每当他的人生出错时,他总是会替自己找个借口规避责任:「我们的身体就是一切,身体会决定我们的生与死。如果要他为自己找一个具有哲学意味的利基点,这就是他会说的话。他会直觉地脱口而出,决不拖泥带水。不管这是一种多么粗浅的借口,他所认定的就是如此。倘若他打算写一本自传的话,他会命名为《一具男性肉体的生与死》。」最后,这位主角的想法是偏狭的,他似乎从未意识到,虽然自己在受苦,但却享有许多特权;他好像不知道,在病痛逆境中还能享有医疗保险,是多么珍贵的事。
不过,读者还是会读到这个无趣男人的人生当中比较重要的部分。这一点,背后是有意义的。身为读者,当我们向这个男人挥手告别时,应该要说些什么?我们对他的人生,应该做出什么样的评价?
写出《凡人》是一次壮举。透过这个临床例证的现世故事,菲利普.罗斯替他所创造的凡人角色,粹取到了爱与怜悯的元素。书中那些描述主角与死亡奋战的精采字句,巧妙地打碎了一般读者对于这类画面的反感。尽管主角不断微调自己对事物合理化的态度,他对人生的悔恨却有重大的突破--书里对这一点着墨地格外有力道。
作者以演奏音乐般的抒情手法,描绘主角怀念自己年轻岁月时的欢乐与气力:「没有任何事物能熄灭那个男孩的活力!他有如鱼雷般完美无瑕的纤细身体,曾经驾驭大西洋的巨浪,从海岸远至一百码外的汪洋大海。哦,忘了它吧,也忘了海水与烈日的气息!他的思绪飞舞着:日光四处穿透着,日复一日,经历整个夏季。那活跃海面上的炽热日光,是光学的珍宝,既辽阔又珍贵,就像他曾透过刻有父亲姓名缩写的放大镜所检视的星球,完美且无价--那颗宛如十亿、万亿,万万亿克拉的地球,他的家乡!」
透过精湛的写作艺术,菲利普.罗斯将他所创造的主角,与我们这些批判自己人生的读者紧密结合。从表面上看来,《凡人》像是一个「作者自己写得很高兴,但读者却觉得索然无味」的故事,或是一个冗长而稀松平常的故事。但整本书的意义,就在于结尾处的毫无意义。倘若深入观之,即便是从富裕阶层的背景出发,这本小说其实是一个触及了「存在的悲伤」的寓言故事,很少小说能够达到这样的水准。
导读1
一种久远记忆的型式∕成功大学医学系 白明奇教授
在我从北半球距离台湾最远的波士顿回到台南不到几天,仍然与时差困斗中接到远流出版社的邀约,要我为一本书写点东西,书名是凡人(Everyman),作者为菲利普.罗斯(Philip Milton Roth),书出版于2006年,对罗斯而言已是暮年之作。
人在晚年会想些什么呢?回忆,多么好的事情。
虽说如此,好像也不全然对。
菲利普.罗斯获奖无数,包括国际笔会/福克纳小说奖(PEN/Faulkner Award),我有一枝以福克那(William Cuthbert Faulkner) 为名的钢笔,这是我与罗斯唯一重叠的地方。这样也好,可以直凭感受,不用受作者威名所累。
「凡人」是一篇短篇小说。故事的主人翁没有名字,可以是任何人,但更像同样生于1933年、幼年在纽泽西纽华克(Newark) 长大的罗斯本人,作者对纽华克机场跑道末端延伸的景物描写,尤其像是不断反刍的童年记忆,这种久远记忆即使是失智病人都能保存完好。同时,主人翁晚年居住的海星海滩也位于泽西海岸,又与他快乐的童年联系在一起,这让真实的罗斯与小说主角之间产生了模煳的界线,很像日本推理小说大师松本清张口中的「私小说」,多少将自己的人生经验写到作品之中。
罗斯的小说大致围绕着犹太人、美国人、性、老化与家庭的议题,依我看,这本让罗斯在2007年第三度获得国际笔会/福克纳小说奖的着作也不例外。
这也是一部名人的平凡着作,写着你的、我的故事,用平淡的笔法写爱恨情仇;细腻的感受处处牵动大脑主管记忆的海马回,但与一旁的杏仁核更有关联,活化杏仁核才能牵动感情。小说里父亲经营的凡人珠宝店(Everyman's Jewelry Store) 以及父亲经营这家小店的理念深深影响着主角;主角对身体健康、事业杰出的哥哥豪伊(Howie) 产生矛盾的情结相信可见于寻常家庭,还好,这种妒忌之心并未常存,哥哥豪伊也真诚地现身最后的会席。
过去几年,我经常为医学系新生讲解医学生涯,希望学生们能站在病人的立场思考,养成「把人当作人」的医学人文精神。就医学教育的观点,让医学生了解老年病人的想法,「凡人」也是一本很好的书;从病人的角度来看医疗过程,罗斯算是一位思虑缜密、用词精准、且略带诙谐的作家,小说中对疾病所带来的感受与治疗过程的描绘,就像真实的临床病案讨论,罗斯可能有亲身体验,或者下了不少功夫;曾经听说老人们交谈的内容无非食物与药物,例如最近发现了新开的餐馆或价廉的美食佳餚;要不就彼此交换就医的经验,在这本小说果然应验。大部份的小说虽说是虚构,但却反应不同时空的真实。
「凡人」更是一本探讨人生经验与价值观的书。生老病死是这本小说的写作主轴,历经一次又一次病魔摧残与手术后羸弱的身躯,回顾自我放纵后破败的人生,翻页之际,读者们看着主角正一步一步接近生命的尽头,他如何看待美丽、智慧、强壮或神的意旨?透过无名的主角,罗斯究竟要让云云众生反省?还是要他们珍惜?
或者,应该要纵情恣意就像主角一样?五十岁时的风流是命运、还是必然?这何尝不是一而再、再而三发生于多年前的美国、现今台湾的情事;书中描写第三段婚姻有着不少限制级的内容,就寻常小说的尺度,令人捏把冷汗。
看这本小说能有共鸣的读者恐怕要中年以上,多像当年白先勇老师来到成大校园推广崑曲,我携着白崇禧将军用印的家父家母结婚证书及将军赠的怀表与白老师会面,浅浅地聊着松江路的往事;几天后演出「梦蝶」,剧中庄周道途中巧遇搧坟女急欲搧干夫坟以求改嫁,庄周心有所感,返家后乃设局试探妻子忠贞,步步逼诱,内容惊悚,当晚演者演技精湛,观众个个看得出神。年逾耳顺的读者,感触想来更大。
老年是不是一场战斗、还是一场大屠杀?三十几年前大一暑假,我特别去买了好几本老人心理学,想知道老人到底在想些什么?对事情的观点又如何?读来读去就是看不懂。如今我了解,除了重度失智病人之外,谁没有久远的回忆?但是,难道老年的美好时光就只是渴望童年的美好时光?
主角每次进开刀房、等待麻醉时,总是想着凡人珠宝店代理的九个腕表、七个时钟的品牌,并将这些品牌按照字母排列以行默想,这能让他来到一种近乎禅悦的状态。繁忙的门诊业务中,我的脑中也会浮现在开往安平海产店途中、蓝天无云的景象,或者窝在中山路狭巷第二家啤酒烧烤专卖店的窄桌前、啃烤筊白笋、咬山猪肉与喝着比利时啤酒的陶醉,一种短暂解离的经验。
读着、读着,小说的主角彷彿已经见到未来,计画性地预习即将到来的流程,以优雅的姿态告别自己。
"He was no more, freed from the being, entering into nowhere without even knowing it. Just as he'd feared from the start." 有人说这本小说的最后两句写得好,你觉得呢?
导读2
男性的人间∕政治大学英文系讲师 伍轩宏
二○一二年十一月,当时七十九岁的罗斯宣布退休,不再写小说。小说家封笔,终结写作生涯,但肉身依旧活下去,直到死去那一天为止。作家不同于一般人,有两条生命,两个人生:罗斯有文字作品建构的作家生命,但也同时有彻彻底底的肉身生命,而且是充满雄性缺陷的男性肉身。
罗斯二○○六年的作品 《凡人》(Everyman),讲的就是男性肉身衰老的故事。那是需要相当勇气的,直视生命衰竭的勇气,面对书籍市场可能排斥不受欢迎题材的勇气。书名 Everyman,马上让人想到中世纪同名道德剧经典,依照基督教义清算人一生做的好事与坏事,决定最后的意义与救赎。Everyman是一般人、普通人、凡夫俗子。这样的人,经历的人生过程,每个人都差不多,没什么特别的,当然平凡。但是,罗斯的书名译为「凡人」,在中文里也强调了「肉身」的意义:凡人非神仙,没有神通,必经俗世的生老病死。此肉身的肉体性,恰好是罗斯小说所致力刻画的。罗斯笔下 Everyman之所以一般、普通、跟别人一样,因为大家都是mortal,都难免一死。
小说以主角的葬礼开始,诉说男性的一生。悼亡自己,也悼亡别人。主角从成长、成熟,到衰老的经历,都透过几次生病、住院、开刀的事件描绘出来。大概只有功成名就、已经有固定读者群的罗斯,才有本钱写一本充满死亡、葬礼、病痛、手术的故事,不担心读者会因而却步。而且他完全没有用什么花招,只是平铺直叙主角与相关人物年老衰败、病痛缠身、终于死亡的过程。原先读来,好像有点流水帐的感觉,写的都是再普通不过的平凡人生,以及毫不起眼的衰亡,但类似事件重复又重复之后,竟然让人看到生命的基本调性,就是那样照表操课,来来去去,没什么惊人之处,每个人都会有那样的结局,因为我们都是凡人。
接续从最早期代表作《波特诺的抱怨》(Portnoy's Complaint)所建立说「粗鲁真话」或「鲁莽直言」(rude truth)的一贯态度(註),罗斯在最晚期作品仍然直言不讳,坦白面对生死病痛之事,无惧说真话。他说的,不只是他认为的真话,而且是「男人的真话」。主角不只是凡「人」,更重要的是,他是平凡的「男人」。他有男人的所有缺点、盲点、劣根性。他比不上他哥哥豪伊,不是好学生,不是慈爱父亲,不是忠实丈夫,成就不如哥哥,但他也不是特别坏,他只是像「天下所有男人一样」,犯一切男人会犯的错。三次失败的婚姻,好色、背叛、欺骗、外遇、偷情、父子疏离,临老还不忘在海边勾搭漂亮女生。
那是因为,男人的存在的基础在肉身。肉体的需求,慾望的追寻,女体的痴迷,是男人的存有基本架构。罗斯说出「粗鲁真话」,男人的真相,坦白承认并描述男人为了「性」,做出毁坏家庭、伤害妻子、疏离父子的种种「错误」而在所不惜。但真的是「错误」吗?走入生命末期,主角虽然一方面悔恨自己所作所为,遗憾那些他毁掉的;另一方面,他也不是伪君子,他知道那些对女性肉体的着迷,以及为了得到短暂感官满足而付出的代价,是他作为男性身份的一部分,不可抹灭的重要部分,也是定义男性的决定性部分。
虽然罗斯在性别议题上,总是问题重重,好像一直坚持男性与父权传统价值。但在战后女性主义与性别战争半世纪「暂时」告一段落的今日,也许可以重新看待两性关系,重新看待作为加害者的男性,重新评估罗斯。与其说他是死不悔改的沙文主义者,不如说他坚持说出男性的困境。不是没有悔恨,不是不知道自己造成的伤害,他想告诉我们,在男性的人间里,有些关卡是超越不过去的,有些错误难避免,尤其对于仅仅是「凡人」的男人。
台湾的中年男性应该可以借助罗斯的反省,找到角度,看见自己同样作为男性「凡人」,所做过、所遭遇、所必须面对的事情,所辜负、所伤害、所亏欠的人与关系。本书应该可以启动众多凡人,开始调整自己的人生。
这样的男性,应该很多。在书中,这样以肉身为基础的男性,面对终极问题,没有救赎,只有和解。虽然尊重父袓辈的犹太教传统,故事情节也常常回到纽泽西的犹太墓园,但罗斯版的犹太男并无宗教救赎,「他很早就已经认定宗教是一种谎言,而且所有的宗教都有攻击性。」「如果说他已经为自己找到一个安身立命的哲学环境,那么这个环境就是他的身体──他很早就凭着本能领悟到这一点:无论这是多么基本的概念,身体对他来说就是全部。倘若他打算写一本自传的话,他会命名为《一具男性肉身的生与死》。」
他只能肯定尼采式的「此生此世」,只有现世,以及现世的和解。他试图和解,透过想像诉说跟大家和解。到最后,父亲还是只能跟女儿和解。宽容的女儿南希,是唯一带来安慰、抒解与希望的人,是他唯一想要住在一起的人。也许做那么多「错」事的男人,只能透过女儿,跟所有的女性和解。
肉身是一切,但只剩下骨头。在犹太墓园,贴近父母骨骸之处,他倾听骨头说话。「他与这些骨头之间还有许多未竟之事,远多于现在他与那些血肉之躯间所发生的事。血肉会消失,骨头却长存。对于一个不寄望来生、坚信上帝是虚构、今生才是唯一的人来说,这些骨头是仅有的安慰。」
最后,在一幕绝对让我们想起《哈姆雷特》着名对话的场景,犹太墓园的黑人掘墓工人说明了人们不会想去知道的事:如何不用机器,亲手一铲一铲,在适切的位置,挖出墓穴。以前,掘墓人挖了主角父母亲的墓穴,他知道有一天,在把自己的身体交付给医生之后,最终必须把所剩的血肉与骨头交付给这位细心的掘墓人。
于是他觉得,不信天堂救赎的情况下,他残存的肉身在地下会受到妥善的照顾。
註:Ross Posnock, Philip Roth's Rude Truth: The Art of Immaturit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6).
(二) 这《凡人》的书名,真的是一语道破天机。我作为一个在台湾土生土长的人,每天接触到的,无非就是这生活中的“凡人”们。想想看,我们每天上班下班,为的就是那一份薪水,为了让日子过得更好一点。然后呢?到了周末,可能就约几个朋友去逛街,或者去海边走走,吹吹海风,感受一下大自然的恩赐。有的时候,也会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情,比如被老板骂,或者和家人吵架,但过后想想,好像也没有那么严重,生活总要继续嘛。这本书会不会讲述的就是这种,即便渺小,但依然坚韧不拔的生命力?我特别喜欢那些能够细致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的作品,能够让我感受到角色的喜怒哀乐,仿佛他们就活在我身边一样。尤其是台湾作家,很多都有一种独特的细腻感,能够捕捉到生活中的微小情绪,然后放大,让读者感同身受。我希望《凡人》能够有这种力量,能够让我看到,即使是最普通的人,也有他们不平凡的故事,他们内心的挣扎,他们的追求,他们的坚持。那种,即使身处泥泞,也努力仰望星空的感觉,我觉得才是最动人的。我会仔细体会书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段落,去感受作者想要传达的,关于“凡人”的某种意义。
评分(一) 哎唷,这本《凡人》,光是书名就够接地气的了。翻开书页,我心里头就已经在想,这是不是写我们普通人生活的故事?毕竟,谁不是个凡人呢?在台湾这块土地上,每天为了生活打拼,有欢笑有泪水,有小确幸也有大烦恼。我常常觉得,那些轰轰烈烈的故事固然精彩,但真正能打动我的,反倒是那些细水长流、朴实无华的日常。比如,清晨醒来,楼下早餐店传来的豆浆香气;傍晚下班,挤在捷运里,看着窗外灯火阑珊;周末和家人朋友聚餐,聊聊家长里短,虽然有时会抱怨,但心里是暖暖的。我期待这《凡人》能够捕捉到这种最真实的触感,不浮夸,不矫揉造作,就是那种你读着读着,会不自觉地想起自己,想起身边的人,想起那些曾经经历过的事。它会不会像一杯温水,虽然平淡,却能滋润心田?会不会像一首老歌,虽然旋律简单,却能在某个时刻勾起你最深沉的回忆?我不知道,但我很想知道。毕竟,在如今这个什么都讲究速度、追求刺激的年代,能有一本书,愿意慢下来,去看看我们这些“凡人”的闪光点,或者甚至是黯淡面,都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勇气。我很好奇作者是怎么样的视角,去描绘“凡人”的?是用一种怜悯的眼光,还是是一种深刻的理解?是用一种批判的笔触,还是是一种温暖的慰藉?这些都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
评分(六) 《凡人》这本书,光看名字,我就觉得,它一定很贴近我们的生活。你知道吗,我每天在台湾街头巷尾看到的,都是“凡人”。有早起买菜的大妈,有送外卖的小哥,有在办公室忙碌的白领,有在学校里辛勤耕耘的老师。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轨迹,自己的酸甜苦辣。这本书会不会就是描绘了这样一群人的群像?会不会让我们看到,即使是最平凡的人,他们的生活也充满了故事,充满了情感?我特别喜欢那种能够细致描绘人物内心世界的作品,能够让我感受到角色的喜怒哀乐,仿佛他们就活在我身边一样。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们看到,“凡人”身上的那种韧性,那种在生活中不断努力的精神。会不会,它会让我们重新认识到,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即使是最平凡的人,也有着他们自己的闪光点。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让我感受到一种,来自土地的温度,来自人群的温暖。
评分(九) 《凡人》这个书名,真的太接地气了。想想看,我们每天在台湾的生活,不就是由许许多多“凡人”构成的吗?有在办公室里埋头苦干的白领,有在街边辛勤摆摊的小贩,有默默付出、照顾家庭的主妇,还有那些默默无闻、却支撑起社会运转的各行各业的人们。这本书会不会就是将镜头对准了这些“凡人”,去展现他们平凡生活中那些不平凡的故事?我一直觉得,真正能够打动人心的,往往不是那些跌宕起伏的情节,而是那些细腻的情感,那些在平凡日子里闪耀的人性光辉。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看到,“凡人”身上的那种坚韧,那种在困境中依然保持希望的力量,那种对生活的热爱。会不会,它会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重新审视我们身边的人,去发现,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被看见和被尊重的价值。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带给我一种,来自土地的温暖,来自人心的力量。
评分(三) 《凡人》,光听这名字,我就觉得很有份量。因为“凡人”这两个字,包含着太多太多的可能。你说是凡人,那就有可能是芸芸众生,可能是默默无闻的普通大众,也可能是那些在平凡生活中,却有着不平凡追求的人。在台湾,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人,他们可能开着一家小小的柑仔店,每天招呼着街坊邻里;他们可能是在夜市里摆摊的小贩,用热情和汗水换取生活;他们也可能是普通的上班族,每天通勤,为家庭努力。这本书会不会就是通过这些“凡人”的视角,去展现台湾社会的某个侧面?我尤其关注的是,作者是如何去定义“凡人”的?是他们不够成功?还是他们缺乏特质?抑或是,作者认为,恰恰是这种“凡人”的特质,才是最值得被关注和歌颂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打破一些世俗的成见,去展现“凡人”身上那种朴实、善良、坚韧的美德。也许,这本书会让我重新审视自己,重新审视我身边的每一个人,去发现那些隐藏在平凡之下的不凡。我期待的是,它能够引发我对自己身份的思考,对自己所处社会环境的思考,并且在阅读中,找到一种共鸣。
评分(八) 读到《凡人》这个书名,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很多画面。台湾的巷弄里,一间小小的杂货店,老板娘熟练地招呼着街坊邻居;傍晚的海边,渔民们忙碌地整理渔网,迎接晚霞;还有夜晚的夜市,琳琅满目的小吃,熙熙攘攘的人群,每个摊主都带着热情的笑容。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最熟悉不过的“凡人”生活。我总觉得,最打动人心的故事,往往就藏在这些最平凡的日常之中。那些轰轰烈烈的情节固然精彩,但能够长久留在心底的,反倒是那些细致入微的描写,那些能够引起共鸣的情感。这本书会不会就是这样,用一种淡淡的笔调,去描绘“凡人”的喜怒哀乐,去展现他们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去刻画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与坚持?我期待着,通过这本书,能够看到一个更真实、更立体、更有人情味的“凡人”世界。
评分(十) 《凡人》,这书名,一听就让人觉得亲切,也很有画面感。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很多场景,比如,在台湾的某个小镇,清晨的阳光洒在古老的街道上,一位老奶奶悠闲地在门口扫地;又比如,傍晚的港口,渔民们拖着满满的渔获归来,脸上洋溢着辛劳后的满足;或者,是在一个寻常的夜晚,一家人围坐在餐桌旁,分享着一天的点滴。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最真实、最普遍的“凡人”生活。我总觉得,那些能够深入人心的故事,往往就藏在这些最平凡不过的日常之中。那些惊心动魄的情节固然能一时抓住眼球,但能够长久留在心底的,反倒是那些细致入微的描写,那些能够引起共鸣的情感。这本书会不会就是这样,用一种淡淡的笔调,去描绘“凡人”的喜怒哀乐,去展现他们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去刻画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与坚持?我期待着,通过这本书,能够看到一个更真实、更立体、更有人情味的“凡人”世界。
评分(五) 这本《凡人》,光听书名,就很有吸引力。你知道吗,我常常觉得,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凡人”。我们不是什么伟人,也不是什么名人,我们就是普普通通的人,每天过着自己的小日子。我在台湾,每天看到的人,都是这样,有辛勤工作的上班族,有照顾家庭的主妇,有街边小店的老板,有忙碌的出租车司机。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自己的烦恼,自己的梦想。这本书会不会就是讲述这些普通人的故事?会不会让我们看到,即使是最平凡的人,也有他们不平凡的一面?我特别喜欢那些能够深入人心的故事,能够让我感受到角色的情感,仿佛他们就活在我身边一样。这本书会不会让我们看到,在平凡的生活中,也有着不平凡的坚持和勇气?有没有可能,它会让我们重新思考,什么是“成功”,什么是“有意义”?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给我一些温暖,带给我一些思考,让我们看到,即使是“凡人”,也能活出自己的精彩。
评分(四) 《凡人》这本书,光看书名,我就能联想到很多画面。也许是老旧的公寓楼里,楼下的阿婆正在晒衣服;也许是拥挤的菜市场里,阿姨们讨价还价的声音;又或者是放学后的公园里,孩子们追逐嬉戏的身影。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再熟悉不过的场景,也都是“凡人”生活的缩影。我一直觉得,很多时候,真正触动人心的故事,往往就藏在这些最平凡不过的日常之中。那些跌宕起伏、惊心动魄的情节固然能一时抓住眼球,但能够长久留在心底的,反倒是那些细致入微的描写,那些能够引起共鸣的情感。这本书会不会就是这样的作品?它会不会用一种淡淡的笔调,去描绘“凡人”的喜怒哀乐,去展现他们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去刻画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与坚持?我希望它能够像一杯香浓的茶,虽然没有咖啡的刺激,却能回味无穷。或者像一场细雨,虽然不轰轰烈烈,却能滋润万物。我期待着,通过这本书,能够看到一个更真实、更立体、更有人情味的“凡人”世界。
评分(七) 《凡人》,这书名,真是太有意思了!在我看来,“凡人”这两个字,其实包含了无限的可能。它不是贬义,而是一种最真实的写照。我们谁不是凡人呢?每天为了生计奔波,为了家庭操心,也会有自己的小愿望,小烦恼。我在台湾,每天都会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他们有的是我的邻居,有的是我的同事,有的是我在街上偶遇的陌生人。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有自己的喜怒哀乐。这本书会不会就是通过这些“凡人”的故事,去展现我们这个时代的某个侧面?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去解读“凡人”的?是用一种旁观者的视角,去记录他们的生活,还是带着一种同理心,去深入他们的内心?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感受到一种,来自生活最真实的力量。那种,即使平凡,也努力活出精彩的力量。我会仔细品味书中的每一个细节,去感受作者想要传达的,关于“凡人”的某种哲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