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翰芦图书与国立师范大学表演艺术研究所共同合作的「文创枢纽」第一本艺术管理教科书。讨论的范畴包含:艺术节及其表演节目;庙会阵头到电影;古典音乐的新视野;舞蹈与科技的关联应用;戏剧型态的新体现;科技艺术跨领域剧场演出;作曲与互动视野艺术整合创作;音乐工业的营运模式创新等等。
本个案集,可做为艺术管理学的授课使用。透过本书,能了解表演艺术产业价值网路的伸展,让艺术家懂得管理者的语言,管理者懂得艺术家的语汇,也可以提供跨领域创意、艺术工作者彼此转译能力的精确传达,让表演艺术透过这个系统,成为可消费的商品与永续发展的产业。
翰芦出版公司与国立台湾师范大学表演艺术研究所,共同合作的文创丛书,是翰芦全力进入艺术管理与剧场、音乐表演丛书的重要里程碑。
作者简介
主编:林淑真
现职:台师大音乐学系暨表演艺术研究所合聘教授、表演艺术中心主任
经历:台师大学务长、表演艺术研究所所长、国家文艺基金会董事、文化部演艺团队分级奖助计画音乐类审查委员、教育部艺文顶大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交换枢纽建置计画主持人、加拿大WINNIPEG市艺术基金会首席董事、法国-比利时国际钢琴艺术家联盟讲座
何康国
现职:台师大表演艺术研究所专任教授
经历:台北市立交响乐团副团长、台湾管乐团音乐总监、国家交响乐团副团长、国立台湾交响乐团副团长
夏学理
现职:台师大表演艺术研究所(行销及产业组)专任教授
经历:台师大全国校友总会秘书长、台师大公共关系室主任、列名2012年亚洲名人选粹
梁志民
现职:台师大表演艺术研究所专任副教授
经历:果陀剧场艺术总监暨创办人
黎焕雄
现职:台师大表演艺术研究兼任副教授
经历:人力飞行剧团负责人、银翼文化艺术总监
简立人
现职:北艺大剧场设计学系专任教授
经历:台北听奥开闭幕典礼灯光总监、2009世界剧场设计大赛灯光设计类银奖
赵菁文
现职:台师大音乐学系暨民族音乐研究所合聘副教授
经历:史丹佛大学客席讲师、教育部文艺奖、两厅院主办"Fanfare"作曲比赛首奖、亚洲作曲家联盟青年作曲比赛第一奖、音乐台北作曲比赛第一奖
吴义芳
现职:台师大表演艺术研究所驻校艺术家
经历:云门舞集主要舞者暨排练指导、风之舞形舞团艺术总监
白纪龄
现职:台师大表演艺术研究所专案副教授
经历:小岛音乐总监、滚石亚洲制作部音乐副总监、SONY MUSIC Label Chief
一、表演艺术与科技媒体的互动/指导:何康国
1.台湾艺术节功能之探讨-以「101国庆烟火暨国际艺术季在苗栗」为例/赖今祈、陈文棋
二、再启表演艺术新页-以科技运用创造市场差异/指导:夏学理
1.民俗艺阵的一「鼓」作气:从庙会街头到电影「阵头」/孙宜蓁
2.表演艺术新平台:古典音药‧新视点ClassicalinCinema/许沛青
三、做戏论戏/指导:梁志民
1.谈高行健戏剧中的人称转换:以《夜游神》中的角色「梦游者」为例/韩孟甫
2.从果陀剧场《情尽夜上海》谈中文老歌于当代音乐剧的创新诠释/张郁婕
3.投影科技于音乐剧的应用:《我是油彩的化身》为例/郑亦庭
四、表演产物外部之外的内部观照/指导:黎焕雄
1.非典型作者论与市场定位的双向道:几米音乐剧《地下铁》/林人中
2.新科技与人本核心的音乐剧场实践:银河铁道之夜(2010人力飞行版)/林人中
五、艺术无止境/指导:简立人
1.科技艺术与跨领域剧场的整合:以《Overload》为例/李佩璇
六、音乐如何捍卫她的自主?:当视觉新媒体艺术加入时…/指导:赵菁文
1.託声于影,寄像于音:谈音乐作曲与动态影像整合之创作定位与美学观/罗仕伟
七、科技与舞蹈之间可能的相对需求/指导:吴义芳
1.探讨舞蹈与科技的关连与应用:以风之舞形《视FUN》为例/吴义芳、陈文棋
八、后数位时代音乐产业营运模式/指导:白纪龄
1.云端点唱机-KKBOX/陈映如
2.来自街头的声音:中子文化/李佳谕
如果我们试着对表演艺术下一个最言简意赅的描述,「Performing and Those Who Make it Possible」应该是最贴切不过的!而接下来,可以无限延伸的就是那些个所谓的「Those Who」到底有谁?
一直以来,文化创意产业与艺术相关领域最需要的就是「翻译者」,让艺术家们懂得管理者的语言;管理者懂得艺术家的语汇,亦或,让跨领域创意、艺术工作者之间的沟通协调,意即彼此的转译能力,让创意透过这个「系统」成为可消费的商品。另一方面,随着资讯通讯科技的普及与新媒体、新媒材的一日千里,艺术与科技早已开始在产业实务的应用中互动、对话、合作,甚致挑战彼此的能耐。从此,文字将不限于纸本;绘画将不受限二维的空间;展演将不限于虚拟与实境;表演艺术更不受限于时间与空间、台上与台下。于是,「When Artists And Engineers Work Together, The Result is Something Neither Can Expect.」《IEEE Spectrum, July 1998.》那些个所谓的「Those Who」还可以再有谁?
这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我们审视「科技与艺术」整合性的时代课题与可预见之未来的产业人才需求,跨领域、双重纵深的「A」型人背景以及双向「转译」的能力成为进入产业的应有素养。因此,我们企图以汇整真实个案的方式以统整科技与艺术之鲜活案例,希望将创造力之环境与情境融入个案教学之架构,多元的学习以深化艺术、创意、企划与科学管理之学能。
本个案集经严谨之过程,历时一年半完成。我们邀请表演艺术各个领域之专家、学者,初步建立个案研究之主要内容架构,同时提出表演艺术艺术产业值得发展为个案的议题、代表性事件、经营模式,甚至组织的发展趋势,经过几轮的讨论与筛选后择定个案。每个个案均有一位教授担任指导老师,并带领所有负责个案撰写的研究生进行训练与模拟,包含次级资料蒐集、深度访谈及个案研究的撰写,冀使个案研究之成果能更趋完整,兼具理论与实务。这十三个个案主体,涵盖议题甚为完整,新艺术型态、跨领域、行销、新科技、新媒材所有重要的课题,包括民众参与艺术之行为、市场区隔、产品定位、品牌延伸、观众发展、国际策略等,对表演艺术产业有兴趣的学习者而言,应具相当的参考价值。
个案教学一直是高等教育极为重要的一环,因为个案所传达的不只是知识而是知能;对实务与产业的理解;培养学习者分析与洞见的能力,最终提出指向未来的决策。因此,我们在个案中讨论了艺术节及其表演节目;庙会阵头到电影;古典音乐的新视点;舞蹈与科技的关连应用:戏剧型态的新体现;科技艺术与跨领域剧场演出;作曲与互动视觉艺术整合创作,乃至于音乐工业的营运模式创新。相信上述内容绝对不是单一教课书亦或单一学门所能全部论及。
在此,特别感谢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张校长国恩、顶尖大学计画办公室宋执行长曜廷对于本个案集的支持,感谢参与个案研拟与指导的何康国教授、夏学理教授、简立人教授、梁志民教授、吴义芳教授、黎焕雄教授、赵菁文教授、白纪龄教授,以及所有的个案撰稿者全心投入这项承先启后的工作。
计画主持人林淑真教授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表演艺术研究所
二○一三年六月
读到这本书的序言,我就被作者的坦诚和热情深深吸引。他/她并没有试图用华丽的辞藻去包装,而是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讲述了自己对表演艺术的热爱以及创作这本书的初衷。我尤其喜欢序言中提到的一种观点,即表演艺术不仅仅是台上的光鲜亮丽,更是台下无数次尝试、失败、再尝试的过程。这种对艺术创作艰辛与不易的认知,让我对书中的“个案”充满了敬意。我猜想,书中收录的每一个个案,都将是一段不为人知的精彩故事,里面充满了艺术家们的智慧、汗水,甚至泪水。我希望通过这些故事,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心路历程,以及他们是如何在有限的舞台空间里,创造出无限的想象。这本书也许会揭示一些鲜为人知的排练细节,比如某个标志性动作是如何打磨出来的,某个情感爆发的瞬间是如何通过肢体语言来传递的。对我而言,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表演艺术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生、关于坚持、关于创造力的书。我渴望从中汲取力量,去面对自己生活中的挑战,用更积极、更有创造力的方式去生活。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很用心,大量的图片穿插其中,让文字不再显得孤单。我猜想,这些图片很可能是对书中案例进行视觉化的呈现,比如某场演出的剧照、舞台设计图,甚至是演员们在排练场上的抓拍。这种图文并茂的方式,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和直观性。我希望通过这些图片,能够更直观地理解作者所描述的表演细节,看到那些在文字中难以完全传达的艺术魅力。例如,我很好奇书中是否会包含对某个经典舞剧的深度解读,我会期待看到舞者们优美的身姿和富有张力的肢体语言在图片中的定格,以及作者对这些瞬间的细致分析。这本书的“个案集”定位,让我觉得它非常适合那些想要深入了解表演艺术某个具体方面,但又缺乏系统性理论知识的读者。它就像是一本打开的宝箱,里面装满了关于表演艺术的精彩故事和深刻见解。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让人眼前一亮,深邃的蓝与活泼的橘色碰撞,仿佛预示着内在丰富多样的内容。我一直对表演艺术充满好奇,但往往不知道从何入手,或是觉得理论太过枯燥。看到这本书的标题,"一表新艺:表演艺术个案集",就觉得它很有可能打破我以往的印象。它不是一本泛泛而谈的理论书,而是聚焦于具体的“个案”,这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猜测书中会包含一些具体的演出案例分析,比如某个经典的戏剧片段是如何被解读和呈现的,某个舞蹈作品是如何与观众产生共鸣的。我希望它能带领我走进这些艺术作品的幕后,了解艺术家们是如何构思、排练,最终将他们的想法转化为舞台上的光影和声音的。这本书或许会像一位循循善诱的向导,带领我在表演艺术的广阔天地里,发现那些令人惊叹的“新艺”。我尤其期待能够学习到一些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比如戏剧与音乐剧,舞蹈与行为艺术,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又各自发展出独特的魅力。这本书的出现,让我觉得学习表演艺术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可以从具体的故事和实践中获得的知识。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最先关注的就是它的目录。目录的设置非常清晰,每一个“个案”都仿佛是一个独立的章节,让我对书中的内容有了初步的认知。我看到了诸如“音乐剧的情感表达”、“现代舞的叙事方式”、“传统戏曲的现代化改编”等标题,这让我意识到这本书的涉猎范围相当广泛,涵盖了表演艺术的多个重要领域。我尤其对“一表新艺”这个副标题感到好奇,它暗示着书中不仅仅是对现有艺术形式的梳理,更可能是在探讨表演艺术的未来发展趋势,以及一些具有前瞻性的创新实践。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梳理出表演艺术的脉络,理解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传承与演变,更重要的是,能够让我看到艺术家们是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地突破和创新,为表演艺术注入新的生命力。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表演艺术的绝佳途径。
评分当我翻开这本书的第一章,就被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开篇吸引住了。作者没有直接进入理论讲解,而是以一个充满画面感的场景描述开场,仿佛一下子把我带入了那个表演的现场。我感觉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擅长调动读者的感官,通过文字来描绘出声音、光影、以及演员们细微的表情和动作。我猜想,书中后续的个案分析,也会延续这种富有表现力的写作方式,让我们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每一次表演的魅力。我特别关注那些关于“新艺”的部分,这似乎暗示着书中会探讨一些打破常规、具有创新性的表演形式。我希望能够了解到,在传统的表演模式之外,艺术家们是如何探索新的表达方式,如何运用科技,如何跨越不同的艺术媒介来丰富表演的维度。这本书或许会为我打开一扇通往未来表演艺术的大门,让我看到艺术发展的无限可能性。我渴望理解那些看似“新颖”的艺术形式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思考和艺术追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