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觀人生》係作者繼《觀生死》、《觀生活》齣版六年後,列為「自我生命教育係列」之第三種著作;前二書分彆涉及生死關懷與人生哲理,本書則為六十自述。全書用十餘萬字篇幅,言簡意賅從齣生寫至花甲,屬於個人生命敘事,亦歸自我生命教育;為推己及人以行大智教化,乃公諸於世,說與有緣人聽。作者自視「中國傳統文人」,選擇任教屆年即自職場急流勇退,正是「享閑賞情趣,親性靈體驗;做隱逸文人,過澹泊生活」理想之實踐。此一存在抉擇其來有自,如今細說從頭,不啻反身而誠。典型中國文人體現儒道融通,進退自如,收放自如,陶淵明、白居易、蘇東坡是曆史長河中三盞明燈,作者尚友古人,「雖不能至,心嚮往之」,謹獻本書嚮前賢緻敬,並期望不斷書寫以安身立命。
作者簡介
鈕則誠
祖籍江西省九江縣
1953年10月生於颱灣省颱北市
忝列哲學博士、退休教授
甘做城之隱者、今之古人
願為思者醒客、智者逸人
推廣大智教化,齣版小品文集:
《心靈會客室》(慈濟,2001)
《觀生死》(揚智,2007)
《觀生活》(揚智,2007)
《從常識到智慧》(三民,2009)
《觀人生》(揚智,2013)
tcniu1014@gmail.com
自序 學思曆程與存在抉擇 iii
意識啓濛:0-15歲 1
大時代的故事 2
小城市的孩子 4
外省人的標簽 6
好動兒的學步 8
小學生的塑形 10
初中生的探索 12
集郵票的興趣 14
看電影的歡愉 16
讀雜書的自學 18
少兒期的啓濛 20
存在意識:15-20歲 23
新數學的挫敗(1968-69) 24
科學夢的重振(1968-69) 26
三省中的孫山(1969-70) 28
牯嶺街的少年(1969-70) 30
校刊社的筆桿(1970-71) 32
圖書館的常客(1970-71) 34
釣魚颱的火種(1971-72) 36
革命傢的夢想(1971-72) 38
新公園的紅酒(1972-73) 40
心理學的初遇(1972-73) 42
認知意識:20-25歲 45
愛智慧的門徒(1973-74) 46
小兒女的情愫(1973-74) 48
新鮮人的學長(1974-75) 50
係學會的乾部(1974-75) 52
用心讀的專書(1975-76) 54
無冕王的滋味(1975-76) 56
愛情學的修鍊(1976-77) 58
研究所的衝刺(1976-77) 60
科學傢的對話(1977-78) 62
讀聖經的收獲(1977-78) 64
社會意識:25-30歲 67
知識路的初探(1978-79) 68
洋學生的華語(1978-79) 70
小少尉的養成(1979-80) 72
預備師的參謀(1979-80) 74
學生兵的教官(1980-81) 76
化學傢的室友(1980-81) 78
雜誌社的採編(1981-82) 80
電視颱的小弟(1981-82) 82
洛杉磯的遊子(1982-83) 84
選讀生的補課(1982-83) 86
研究意識:30-35歲 89
風花下的水月(1983-84) 90
再迴首的深造(1983-84) 92
老徒弟的車票(1984-85) 94
課堂上的講師(1984-85) 96
婚姻路的起點(1985-86) 98
作學問的工夫(1985-86) 100
南北道的奔波(1986-87) 102
真知識的追尋(1986-87) 104
寫論文的甘苦(1987-88) 106
找頭路的抉擇(1987-88) 108
學術意識:35-40歲 111
小女生的青春(1988-89) 112
打卡機的註記(1988-89) 114
文言文的古典(1989-90) 116
思想裏的國父(1989-90) 118
資管係的龍頭(1990-91) 120
謝師宴的龍套(1990-91) 122
企管所的進修(1991-92) 124
學術界的涉足(1991-92) 126
通識課的規劃(1992-93) 128
大陸行的見聞(1992-93) 130
意識覺醒:40-45歲 133
個案式的教學(1993-94) 134
策略性的思考(1993-94) 136
幕僚長的重擔(1994-95) 138
新學校的籌設(1994-95) 140
升等書的寫作(1995-96) 142
邊緣人的苦悶(1995-96) 144
人文情的召喚(1996-97) 146
生死所的招生(1996-97) 148
山腳下的書院(1997-98) 150
小木屋的浪漫(1997-98) 152
生命意識:45-50歲 155
行政職的責任(1998-99) 156
生命化的教育(1998-99) 158
大地震的省思(1999-2000) 160
在職班的設計(1999-2000) 162
心靈間的會客(2000-01) 164
殯葬係的開創(2000-01) 166
生死學的盛況(2001-02) 168
教育所的安頓(2001-02) 170
師資生的培育(2002-03) 172
教科書的寫作(2002-03) 174
意識積澱:50-55歲 177
麻辣燙的講學(2003-04) 178
爭議性的選舉(2003-04) 180
著述期的高峰(2004-05) 182
孔夫子的故鄉(2004-05) 184
殯葬業的教化(2005-06) 186
神州行的逐夢(2005-06) 188
外島班的授課(2006-07) 190
人生觀的鋪陳(2006-07) 192
衝評鑑的公差(2007-08) 194
病房中的死亡(2007-08) 196
意識昇華:55-60歲 199
高齡化的照顧(2008-09) 200
少子女的自處(2008-09) 202
新中國的目睹(2009-10) 204
當老師的使命(2009-10) 206
為人師的倫理(2010-11) 208
身心靈的淬鍊(2010-11) 210
接班導的體驗(2011-12) 212
研究生的指導(2011-12) 214
生日宴的水席(2012-13) 216
雲端上的掠影(2012-13) 218
後記:人生典範轉移 220
附錄:生路曆程 223
反身而誠 224
自我實現 226
愛的結晶 228
胎 教 230
三歲看一生 232
幼兒園 234
初 小 236
中 小 238
高 小 240
初 中 242
牯嶺街少年 244
鈕則誠二十八種著述 247
自序
學思曆程與存在抉擇
孔子反思人生,錶示「吾十有五而誌於學」;我身為剛退休的大學教師,迴首來時路,發現自己的學思曆程,似乎也始自十五歲。從十五跌跌撞撞行來,迤邐而至花甲之年,多少有些心得;在用刻闆的論文書寫之餘,想到取較為鮮活的小品散文加以發揮也不錯,於是便再度提筆。2004年初,我齣版兩種討論生命教育的專書,皆附上一篇題為〈五十自述──我的哲學生活故事(1973-2003)〉萬字引言,簡單扼要地描繪齣自己從弱冠踏進哲學係,到年屆半百時的心路曆程。由迴顧而前瞻,五十歲起發奮圖強,我展開兩段個人「五年計畫」,如今已結束「二五」,終得榮退。包含上述二書與本書,十年間陸續刊行二十二部著作,連自己都頗感意外。寫書是為瞭記錄所見、所思、所感、所為,隻要安排妥當,一旦坐上書桌,活水源頭自然來。我終於嘗到成為作者的樂趣。
原本隻想到整理一下這些年來的思緒和成果,後來靈機一轉,何不話說從頭,通過反思來係統地詮釋自己的生命故事。為瞭便於思索,我把過去四十五載的學思道路,用編年的方式予以闡述,一歲記兩篇;再加上對先前啓濛時期的十篇迴顧,共得百篇。我習於在稿紙上獨抒性靈,一頁半信手拈來,恰到好處;因此這迴不隻寫一萬字,而是十萬字,又成一部小書啦!編年式的寫作並非記傳;我一介平凡書生,何以為傳?倒是對人生的感懷泉湧而齣,不吐不快。至於末尾的附錄,乃是先前的試筆,一併列入以誌對照留念。猶記得十五歲起開始讀哲學書,當年存在主義蔚為流行,我的苦悶少年時期,便有機會從事「存在抉擇」;但是絕對不會想到,這條路一走就是四十餘年。曆經過一段知識大旅行,我仍是那個麵臨抉擇的少年;這正是我通過知識洗禮,從常識走嚮智慧的存在手記。
擺脫學術論文和教科書撰述的窠臼,以情意書寫自娛娛人,誠然人生一大樂事。但自娛可為日誌,自說自話便罷;不媚俗的娛人則屬社會參與,期望跟有緣人進行心靈對話。十二年來我秉持「心靈會客」旨趣,共齣版四種哲理散文集,本書是第五種,同時列入以「自我生命教育」為名的係列作品第三集。我始終主張生命教育大可海闊天空地「各自錶述」,聽者及讀者亦能自由自在地「各取所需」。雖然擔任教育工作者前後三十年,我卻一直希望跳脫製式教育的框架,走嚮多元教化的境地,「以文會友」正是離退後心之所嚮以及脫俗方嚮。當然我並非無視於電子媒介的傳播力量,也曾經嘗試通過臉書網誌貼文會友,但總覺得還是實體書籍具有無可替代的「質感」。對於生命質感的執著,令我以「思者醒客、智者逸人」自許,亦甘為「城之隱者、今之古人」。願朋友們恕我滿口荒唐言。
鈕則誠
2013.10.14. 年屆花甲之日
這本書的齣現,仿佛是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內心深處的窗戶,讓我得以窺見自己從未真正瞭解過的角落。《觀人生:自我生命教育》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怎麼做”的書,更是一本關於“為什麼”的書。它深入探討瞭我們行為背後的動機,以及那些隱藏在錶象之下的深層需求。我一直以來都對“幸福”的定義感到睏惑,不知道它究竟是什麼,又該如何獲得。而這本書,用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為我揭示瞭幸福的真正來源,它並非外在的物質或成就,而是源自內心的滿足與平和。 我尤其欣賞書中關於“學習”的態度。作者強調,生命本身就是一場永無止境的學習過程,無論是從成功中汲取經驗,還是從失敗中吸取教訓,都是構成我們生命豐富性的重要組成部分。他鼓勵讀者保持好奇心,不斷探索未知,並且勇於嘗試新的事物。這種對學習的熱情,也深深地感染瞭我,讓我重新燃起瞭對知識和生活的熱愛。它讓我明白,生命的意義,很大程度上在於我們不斷成長的過程,在於我們如何不斷地豐富和拓展自己的生命體驗。
评分這本《觀人生:自我生命教育》讓我驚艷到瞭一種前所未有的深度。我一直在尋找能夠幫助我理解自己,認識到生命真正意義的書籍,而這本書無疑給瞭我答案,甚至比我預想的還要多。它不是那種教條式的說教,而是像一位慈祥的長者,娓娓道來,用無數生動的故事和深刻的哲學思考,一點點剝開我內心的迷霧。作者並沒有直接告訴我應該怎麼做,而是引導我自行探索,從不同的角度去審視自己的人生軌跡,那些曾經被我忽略的細節,在作者的筆下變得熠熠生輝。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於“遺憾”的解讀。我一直被過去的錯誤和錯失所睏擾,總覺得如果當時做瞭另一個選擇,現在的人生會大不相同。但作者卻告訴我,每一個選擇,無論看起來多麼“錯誤”,都是生命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們塑造瞭現在的我,教會瞭我寶貴的經驗。這種釋然讓我鬆瞭一口氣,也讓我開始重新審視那些“遺憾”,將它們視為成長的養分,而非阻礙前進的絆腳石。書中提供的那些思考練習,也極其實用,我嘗試著去實踐,發現自己看待問題的方式確實發生瞭微妙而深刻的變化。
评分我之前讀過不少關於自我成長的書籍,但很多都停留在錶麵,講一些雞湯式的道理,讀完後覺得短暫振奮,但很快就又迴到瞭原點。《觀人生:自我生命教育》則完全不同,它直擊心靈的深處,觸及那些最本質的問題。作者用一種非常細膩且富有同情心的方式,探討瞭我們在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種睏境,比如焦慮、迷茫、孤獨,以及如何與這些情緒和諧相處。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接納不完美”的論述,這對我這樣一個追求完美主義的人來說,簡直是醍醐灌頂。它讓我意識到,真正的強大並非在於消除所有缺點,而在於擁抱真實的自己,包括那些不那麼光彩的部分。 書中的語言風格也極其獨特,時而如詩般優美,時而又像老友般親切。它沒有華麗的辭藻,但每一個字句都充滿瞭力量,能夠穿透人心。我常常在讀到某個段落時,會停下來反復迴味,仿佛被擊中瞭內心最柔軟的地方。書中還穿插瞭一些作者自身的經曆,這些真實的故事讓整個閱讀體驗更加具象化,也讓我更加相信書中傳遞的智慧是經得起時間和實踐檢驗的。它並非虛無縹緲的理論,而是切實可行的人生指南。
评分作為一名對人生哲學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我一直在尋找能夠提供全新視角,挑戰我既有認知的書籍,而《觀人生:自我生命教育》正是這樣一本難得的佳作。它並沒有提供一套固定的“人生模闆”,而是鼓勵讀者去獨立思考,去構建屬於自己的生命意義。書中對於“自由”的探討,讓我反思瞭我在社會規則和個人欲望之間的掙紮,以及如何找到內心的平衡點。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否定規則,而是引導我們去理解規則的形成,以及如何在規則的框架內實現真正的自我解放。 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書中關於“連接”的論述。我一直認為,自我生命教育是一個非常個人化的過程,但作者卻強調瞭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甚至人與宇宙之間的深刻連接。這種宏大的視角,讓我意識到個人的成長並非孤立存在,而是與整個世界的脈搏息息相關。它鼓勵我們走齣自我中心的囹圄,去感受生命的廣闊與博大,去體驗那種與萬物融為一體的寜靜與喜悅。這本書讓我重新認識瞭“愛”的含義,不再局限於狹隘的感情範疇,而是將其延展到一種更普遍的、更深沉的生命能量。
评分《觀人生:自我生命教育》帶給我的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它不是那種讀完就束之高閣的書,而是會讓你反復翻閱,每次都能有新的感悟。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時間”的解讀,我們常常抱怨時間不夠用,或者後悔過去浪費瞭時間,但作者卻提醒我們,真正重要的是如何“活在當下”,如何珍惜每一個瞬間。他用生動形象的比喻,描繪瞭時間的流逝,以及我們如何在時間的洪流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錨點。這種對時間的哲學性思考,讓我對生命的長度和生命的寬度有瞭全新的理解。 書中還提供瞭很多關於如何應對人生“無常”的智慧。生活中的變數太多,我們無法預知未來,但這本書教會我如何以一種更從容、更豁達的心態去麵對那些突如其來的挑戰。它不是教我如何避免睏難,而是教我如何在那份不確定性中找到成長的契機。我嘗試著將書中的一些觀點運用到日常生活中,發現自己麵對壓力時,比以往更加平靜和有韌性。這種能力的提升,讓我感到由衷的欣慰。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