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观人生》系作者继《观生死》、《观生活》出版六年后,列为「自我生命教育系列」之第三种着作;前二书分别涉及生死关怀与人生哲理,本书则为六十自述。全书用十余万字篇幅,言简意赅从出生写至花甲,属于个人生命叙事,亦归自我生命教育;为推己及人以行大智教化,乃公诸于世,说与有缘人听。作者自视「中国传统文人」,选择任教届年即自职场急流勇退,正是「享闲赏情趣,亲性灵体验;做隐逸文人,过澹泊生活」理想之实践。此一存在抉择其来有自,如今细说从头,不啻反身而诚。典型中国文人体现儒道融通,进退自如,收放自如,陶渊明、白居易、苏东坡是历史长河中三盏明灯,作者尚友古人,「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谨献本书向前贤致敬,并期望不断书写以安身立命。
作者简介
钮则诚
祖籍江西省九江县
1953年10月生于台湾省台北市
忝列哲学博士、退休教授
甘做城之隐者、今之古人
愿为思者醒客、智者逸人
推广大智教化,出版小品文集:
《心灵会客室》(慈济,2001)
《观生死》(扬智,2007)
《观生活》(扬智,2007)
《从常识到智慧》(三民,2009)
《观人生》(扬智,2013)
tcniu1014@gmail.com
自序 学思历程与存在抉择 iii
意识启蒙:0-15岁 1
大时代的故事 2
小城市的孩子 4
外省人的标签 6
好动儿的学步 8
小学生的塑形 10
初中生的探索 12
集邮票的兴趣 14
看电影的欢愉 16
读杂书的自学 18
少儿期的启蒙 20
存在意识:15-20岁 23
新数学的挫败(1968-69) 24
科学梦的重振(1968-69) 26
三省中的孙山(1969-70) 28
牯岭街的少年(1969-70) 30
校刊社的笔桿(1970-71) 32
图书馆的常客(1970-71) 34
钓鱼台的火种(1971-72) 36
革命家的梦想(1971-72) 38
新公园的红酒(1972-73) 40
心理学的初遇(1972-73) 42
认知意识:20-25岁 45
爱智慧的门徒(1973-74) 46
小儿女的情愫(1973-74) 48
新鲜人的学长(1974-75) 50
系学会的干部(1974-75) 52
用心读的专书(1975-76) 54
无冕王的滋味(1975-76) 56
爱情学的修鍊(1976-77) 58
研究所的冲刺(1976-77) 60
科学家的对话(1977-78) 62
读圣经的收获(1977-78) 64
社会意识:25-30岁 67
知识路的初探(1978-79) 68
洋学生的华语(1978-79) 70
小少尉的养成(1979-80) 72
预备师的参谋(1979-80) 74
学生兵的教官(1980-81) 76
化学家的室友(1980-81) 78
杂志社的採编(1981-82) 80
电视台的小弟(1981-82) 82
洛杉矶的游子(1982-83) 84
选读生的补课(1982-83) 86
研究意识:30-35岁 89
风花下的水月(1983-84) 90
再回首的深造(1983-84) 92
老徒弟的车票(1984-85) 94
课堂上的讲师(1984-85) 96
婚姻路的起点(1985-86) 98
作学问的工夫(1985-86) 100
南北道的奔波(1986-87) 102
真知识的追寻(1986-87) 104
写论文的甘苦(1987-88) 106
找头路的抉择(1987-88) 108
学术意识:35-40岁 111
小女生的青春(1988-89) 112
打卡机的註记(1988-89) 114
文言文的古典(1989-90) 116
思想里的国父(1989-90) 118
资管系的龙头(1990-91) 120
谢师宴的龙套(1990-91) 122
企管所的进修(1991-92) 124
学术界的涉足(1991-92) 126
通识课的规划(1992-93) 128
大陆行的见闻(1992-93) 130
意识觉醒:40-45岁 133
个案式的教学(1993-94) 134
策略性的思考(1993-94) 136
幕僚长的重担(1994-95) 138
新学校的筹设(1994-95) 140
升等书的写作(1995-96) 142
边缘人的苦闷(1995-96) 144
人文情的召唤(1996-97) 146
生死所的招生(1996-97) 148
山脚下的书院(1997-98) 150
小木屋的浪漫(1997-98) 152
生命意识:45-50岁 155
行政职的责任(1998-99) 156
生命化的教育(1998-99) 158
大地震的省思(1999-2000) 160
在职班的设计(1999-2000) 162
心灵间的会客(2000-01) 164
殡葬系的开创(2000-01) 166
生死学的盛况(2001-02) 168
教育所的安顿(2001-02) 170
师资生的培育(2002-03) 172
教科书的写作(2002-03) 174
意识积淀:50-55岁 177
麻辣烫的讲学(2003-04) 178
争议性的选举(2003-04) 180
着述期的高峰(2004-05) 182
孔夫子的故乡(2004-05) 184
殡葬业的教化(2005-06) 186
神州行的逐梦(2005-06) 188
外岛班的授课(2006-07) 190
人生观的铺陈(2006-07) 192
冲评鑑的公差(2007-08) 194
病房中的死亡(2007-08) 196
意识昇华:55-60岁 199
高龄化的照顾(2008-09) 200
少子女的自处(2008-09) 202
新中国的目睹(2009-10) 204
当老师的使命(2009-10) 206
为人师的伦理(2010-11) 208
身心灵的淬鍊(2010-11) 210
接班导的体验(2011-12) 212
研究生的指导(2011-12) 214
生日宴的水席(2012-13) 216
云端上的掠影(2012-13) 218
后记:人生典范转移 220
附录:生路历程 223
反身而诚 224
自我实现 226
爱的结晶 228
胎 教 230
三岁看一生 232
幼儿园 234
初 小 236
中 小 238
高 小 240
初 中 242
牯岭街少年 244
钮则诚二十八种着述 247
自序
学思历程与存在抉择
孔子反思人生,表示「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我身为刚退休的大学教师,回首来时路,发现自己的学思历程,似乎也始自十五岁。从十五跌跌撞撞行来,迤逦而至花甲之年,多少有些心得;在用刻板的论文书写之余,想到取较为鲜活的小品散文加以发挥也不错,于是便再度提笔。2004年初,我出版两种讨论生命教育的专书,皆附上一篇题为〈五十自述──我的哲学生活故事(1973-2003)〉万字引言,简单扼要地描绘出自己从弱冠踏进哲学系,到年届半百时的心路历程。由回顾而前瞻,五十岁起发奋图强,我展开两段个人「五年计画」,如今已结束「二五」,终得荣退。包含上述二书与本书,十年间陆续刊行二十二部着作,连自己都颇感意外。写书是为了记录所见、所思、所感、所为,只要安排妥当,一旦坐上书桌,活水源头自然来。我终于尝到成为作者的乐趣。
原本只想到整理一下这些年来的思绪和成果,后来灵机一转,何不话说从头,通过反思来系统地诠释自己的生命故事。为了便于思索,我把过去四十五载的学思道路,用编年的方式予以阐述,一岁记两篇;再加上对先前启蒙时期的十篇回顾,共得百篇。我习于在稿纸上独抒性灵,一页半信手拈来,恰到好处;因此这回不只写一万字,而是十万字,又成一部小书啦!编年式的写作并非记传;我一介平凡书生,何以为传?倒是对人生的感怀泉涌而出,不吐不快。至于末尾的附录,乃是先前的试笔,一併列入以志对照留念。犹记得十五岁起开始读哲学书,当年存在主义蔚为流行,我的苦闷少年时期,便有机会从事「存在抉择」;但是绝对不会想到,这条路一走就是四十余年。历经过一段知识大旅行,我仍是那个面临抉择的少年;这正是我通过知识洗礼,从常识走向智慧的存在手记。
摆脱学术论文和教科书撰述的窠臼,以情意书写自娱娱人,诚然人生一大乐事。但自娱可为日志,自说自话便罢;不媚俗的娱人则属社会参与,期望跟有缘人进行心灵对话。十二年来我秉持「心灵会客」旨趣,共出版四种哲理散文集,本书是第五种,同时列入以「自我生命教育」为名的系列作品第三集。我始终主张生命教育大可海阔天空地「各自表述」,听者及读者亦能自由自在地「各取所需」。虽然担任教育工作者前后三十年,我却一直希望跳脱制式教育的框架,走向多元教化的境地,「以文会友」正是离退后心之所向以及脱俗方向。当然我并非无视于电子媒介的传播力量,也曾经尝试通过脸书网志贴文会友,但总觉得还是实体书籍具有无可替代的「质感」。对于生命质感的执着,令我以「思者醒客、智者逸人」自许,亦甘为「城之隐者、今之古人」。愿朋友们恕我满口荒唐言。
钮则诚
2013.10.14. 年届花甲之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