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多数人都觉得「自在的生活」离我们很遥远?
.人很难一直超越自我或他人,
当停在一点没有前进时,如何让心感到满足?
.面对生老病死的恐惧人皆有之,庄子会有什么建议?
在校追求好成绩、进职场追求业绩;车子、房子、银子、孩子,每个人都赶进度似的唯恐落于人后……对外在事物无止境的竞逐,是否真的让我们得到快乐,让心灵因此更富足?还是越拼命追求,便越感到茫然与困惑?
对每日汲汲营营,却往往不知自己身在何方、去向何处的现代人而言,《庄子》一书中将人生视为一个整体,超越当下得失,不为世俗眼光所囿的智慧,历久而弥新,正是我们最需要的心灵甘霖。
傅佩荣以生老病死、财力与快乐程度是否有关、如何与自己及他人甚至大自然相处、如何过自在逍遥的人生等主题为纲,提出和现代人最切身相关的问题,再以庄子思想回答、提点。不仅要颠覆世俗价值观,带我们看见真正重要的事物,取回自我的生命主宰权,不被外物所役,得到心灵的自由;也要破除一般人对庄子思想虚无缥缈或不够实用的既有成见。
全书採亲切的问答形式,配上简明生动的语句,带领读者轻松跨越文字隔阂,直探庄子浩瀚的智慧之美,为每个迷惘的心灵解惑。
本书特色
★傅佩荣教授以庄子的角度出发,针对生老病死、人与之间的相处、无穷无尽的物慾等种种生活中的烦恼提出道家思维的解答。全书採用亲切的问答形式启发人心,带领我们换一种角度看人生,让我们能够活得更自在、更逍遥!
★各讲最末附有延伸阅读,在明白晓畅的思想阐发之余,供想更进一步亲近庄子的读者作为参考。
作者简介
傅佩荣
上海市人,台大哲学研究所毕业,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曾任台大哲学系主任兼哲学研究所所长,比利时鲁汶大学、荷兰莱顿大学讲座教授,现任台大哲学系教授。
在台大开设「哲学与人生」课程,十七年来座无虚席,受教者上万人;另外,多次应邀前往马来西亚、韩国、美国、新加坡等地的华人社团作传统文化讲座,亦在大陆多家电视台主讲国学。曾获国家文艺奖、中正文化奖、教育部教学特优奖,及大学生社团推荐最优通识课程、新浪、搜狐二○○七年度杰出文化人物、《民生报》评选校园热门教授等奖项。
着有《论语的人文之美》[第一部]、《原来老子这样说》、《原来孔子这样说》、《原来庄子这样说》、《原来孟子这样说》、《不同季节的读书方法》、《傅佩荣与青少年读易经》等书。
自序 庄子与现代人生
第一讲 认识庄子与道家
.庄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庄子虚无缥缈的哲学对实际的人生困扰有作用吗?
.庄子所谓的「道」能够解决什么问题?
.儒家和道家是互相矛盾的吗?
第二讲 贫困与快乐
.现代人追求财富,极力远离穷困,庄子会如何看待这样的价值观?
.庄子自己住在穷街陋巷,穷困得织鞋维生,饿得面黄肌瘦。在这样的状态下,他为何能达观?
.假如我们不富有,要如何才能做到安贫乐道?在我们有限的生命中,哪些东西是我们应该着重去考虑的?
.真正的快乐到底是什么呢?
第三讲 面对生老病死
.庄子如何看待死亡?
.大多数人难免有面对生老病死的恐惧,庄子会有什么建议?
.庄子谈养生吗?
.庄子的生死观是怎样的?
第四讲 风险与利益及义
.庄子怎么看待「利」,以及逐利时背后必然随之而来的风险?
.当有很多人为了逐利,不择手段,甚至採取一些非法的、违规的方式来逐利时,就需要谈到另一个层次了,叫做「义」。「义」是什么?
.庄子说过,人要想活得自在应该突破的四个限制中,其中一个就是义利。为什么利和义会成为一种限制?又该如何去突破呢?
.在庄子看来,义和利之间应如何取舍?
第五讲 与他人相处
.庄子交不交朋友?他在交友方面能给我们什么样的意见?
.庄子为什么提出「先己后人」?
.虚伪造作容易被人讨厌,但相反的,性情中人在社会上也容易碰壁,庄子会怎么看待这两种人?
.关于与人相处之道,在庄子给我们的建议中,最关键的是什么?
第六讲 与自己和谐
.以哲学研究的角度来看,忧郁症的症结何在?庄子笔下人物或庄子本人有没有忧郁症呢?
.在庄子归纳的人的情绪中,哪些容易造成忧郁症?如何避免这些情绪产生太糟糕的后果?
.人很难一直超越自我或他人,当停在一点没有前进时,如何让心感到满足?
.庄子会给忧郁症开什么药方?
第七讲 与自然和谐
.人们在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常会说「人定胜天」,庄子怎么看待这句话?
.人类的欲望不断扩张、不断追求文明进步,但在追求过程中却忽略了节制,直到现在,想回过头去谈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不是越来越困难了?
.现代很多人会以住到郊区、出去旅游的方式亲近大自然,这符不符合庄子的想法?
.人们到底应该如何看待大自然?
第八讲 逍遥人生的最高境界
.为什么大多数人都觉得「逍遥自在」离我们很遥远?
.生活中天天都有那么多烦恼,年轻的时候用健康换钱,年纪大了用钱换健康,在这样的过程中,哪里有快乐和享受?
.如果每天都很有计划地过日子,符不符合庄子的「道」?
.「道」究竟在哪里,过逍遥人生的秘诀又是什么?
.庄子有所谓「大美」,是要在天地之间去寻找的,在自然中才能找到真正的逍遥吗?
自序
庄子与现代人生∕傅佩荣
庄子是一位哲学家。
哲学是对人生经验做全面的反省,再就「人与自我、与他人、与自然界、与超越界」这四方面提出完整的说明,由此展现理想的人生是怎么回事。
依此为标准,则儒家与道家是典型的哲学,而孔子、孟子,以及老子、庄子,就是真正的哲学家了。哲学家不可能脱离他个人生活的时代与社会,但是他的思想必定蕴涵某些永恆的理念,足以启发一代又一代的爱智之士。
我在中年以后,特别喜欢《庄子》一书,不仅百读不厌,并且每读必有收获。譬如,他的「鲲鹏」寓言除了让人开拓心胸,骋其遐思而化解烦恼之外,还揭示了人的生命有一种不凡的向往,可以提升转化到与天地同大的境界。又如,他的「鱼乐」辩论能够胜过对手,并非如一般注疏家所谓的凭借「体验万物」,而是因为他指出对手提问时的自相矛盾。这其中固然充满了学术探讨的趣味,更可贵的是:庄子思想所辐射出的深度、广度与高度,无不让人惊艳。
依我所见,庄子思想展现四种作用,就是:上承老子,下启禅宗,针砭儒家,会通西方。首先,老子是道家的创始者,而庄子在〈大宗师〉篇有关「道」以及悟道的「真人」所作的描述,足以证明他得到了老子的真传。其次,庄子有些寓言读来像是禅宗公案,都是要随机点化众生的执着,助人觉悟自性,只是庄子并无佛教的框架,所以更显灵动活泼。然后,庄子是儒家的诤友,一眼看穿孔子的悲愿与抱负,但又感叹其后学只知「外化」与社会妥协,而不明白「内不化」的可贵奥义。最后,所谓「会通西方」,是指庄子多次赞美古人的至高智慧是了解「未始有物」,这与西方哲学家一再探问「为何是有而不是无?」正有异曲同工之妙。
因此,像庄子这样的全方位哲学家,在听到现代人提问请教时,会如何回应呢?他的答案对我们又有多大的参考价值呢?当我们在考虑「贫困还能快乐吗?
如何面对生老病死?风险与利益如何考量?如何与自己、与他人、与自然相处?以及如何抵达逍遥之境?」这些难题时,如果能与庄子一起磋商,听听他的想法,不是一件让人期待的美事吗?
《人生困惑问庄子》的初稿是我于二○○七年在上海电视台「文化中国」栏目所作的专访节目内容。节目主持人所设定的问题,现在改写为每一章的前言,可以引发读者继续阅读的兴趣,而内文则是我多年研习庄子的心得。有关引文及其白话译文,请参考立绪版的《庄子解读:新世纪继往开来的思想经典》与天下文化版的《逍遥之乐:傅佩荣谈庄子》二书。且让我们一起品味庄子的智慧盛宴。
拿到这本《人生困惑问庄子:第一部》,说实话,起初我带着一种略微怀疑的心态。庄子,这个名字总让人联想到深奥、遥远,甚至有些缥缈虚无。我担心这本书会是一堆晦涩难懂的哲学论述,读起来像是在啃一块难以咀嚼的石头。然而,当我翻开第一页,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感便油然而生。作者以一种极其平易近人的方式,仿佛一位老友在咖啡馆里娓娓道来,将庄子那些关于人生、关于天地、关于得失的智慧,拆解得如此透彻,又如此贴近我们的日常。书中没有冰冷的理论,没有繁复的典故堆砌,而是用一个个鲜活的例子,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勾勒出庄子思想的精髓。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逍遥游”的解读,不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超脱,而是教我们如何在纷扰的生活中找到内心的宁静,如何在面对无常时保持一份达观。读这本书,我仿佛能看到自己那些在生活中纠结、迷茫的时刻,然后,作者便像一位指路人,轻轻一点,让我看到另一番风景,一种豁达的可能性。这本书不是要你成为庄子,而是让你在理解庄子后,更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评分对于“活在当下”这个概念,我一直以来都有一种似是而非的感觉,知道它很重要,却不知道如何真正做到。这本书《人生困惑问庄子:第一部》则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对“活在当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作者没有用空泛的口号,而是通过对庄子“安时而处顺,优游自得”思想的解读,将这个概念具体化。我发现,我们之所以难以活在当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总是沉溺于过去的回忆,或者过度担忧未来的不确定性。庄子的智慧,在此书中被呈现为一种“不忧不惧”的心态,一种能够坦然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书中关于“心斋”的阐述,更是点亮了我内心的迷茫,它告诉我们,要让心灵保持一种宁静、开放的状态,不被外界的纷扰所干扰。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忘”的讨论,并不是指遗忘,而是指一种放下执念,不让过去的经历束缚现在的心。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好像找到了内心的“定海神针”,不再轻易被外界的风浪所动摇,能够更从容、更平和地去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
评分一直以来,我对“知足常乐”这个概念总有些模糊不清的认知,觉得它好像是一种消极的放弃,或者是一种缺乏追求的表现。直到我读了《人生困惑问庄子:第一部》,才真正体会到其中的深意。书中对“知足”的阐释,并非是让我们安于现状,停滞不前,而是强调了一种对内心需求的精准把握。我们常常被外界的物欲、名利所裹挟,不断追逐那些并不真正属于我们,也未必能带来真正快乐的东西,最终陷入无尽的疲惫和失落。庄子的智慧,在此书中被巧妙地转化为一种“无为而治”的生活态度,不是不作为,而是顺应自然,不强求,不执着。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得意”与“失意”的篇章,作者用简洁的语言,揭示了我们往往因为对“得意”的执着和对“失意”的恐惧,而失去了内心的平衡。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内心深处那些不必要的焦虑和执念,让我开始反思,什么才是真正值得我追求的,什么才是能让我获得长久平静的。它并没有提供具体的解决方案,但它却在更高层面上,为我打开了一扇思考的窗户,让我能够以更广阔的视野看待人生中的起起伏伏。
评分坦白说,在阅读《人生困惑问庄子:第一部》之前,我曾一度觉得人生就是一场无休止的奋斗,成功就是唯一的衡量标准。这种观念让我活得非常疲惫,总是觉得自己不够好,需要更努力。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温柔而坚定的力量,悄然改变了我的看法。作者并没有直接否定奋斗的意义,而是通过庄子的人生哲学,引导我们去理解“成功”本身的定义。书中对于“得失”的辩证思考,让我意识到,我们所追求的“成功”,往往只是事物的一面,而另一面,或许隐藏着我们未曾发现的价值。我被书中关于“顺应自然”的论述深深打动,它不是教我们放弃努力,而是提醒我们,在努力的过程中,要学会倾听内心的声音,要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不要逆势而为。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有用”与“无用”的讨论,我们常常被社会灌输“有用”的观念,而忽略了那些看似“无用”的事物,或许恰恰是我们内心安宁的源泉。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的人生目标,不再仅仅追求外在的光鲜,而是开始关注内心的丰盈和精神的自由。
评分我一直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求而不得”的煎熬,以及“得而不惜”的遗憾。这本书《人生困惑问庄子:第一部》可以说是彻底颠覆了我对这种痛苦的看法。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深入剖析了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是如何因为对“得”与“失”的过度看重,而让自己陷入无尽的烦恼。书中对“物化”现象的解读尤为深刻,让我们意识到,我们常常将自身的价值建立在外部的标准上,比如财富、地位、别人的评价,一旦这些外部条件发生变化,我们的内心便会随之动荡。而庄子的智慧,在此书中被呈现为一种“守中”之道,一种不偏不倚,不因外物的变化而扰乱内心的状态。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齐物论”的探讨,它并没有要求我们真的将万物视为一体,而是引导我们去理解,我们对事物的认知,往往带有主观的偏见和分别心,正是这种分别心,加剧了我们的痛苦。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好像卸下了很多沉重的包袱,不再那么在意那些细枝末节,开始能够以一种更宏观、更超然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甚至是一些曾经让我耿耿于怀的小事,现在看来,都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