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通常认为,
人在固定的地方进行同样的行为,就是家、就是居所。
定居究竟止于何处?
本书作者郑明河(Trinh T. Minh-ha),拥有电影创作者、文化评论学者、音乐家、视觉艺术家、作家等多重身分;她以极具独特的形式发声,在当代文化政治、性别、后殖民等议题上深具影响力。
《他方,在此处》是以极具诗意的语言书写跨界旅行的动人之作。郑明河以外国人、观光客、移民、难民等不同身分角度,进入梳理、检视911发生之前与之后,旅行、移民、流亡的复杂和文化意义。
何以在一个称之为家的国度里却感觉自己格格不入?
在黑暗变形时代里,谁是陌生人?她/他又在何时、何处现身?
界限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穿越界限,终点也可能成为起点。长年关注在流动中文化混杂与认同位移现象的郑明河透过此书进而阐明「每趟旅程,都是在重新划定界限」,并带领读者探索在「全球恐惧的时代」里,作为局外人与局内人的多层意涵。
本书特色
◆本书获AESA(American Educational Studies Association)2012年度评论书奖
作者简介
郑明河 Trinh T. Minh-ha
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修辞学系暨性别和女性研究学系教授。她是首屈一指的女性主义理论家、获得奖项肯定的电影创作者、视觉艺术家、作家、作曲家和文化评论者,迄今出版多本获得高度重视、有影响力的着作,包括When the Moon Waxes Red(1991)、Framer Framed(1992)、Cinema Interval (1999)、The Digital Film Event(2005)等书。
译者简介
黄宛瑜
清华大学人类学硕士。专职译者,译作包括《欢迎光临人类学》(合译)、《想望台湾:文化想像中的小说、电影和国家》、《瑜珈垫上解剖书》、《我从哪里来?》等书。
导读:难以定位的郑明河/蓝美华
陌生和恐惧的新色彩
高墙传说
高墙纪事
三色旗的唿唤
第一部 家:移动的源头
远离,家园:衔接的逗号
静夜无眠
茶与泪
情债
茶人
龙子仙孙
宽恕世纪?
除了我自己,我的另一个自我
故事浪迹天涯
陌生国度里的陌生人
语言漫游者
他们的国家是我的国家
蓝蛙
我,错看者
第二部 边界遗事:游走于废物与庇护之间
声旅
不知去处的路途上
「你就是战场」
转折
Nature 的r:乐晕
回首未来之城
边界事件
自然的生成
暮灰,中灰
失去魅力的狼
旁白在我之上
空(你的舌头)
土(你的唇)
水(你的唾液)
光(你移动的方式)
乐之彩:跨文化表演
体用
音乐性的准确
单纯/无艺的平衡
用绘画创作音乐
第三部 一望无际
母亲的闲话
愚蠢与记忆
智慧与记忆
智慧的性别
说,多说点(不只是说)
说故事和记忆结构
白春
页幕
红与黑:雨的人声
透过观景窗盲目说话
死亡的偷窥者:合而为一的朗诵者
底特律:监禁与消失在自由国度里
导读
难以定位的郑明河/蓝美华(国立政治大学民族系副教授兼政大书院计画办公室执行长)
我与郑明河的初次邂逅不是来自她的文字,而是来自她的电影。那一年,我受命要在政治大学民族系开设「影视民族学」课程,为了准备,蒐集了许多资料与影片,在前辈胡台丽老师的授课大纲中看到了《姓越名南》(Surname Viet Given Name Nam,1989)这部影片。我请学校图书馆购买此片,影片买到了,但价钱真不便宜,心想得好好利用才是。之后,我上课时都会介绍郑明河(Trinh T. Minh-ha,最初在台湾译为曲明菡,后来也译为郑明和)和《姓越名南》,不过在课堂上播放此片的次数很少,多是放映片段后请学生自行到图书馆观看,原因在于只有英文字幕的影片播放时我通常会进行中文口译,但这部影片根本无法随堂翻译,因为有颇长的部分萤幕上出现的字幕不只一处。因此,一开始我就知道郑明河的影片是很特别的,她这个人当然也不可能平凡。
今年(2013)台湾国际民族志影展的「焦点导演」之一就是郑明河,除了《姓越名南》外,影展中也会播放她的另一部重要影片:《再一次集结》(Reassemblage,1982)。同时,郑明河2011年出版的专书《他方,在此处:迁居、逃难与边界记事》(Elsewhere, Within Here: Immigration, Refugeeism and the Boundary Event)也发行了中译本。这时候,让大家再次认识郑明河应该是适当且必要的。
郑明河在1952年出生于河内,长于西贡(现胡志明市),在西贡国立音乐戏剧艺术学校学习钢琴与作曲。1970年移民美国后,就读伊利诺大学香槟分校,获得作曲、民族音乐学与法国文学的硕博士学位。之后曾在塞内加尔、美国、日本、韩国任教,目前为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教授,担任性别与妇女研究以及修辞学的教学研究工作。
在一段介绍文字中,郑明河被称为制片人、作家、诗人、文学理论家、教育者、作曲家以及「(非)民族志学者(un/non)ethnographer」,除了显现她多才多艺的跨领域成就外,最后一个头衔适切地指出她的影片之奇特与难以定位。事实上,她的影片和她各种身分是结合在一起的;她不想自己的影片被定位为某一类影片(纪录片、民族志影片、女性电影或其他),她也不想自己被定位在某一种身分。郑明河30年间拍过7部影片,涉及的社会文化包括塞内加尔、越南、日本、中国等。她曾表示,为什么白人可以自由地拍摄讨论非洲、亚洲或是拉丁美洲各地的文化与议题,似乎天生有此权力,但其他有色人种的制片人却只能拍摄自身文化,越南人就被期待只能拍摄越南,只能为自己发言?她对这种白人至上的想法完全不买帐,认为不必自我设限,她想拍什么就拍什么,以此做为一种嘲讽与抗议。不过,郑明河至今尚未拍摄关于白人的影片,不知是没想过还是不喜欢。
她的首部影片《再一次集结》是她在西非塞内加尔三年(1977-80)民族志田野研究的成果之一,因为它的独特,推出后受到相当大的关注与讨论。这部影片剪辑了塞内加尔的生活及人物片段,没有旁白,偶尔穿插几句郑明河的陈述,但她的话并非用来解释任何画面。影片中有音乐、有刻意的静默,也有配合黑画面的声音,所有影片中人物的话语都没有翻译。这样的影片形式与内容和一般人所习惯的纪录片或民族志影片完全不同,观众并无法从郑明河这部影片中理解到塞内加尔的社会或文化习俗,反而陷入一种「迷惘的感觉」(a sense of disorientation)。她受访时解释说,她的影片「并非叙说,而在贴近」(not to speak about/just speak near by)相关的文化,这句话表现出她对文化再现的看法:经过选择与诠释的影片是无法等同于被拍摄的文化本身,所能努力的仅是尽量贴近而已;眼见不一定为真,真实只能间接得到。
评论者认为《再一次集结》是「对人类学之我/眼的批判」(a critique of the anthropological I/eye),让人们「重新思考民族志影片制作的前提」,「与国家地理杂志权威式的姿态形成强烈的对比」,「在形式与内容上,批判了西方科学与纪录片传统」,「质疑所有民族志影片制作的假设」。从这些评语中,可以看出这部影片对于传统民族志影片带来的质疑与冲击,这也是其贡献所在。我们太习惯于国家地理杂志所拍摄的影片,往往将其内容与解释视为真实,忘了这类影片其实是种商业安全选择的结果,它们符合多数人的感官期待,不会过度激发人们可以有的独立思考与批判能力。
《姓越名南》是郑明河另外一部备受讨论的影片。虽然关于越南,但本片并非在越南拍摄。影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四位越南女子的访谈,她们的工作身分包括餐厅服务员、健康技术干部、医生等,在访谈中提及她们在越南战争时期痛苦不愉快的生活经验、越南人的思想以及要求妇女三从四德的传统文化。搭配这些访谈的是许多近现代越南档案影片与小说、诗歌等文学与历史出版资料,其中让观众认识了数名越南近代历史上的女性英雄人物,她们突破传统的束缚,选择决定自己的人生,启发了越南妇女。当观众沉浸在这几位女性的叙述中,慢慢发现她们并非这些故事的当事人,她们只是参与电影演出的素人;不过,她们口中的故事并非虚构,而是来自郑明河在法国找到的一本书中的真实记录。影片第二部分就描述了这几位素人演员和其他越南移民在美国加州的生活片段、越南文化在当地的展现以及他们对越南的认同等等。这个刻意的安排提醒观众,既然访谈可以作假到观众以为是真的,那影片当然也可以作假;影片是拍出来的,不要以为看到的就是真的,而有时为了呈现真实,必须加点虚构。《姓越名南》讨论认同、大众记忆、文化与再现,它在真实与虚构间游玩,也在不同的身分间游玩。
或许由于从小训练的关系,郑明河对影像与声音非常敏锐,也不吝于对其进行各种充满创意的实验。她说过,写书和写电影剧本是不一样的,不同媒介在文字运用上差异很大;然而,当她在处理影片中的故事、诗与日常话语时,却能激发她对音乐从未有过的领悟;如果诗歌是看不见的画,那影片可以被视为看得见的诗歌、音乐画或是画的音乐。对她而言,影像、音乐与文字彼此间不需要有主从之分,互动中反而能揭露各自的极限,拓展其边界。显然,她的不同身分与能力有助于她在思考创作上的触类旁通。
在《再一次集结》中,郑明河放大胆子玩出和国家地理杂志影片完全不一样的影像,在《姓越名南》中,也花了很多心力进行这方面的设计;妇女访谈的画面颠覆了传统的形式,不再只是面对镜头的一颗说话人头,而是从紧密、个人的角度拍摄,带有浓厚艺术设计的色彩。字幕方面亦复如此,大小不同,放的位置不一,有时出现内容不同的两套字幕,观众又要看,又要听,备受挑战。本片企图创造电影语言的空间,访谈部分的影片既然有这么多的虚构与表演,那就不妨大玩特玩,看看影像可以玩到何种地步。影片第二部份不是演的,郑明河在影像上也就没玩那么大了。她曾提及,如何把无限的感觉融入影片中是最令人兴奋的;虽然影片有开始、有结束,最后总得把影片停下来,给它一个形式,但往往到达一个终点、确定一个形式时,这个结束却同时是个开始,因为不可能把真实的微妙移动嵌在影片的画面中。她自认可以从这样一个角度来看她所有的影片。
《姓越名南》透过越南妇女在其故国与美国的生命与反抗历史聚焦何为真实的越南,并激发观众思考访谈与记录背后的权谋与操作。这部影片中讲话的人全部都是女性,郑明河承认这是刻意的安排,无意故作平衡、兼顾男性的声音,因为她要「以歧视来反歧视」。这部影片获得许多评论者的赞赏,嘉柏仁雅(Gabriel Gabrenya)表示,多数现代影片只在腰与膝盖间的层面起作用,很少往上探触到心,更别提进入脑中;但《姓越名南》却大胆同时挑战情感与理智,不仅质疑纪录片的本质,採用诗歌中的证言写历史,其论辩更直接诉诸人心。其他评论者认为,这部影片思想上聪明敏锐,情感上更让观众见识到「越南妇女的勇气与反抗力量,不是在宣传海报层面,而是在人的层面」;片中勇敢的女性使其成为「最高贵的越南影片」;而郑明河也因为这部影片而被视为「八零年代美国最重要的独立制片人之一」。
郑明河的影片从来不被边界所限,跨界对她而言是重要的,也是自然的。从影像再到文字,郑明河是一致的。看她的书,更能体会她的无法定位,她不能也不想被归类,因为那是危险的。她自称「不甘被划归在某个传统类别里」,一直企图「撼动既定的界限,无论是文化、政治、艺术上的界限」,「总是不厌其烦,批判种族、性别、职业歧视背后的政治和权术」。遗憾的是,她写道,即便到了今天,当她受邀出席演讲时,对方仍旧满怀期盼,希望她能代表某个文化、群众、国家、族群和性别致词发言;「想东方化东方或非洲化非洲的冲动,持续潜藏在许多西方人努力促进文化差异理解的良善美意背后」。对于这样一位追求无限的才女,我们除了随着光影画面的流动以及文字灵巧的书写,用心用脑欣赏思索外,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事情,不愿受限的我们可以继续和她一起努力。
刚接触《他方,在此处:迁居、逃难与边界记事》这本书的时候,我被它的封面设计所吸引,那种简洁却又不失厚重的视觉语言,仿佛在诉说着一个沉甸甸的故事。读进去之后,我发现这本书的内容比我预期的还要深刻和动人。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能够用一种非常平实却又极其精准的语言,勾勒出那些发生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迁徙与逃难的场景。我能感受到字里行间流淌着的历史的厚重感,以及那些被命运裹挟的人们所经历的种种磨难。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在宏大的历史叙事背后,每一个个体的生命都是如此真实而鲜活。那些在逃难路上,他们所承受的失去、恐惧、以及对未来的迷茫,都通过作者的笔触,在我脑海中形成了生动的画面。同时,书中对“边界”的探讨,也让我有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理解世界的构成。它不再仅仅是地图上的线条,更是无数人心灵和情感上的藩篱与桥梁。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沉思,一种对人类境遇的深刻理解,也让我对“家”和“归属”有了更深的感悟。
评分《他方,在此处:迁居、逃难与边界记事》这本书,我只能说,它不是那种你读完后就能立刻放下、然后继续生活的书。它会在你心里留下很深的印记,让你在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会时不时地回想起书中的那些场景和人物。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他没有用那种戏剧化的手法来渲染,而是用一种近乎白描的方式,不动声色地展现出那些发生在迁徙与逃难中的真实困境。我能感受到字里行间那种压抑的氛围,以及在极端环境下,人性的光辉与暗影。书中对“边界”的描写,更是让我觉得非常震撼,它不仅仅是地理上的隔离,更是文化、身份、甚至是人与人之间情感的隔阂。那些被迫跨越边界的人们,他们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挣扎与重塑,这本书给了我一个非常深刻的回答。我会在阅读的时候,想象自己置身于那些场景之中,去感受那种飘零无依的感觉,去理解那些为了生存而付出的巨大代价。这本书让我对“同理心”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让我更加珍惜当下所拥有的一切。
评分这本《他方,在此处:迁居、逃难与边界记事》单看书名就充满了画面感和一种难以言说的张力。刚拿到书时,它的质感就吸引了我——厚重却不笨拙,纸页泛着一种温润的光泽,仿佛承载了许多故事。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从封面设计到字体选择,都透露出一种沉静而有力的叙事感。这本书不像市面上很多快餐式的读物,它更像是一位老友在娓娓道来,邀请你一同踏上一段穿越时空的旅程。我常常在夜晚,当世界归于宁静时,捧着这本书,在柔和的灯光下,让思绪随着文字的流动而飘远。它不仅仅是关于“迁居、逃难与边界”这些宏大的主题,更是在这些宏大叙事之下,细致地描摹了每一个个体在命运洪流中的挣扎、坚韧与希望。那些被历史洪流裹挟的生命,他们的悲欢离合,他们的爱恨情仇,都被作者用一种极其克制却又饱含深情的方式呈现出来。读这本书,你会不自觉地思考,何以为家?边界又意味着什么?这些看似遥远的主题,其实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它们触及的是人类最根本的存在状态和情感体验。
评分我最近读完的这本《他方,在此处:迁居、逃难与边界记事》,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阅读冲击。它不是那种轻松愉快的读物,阅读过程更像是一次深入骨髓的洗礼。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仿佛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剥离了那些被时间尘封的记忆碎片,将它们呈现在读者眼前。每一次翻页,都伴随着一种既沉重又充满力量的情感涌动。我尤其被书中对“边界”这一概念的探讨所震撼。它不仅仅是地理上的国界,更是心理、文化、身份认同等多重维度的界限。那些在逃难途中,或者被迫迁徙的人们,他们穿越的不仅仅是物理空间,更是在不断重塑和模糊着自身的边界。书中对人性幽暗面的描绘,对生存的残酷现实的揭示,都让我感到一种锥心的痛楚,但这种痛楚并非绝望,反而激发出一种对生命顽强意志的敬畏。我会在阅读的间隙,停下来,静静地回味作者描绘的场景,想象那些人物的处境,感受他们的呼吸与心跳。这本书迫使我重新审视自己对“归属感”的理解,也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在动荡不安的世界里,个体所能依靠的,唯有内心的坚定与对未来的微小希冀。
评分《他方,在此处:迁居、逃难与边界记事》这本书,在我最近的阅读清单里,绝对是重量级的存在。它不是那种可以随意翻阅的消遣读物,而是一本需要你沉下心来,全身心投入的书。作者的叙事方式有一种独特的韵律感,时而如涓涓细流,时而又如惊涛骇浪,将读者牢牢地吸入故事的漩涡之中。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人物塑造的深度。无论是那些在历史洪流中渺小却不屈的个体,还是那些在迁徙途中,不断挣扎求存的家庭,他们都不是脸谱化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爱有恨的鲜活生命。我常常在阅读的过程中,为他们的遭遇感到揪心,又为他们的坚韧而感动。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复杂与多样,也让我对“家”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身份的认同,一种在颠沛流离中不断寻找和维系的珍贵纽带。这本书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历史的沧桑,也映照出人类心灵深处最柔软也最坚韧的部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