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的客家早已存在,自为的客家则是近代的产物,两者之别在于后者有比较清楚的族群意识。族群意识往往发生在族群互动之中,客家因与周边族群互动,有时相互吸纳,有时更加画清族群界线。由于在中国或台湾原乡,各地客家之间并非同质,对移民东南亚的客家族群而言,其周边更包括了不同原乡的客家人、客家人以外的其他华人、移入地的原住民和他国移民等等。因此,对东南亚客家的了解,除了探索客家社群内部的议题之外,客家及其所生活的历史脉络与人文生态之了解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本书收录八篇文章,从不同的案例探索东南亚客家与其周边族群的互动。
作者简介
张维安
东海大学社会学博士。曾任国立清华大学社会人类所所长、图书馆馆长、人文社会学院院长,以及国立中央大学客家学院院长。现任国立交通大学客家文化学院院长。学术兴趣为社会学理论、经济社会学、资讯社会学与客家研究。
《海外客家研究丛书》总序/萧新煌 i
序:从互动中浮现客家文化特色/张维安 iii
庙宇策略与新加坡闽客族群的发展:以天福宫和望海大伯公庙为例/
黄贤强、赖郁如 1
马来西亚槟城海珠屿大伯公的族群性格:客家与福建人之间/张维安 23
新加坡中药业的族群分工与族群意象/张翰璧 45
性别、族群与宗教之交织:印尼亚齐客家女性改信伊斯兰教的经验与
过程之初探/蔡芬芳 67
马来西亚柔佛州古来县新村客家社群的民间信仰考察/黄文斌 105
One Deity, Many Ways: A Comparison of Communal Rituals in Two
Chinese Settlements, Sarawak/
Elena Gregoria Chai Chin Fern(蔡静芬) 145
Hakka in Engkilili, Sarawak: Community and Identity/Daniel Chew 177
The Hakka in Sabah before World War Two: Their Adaptation to New
Environment, Challenges and the Forging of New Identity/
Danny Wang(黄子坚) 235
序
从互动中浮现客家文化特色
自在族群与自为族群之别,在于后者有比较清楚的族群意识,自在的客家早已存在,自为的客家则是近代的产物。族群意识之产生,往往发生在族群互动之中。长时期以来,客家文化一方面经营着自身的特色,但也同时从与周边族群的互动中形塑新的面貌。以世界客家作为分析单位,将会发现客家族群内部惊人的异质性,不论是语言、建筑、饮食,甚至信仰仪式,各地的客家族群都可以找到彼此之间的差异性。多元异质的客家如何形成,而其又如何构成一个族群,学界已有不少研究,其中迁移及与周边族群的互动应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因与周边族群互动,有时彼此影响相互吸纳,有时更加清晰的区别彼此的族群界线。
在全球客家族群中,东南亚客家是一块最关键的拼图,要了解东南亚客家必须对其历史、社区、经济、产业、宗教信仰多所了解,而与周边族群互动的部分则显得更加重要。由于在中国或台湾原乡,各地客家之间可能已经有所差别,对于一个移民海外的客家族群而言,其周边更包括了不同地区的客家人、客家人以外的华人(可能是福建人、广府人、海南人、潮州人)、移入地的原住民、移入地的他国移民等等。因此,对东南亚客家的了解,除了探索客家社群内部之外,客家及其所生活的历史脉络与人文生态之了解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族群生态、政治生态、经济生态、文化信仰的生态环境,都属于本书的「周边」范围。
本书八篇文章分别从不同的案例进行探索,期能对东南亚客家族群这块拼图有更清晰的理解。在庙宇的策略方面,黄贤强和赖郁如的论文分析客家人与福建人因为不同的生态而有不同的方式,闽帮企图利用天福宫作为团结闽人和建立领导整体华社力量的策略,尤其是以后者为主要取向;而客帮则是运用望海大伯公庙促进客家人之间的凝聚力。这两种不同的目标取向其实和两帮群的人数多寡及经济实力息息相关。在庙产使用的竞争方面,张维安在海珠屿大伯公庙个案中所处理的客家人与福建人关系是为一例,从宝福社正月初十四将金身送入海珠屿大伯公,初十五晨请火,清晨往市区送香火给会员,初十六在宝福社犒军(十六实际上没在海珠屿伯公庙进行活动),初十七送回五德宫的大伯公金身等,分析客家与福建人对于海珠屿大伯公庙的竞争。
以上两篇文章讨论的客家族群周边是其他华人─福建人。张翰璧的论文,也是以客家和其他华人为分析架构,在族群产业独占与分工方面,例如福建人多为开设银行、保险业主要在广府人手中、金银业中则是潮州人和广府人分庭抗礼、典当业多以客家人为主要经营者等。甚至是中药业内还因族群而有不同,例如中等成药的生产领域以客家人为多,尤其是永定的客家人,但是在贵重药材的部分,则是以潮州人为主要经营的族群。
客家族群的周边不一定是客家以外的人群,有时候只是另一群客家人,不同群体因为在地化的关系而有不同的仪式,蔡静芬的两座大伯公仪式研究,说明了这个现象。有时候是因为与不同一个地方的客家相遇,因而带来宗教上的影响,黄文斌所分析的古来县则是另外一例,这里的客家可进一步细分为河婆、惠州、丰顺及鹤山人。他们的信仰中,有一些是直接与客家原乡民间信仰相关的,如河婆客家人的三山国王(粤东区)及惠州客家人的谭公,但是也有一些神明不专属于客家人,却成为了客家村里流行的共同信仰。
除了不同地区的客家人与华人之外,周丹尼的论文处理的是客家和当地原住民(伊斑人)的互动,客家人学习伊斑语言并与之通婚等,但却保留客家话和国语。黄子坚对于沙巴客家的研究,则可以看出客家移民在当地各方面的适应策略,通过客家族群周边人文生态的互动来解释。蔡芬芳的性别、族群与宗教的「相互交错分析」有助于我们了解族群间的互动,刻板印象、相互融入等客家与周边族群之间的复杂关系。
本书的出版,缘于不同的研究计画与许多好友的支持,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蒋经国国际学术交流基金会、国立清华大学人文社会中心、国立中央大学出版中心分别在研究计画、学术交流、工作坊以及出版方面提供了大力的协助,另外清华大学黄一农院士、中央大学李诚代理校长、中央研究院萧新煌所长、中央大学张翰璧教授、徐幸君小姐、清华大学人社院陈英惠秘书、陈丽华博士、张容嘉博士生,以及清华大学人文社会中心行政同仁等在各方面的协助,使本书能够顺利出版,谨致上谢忱。
张维安
2013.1.20
国立交通大学客家文化学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