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的公共空间中,一些意见领袖和政治活动家积极地引导和创造公众舆论,并代表民意有效的影响、监督、制约政府的公权力。这些人,我们称之为「公共知识分子」。
《公共知识分子》杂志致力于中国政治的民主发展,希望能够营造出一个容纳多元声音的公共空间,以其因应中华民族即将到来的政治转型。台湾从威权到民主的过程,提供了现今中国民主化相当多宝贵的借镜;而中国民主化的路程,也重新带给台湾一次省视自身民主的机会。来自两岸的许多公民团体的不同声音,都可以在这个空间中得到倾听。
本期的《公共知识分子》,以公共知识分子的使命为主题,以专刊的方式,在迈入民国一○一年的现在,回顾百年前辛亥革命的发展与反思。而在现代中国的方面,除专文从经济、司法等角度来探讨之外,也刊载中国学生在台湾的清华大学与民运人士王丹的对谈,从双方一来一往的谈话中,替中国的政治社会现状作了清晰的素描。而本期的台湾经验则是以台电公会在核四案的角色为例,探讨利益团体与民主政治间的关系。
主编者简介
王军涛
生于北京,曾任北京《经济学周报》副主编。六四后在国内逃亡。1990年11月24日被捕,并以颠覆政府罪、反革命宣传煽动罪被判刑13年,1994年以「保外就医」的名义被直接送美国。2006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博士。2006年10月担任纽西兰坎特伯雷大学当代中国的文宣与思想工作研究计画的博士后研究员。
2010年4月4日,在美国纽约中国民主党全国委员会特别代表大会上,与王有才当选为中国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共同主席。
主编的话:
公共知识分子的使命与《公共知识分子》的定位(王军涛)
访谈录:
清华访谈录─陆生对王丹的访谈(萧江暖)
改变中国的时间到了─专访宪政学者王天成(小乔)
中国观察:
中国经济趋动力与发展前景(夏业良)
后全能体制下的司法独立与个案维权(莫之许)
红歌九问(吴祚来)
专辑:辛亥百年回顾
回望辛亥,反观今天,探索未来─辛亥百年纪念研讨会纪要(本刊记者)
酣战春雨(一)(王凌云)
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中的几个问题(王军涛)
台湾经验:
论台湾民主巩固过程中利益集团的角色(苏稳中)
资料库:
公共知识分子(肖俊 整理∕陶川引言)
这本书名《公共知识分子:公共知识分子的使命 第二期》,乍看之下,似乎是延续了第一期的内容,但“使命”这个词,总能引起我无限的遐想。在台湾,我们经历了风风雨雨,对于“知识”与“公共性”的结合,有着特别深刻的体会。我们见证了许多学者如何将他们的专业知识,转化为对社会议题的深刻剖析,并以多元的媒介传递给大众,影响着我们对世界的看法。 我特别好奇,这本书会如何界定“公共知识分子”的“使命”?这个使命是否会更加具体化,更贴近我们台湾社会当前的实际需求?比如,面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或是地缘政治的复杂性,公共知识分子能否提供一些独到的见解,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自身所处的环境,并找到应对之道?我期待书中能够有鲜活的案例,展现知识分子如何在具体的社会事件中,扮演“启蒙者”的角色,引导公众理性思考,避免盲从和偏激。 而且,我也很想知道,这本书会如何探讨“第二期”的意义?这是否意味着公共知识分子的使命在不断演进,需要根据时代的变化而调整策略和方法?在信息爆炸的年代,如何才能让公共知识的声音不被淹没,反而更具影响力?这涉及到传播的有效性,以及知识分子与社会大众之间的互动模式。我期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与大众建立更深层次连接的思考。 另外,作为一个台湾的读者,我总是会不由自主地将书中的内容与我们自己的经验联系起来。我们经历过不同时期,面对过不同的社会议题。这本书能否引发我们对台湾本土公共知识分子群体的反思?他们是如何在台湾的土壤中成长起来的?又面临着哪些独特的挑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来一些关于如何培育和支持本土公共知识分子发展的启示,让他们的声音在台湾社会中更加响亮。 总而言之,这本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张力,让我充满了探索的欲望。我希望它不仅仅是一本理论探讨的书籍,更能成为一本行动的指南,激励我们去思考,去实践,去为构建一个更加理性和进步的社会贡献一份力量。相信这“第二期”的内容,一定会带给我们更多深刻的思考和宝贵的启示。
评分《公共知识分子:公共知识分子的使命 第二期》这个书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在台湾,我们深切体会到,在一个信息爆炸、观点纷杂的时代,能够有一群人,他们具备专业的知识,又愿意承担起公共责任,为社会注入一股清流,是多么重要。他们不仅仅是学者,更是社会的“瞭望者”和“导航者”。 我特别期待,这本“第二期”的书,能更深入地探讨“使命”的内涵。这个使命,是否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了新的阐释?例如,在气候变迁、科技伦理、社会公平等议题日益突显的今天,公共知识分子的使命是否也随之拓展,需要他们掌握更多跨领域的知识,并以更创新的方式来影响社会?我非常希望能看到书中对这些问题的细致分析。 而且,作为台湾的读者,我也会很关注,这本书是否能提供一些台湾本土的案例,让我们看到,在我们的土地上,有哪些公共知识分子,他们是如何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现实时,发声、思考、并产生影响的。他们的经历,也许能给我们带来很多启发,让我们更了解如何支持和培养我们自己的公共知识力量。 我还想知道,这本书会不会探讨“公共性”的实践路径。一个公共知识分子,如何才能真正地将自己的知识“公共化”?是通过学术著作,还是通过媒体评论,或者是通过参与社会运动?不同的实践方式,又会带来怎样的挑战和效果?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有效进行知识传播和公众沟通的思考。 总而言之,这本书名本身就传递出一种深沉的责任感和前瞻性。我期待它能带给我们深刻的启示,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公共知识分子的价值,以及他们如何通过践行使命,为构建一个更理性、更进步的社会贡献力量。我相信,这本书的内容,一定会引发我大量的思考和共鸣。
评分读到这本书的名字,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许多让我尊敬的学者和评论家,他们总是能以一种非常深刻且富有洞察力的方式,解读我们所处的社会现象。尤其是在台湾,我们常常面临一些复杂且敏感的议题,这时候,能够有一群有识之士,能够跳脱出狭隘的立场,以更宏观、更长远的视角来分析问题,无疑是对整个社会的一大福祉。 我一直认为,“使命”这个词非常关键。公共知识分子不应该只是被动地回应社会的需求,而是应该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去提出问题,甚至去预测一些可能出现的挑战。这份使命感,需要强大的知识基础作为支撑,也需要一种超越个人利益的公共情怀。这本书的第二期,我希望能看到更多关于这种“使命感”的实践案例,比如,某位公共知识分子是如何发现某个议题的重要性,又是如何投入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和传播的。 而且,作为台湾的读者,我特别关注这本书是否能触及我们当下的一些具体社会议题,比如少子化、高房价、世代隔阂等等。这些问题的影响是深远的,需要的不只是政府的政策,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和共识。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从公共知识分子角度切入的分析,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这些问题的根源,甚至提出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案,那将是非常有价值的。 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挑战一些固有的思维模式,或者说,能够鼓励我们用一种更开放、更包容的心态去面对不同的声音。在这个充斥着“同温层”的时代,公共知识分子更应该扮演一个“破壁者”的角色,将不同立场的人们聚集在一起,进行有意义的对话,而不是加剧对立。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促进这种跨越隔阂的讨论的经验和方法。 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充满了好奇和期待。我希望它能成为一本引领我们思考,激发我们行动的读物,帮助我们理解公共知识分子的重要性,以及他们在这个时代所肩负的责任。我相信,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能更深刻地体会到,知识的力量,以及一群有使命感的知识分子,对社会的积极影响。
评分最近正好在思考关于知识分子在当代社会扮演的角色,所以看到这本《公共知识分子:公共知识分子的使命 第二期》的名字,就觉得非常契合我当下的心境。作为台湾的读者,我们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知识的力量,以及知识分子在社会发展中所扮演的关键作用。尤其是在民主化进程中,知识分子的发声往往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 我特别好奇,这本书会如何深入探讨“使命”这个概念。究竟,一个公共知识分子的“使命”包含了哪些内容?是单纯的学术研究成果的传播,还是需要更积极地介入公共议题,去引导社会思考?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有具体的案例分析,让我们看到,在台湾这个多元而充满活力的社会里,究竟有哪些公共知识分子,是如何在不同的领域,以不同的方式,践行着他们的使命的。 而且,“第二期”这个后缀,让我觉得这本书可能不仅仅是重复第一期的内容,而是在第一期的基础上,有了更深入的拓展和发展。或许,它会探讨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公共知识分子的使命是否需要重新定义?例如,在面对网络谣言、民粹主义抬头的时代,公共知识分子应该如何守住理性的阵地,发出清晰而有力的声音?我非常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 我同时也在想,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些关于如何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公共知识分子的视角?作为普通民众,我们如何才能更有效地与他们进行互动,从他们的知识和见解中获益,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听众”的角色?或许,书中会提出一些关于构建健康公共对话机制的思考,这对我来说将是非常有价值的。 总的来说,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我希望它能够为我们提供一种看待知识分子及其社会角色的新视角,也能激发我们对社会议题的更深层次的思考。我相信,这本书一定能够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公共知识分子”这个群体的重要性,以及他们在我们社会中所肩负的责任。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真的让人眼前一亮。我一直都对公共知识分子这个议题很感兴趣,总觉得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观点碎片化的时代,能有一群人能够冷静、理性地思考社会议题,并以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去引导公众讨论,是一件多么可贵的事情。特别是在台湾,我们经历过很多社会变迁,也面对过不少挑战,更需要有智慧的声音来梳理和启迪。 我一直觉得,公共知识分子的角色不只是在象牙塔里做学问,而是要把自己的知识和见解,用一种普通人能够理解的方式,传递给社会大众。他们应该像是社会的“探照灯”,照亮那些被忽视的角落,引发我们对重要议题的关注和思考。这本书的第二期,我期待能看到更多关于这个“使命”的深入探讨,不只是理论上的阐述,更希望有实际的案例分析,看看在台湾的土地上,有哪些公共知识分子是如何实践他们的角色的,他们遇到的困境是什么,又有哪些创新的做法。 尤其是在网络发达的今天,信息的传播速度快得惊人,但同时,谣言、偏见和极端言论也更容易滋生。一个真正的公共知识分子,应该能够在这个复杂的网络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用扎实的论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而不是随波逐流,或者利用煽动性的言辞来吸引眼球。他们需要具备一种“捍卫理性”的勇气,在充斥着情绪和口号的讨论中,保持对话的空间,促进不同观点之间的理解和交流。 我很好奇,这本书会如何定义“公共知识分子”的“使命”?这个使命是否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调整?例如,在环保、科技伦理、两岸关系等议题日益突显的今天,公共知识分子是否需要拓展新的知识领域,或者采取新的传播策略?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具有前瞻性的思考,让我们重新审视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以及如何在多元化的社会中,建立一个更加健康、有建设性的公共领域。 总的来说,我非常期待这本《公共知识分子:公共知识分子的使命 第二期》。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邀请,邀请我们一起思考,如何培养和支持那些能够为社会带来积极改变的公共知识分子,以及我们每个人,又能在其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我相信,这本书会带来很多启发,也会让我们对未来的公共讨论,抱有更多的希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