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与红学

史学与红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此书收录有关史学与红学的着作,都是作者平时意到笔随,札记性的零星作品之汇积。虽没有鲜明的系统,不过作者历经数十年国仇家难的煎熬,和千百卷中西典籍的浸润;半辈子教读异邦、心怀故国的感慨,发而为文,自有发愤之作。作者认为,「文史不分」是传统东、西方史学异曲同工之处,优秀的史学着作往往也是卓越的文学精品,主张史以文传,避免僵硬执拗地治史,并强调社会科学的重要性。口述历史是作者用功最勤的学术工作,而他对红学也有极为深入的研究。

  胡菊人先生说:「读唐德刚先生这些文章,感到像是读历史一样,然而又不像是在读历史,却是像观剧一样,慨作者唐德刚先生,写历史犹如重现人物和事件,使读者读来有如亲身目击。这是很不容易的,这种成就,来自于作者也喜欢文学,并且也曾从事文学创作……这本《史学与红学》是学术着作,谈的是重大的历史事件,由于作者唐德刚的文笔有文学笔底,写得灵活,因而让读者不忍停下来,这就是文学笔法的功劳。」

作者简介

唐德刚(一九二○~二○○九)

  一九二○年八月二十三日生,安徽省合肥县人。国立中央大学(重庆)历史系学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纽约)硕士、博士。曾先后任职于安徽省立安徽学院、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市立大学,长期从事历史研究与教学工作,并对口述历史的发展贡献良多。着有《李宗仁回忆录》(中英文版)、《顾维钧回忆录》(英文原着,纽约时报系发行,大陆有中译本)、《胡适口述自传》(中英文版)、《胡适杂忆》(中文版)、《中美外交史1844-1860》(英文版,华盛顿大学出版)、《中美外交百年史1784-1911》(中英文版)、《晚清七十年》、《袁氏当国》、《毛泽东专政始末1949-1976》、《张学良口述历史》、《五十年代底尘埃》、《史学与红学》、《书缘与人缘》、《战争与爱情》(远流)等书,另以中英文分别出版包括历史、政论、文艺小说多种及诗歌、杂文数百篇。二○○九年十月二十六日病逝美国旧金山,享寿八十九岁。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序∕胡菊人

自序

当代中国史学的三大主流
──在「中国留学生历史学会」成立会讲辞原稿

中国前途在中国人
──大陆民主运动与中国前途研讨会「中国人与中国前途」

文学与口述历史

小说和历史
──一九八八年六月七日在台北耕莘文教院讲稿

也是口述历史
──长篇小说《战争与爱情》代序

海外中国作家的本土性

「惑」在哪里?
──简论中共政权四十年

论中国大陆落后问题底秦汉根源
──一九八七年在西安「周秦汉唐史学研讨会」宣读之论文

清季中美外交关系简史

撰写《李宗仁回忆录》的沧桑
──一篇迄未发表的《李宗仁回忆录》中文版代序

桃园县的「下中农」

《通鑑》与我
──从柏杨的白话《资治通鑑》说起

从「人间」副刊谈到台湾文艺

杀一个文明容易建一个文明很难
──对汉字拉丁化的意见

前人着史后人评

《红楼梦》里的避讳问题
──《胡适的自传》译註后案

曹雪芹底「文化冲突」
──「以经解经」读红楼之一

海外读红楼

图书序言

《通鑑》与我
──从柏杨的白话《资治通鑑》说起


我近来最羡慕柏杨。
羡慕他,不是因为他名满天下、稿费如潮、美眷如花。

我羡慕他已经有这把年纪,还有此「勇气」、「决心」和「机运」,来「啃」一部有二百九十四卷之多的、世界第一流古典名着《资治通鑑》!

在海外待久了,才真正体会出所谓「学术的世界性」。我们这部《资治通鑑》,不管从任何文化的任何角度来看,它都是世界史上第一流的古典名着和鉅着!在人类总文明的累积中,找不到几部。

「啃」是乐趣、是福气、是运气
我为什么说柏杨在「啃」呢?这也根据我自己的读书经验。痴生数十年,啥事未干过,只读了一辈子的书。如今谋生吃饭的「正常工作」便是读「正书」。工作之暇,去寻点消遣、找点「娱乐」,则去读点「歪书」(借用一句我乡前辈苏阿姨的名言)。结果呢,工作、娱乐,正书、歪书,弄得一天到晚「手不释卷」。

据说夏曾佑、陈寅恪诸大学者,胸藏万卷,读到无书可读──他们嫌天下书太少了。我是个大笨蛋,越读觉得书越多,好书太多、读不胜读──我嫌天下书太多了,有时真有点同情秦始皇帝。

书多了,读不了,真恨不得有千手千眼,来他个「一目十行,千目万行」。针对着这个「需要」,聪明的美国文化商人,便提出了「供应」──他们搞出个赚钱的行业叫「快读」(rapid reading),这也是今日美国商场很时髦的生意。

但是根据我自己的笨经验,有些书──尤其是大部头的「古典名着」──就不能「快读」。相反的,对这种着作要去「啃」,像狗啃骨头一样地去「啃」。我个人的体会便是,在午夜、清晨,孤灯一盏,清茶一杯,独「啃」古人书,真是阿Q的最大乐事。可是在当今这个「动手动脚找材料」的商业社会里,你哪有这种福气和运气,去啃其爱啃之书呢?

先师胡适之博士曾经告诉我说,读名着要写札记,然后消化、改组,再自己写出来,这样才能「据知识为己有」。这条教训,对我这个笨学生、懒学生来说,还嫌不够呢!因为有些「知识」我「消化」不了,「改组」不了,「写」不出来,我就把它肢解一番,放在冰箱里去了。

所以要把一部「古典名着」真正搞「透」了,最彻底的办法,还是翻译──汉译西、西译汉、古译今。

「翻译」工作,一定要对「原着」,一字一句,翻来覆去的「啃」,是一点含煳不得的。

苟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所以专就「为己」之「学」而言,翻译一部鉅着,真要有不世的「机运」和「福气」.进而能「人己两利」,兼以「为人」,岂不更好?

咱也「读」过《通鑑》
羡慕柏杨译《通鑑》,我还有点私情,因为咱也读过《通鑑》。通鑑姑娘也是我的「少年情人」(childhood sweetheart),一度卿卿我我,恩爱弥笃;为着她,我也曾闯过点「言祸」,而为士林泰斗所不谅。

说句更丢人的话,在下做了一辈子「学人」,如今将到「已无朝士称前辈」的昏庸阶层,我一辈子也只读过这么一部大部头的「古典名着」。她和我白头偕老,我也仗着她招摇撞骗一辈子,终老不能改。

更惭愧的则是,我对《通鑑》只是「读过」,而没有「啃过」。
「读」书──如果没有个人拿着戒尺或皮鞭站在后面的话──是会偷懒的。再到难懂之处、不明不白之处、半明半白之处、索然无味之处,你会学杨传广跳高栏的──一跃而过,永不回头。所以从「治学」方面来说,「跳高栏」和「啃骨头」,就是两个截然不同底境界了。

对于这部鉅着,我也曾「跳高栏」地跳过一遍,从头跳到尾。我对《通鑑》有偏爱,数十年来,时时刻刻想再「啃」她一遍;但是数十年来,就从无此「机运」、「勇气」和「决心」来干这傻事。今见柏杨为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新生活运动」的副业
我什么时候也「读」过一部《通鑑》呢?
说来好笑,那是当年蒋委员长在南昌推行「新生活运动」推出来的。

记得那年我正在家乡一所「县立中学」读初二。我们那所学堂虽小,口气倒大──以「南开」自比。平时功课不轻,「暑期作业」尤重。但是这年──「新生活运动」开始之年──我们的「暑期作业」忽然全部豁免。原来蒋委员长要我们全部中学生,在暑期中「宣传新生活运动」。

为此,我校在学期结束之前,还办了一个短期宣传训练班,并学唱「新生活运动歌」。这个歌,我到现在还会唱。前年还在家乡,对那些搞「五讲四美」的小朋友们,唱过一遍。那歌的开头是:

礼义廉耻,表现在衣食住行
这便是,新生活,运动的精神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