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5-01-19
作者以时间为经、以话题为纬呈现了1949年以来西方对中国政治、经济、外交、社会、文化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看法和认识。从不同媒体展示代表不同声音、有着不同表现形式的观点和看法, 在此基础上作者分析了中国形象形成的原因: 中国在西方的形象不仅取决于中国本身, 同时还取决于西方各国的心态和利益考量。此书与其他相关图书不同之处在于主要着墨于1949年以后的中国, 于现代有更大的参考价值。
名人推荐
在中国研究这一领域,马克林教授浸淫已达半个世纪之久,可谓是这一领域海外学者中的领袖。他曾数次在中国长居并多次访华,足迹遍佈中国大江南北。与同辈人不同,马克林教授一直致力于挑战西方关于中国的传统观念。该书巧妙地运用了他在中国历史和文化方面的渊博知识,指出了西方关于中国的观点态度仅仅只是对这个国家现实状况的肤浅反映,确实发人深省。——沙伯力(Barry Sautman),香港科技大学社会学教授
爲甚么西方对中国的看法从一个极端转向了另一个极端?爲甚么这些看法既源自中国的现实情况也出自西方的自身考量?如何才能缩小中国现实与西方观点之间的差距?经验老到、态度公允的马克林教授所着的这本思虑周详的新作将引领我们回答这些问题。——贝淡宁(Daniel Bell),上海交通大学志远人文艺术讲座教授,清华大学政治理论教授
作者简介
马克林(Colin Patrick Mackerras)
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荣誉教授,澳大利亚联邦人文学院院士。现为中国人民大学讲座教授,国家级文教专家。早年曾在墨尔本大学、剑桥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学习,分别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中国少数民族、中国传统戏剧、中国在西方的形象以及中澳关系等。他既是学者也是教师,同时还是世界知名百科全书的顾问。此外,他还在中国人民大学为研究生开设了两门课程并协助培养中国人民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
译者简介
张勇先
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教授、博士生导师。1985年墨尔本大学毕业后留任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馆工作。1994年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工作至今,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执行院长,兼任中国人民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主任。
吴迪
2005年获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英语研究硕士学位,2006年起在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工作,2009-2010年获富布赖特项目资助在美国学习。2012年开始在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攻读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文化与澳大利亚研究。
第1章 序言
形象来源与理论构建
文献综述:本书与众不同之处
研究方法
媒体的发展
几个相关要点
小结
第2章 历史背景
18世纪
19世纪
20世纪上半期
小结
第3章 中国政治与外交关系的形象(1949—1971/1972)
背景环境
形象构建
1949—1966年的中国形象
“文化大革命”和西方形象
小结
第4章 中国政治与外交关系的形象(1971/1972—2001)
背景环境
中国形象的两次转变
关键因素
个人经历与印象
小结
第5章 21世纪中国的政治和整体西方形象
背景环境
形象的构建
中国的崛起
中国作为潜在威胁
民主与人权
2008年北京奥运会
对未来的预期
小结
第6章 20世纪末中国经济、人口政策以及环境问题的形象
毛泽东时期的中国经济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
个人感受
小结
第7章 21世纪中国经济、人口政策以及环境问题的形象
西方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看法
中国经济增长对外部世界有何意义?
环境与人口
小结
第8章 中国的社会文化形象
20世纪70年代末以前的社会文化形象
改革开放时期
小结
第9章 结语
中国西方形象背后的因素
如何改善形象?
简明大事年表
参考文献
1949年以来中国在西方的形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1949年以来中国在西方的形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