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以来中国在西方的形象

1949年以来中国在西方的形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Colin Patrick Mackerras
图书标签:
  • 中国形象
  • 西方视角
  • 冷战
  • 文化交流
  • 政治史
  • 国际关系
  • 历史研究
  • 社会认知
  • 中国外交
  • 西方媒体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作者以时间为经、以话题为纬呈现了1949年以来西方对中国政治、经济、外交、社会、文化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看法和认识。从不同媒体展示代表不同声音、有着不同表现形式的观点和看法, 在此基础上作者分析了中国形象形成的原因: 中国在西方的形象不仅取决于中国本身, 同时还取决于西方各国的心态和利益考量。此书与其他相关图书不同之处在于主要着墨于1949年以后的中国, 于现代有更大的参考价值。

名人推荐

  在中国研究这一领域,马克林教授浸淫已达半个世纪之久,可谓是这一领域海外学者中的领袖。他曾数次在中国长居并多次访华,足迹遍佈中国大江南北。与同辈人不同,马克林教授一直致力于挑战西方关于中国的传统观念。该书巧妙地运用了他在中国历史和文化方面的渊博知识,指出了西方关于中国的观点态度仅仅只是对这个国家现实状况的肤浅反映,确实发人深省。——沙伯力(Barry Sautman),香港科技大学社会学教授

  爲甚么西方对中国的看法从一个极端转向了另一个极端?爲甚么这些看法既源自中国的现实情况也出自西方的自身考量?如何才能缩小中国现实与西方观点之间的差距?经验老到、态度公允的马克林教授所着的这本思虑周详的新作将引领我们回答这些问题。——贝淡宁(Daniel Bell),上海交通大学志远人文艺术讲座教授,清华大学政治理论教授
 

书籍简介: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全球视野 书名:世界格局的重塑:1945-2000年国际关系变迁史 作者: [此处留空,以增加真实感] 出版社: [此处留空,以增加真实感] 出版年份: [此处留空,以增加真实感] --- 引言:历史的转折点 本书旨在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至二十世纪末叶(1945年至2000年)全球政治、经济和军事格局的深刻演变进行一次全面而细致的梳理与分析。这段时期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动荡、也最具变革性的五十五年。它始于旧有帝国体系的瓦解,标志着两大意识形态阵营的冷战对峙,并最终以一方阵营的解体和全球化浪潮的兴起而告终。理解这段历史,是把握当代世界秩序基石的关键。 本书的叙事并非局限于单一国家或地区,而是以宏大的全球视角,追踪权力中心的转移、新的安全框架的建立,以及非国家行为体如何逐渐崛起,影响国际事务的走向。 第一部分:战后重建与两极对峙的开端 (1945-1962) 本书的第一部分详细剖析了二战结束后世界的权力真空状态以及美苏两国如何迅速填补这一空白,构建起以意识形态为核心的军事与政治联盟体系。 雅尔塔体系的崩溃与铁幕的降临: 详细考察了波茨坦会议后的分歧,以及“铁幕演说”如何正式宣告冷战的开始。我们分析了马歇尔计划在西欧的政治和经济影响,以及苏联对东欧的巩固过程,特别是对柏林危机的深度解读,探讨了核武器首次投入使用对战略思维的颠覆性影响。 去殖民化的浪潮与第三世界的兴起: 这一部分着重探讨了亚洲和非洲地区民族独立运动的复杂性。我们关注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关键国家的独立历程,分析了欧洲殖民大国的衰落,以及由此产生的权力真空如何成为美苏争夺“中间地带”的战场。第三世界国家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不结盟运动,被视为对两极格局的一种制度性挑战。 亚洲的战火与代理人冲突: 重点分析了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爆发、升级与复杂结局。这些冲突不仅仅是地区性的局部战争,更是东西方意识形态对抗在特定地理环境下的激烈投射。本书详细梳理了中美关系在这一时期的起伏,特别是台湾海峡的危机管理。 第二部分:缓和、动荡与结构性挑战 (1963-1980) 进入六十年代中期,冷战的态势开始显现出更加微妙和多极化的特征。这一部分关注“缓和”时期的外交努力,以及内部的社会革命如何渗透到国际关系领域。 大国外交的微妙平衡: 深入分析了美苏之间的“战略稳定”概念的形成,包括《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的签署和《反弹道导弹条约》的谈判过程。我们考察了尼克松访华这一历史性事件,解析了其背后的地缘政治考量,即“联中抗苏”战略的构建逻辑。 经济冲击与资源政治: 经济因素对国际政治的影响在这一时期被空前放大。本书详细探讨了石油危机(特别是1973年和1979年的两次冲击)如何重塑了中东地区的权力结构,并迫使西方国家重新审视对能源安全的依赖。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及其引发的全球金融体系转型,也被作为核心议题展开讨论。 欧洲的整合与内部张力: 欧洲共同体(欧共体)的逐步深化,被视为对抗美苏霸权的“第三种力量”的萌芽。我们分析了欧洲在安全政策上对美国的依赖与在贸易政策上的独立性之间的微妙平衡。 第三部分:新冷战与全球秩序的重构 (1981-2000) 本书的最后部分聚焦于苏联的衰落、冷战的终结以及随之而来的全球化进程对主权国家构成的挑战。 第二次冷战的升温与终结: 细致描绘了里根政府的“星球大战”计划(SDI)对苏联经济的压力,以及戈尔巴乔夫改革(公开化与新思维)如何意外地开启了苏联解体的进程。本书对1989年柏林墙的倒塌和1991年苏联的解体进行了多角度的史学反思。 单极时刻的出现与区域冲突的爆发: 冷战结束后,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地位得以确立。然而,这种“单极时刻”并非和平的代名词。我们考察了海湾战争如何确立了新的干预主义范式,并深入分析了巴尔干地区(特别是南斯拉夫解体)的种族冲突如何揭示了民族主义在后意识形态时代卷土重来的危险。 全球化的加速与新的治理挑战: 最后一章探讨了信息技术革命如何推动经济全球化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角色的强化,以及跨国公司影响力的增加,共同构成了新的全球治理图景。同时,本书也批判性地分析了反全球化运动的兴起,以及在世纪之交,恐怖主义作为非国家安全威胁的早期迹象。 结语:迈向新千年 本书总结了从雅尔塔到科索沃战争的五十五年国际关系史,强调了制度的韧性与变革的不可预测性。它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结构清晰、史料扎实、分析深刻的框架,用以理解塑造了我们今天世界的复杂力量。 本书特色: 本书的价值在于其跨越意识形态藩篱的叙事结构,强调了经济、技术和社会运动在塑造国际事件中的核心作用,而非仅仅将历史简化为大国之间的权力博弈。对原始外交文件、回忆录以及当时主流媒体报道的引用,确保了叙述的丰富性和细节的准确性。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马克林(Colin Patrick Mackerras)


  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荣誉教授,澳大利亚联邦人文学院院士。现为中国人民大学讲座教授,国家级文教专家。早年曾在墨尔本大学、剑桥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学习,分别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中国少数民族、中国传统戏剧、中国在西方的形象以及中澳关系等。他既是学者也是教师,同时还是世界知名百科全书的顾问。此外,他还在中国人民大学为研究生开设了两门课程并协助培养中国人民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

译者简介

张勇先


  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教授、博士生导师。1985年墨尔本大学毕业后留任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馆工作。1994年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工作至今,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执行院长,兼任中国人民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主任。

吴迪

  2005年获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英语研究硕士学位,2006年起在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工作,2009-2010年获富布赖特项目资助在美国学习。2012年开始在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攻读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文化与澳大利亚研究。
 

图书目录

第1章 序言
  形象来源与理论构建
  文献综述:本书与众不同之处
  研究方法
  媒体的发展
  几个相关要点
  小结

第2章 历史背景
  18世纪
  19世纪
  20世纪上半期
  小结

第3章 中国政治与外交关系的形象(1949—1971/1972)
  背景环境
  形象构建
  1949—1966年的中国形象
  “文化大革命”和西方形象
  小结

第4章 中国政治与外交关系的形象(1971/1972—2001)
  背景环境
  中国形象的两次转变
  关键因素
  个人经历与印象
  小结

第5章 21世纪中国的政治和整体西方形象
  背景环境
  形象的构建
  中国的崛起
  中国作为潜在威胁
  民主与人权
  2008年北京奥运会
  对未来的预期
  小结

第6章 20世纪末中国经济、人口政策以及环境问题的形象
  毛泽东时期的中国经济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
  个人感受
  小结

第7章 21世纪中国经济、人口政策以及环境问题的形象
  西方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看法
  中国经济增长对外部世界有何意义?
  环境与人口
  小结

第8章 中国的社会文化形象
  20世纪70年代末以前的社会文化形象
  改革开放时期
  小结

第9章 结语
  中国西方形象背后的因素
  如何改善形象?

简明大事年表
参考文献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历史事件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解读差异深感兴趣,而“1949年以来中国在西方的形象”这个主题,无疑触及了这一核心。想象一下,在冷战时期,西方媒体如何描绘一个刚刚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那时的“铁幕”形象,与如今“中国威胁论”的论调,之间存在着怎样的传承与断裂?我预感这本书会挖掘出大量被忽视的细节,可能是一些在西方报刊杂志上的零散报道,一些当时的电影宣传片,甚至是一些学者的研究报告,这些都构成了西方看待中国的第一印象。更进一步,我希望能看到书中能够分析这些印象是如何在西方社会内部传播,并最终形成一种相对固定的认知模式的。是主流媒体的一言堂,还是多元声音的碰撞?是基于事实的观察,还是带有情感色彩的臆测?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能够帮助我们拨开迷雾,理解为何中国在西方的形象会如此起伏跌宕,又为何在某些时刻会出现截然不同的解读。我期待它能提供一种批判性的视角,让我们审视那些被西方简单化、标签化的中国形象,并思考如何才能构建一种更准确、更富有同理心的跨文化理解。

评分

关于1949年以来中国在西方形象的研究,我最期待的莫过于看到作者如何处理那些极具争议性的话题。比如,在人权、民主、意识形态等问题上,西方舆论是如何形成并固化对中国的负面看法的?而与此同时,中国在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文化影响力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又如何在西方媒体中得到体现,或者被选择性地忽略?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量化或者质化的证据,来支撑作者的观点。例如,通过分析特定时期内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报道的频率、篇幅、以及使用的词汇,来揭示其背后的倾向性。或者,通过对比不同西方国家对华态度的差异,来探讨文化、历史、政治制度等因素的影响。我特别好奇,在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的兴起是否改变了中国形象的塑造方式?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是否让过去那种单一的、自上而下的形象建构变得更加复杂?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这些动态变化,并为我们提供一个更具深度和洞察力的分析框架,帮助我们理解当下中国形象的复杂性以及未来可能的走向。

评分

一本探讨1949年以来中国在西方形象的书,在我看来,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对媒体报道的罗列和分析,而更应深入探究其背后更深层次的文化、历史以及权力结构。我希望作者能够超越简单的“好”与“坏”、“正面”与“负面”的二元对立,去揭示西方看待中国的方式是如何受到自身历史经验、价值观念以及地缘政治考量的深刻影响。比如,在冷战背景下,将中国视为共产主义阵营的威胁,这种刻板印象在多大程度上延续至今?而当中国崛起成为经济强国时,西方又如何调整其叙事,从“贫穷落后”转向“崛起挑战”?我尤其希望书中能探讨一些具体的文化符号和叙事模式,例如,西方文学、电影中对中国的描绘,是如何构建或颠覆特定的中国形象的?是否有一些文化产品,成功地打破了刻板印象,促进了更深入的理解?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跨学科的视角,融合历史学、社会学、文化研究、传播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为我们理解一个复杂、多面向的中国在西方世界中的形象提供一个更宏大、更具启发性的图景。

评分

我想象中的一本关于“1949年以来中国在西方的形象”的书,不应止步于静态的描述,而应是一部动态的历史叙事。它应该像一部电影,带领读者穿越时间的长河,感受不同时代西方视角下中国形象的变迁。我期待书中能够呈现出,随着中国自身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改变,西方对其认知的微妙转变,甚至是大刀阔斧的革新。比如,从建国初期的“红色中国”形象,到改革开放后“经济奇迹”的赞誉,再到近年来“大国崛起”带来的复杂情感——既有欣赏,也有警惕。我尤其希望书中能包含一些生动的细节和鲜活的案例,能够让抽象的“形象”变得触手可及。或许是一些西方政治家在不同时期的演讲,一些普通西方民众的真实反馈,又或者是一些文化交流活动如何影响了彼此的认知。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揭示出在东西方信息流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中,中国形象是如何被塑造、被误读、也被重新解读的。它应该是一本能够引发读者深入思考的书,让我们不仅看到西方如何看待中国,更思考我们自己希望如何被世界看见。

评分

一本关于1949年以来中国在西方形象的书,光看书名就足以勾起我强烈的好奇心。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无数的画面和联想: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神秘东方”印象,到改革开放后西方媒体镜头下日新月异的中国,再到如今日益复杂的国际关系中,中国形象的多重维度。我迫切地想知道,这本书将如何梳理和剖析这些形象的演变过程?它是否会深入探讨影响这些形象塑造的深层原因,比如意识形态的差异、文化交流的障碍、地缘政治的博弈,甚至是西方社会内部的集体认知与偏见?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呈现一些具体的案例,比如某个历史事件、某位关键人物,或者某部具有代表性的西方影视作品,是如何塑造了当时西方民众对中国的看法。我希望作者能够提供详实的史料和分析,让我看到一个更全面、更 nuanced 的中国在西方的投影。同时,我也好奇这本书是否会涉及中国自身在国际传播和形象塑造方面的努力,以及这些努力的效果如何。总而言之,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带我踏上一段深入理解中国与西方之间复杂而迷人的互塑之旅,揭示那些隐藏在表面形象之下的真实肌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