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以时间为经、以话题为纬呈现了1949年以来西方对中国政治、经济、外交、社会、文化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看法和认识。从不同媒体展示代表不同声音、有着不同表现形式的观点和看法, 在此基础上作者分析了中国形象形成的原因: 中国在西方的形象不仅取决于中国本身, 同时还取决于西方各国的心态和利益考量。此书与其他相关图书不同之处在于主要着墨于1949年以后的中国, 于现代有更大的参考价值。
名人推荐
在中国研究这一领域,马克林教授浸淫已达半个世纪之久,可谓是这一领域海外学者中的领袖。他曾数次在中国长居并多次访华,足迹遍佈中国大江南北。与同辈人不同,马克林教授一直致力于挑战西方关于中国的传统观念。该书巧妙地运用了他在中国历史和文化方面的渊博知识,指出了西方关于中国的观点态度仅仅只是对这个国家现实状况的肤浅反映,确实发人深省。——沙伯力(Barry Sautman),香港科技大学社会学教授
爲甚么西方对中国的看法从一个极端转向了另一个极端?爲甚么这些看法既源自中国的现实情况也出自西方的自身考量?如何才能缩小中国现实与西方观点之间的差距?经验老到、态度公允的马克林教授所着的这本思虑周详的新作将引领我们回答这些问题。——贝淡宁(Daniel Bell),上海交通大学志远人文艺术讲座教授,清华大学政治理论教授
作者简介
马克林(Colin Patrick Mackerras)
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荣誉教授,澳大利亚联邦人文学院院士。现为中国人民大学讲座教授,国家级文教专家。早年曾在墨尔本大学、剑桥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学习,分别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中国少数民族、中国传统戏剧、中国在西方的形象以及中澳关系等。他既是学者也是教师,同时还是世界知名百科全书的顾问。此外,他还在中国人民大学为研究生开设了两门课程并协助培养中国人民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
译者简介
张勇先
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教授、博士生导师。1985年墨尔本大学毕业后留任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馆工作。1994年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工作至今,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执行院长,兼任中国人民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主任。
吴迪
2005年获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英语研究硕士学位,2006年起在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工作,2009-2010年获富布赖特项目资助在美国学习。2012年开始在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攻读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文化与澳大利亚研究。
第1章 序言
形象来源与理论构建
文献综述:本书与众不同之处
研究方法
媒体的发展
几个相关要点
小结
第2章 历史背景
18世纪
19世纪
20世纪上半期
小结
第3章 中国政治与外交关系的形象(1949—1971/1972)
背景环境
形象构建
1949—1966年的中国形象
“文化大革命”和西方形象
小结
第4章 中国政治与外交关系的形象(1971/1972—2001)
背景环境
中国形象的两次转变
关键因素
个人经历与印象
小结
第5章 21世纪中国的政治和整体西方形象
背景环境
形象的构建
中国的崛起
中国作为潜在威胁
民主与人权
2008年北京奥运会
对未来的预期
小结
第6章 20世纪末中国经济、人口政策以及环境问题的形象
毛泽东时期的中国经济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
个人感受
小结
第7章 21世纪中国经济、人口政策以及环境问题的形象
西方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看法
中国经济增长对外部世界有何意义?
环境与人口
小结
第8章 中国的社会文化形象
20世纪70年代末以前的社会文化形象
改革开放时期
小结
第9章 结语
中国西方形象背后的因素
如何改善形象?
简明大事年表
参考文献
我一直对历史事件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解读差异深感兴趣,而“1949年以来中国在西方的形象”这个主题,无疑触及了这一核心。想象一下,在冷战时期,西方媒体如何描绘一个刚刚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那时的“铁幕”形象,与如今“中国威胁论”的论调,之间存在着怎样的传承与断裂?我预感这本书会挖掘出大量被忽视的细节,可能是一些在西方报刊杂志上的零散报道,一些当时的电影宣传片,甚至是一些学者的研究报告,这些都构成了西方看待中国的第一印象。更进一步,我希望能看到书中能够分析这些印象是如何在西方社会内部传播,并最终形成一种相对固定的认知模式的。是主流媒体的一言堂,还是多元声音的碰撞?是基于事实的观察,还是带有情感色彩的臆测?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能够帮助我们拨开迷雾,理解为何中国在西方的形象会如此起伏跌宕,又为何在某些时刻会出现截然不同的解读。我期待它能提供一种批判性的视角,让我们审视那些被西方简单化、标签化的中国形象,并思考如何才能构建一种更准确、更富有同理心的跨文化理解。
评分关于1949年以来中国在西方形象的研究,我最期待的莫过于看到作者如何处理那些极具争议性的话题。比如,在人权、民主、意识形态等问题上,西方舆论是如何形成并固化对中国的负面看法的?而与此同时,中国在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文化影响力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又如何在西方媒体中得到体现,或者被选择性地忽略?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量化或者质化的证据,来支撑作者的观点。例如,通过分析特定时期内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报道的频率、篇幅、以及使用的词汇,来揭示其背后的倾向性。或者,通过对比不同西方国家对华态度的差异,来探讨文化、历史、政治制度等因素的影响。我特别好奇,在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的兴起是否改变了中国形象的塑造方式?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是否让过去那种单一的、自上而下的形象建构变得更加复杂?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这些动态变化,并为我们提供一个更具深度和洞察力的分析框架,帮助我们理解当下中国形象的复杂性以及未来可能的走向。
评分一本探讨1949年以来中国在西方形象的书,在我看来,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对媒体报道的罗列和分析,而更应深入探究其背后更深层次的文化、历史以及权力结构。我希望作者能够超越简单的“好”与“坏”、“正面”与“负面”的二元对立,去揭示西方看待中国的方式是如何受到自身历史经验、价值观念以及地缘政治考量的深刻影响。比如,在冷战背景下,将中国视为共产主义阵营的威胁,这种刻板印象在多大程度上延续至今?而当中国崛起成为经济强国时,西方又如何调整其叙事,从“贫穷落后”转向“崛起挑战”?我尤其希望书中能探讨一些具体的文化符号和叙事模式,例如,西方文学、电影中对中国的描绘,是如何构建或颠覆特定的中国形象的?是否有一些文化产品,成功地打破了刻板印象,促进了更深入的理解?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跨学科的视角,融合历史学、社会学、文化研究、传播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为我们理解一个复杂、多面向的中国在西方世界中的形象提供一个更宏大、更具启发性的图景。
评分我想象中的一本关于“1949年以来中国在西方的形象”的书,不应止步于静态的描述,而应是一部动态的历史叙事。它应该像一部电影,带领读者穿越时间的长河,感受不同时代西方视角下中国形象的变迁。我期待书中能够呈现出,随着中国自身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改变,西方对其认知的微妙转变,甚至是大刀阔斧的革新。比如,从建国初期的“红色中国”形象,到改革开放后“经济奇迹”的赞誉,再到近年来“大国崛起”带来的复杂情感——既有欣赏,也有警惕。我尤其希望书中能包含一些生动的细节和鲜活的案例,能够让抽象的“形象”变得触手可及。或许是一些西方政治家在不同时期的演讲,一些普通西方民众的真实反馈,又或者是一些文化交流活动如何影响了彼此的认知。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揭示出在东西方信息流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中,中国形象是如何被塑造、被误读、也被重新解读的。它应该是一本能够引发读者深入思考的书,让我们不仅看到西方如何看待中国,更思考我们自己希望如何被世界看见。
评分一本关于1949年以来中国在西方形象的书,光看书名就足以勾起我强烈的好奇心。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无数的画面和联想: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神秘东方”印象,到改革开放后西方媒体镜头下日新月异的中国,再到如今日益复杂的国际关系中,中国形象的多重维度。我迫切地想知道,这本书将如何梳理和剖析这些形象的演变过程?它是否会深入探讨影响这些形象塑造的深层原因,比如意识形态的差异、文化交流的障碍、地缘政治的博弈,甚至是西方社会内部的集体认知与偏见?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呈现一些具体的案例,比如某个历史事件、某位关键人物,或者某部具有代表性的西方影视作品,是如何塑造了当时西方民众对中国的看法。我希望作者能够提供详实的史料和分析,让我看到一个更全面、更 nuanced 的中国在西方的投影。同时,我也好奇这本书是否会涉及中国自身在国际传播和形象塑造方面的努力,以及这些努力的效果如何。总而言之,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带我踏上一段深入理解中国与西方之间复杂而迷人的互塑之旅,揭示那些隐藏在表面形象之下的真实肌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